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P42

  ..續本文上一頁個人,我能看見你,我只能看見你的扶根塵,而不能看見你的淨色根的。所看見的這個扶根塵呢,它還是共的,不能說它是不共相。因爲我們看見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也引起內心的感覺,這就是共的意思。彼此相見,彼此能引發內心的感覺,這就是也有共的意思,彼此是共有的意思。

  

  我們有的時候會講到有所謂的共業、不共業的這件事,那麼多少個人,大家同一個計劃,合作去創造一件事,或者是作善,或者是作惡,那麼這件事作成了,就是有了共業。現在這個果報結束了,那個共業將來會得果報;會得果報,不單是得一個依報。也得了這個正報的,這個身體。這個依報,那麼大家共有。或者是你是父親,他是你的兒子,父子共有這個財富,或者是夫妻共有,或者是兄弟共有,就是因爲有共業,所以有共有這個果報。那麼依報是共有,其實正報也是有關系的。所以說這個扶根塵是共,當然這是少數人共有,少數人的共有,所以那叫做不共中共,有這個意思。

  

  「不共相者,謂各別內處種子。共相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種子」,這個「共相」是指器世間說,不共相指我們這個生命體說,但是還有一個不同的意思,就是「共相即是無受生種子」。受是覺受,就是沒有感覺。這個器世間這個地水火風,它是沒有感覺的,沒有感覺生起,所以那個種子發生器世間的,變現器世間的種子,也是「無受生」,也是沒有受生生出來的。就是你破壞它啊,它也不感覺到痛,也不會有瞋心的;你保護它,愛護它,它也不會有歡喜心的,是「無受生種子」。

  

  「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種子」,就是各別內處的種子,這個「不共相」它是有受生出來的,有覺受的;它能夠有瞋心發出來,或是有歡喜心發出來,有苦惱發出來,或者有快樂的感覺的,這叫「有受生種子」。那麼這是解釋前面這四個相。

  

  

  「對治生時,唯不共相所對治滅。共相爲他分別所持,但見清淨。」

  

  我們在生死裏流轉,有這樣的正報和依報,是共相、不共相。但是若是相信了佛教以後,相信了佛法以後,我們又發心修行六波羅蜜、叁十七道品,這樣修行了以後,這些共相不共相就起變化了。那麼變化的情形是怎麼樣子呢?這裏解釋,說「對治生時」,就是我們修學聖道的時候,用這個聖道來調整一下、改變一下,因爲我們感覺在這世間上生存,共相也好,不共相也好,很多的令人苦惱的事情,那麼現在要改變,要革命。「對治生時,唯不共相所對治滅」,這個「不共相」是所對治的,是你聖道所對治的,這一部份是息滅了。那麼這個不共相就是,「不共相者,謂各別內處」,各別內處是不共相滅。譬如說我們修學聖道,得了阿羅漢了,得了阿羅漢果的時候,壽命到了就入無余涅槃了,就是他這個身體就是滅了,這是他自己的業力創造的。他現在聖道成功了,這個雜染的這些煩惱沒有了,那個引發差別沒有了,所以一剎那間,壽命盡了的時候,一剎那間色受想行識滅了,第二剎那不生,所以這個所對治的不共相,他個人的這個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是滅了,沒有了。

  

  「共相爲他分別所持,但見清淨」,這個聖人他入無余涅槃了,阿羅漢入無余涅槃,但是達到阿羅漢的境界而又不入涅槃的聖人,就是大菩薩了,他有大悲心,不入涅槃。不入涅槃的時候,但是他的身體,他若想入涅槃也是能滅的。那麼他這個時候,「共相爲他分別所持,但見清淨」。這個共相就是指這個世界來說了,這個世界是大家共同的業力所創造的種子所變現的。那麼他以前創造的時候,是用無明緣行,行緣識,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是用煩惱去創造的;現在這樣的聖人煩惱沒有了,那個業力也就不動了。不動了,那麼這個由染汙業所創造的果報也應該是結束了;就是這個共相的世界,屬于他所創造的那一部份呢,也應該是滅了,也應該是這樣子。就像這屋子裏有這麼多燈,每一個燈都發出了光明,你有一個燈關起來,它發的光明也就是沒有了,也應該是這樣子。

  

  但是說是那個阿羅漢或者那一個聖人得無生法忍了、得了八地菩薩那麼高的修行了,可這個世界還是存在的,它並沒有滅。那是怎麼回事情呢?「爲他分別所持」,就是他人,其余的一切衆生所創造的那個共相的世界,那不是那個聖人他的業力創造的。那麼那些衆生的分別心,由阿賴耶識的執持的力量,所以那一部份還是存在的,它不滅。就是,你成聖人了,你那一部份結束了,但是其余的我們這一部份還是存在的,還不能滅,所以「爲他分別所持」。這個「分別所持」應該指阿賴耶識,他們的衆生的阿賴耶識的分別心的識,那個種子的力量,阿賴耶識那個共相種子的力量,使令這個種子所變的世界還是存在的。

  

  「但見清淨」,但是聖人呢,那可是有點兒不同,有什麼不同呢?聖人他所看見的世界和我們所看見的世界不一樣,他看見的是一個清淨的世界,不是這樣汙濁不堪的世界,是另外一個世界,是不一樣的。就是他以前那個染汙的業力所創造的世界,因爲沒有種子了,所以這個現行也沒有了,但是他修學聖道的時候,他又栽培了很多清淨的種子,所以他看見的那個就是清淨的世界,這就和我們凡夫不同了。

  

  這個清淨有兩個意思:一個就是不受一切法,是第一義谛離一切相的境界,叫做清淨。第二個呢,就是世俗谛緣起的境界,他清淨的種子就是創造出來的世界是清淨的,是衆寶莊嚴的世界,那就不同了!這個像《法華經》上《如來壽量品》說的那個意思是一樣的,就是我們看見的這個世界有種種汙濁不堪,但是釋迦牟尼佛還在靈鹫山住,那是一個衆寶莊嚴的清淨的世界,不是凡夫的境界。「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不毀(安穩)」,我們看見大火,到劫盡的時候,火災、水災,各式各樣苦惱的境界出現的時候,但是佛這個清淨的世界還是照常的,一點不受影響的,還是清淨的。

  

  我們在《高僧傳》裏面也有這樣的情形,就是有些人忽然到了一個大寺院裏面,看見就不是凡夫的世界,等到離開以後,這個境界就不見了!所以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不是說另外一個地方,就在我們居住的這個地方,就有聖人的世界在這裏,但是我們不得見,衆生罪故不得見,這和《維摩經》第一品〈佛國品〉裏面也說到這件事。所以是「共相爲他分別所持」,但是聖人所看見的世界是清淨的,可是聖人他也能看到凡夫的世界,不像我們凡夫只能看到汙穢的世界,清淨的世界看不見。──這是說這個共相、不共相在「對治生時」的時候的不同的情況,是這樣子的。

  

  這個地方呢,我們看那個王恩洋的解釋,和印順老法師解釋有多少不一樣。王恩洋是根據《成唯識論》的意思解釋,印順老法師他好象不根據《成唯識論》的解釋,就是「對治生時」、「共相爲他分別所持,但見清淨」,他有點兒不同的意思。

  

  

  「如瑜伽師于一物中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

  

  這底下也解釋這個疑惑。同一個地方,我們凡夫看見一個樣,聖人看見又一個樣子,這爲什麼會有這種事情呢?什麼理由呢?這裏舉一個例子。「如瑜伽師」,就像一個坐禅的人,成功了的人,修止觀成功了的人,叫「瑜伽師」。

  

  「于一物中種種勝解」,在同一個物體裏邊,可以作種種的勝解,不同的觀想。這個「于一物中」,同一物中作種種的觀想,但是修禅定的人成功了,他的內心的觀想是特別有力量的,和我們凡夫不一樣,「種種勝解」。譬如說我們現在看這個大地是這樣的境界,但是修禅定成功了的人,他作黃金的觀想,他說這個大地是黃金的,那它就是黃金的,他就能夠隨心所現,心裏怎麼想,外面的境界就怎麼現,就是有這個力量。你看這裏是一塊大地,他想這是一個大海,那麼就是大海。說這是大火,那麼就是大火,就是這樣子。

  

  比如說是我們讀這個《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說是房子起火了,我們沒有辦法救,念觀世音菩薩,念的時候就看來一陣風,就把這火就滅了!其實那個呢,觀世音菩薩就是瑜伽師,觀世音菩薩觀其音聲,就是觀世音菩薩這樣想,想這個風來滅火,那麼火就滅了!說是我們坐船在海裏面,這個船要沈下去了,唉呀!不得了!那麼大家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下面就是有一個島就出來,就把這個船頂起來了,所以知道觀世音菩薩用神通的力量,實在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勝解,觀世音菩薩勝解的力量就出現這件事。而這個勝解呢,這是觀世音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修行來的,修行來的,長時期的靜坐,修止觀來的,所以我們佛教徒,我把這部經讀完了就好了,我畢業了,其實不是,很多事情要做的,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的。但是凡夫最遺憾的事情就是,顧此失彼,這個時間我要放蒙山,不能不放!好,你放蒙山也對,但是你想要去修禅定,那麼這個時候你不能修禅定;說我要修禅定,那麼這時候你不能放蒙山。就是做這一樣事,你想同時做兩樣事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

  

  這個修行的事情,因爲現在修禅定的人也少,成功的人也少,我們沒有看見那件事,就引不起來自己內心的注意,只是在書本上看見,把書本合起來的時候就忘了,所以一直地做其他的事情,而這些殊勝的事情沒有做。你沒有做,就是沒有成就,就沒有這件事。等到某一個人說他有神通,這時候也有一點羨慕的意思。但是始終自己不能行動,不能行動。至于說有神通這件事呢,我們若從書本上你若去研究這件事,你會知道怎麼樣才是有神通。如果你沒有研究的時候,你還是不知道,還不知道怎麼樣才是有神通,究竟是不是有神通呢?那還都是有點兒問題的。

  

  所以「于一物中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各式各樣的事情,你都能成就…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