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P41

  ..续本文上一页行和取就是能引发的,就是「新起熏习」。说「此若无者」,这个引发的差别如果没有,「行为缘识,取为缘有」就是不能成立了,就是那个行对那个识是没有力量的,取对那个有也是没有力量了,就没有引发的力量了,那招感果报就是有困难了。所以若得了阿罗汉果的时候呢,他行不缘识,取不缘有了,因为他断除这个爱了,断除了见烦恼和爱烦恼了,他行不缘识,他不在阿赖耶识里边继续栽培种子,他虽然也有身口意的活动,但是不缘有,他不缘有。这个阿罗汉的身口意,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他的一念灵明的心于一切法不受,所以不再制造这些生死的业力了,是不得果报,所以就是没有引发差别了,他的阿赖耶识里面没有引发差别。我们凡夫不可以,我们凡夫就是受,什么事情都是执着,所以就是有这个问题了。

  

  

  三、异熟差别

  

  「此中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异熟差别。此若无者,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应不成。」

  

  「异熟差别」呢,看这文上的解释,「行有为缘,于诸趣中异熟差别。此若无者,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应不成。」那么可见这个「异熟差别」就是种子,就是得果报的种子。就是在三界里面各式各样的众生的果报,那么不同的种子,叫做异熟差别,也就是那个名言种子。名言种子由前面的新起熏习的引发差别,使令他去得果报,就是这样意思。所以引发差别就是有支熏习,就是有支熏习差别。这个「异熟差别」呢,就是名言熏习种子差别,就是这样意思。

  

  「此中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前面那个「行为缘识,取为缘有」,就是那个「行、有」那两个字。这个行、有的力量,「于诸趣中异熟差别」。你这样活动呢,就在阿赖耶识里面栽培了诸趣中的果报的差别种子,把这种子栽培了!那么从亲因缘来说就是名言种子。

  

  「此若无者」,若是没有这个异熟差别的话呢,「则无种子」,则阿赖耶识里面就是没有种子了,没有那种功能性了。「后有诸法生应不成」,「后有」就是现在这个果报以后的那个果报;以后的果报,也还是三界里面一切众生各式各样的果报,那个果报诸法生起应该不成立了,不能成立了。若没有这个种子,就是没有亲因缘的时候,他就不会得果报了。所以这个和前面那个引发差别来说,那个引发差别指能引发业力说的,这个异熟差别是所引发的名言种子说的。

  

  

  四、缘相差别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

  

  这个正好是那个我见熏习差别,指那个说。这里面说「缘相差别」,它是什么意思呢?「谓即意中我执缘相」,就是那个第七末那识这个意,末那识的意就是执着阿赖耶识为我的那个。执着我的时候,他是我执着的那个相貌,以阿赖耶识为所知的我的相貌,你执着他是我,就是有一个相貌在心里面是你所执着的,是这样意思,「我执缘相」。他是不是我那又一回事,总是执着的时候,心里面会有这样的相貌出现的,不然凭空不会说是有我的执着的,不是凭空说的,他是有一个相貌的。

  

  

  「此若无者,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应不得成。」

  

  说这个「缘相差别」若是没有的话,这个染污意,这个末那识,因为执着有我就是不清净了,所以叫做染污,有四种烦恼。这个我执所缘的相貌就不成立了。若是阿赖耶识没有我执的缘相,第七识不可能去执着是我的,执之为我的。就是阿赖耶识是无分别的境界,他那个无覆无记,无分别的那个明了性一直地不变易。

  

  我们以前读这个《成唯识论》说末那识执着阿赖耶识的见分是我,只是认识那几个字,「执着阿赖耶识的见分是我」,就是这么一句话记住了,但这个意不是太明白。若是我们思惟这件事的时候,阿赖耶识的这个明了性是无分别,它也不起贪心、也不起瞋心、也不起高慢心,它没有什么烦恼,他也不苦、也不乐。就在生死流转里面有苦的境界,有乐的境界,但是阿赖耶识它没有苦、也没有乐。我们前六识苦恼的时候、快乐的时候,这个第六识在动、在悸动,但是阿赖耶识是平静的、不动,它不受苦乐的影响,它没有这种感觉的。这样的相续不断的这种明了性,第七识认为这是我,认为是我。

  

  如果若是阿赖耶识里边所储藏的无量无边的种子,「阿赖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那个种子是无量无边的差别,如果缘着那个东西,第七识能去缘念那个种子的相貌的话,那就不能执着为我了。因为那是遍计的,种种的差别相;说「我」是应该有个统一性,统一而不变异。这里没有详细说,只是说阿赖耶识是第七识所执着的我执缘相,执着我的相貌,就是执着阿赖耶识是我。应该是说就是执着阿赖耶识这个明了性这个见分,这样说我认为是对的,执着见分是我。「此若无者」,阿赖耶识如果没有这个相貌的话,「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境也不成立了,它执之为我。

  

  尤其是这个修禅定的人,常常静坐的人,如果预先没有无我论的思想的话,就很容易执着这个心是我,尤其是得了定的人,没有得定的人那当然不一定。没有得定的人心里有的时候昏沉了,有的时候散乱了,那是一回事。得定的时候,定越深,越容易有这样的执着,所以外道也是一个有我论者,他就是感觉到这一念心是常住不坏的,这灵明的自性是常住不坏的,这就是我嘛!容易有这种执着。但是修禅定的人,尤其是非佛教徒,非佛教徒所有这四禅八定的境界,都是第六识,它不能够侵犯这个末那识,没有达到那个程度;若侵犯了末那识,就变成无我论了。这个第六识的境界,它在入定以后,反省到这一念心的灵明不变的境界的时候,这还是没能接触到第八识,也没能接触到末那识,还是属于第六识,所以这样执之为我,还是属于分别我执。但是这里说的「我执缘相」是指末那识说,那是俱生我执,是更深微了一点的。

  

  

  五、相貌差别6

  

  1、总标

  

  「此中相貌差别者:谓即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等。」

  

  我们若是不静坐的人,不静坐的人日常生活就是各式各样的攀缘,心就在各式各样的境界上攀缘活动。如果读书的话呢,接触到这一类相似的思想的时候,喔,人还是有精神性的活动,精神是什么…怎么怎么解释,但对于这个灵明的心性印象还不是那么清楚。若是你多静坐,或者你读这一类的书的时候,那么就会逐渐地会加强了你对精神性的心的活动的认识。因为这个眼耳鼻舌身是物质的,这么一大块,当然是很显著的,很容易引起人的认识。但是明了性的心不是地水火风,它没有形象的,不是眼所见的形象,但是有个明了性。所以如果你不静坐的时候,这个明了性的这个体相,你的印象不会很深刻,不会很深刻的。若是多多的静坐,调伏这一念心的时候,才知道这个明了性的心是那么样的厉害,其实一切一切都是由心来主动的。但是在这个唯识的经论里边,又把这个心识分成两类:一种是显著的,一种是深微的。显著的就是前六识了,深微的就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分这两部份。分这两部份的时候,我们仔细从文字上的学习,逐渐地逐渐地感觉到这个深微的阿赖耶识的重要,没有它什么事情都不能成立了!

  

  「此中相貌差别者」,前面这三种差别,就是前面那个三种熏习差别,这底下又说有相貌差别的不同。「谓即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等」,这四种相,它还有这些不同的事情。这是标出来,下面解释。

  

  

  2、共不共相与有受生无受生相

  

  「共相者,谓器世间种子。不共相者,谓各别内处种子。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种子。」

  

  这里解释这四种相。「共相者」,怎么叫做「共相」呢?这个共在这里说呢,应该说是共有的,不是个人私有的,共有的一种相,但是它也有不同意义的。「谓器世间种子」,就是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叫做「器」,就像一个苹果,一个生果放在一个器里边装着,那么叫做器。这个人,一切众生在这个世界这个器里边生存,当然这样譬喻也是可以,但是我们再造一步的思惟,还不是那么简单。苹果放在一个框里边,框是个器,但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还有点不同;人没有这个世界的时候,人是不能生存的,这个苹果若是离开了那个框还是可以的。

  

  所以这个器世间,这个「共相」是什么呢?「器世间」,就是这个世界。这里说「共相」呢,这个「器世间」的「种子」,就是发生这个世界的那个功能,出现这个世界的那个功能性,就是它的因;器世界是个果,这种子是个因,由此因而得器世间的果。那么这个种子嘛!就是「共相」。这个「共相」,佛法的解释,我们若不学习佛法的人,这世界是怎么有的啊?可能有各式各样的说法。佛法是说呢,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时候,你的这个识这样熏习,在这个世界上接触色声香味触的这些分别,就造成了一种功能,储藏在阿赖耶识里边,那就是共相种子。这个共相种子发动的时候,就出现一个世界,明白地说就是由人自己创造的,那叫做器世间的种子。

  

  「不共相者,谓各别内处种子」,这个「不共」就是我不共于你,我自己私有的,不共相。「谓各别内处种子」,谓就是每一个众生,他本身这个「内处种子」。有内处、有外处,外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内处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个眼耳鼻舌身就指那个净色根,能发出识的那个,眼根能发眼识,耳根能发耳识,那个净色根叫做内处。内处的种子,这也是种子所变现的,叫内处种子。这个呢,是「不共相」,是你自己特别有的。

  

  在《成唯识论》上解释,这个扶根尘,保护你的净色根的那个色声香味;就是我们肉眼所见的这…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