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邊,有善法種子、也有不善法的種子,這個種子若是成熟了的時候,它就會招感果報。「已成熟異熟果」,成熟了的時候,就是招感果報。這個「成熟」呢,就是這個愛緣取、取緣有,就是成熟了!當然也還要其他的因緣,就是其他的業力在發生作用的時候,它雖然成熟了還不能發生作用,它要停在那裏。其他的業力得果報的時候,結束了,這個成熟的種子它才能發生作用。發生作用這裏面有善、有不善的不同,這個種子。這樣的種子呢,叫做是「有受盡相」的;善不善的種子是有受盡相,有窮盡的時候。
「無受盡相者,謂名言熏習種子」,這個「名言熏習種子」就是內心分別,你內心一分別就熏習種子了。而內心的分別也是由種子變現的,由種子變現出來分別,分別一動的時候,又熏習了種子,這叫「名言熏習種子」。「無始時來」從久遠以來,「種種戲論流轉種子故」。就是各式各樣名言的戲論。「戲論」就表示沒有真實的意義,都是虛妄分別,所以叫做「戲論」。各式各樣的戲論,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這世界上生死流轉的這些境界都是沒有真實意義的。但是我們凡夫不知道是沒有真實意義,就是在裏邊執著,發生種種的戲論。而這些戲論種子流轉,就是相續地不斷,相續地變動而不斷絕,叫做流轉。這樣的種子就叫做「無受盡相」。
「此若無者,已作已作善惡二業,與果受盡,應不得成。」
就是前面那個有受盡相的種子若是沒有,阿賴耶識裏面若沒有這個受盡相的話呢,「已作已作善惡」,這兩個已作就是對下面的善惡說:已作善、已作惡,這兩種業力。「與果受盡,應不得成」,這兩種業力給你的果報,你作的善,給你善的果報;你作惡,給你惡的果報。這個果報成就的時候,「受盡應不得成」,受這個果報窮盡的時候,不能成立了,就是不能窮盡。譬如說是我們作了善業,在人天裏面享福,就是一直無窮無盡地享受下去了,就是無盡,那就是沒有受盡相了。但事實上不是,我們在人間享福,或者在天上享福,或者是五百世做人,或者是五百世作天,總是到時候結束了,還是有受盡相的,不是無窮盡的。作惡也是,作惡你到地獄去,或者到叁惡道受苦,不是永久的,到時候就結束了,這叫有受盡相,不是無窮無盡的。這個善不善的種子是有受盡相的,不是無窮無盡的。他的意思呢,這種善不善的果報成就了的時候,它一結束了就沒有了,它不能夠再熏成種子,令你得果報,它沒有這個力量。但是和前面無受盡不同,這底下說。
「又新名言熏習生起,應不得成。」
這底下說這個「無受盡相」。假設阿賴耶識裏面沒有無受盡相的話,「新名言熏習生起,應不得成」。假設我們阿賴耶識裏邊沒有以前舊有的名言種子,這個新名言熏習的種子沒有辦法生起。因爲我們現在心能夠分別,就是依賴以前舊有的種子,一現行的時候,心才能分別。那可見就是原來有種子,而現在的新名言種子才能熏習,才能生起;生起來的時候,又熏習了種子,所以它無窮無盡地延續下去了。若是沒有的話呢,新名言種子沒有辦法生起,沒有辦法再熏成種子,那就不能成立了。所以在這心裏上的分別是無窮無盡的,它不能結束的。但是招感的果報不行,它不能無窮無盡地相續下去,它要憑那個業力的力量的大小去決定它時間的長短,到時候就是結束了。
5、譬喻相
「複有譬喻相」
阿賴耶識裏面還有一個所譬喻的相貌,是什麼呢?
「謂此阿賴耶識,幻焰夢翳爲譬喻故。」 這個阿賴耶識它裏邊的境界,是什麼樣子呢?用幻、用焰、用夢、用翳爲譬喻故,譬喻它不真實。「幻」,就是用這個幻術變現出來一種東西,或者用一個手中變現出一個兔子來;變現出兔子,我們看上去好象是真的似的,實在不是,是假的,非有似有。「焰」就是陽焰,就是這個水蒸汽,春夏之間,這個水蒸汽,太陽一曬,你遠遠地看,就像有水似的。這個鹿看見是水,所以就跑到那兒去,結果並沒有水,所以也是非有似有的意思。「夢」裏的境界也是非有似有,沒有而又好象有,雖然有而又不真實,那是夢。這個「翳」就是眼睛裏面的病,眼睛有這翳病的時候,在虛空裏面就看見有花,有種種毛發的這種事情,而在空裏面沒有,就是有而不實。這個阿賴耶識也是不真實的,也是「幻焰夢翳」這樣的意思,也是有而不真實的。雖然是有而不真實,所以有可能把它改變,可以改變它,如果是真實有就不能改變了。 「此若無者,由不實遍計種子故,顛倒緣相應不得成。」 這是從反面解釋。說是這個阿賴耶識是虛妄的,如果阿賴耶識沒有這個虛妄性的話呢,「由不實遍計種子故」。這個「不實遍計」,不真實的分別,就是虛妄分別。這個「遍」就是普遍,在時間上來說,一直地是虛妄分別,在空間上說也是到什麼地方都是虛妄分別,所以都是遍計。本來是不真實的,「幻焰夢翳」,不真實嘛,但是我們認爲是真實的,種種的執著、分別。這樣一分別呢,就造成了種子,熏成了種子,所以叫「不實遍計種子」。 「顛倒緣相應不得成」,這個「不實遍計種子」就是因爲我們搞錯了;這不真實的境界,我們認爲是真實的,所以叫做顛倒。阿賴耶識就是個顛倒的所緣,因爲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一切境界都是假的,阿賴耶識也是假的,但是我們不知道,執著它是我,有我執、有法執,這樣虛妄分別造成了虛妄分別的種子,由種子又變現了種種虛妄的境界,就是這樣流轉。所以若是阿賴耶識沒有這種,它不是「幻焰夢翳」,不符合這個虛妄有的意思呢,那我們這個「顛倒緣相」就不成就,這個「遍計種子」也不成就了,是「應不得成」。 這下邊的文還有小小的一段,這個「所知依」就結束了,第叁章就是「所知相」。這個「所知依」主要是成立阿賴耶識。成立阿賴耶識呢,和小乘佛教學者辯論,使令我們不熟悉的人感覺到好象有一點不習慣。但是這個大意就是生死的流轉、涅槃的還滅非要有阿賴耶識的存在才可以,大意就是這樣。 那麼下面的「所知相」這一章呢,是特別重要的,就把唯識上精要的道理,就在這一章裏面說。當然你說它容易懂嗎?也可以!說它難懂,也是可以!但是它是很重要的。這一章如果能夠深入地、用心地去學習,你才能修唯識觀,唯識觀你才能學習。那麼要深入地去學習、深入地去思惟,能改變自己凡夫的這種思想,能改變過來,能有一個佛法的,當然這是唯識的,也就是佛法的思想你能掌握到了,你能掌握到佛法的思想,那麼能改變原來的這個凡夫的虛妄分別心。我們以前用凡夫的執著心去觀察事情、去處理事情,但是結果呢,還是在這裏面流轉,而不得解脫這苦惱的境界。若是用「所知相」,下面說的這個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相的思想改變了的話,就完全不同了。我先簡單地這樣介紹一下。 6、具足不具足相 「複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謂諸具縛者,名具足相。世間離欲者,名損減相。」 這一大段文是說阿賴耶識的差別,前面說了叁種差別、四種差別,又說出來種種相,這以下又繼續說阿賴耶識的差別相。阿賴耶識裏邊,這又有具足的相貌和不具足的相貌。怎麼叫做「具足相」呢?「謂諸具縛者,名具足相」,這是說具足了煩惱系縛的人,那叫做「具足相」;就是他所有的煩惱完全沒有清除去,完全具足的,叫做「具足相」。「世間離欲者,名損減相」,就是不具足了。「世間離欲」,就是他不是佛教徒,但是他也能夠離欲,棄舍世間上色聲香味觸的欲,成功了,那麼他的欲的煩惱就沒有了,這個時候就叫做「損減相」,減少了欲的煩惱了。 「有學聲聞及諸菩薩,名一分永拔相。」 這底下是說的佛教徒,但是佛教徒初開始學習靜坐,當然也是離欲了,那麼也應該包括在這個損減相裏邊。「有學聲聞及諸菩薩,名一分永拔相」─「有學聲聞」,就是他能夠不斷地學習佛法、修學聖道的人,還沒有完全成功到無學的程度,所以叫做「有學」。通常說呢,初開始來到佛法裏邊,都可以名之爲有學;但是這裏說有學是指入聖道以後,名之爲有學。因爲入聖道以後的人,他一直地能夠學習佛法。沒入聖道的人,他當然是對于佛法有信心、有歡喜心,他也是願意學習,但是有的時候不學習了,有的時候他不學了。那麼或者說是今生他能夠不斷地學習,但是來生就不學了,我不相信佛法了,這有這個可能。但入聖道的人不是,入了聖道的人,像初果以上的人,他今生才學習佛法,來生也繼續地學習佛法,他不會中斷的,所以叫做有學,這就是指見道以後的聖人說的。 「聲聞」,這個「聲」是佛說的法語,「聞」就是這位修行人他有信心、有歡喜心,歡喜聽聞學習佛法。而這件事實在是通于菩薩的,但是他指沒有發無上菩提心,只發了出離心、願得涅槃的人,才名之爲聲聞。「及諸菩薩」,就是很多的菩薩,很多的菩薩但是這裏邊說的呢,下面有個「名一分永拔相」,那也是見道以上的菩薩。如果是還在凡位,那就是沒到這個程度。這是見道聖道、見到法性了的人,但是他發無上菩提心,有大悲心,願意廣度衆生的人。「名一分永拔相」,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裏邊。他一部分的煩惱永久地消滅了。而不是暫時的。若暫時的,那就是降伏煩惱,而沒能斷。這裏說「永拔」就是斷掉了,能滅除煩惱。 這個從經論上說到這個修行人的地方,多數是指用煩惱來形容修行人的境界,就是你斷沒斷煩惱,不是說你有沒有神通,不說這件事,主要是說你斷沒斷煩惱。因爲斷了煩惱,你才能見聖道,見聖…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