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和取就是能引發的,就是「新起熏習」。說「此若無者」,這個引發的差別如果沒有,「行爲緣識,取爲緣有」就是不能成立了,就是那個行對那個識是沒有力量的,取對那個有也是沒有力量了,就沒有引發的力量了,那招感果報就是有困難了。所以若得了阿羅漢果的時候呢,他行不緣識,取不緣有了,因爲他斷除這個愛了,斷除了見煩惱和愛煩惱了,他行不緣識,他不在阿賴耶識裏邊繼續栽培種子,他雖然也有身口意的活動,但是不緣有,他不緣有。這個阿羅漢的身口意,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他的一念靈明的心于一切法不受,所以不再製造這些生死的業力了,是不得果報,所以就是沒有引發差別了,他的阿賴耶識裏面沒有引發差別。我們凡夫不可以,我們凡夫就是受,什麼事情都是執著,所以就是有這個問題了。
叁、異熟差別
「此中異熟差別者,謂行有爲緣,于諸趣中異熟差別。此若無者,則無種子,後有諸法生應不成。」
「異熟差別」呢,看這文上的解釋,「行有爲緣,于諸趣中異熟差別。此若無者,則無種子,後有諸法生應不成。」那麼可見這個「異熟差別」就是種子,就是得果報的種子。就是在叁界裏面各式各樣的衆生的果報,那麼不同的種子,叫做異熟差別,也就是那個名言種子。名言種子由前面的新起熏習的引發差別,使令他去得果報,就是這樣意思。所以引發差別就是有支熏習,就是有支熏習差別。這個「異熟差別」呢,就是名言熏習種子差別,就是這樣意思。
「此中異熟差別者,謂行有爲緣」,前面那個「行爲緣識,取爲緣有」,就是那個「行、有」那兩個字。這個行、有的力量,「于諸趣中異熟差別」。你這樣活動呢,就在阿賴耶識裏面栽培了諸趣中的果報的差別種子,把這種子栽培了!那麼從親因緣來說就是名言種子。
「此若無者」,若是沒有這個異熟差別的話呢,「則無種子」,則阿賴耶識裏面就是沒有種子了,沒有那種功能性了。「後有諸法生應不成」,「後有」就是現在這個果報以後的那個果報;以後的果報,也還是叁界裏面一切衆生各式各樣的果報,那個果報諸法生起應該不成立了,不能成立了。若沒有這個種子,就是沒有親因緣的時候,他就不會得果報了。所以這個和前面那個引發差別來說,那個引發差別指能引發業力說的,這個異熟差別是所引發的名言種子說的。
四、緣相差別
「此中緣相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
這個正好是那個我見熏習差別,指那個說。這裏面說「緣相差別」,它是什麼意思呢?「謂即意中我執緣相」,就是那個第七末那識這個意,末那識的意就是執著阿賴耶識爲我的那個。執著我的時候,他是我執著的那個相貌,以阿賴耶識爲所知的我的相貌,你執著他是我,就是有一個相貌在心裏面是你所執著的,是這樣意思,「我執緣相」。他是不是我那又一回事,總是執著的時候,心裏面會有這樣的相貌出現的,不然憑空不會說是有我的執著的,不是憑空說的,他是有一個相貌的。
「此若無者,染汙意中我執所緣,應不得成。」
說這個「緣相差別」若是沒有的話,這個染汙意,這個末那識,因爲執著有我就是不清淨了,所以叫做染汙,有四種煩惱。這個我執所緣的相貌就不成立了。若是阿賴耶識沒有我執的緣相,第七識不可能去執著是我的,執之爲我的。就是阿賴耶識是無分別的境界,他那個無覆無記,無分別的那個明了性一直地不變易。
我們以前讀這個《成唯識論》說末那識執著阿賴耶識的見分是我,只是認識那幾個字,「執著阿賴耶識的見分是我」,就是這麼一句話記住了,但這個意不是太明白。若是我們思惟這件事的時候,阿賴耶識的這個明了性是無分別,它也不起貪心、也不起瞋心、也不起高慢心,它沒有什麼煩惱,他也不苦、也不樂。就在生死流轉裏面有苦的境界,有樂的境界,但是阿賴耶識它沒有苦、也沒有樂。我們前六識苦惱的時候、快樂的時候,這個第六識在動、在悸動,但是阿賴耶識是平靜的、不動,它不受苦樂的影響,它沒有這種感覺的。這樣的相續不斷的這種明了性,第七識認爲這是我,認爲是我。
如果若是阿賴耶識裏邊所儲藏的無量無邊的種子,「阿賴耶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那個種子是無量無邊的差別,如果緣著那個東西,第七識能去緣念那個種子的相貌的話,那就不能執著爲我了。因爲那是遍計的,種種的差別相;說「我」是應該有個統一性,統一而不變異。這裏沒有詳細說,只是說阿賴耶識是第七識所執著的我執緣相,執著我的相貌,就是執著阿賴耶識是我。應該是說就是執著阿賴耶識這個明了性這個見分,這樣說我認爲是對的,執著見分是我。「此若無者」,阿賴耶識如果沒有這個相貌的話,「染汙意中我執所緣」境也不成立了,它執之爲我。
尤其是這個修禅定的人,常常靜坐的人,如果預先沒有無我論的思想的話,就很容易執著這個心是我,尤其是得了定的人,沒有得定的人那當然不一定。沒有得定的人心裏有的時候昏沈了,有的時候散亂了,那是一回事。得定的時候,定越深,越容易有這樣的執著,所以外道也是一個有我論者,他就是感覺到這一念心是常住不壞的,這靈明的自性是常住不壞的,這就是我嘛!容易有這種執著。但是修禅定的人,尤其是非佛教徒,非佛教徒所有這四禅八定的境界,都是第六識,它不能夠侵犯這個末那識,沒有達到那個程度;若侵犯了末那識,就變成無我論了。這個第六識的境界,它在入定以後,反省到這一念心的靈明不變的境界的時候,這還是沒能接觸到第八識,也沒能接觸到末那識,還是屬于第六識,所以這樣執之爲我,還是屬于分別我執。但是這裏說的「我執緣相」是指末那識說,那是俱生我執,是更深微了一點的。
五、相貌差別6
1、總標
「此中相貌差別者:謂即此識有共相,有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等。」
我們若是不靜坐的人,不靜坐的人日常生活就是各式各樣的攀緣,心就在各式各樣的境界上攀緣活動。如果讀書的話呢,接觸到這一類相似的思想的時候,喔,人還是有精神性的活動,精神是什麼…怎麼怎麼解釋,但對于這個靈明的心性印象還不是那麼清楚。若是你多靜坐,或者你讀這一類的書的時候,那麼就會逐漸地會加強了你對精神性的心的活動的認識。因爲這個眼耳鼻舌身是物質的,這麼一大塊,當然是很顯著的,很容易引起人的認識。但是明了性的心不是地水火風,它沒有形象的,不是眼所見的形象,但是有個明了性。所以如果你不靜坐的時候,這個明了性的這個體相,你的印象不會很深刻,不會很深刻的。若是多多的靜坐,調伏這一念心的時候,才知道這個明了性的心是那麼樣的厲害,其實一切一切都是由心來主動的。但是在這個唯識的經論裏邊,又把這個心識分成兩類:一種是顯著的,一種是深微的。顯著的就是前六識了,深微的就是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分這兩部份。分這兩部份的時候,我們仔細從文字上的學習,逐漸地逐漸地感覺到這個深微的阿賴耶識的重要,沒有它什麼事情都不能成立了!
「此中相貌差別者」,前面這叁種差別,就是前面那個叁種熏習差別,這底下又說有相貌差別的不同。「謂即此識有共相,有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等」,這四種相,它還有這些不同的事情。這是標出來,下面解釋。
2、共不共相與有受生無受生相
「共相者,謂器世間種子。不共相者,謂各別內處種子。共相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種子。」
這裏解釋這四種相。「共相者」,怎麼叫做「共相」呢?這個共在這裏說呢,應該說是共有的,不是個人私有的,共有的一種相,但是它也有不同意義的。「謂器世間種子」,就是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叫做「器」,就像一個蘋果,一個生果放在一個器裏邊裝著,那麼叫做器。這個人,一切衆生在這個世界這個器裏邊生存,當然這樣譬喻也是可以,但是我們再造一步的思惟,還不是那麼簡單。蘋果放在一個框裏邊,框是個器,但是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還有點不同;人沒有這個世界的時候,人是不能生存的,這個蘋果若是離開了那個框還是可以的。
所以這個器世間,這個「共相」是什麼呢?「器世間」,就是這個世界。這裏說「共相」呢,這個「器世間」的「種子」,就是發生這個世界的那個功能,出現這個世界的那個功能性,就是它的因;器世界是個果,這種子是個因,由此因而得器世間的果。那麼這個種子嘛!就是「共相」。這個「共相」,佛法的解釋,我們若不學習佛法的人,這世界是怎麼有的啊?可能有各式各樣的說法。佛法是說呢,就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時候,你的這個識這樣熏習,在這個世界上接觸色聲香味觸的這些分別,就造成了一種功能,儲藏在阿賴耶識裏邊,那就是共相種子。這個共相種子發動的時候,就出現一個世界,明白地說就是由人自己創造的,那叫做器世間的種子。
「不共相者,謂各別內處種子」,這個「不共」就是我不共于你,我自己私有的,不共相。「謂各別內處種子」,謂就是每一個衆生,他本身這個「內處種子」。有內處、有外處,外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內處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個眼耳鼻舌身就指那個淨色根,能發出識的那個,眼根能發眼識,耳根能發耳識,那個淨色根叫做內處。內處的種子,這也是種子所變現的,叫內處種子。這個呢,是「不共相」,是你自己特別有的。
在《成唯識論》上解釋,這個扶根塵,保護你的淨色根的那個色聲香味;就是我們肉眼所見的這…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