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P42

  ..续本文上一页个人,我能看见你,我只能看见你的扶根尘,而不能看见你的净色根的。所看见的这个扶根尘呢,它还是共的,不能说它是不共相。因为我们看见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也引起内心的感觉,这就是共的意思。彼此相见,彼此能引发内心的感觉,这就是也有共的意思,彼此是共有的意思。

  

  我们有的时候会讲到有所谓的共业、不共业的这件事,那么多少个人,大家同一个计划,合作去创造一件事,或者是作善,或者是作恶,那么这件事作成了,就是有了共业。现在这个果报结束了,那个共业将来会得果报;会得果报,不单是得一个依报。也得了这个正报的,这个身体。这个依报,那么大家共有。或者是你是父亲,他是你的儿子,父子共有这个财富,或者是夫妻共有,或者是兄弟共有,就是因为有共业,所以有共有这个果报。那么依报是共有,其实正报也是有关系的。所以说这个扶根尘是共,当然这是少数人共有,少数人的共有,所以那叫做不共中共,有这个意思。

  

  「不共相者,谓各别内处种子。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种子」,这个「共相」是指器世间说,不共相指我们这个生命体说,但是还有一个不同的意思,就是「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受是觉受,就是没有感觉。这个器世间这个地水火风,它是没有感觉的,没有感觉生起,所以那个种子发生器世间的,变现器世间的种子,也是「无受生」,也是没有受生生出来的。就是你破坏它啊,它也不感觉到痛,也不会有瞋心的;你保护它,爱护它,它也不会有欢喜心的,是「无受生种子」。

  

  「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种子」,就是各别内处的种子,这个「不共相」它是有受生出来的,有觉受的;它能够有瞋心发出来,或是有欢喜心发出来,有苦恼发出来,或者有快乐的感觉的,这叫「有受生种子」。那么这是解释前面这四个相。

  

  

  「对治生时,唯不共相所对治灭。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

  

  我们在生死里流转,有这样的正报和依报,是共相、不共相。但是若是相信了佛教以后,相信了佛法以后,我们又发心修行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这样修行了以后,这些共相不共相就起变化了。那么变化的情形是怎么样子呢?这里解释,说「对治生时」,就是我们修学圣道的时候,用这个圣道来调整一下、改变一下,因为我们感觉在这世间上生存,共相也好,不共相也好,很多的令人苦恼的事情,那么现在要改变,要革命。「对治生时,唯不共相所对治灭」,这个「不共相」是所对治的,是你圣道所对治的,这一部份是息灭了。那么这个不共相就是,「不共相者,谓各别内处」,各别内处是不共相灭。譬如说我们修学圣道,得了阿罗汉了,得了阿罗汉果的时候,寿命到了就入无余涅槃了,就是他这个身体就是灭了,这是他自己的业力创造的。他现在圣道成功了,这个杂染的这些烦恼没有了,那个引发差别没有了,所以一剎那间,寿命尽了的时候,一剎那间色受想行识灭了,第二剎那不生,所以这个所对治的不共相,他个人的这个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是灭了,没有了。

  

  「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这个圣人他入无余涅槃了,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但是达到阿罗汉的境界而又不入涅槃的圣人,就是大菩萨了,他有大悲心,不入涅槃。不入涅槃的时候,但是他的身体,他若想入涅槃也是能灭的。那么他这个时候,「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这个共相就是指这个世界来说了,这个世界是大家共同的业力所创造的种子所变现的。那么他以前创造的时候,是用无明缘行,行缘识,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是用烦恼去创造的;现在这样的圣人烦恼没有了,那个业力也就不动了。不动了,那么这个由染污业所创造的果报也应该是结束了;就是这个共相的世界,属于他所创造的那一部份呢,也应该是灭了,也应该是这样子。就像这屋子里有这么多灯,每一个灯都发出了光明,你有一个灯关起来,它发的光明也就是没有了,也应该是这样子。

  

  但是说是那个阿罗汉或者那一个圣人得无生法忍了、得了八地菩萨那么高的修行了,可这个世界还是存在的,它并没有灭。那是怎么回事情呢?「为他分别所持」,就是他人,其余的一切众生所创造的那个共相的世界,那不是那个圣人他的业力创造的。那么那些众生的分别心,由阿赖耶识的执持的力量,所以那一部份还是存在的,它不灭。就是,你成圣人了,你那一部份结束了,但是其余的我们这一部份还是存在的,还不能灭,所以「为他分别所持」。这个「分别所持」应该指阿赖耶识,他们的众生的阿赖耶识的分别心的识,那个种子的力量,阿赖耶识那个共相种子的力量,使令这个种子所变的世界还是存在的。

  

  「但见清净」,但是圣人呢,那可是有点儿不同,有什么不同呢?圣人他所看见的世界和我们所看见的世界不一样,他看见的是一个清净的世界,不是这样污浊不堪的世界,是另外一个世界,是不一样的。就是他以前那个染污的业力所创造的世界,因为没有种子了,所以这个现行也没有了,但是他修学圣道的时候,他又栽培了很多清净的种子,所以他看见的那个就是清净的世界,这就和我们凡夫不同了。

  

  这个清净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不受一切法,是第一义谛离一切相的境界,叫做清净。第二个呢,就是世俗谛缘起的境界,他清净的种子就是创造出来的世界是清净的,是众宝庄严的世界,那就不同了!这个像《法华经》上《如来寿量品》说的那个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我们看见的这个世界有种种污浊不堪,但是释迦牟尼佛还在灵鹫山住,那是一个众宝庄严的清净的世界,不是凡夫的境界。「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不毁(安稳)」,我们看见大火,到劫尽的时候,火灾、水灾,各式各样苦恼的境界出现的时候,但是佛这个清净的世界还是照常的,一点不受影响的,还是清净的。

  

  我们在《高僧传》里面也有这样的情形,就是有些人忽然到了一个大寺院里面,看见就不是凡夫的世界,等到离开以后,这个境界就不见了!所以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是说另外一个地方,就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就有圣人的世界在这里,但是我们不得见,众生罪故不得见,这和《维摩经》第一品〈佛国品〉里面也说到这件事。所以是「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是圣人所看见的世界是清净的,可是圣人他也能看到凡夫的世界,不像我们凡夫只能看到污秽的世界,清净的世界看不见。──这是说这个共相、不共相在「对治生时」的时候的不同的情况,是这样子的。

  

  这个地方呢,我们看那个王恩洋的解释,和印顺老法师解释有多少不一样。王恩洋是根据《成唯识论》的意思解释,印顺老法师他好象不根据《成唯识论》的解释,就是「对治生时」、「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他有点儿不同的意思。

  

  

  「如瑜伽师于一物中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这底下也解释这个疑惑。同一个地方,我们凡夫看见一个样,圣人看见又一个样子,这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呢?什么理由呢?这里举一个例子。「如瑜伽师」,就像一个坐禅的人,成功了的人,修止观成功了的人,叫「瑜伽师」。

  

  「于一物中种种胜解」,在同一个物体里边,可以作种种的胜解,不同的观想。这个「于一物中」,同一物中作种种的观想,但是修禅定的人成功了,他的内心的观想是特别有力量的,和我们凡夫不一样,「种种胜解」。譬如说我们现在看这个大地是这样的境界,但是修禅定成功了的人,他作黄金的观想,他说这个大地是黄金的,那它就是黄金的,他就能够随心所现,心里怎么想,外面的境界就怎么现,就是有这个力量。你看这里是一块大地,他想这是一个大海,那么就是大海。说这是大火,那么就是大火,就是这样子。

  

  比如说是我们读这个《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我们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说是房子起火了,我们没有办法救,念观世音菩萨,念的时候就看来一阵风,就把这火就灭了!其实那个呢,观世音菩萨就是瑜伽师,观世音菩萨观其音声,就是观世音菩萨这样想,想这个风来灭火,那么火就灭了!说是我们坐船在海里面,这个船要沉下去了,唉呀!不得了!那么大家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下面就是有一个岛就出来,就把这个船顶起来了,所以知道观世音菩萨用神通的力量,实在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胜解,观世音菩萨胜解的力量就出现这件事。而这个胜解呢,这是观世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修行来的,修行来的,长时期的静坐,修止观来的,所以我们佛教徒,我把这部经读完了就好了,我毕业了,其实不是,很多事情要做的,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的。但是凡夫最遗憾的事情就是,顾此失彼,这个时间我要放蒙山,不能不放!好,你放蒙山也对,但是你想要去修禅定,那么这个时候你不能修禅定;说我要修禅定,那么这时候你不能放蒙山。就是做这一样事,你想同时做两样事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

  

  这个修行的事情,因为现在修禅定的人也少,成功的人也少,我们没有看见那件事,就引不起来自己内心的注意,只是在书本上看见,把书本合起来的时候就忘了,所以一直地做其他的事情,而这些殊胜的事情没有做。你没有做,就是没有成就,就没有这件事。等到某一个人说他有神通,这时候也有一点羡慕的意思。但是始终自己不能行动,不能行动。至于说有神通这件事呢,我们若从书本上你若去研究这件事,你会知道怎么样才是有神通。如果你没有研究的时候,你还是不知道,还不知道怎么样才是有神通,究竟是不是有神通呢?那还都是有点儿问题的。

  

  所以「于一物中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各式各样的事情,你都能成就…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