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34讲▪P2

  ..续本文上一页的都有一个所遵循的所相,不是这样的。要经过十地,十地以后,……

  

  “六、遍清净差别。由能断离烦恼习气及遍严净佛陀刹土故。”这里有两种清净,我们也是想象不到的。一个是我们这个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在小乘无余依涅磐的时候,他对他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还是不能够远离的,不能破坏的。他的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还保留着,习气还有。所以真正讲起来,二乘他还是不是完全清净的。有说阿罗汉有时候还有失态的问题,等等的。就是阿赖耶识还不是最清净的。他只能够部分清净,只能是补特伽罗无我。对他阿赖耶识里头的习气他是不能净化的。再来,还一个就是所有的佛陀刹土都清净,都重新建设,重新净化。这个我们也没法在我们现在能理解。就是所有的生活,跟自然,主观跟客观,打成一片了,客观怎么清净,主观怎么清净,它成了一体化了。在我们现在也是很难一下弄清楚的。这两种清净,一种在种子习气上,能够彻底清净,一种是现实方面,佛陀刹土这方面清净。

  

  “七、获得一切有情与己平等性差别。由能遍成熟有情加行相续不间断故。”看起来,所谓六到彼岸,咱们底下就接触到了。所谓六到彼岸,就是菩萨跟一般的补特伽罗的关系的问题。菩萨跟异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非常密切也就体会到善法的问题,所谓善,尤其无漏善,无漏善法非常是彻底清净的,那也就是人的跟自个……其他人的义利,跟自义利,他义利跟自义利,在真正的无漏善法里头来说,这两种义利分不开的。由底下我们就要讲到了。前头也有这样一个已经出现了,就是遍知众生心平等,遍知菩萨心平等,还遍知如来心平等,就提到心平等的问题。现在提到,我们跟其他的有情,其他的义利跟我们自己的义利,自义利跟他义利,这个关系是很密切的。底下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善法就是要把自义利跟他义利整个完全地一体化了。那时候善法,那无漏善法根本就把人我的问题完全就消溶在里头了。根本菩萨的义利,跟众生的他义利,在无漏善法里头你分不清。

  所以这个善是特别的一种,不是象世间的善。它是把自义利跟他义利完全都放在一起来解决了。就是前头也说了,我们才能遍知众生心平等,那就是现在我们跟众生的心是完全沟通的,分不开的。跟他心都平等了。有这个条件了,于是乎菩萨就是始终要想法子把众生的成熟的问题,也就是用咱们现在话就是教育问题,调整的问题,把众生的调整的问题、成熟的问题,还在发展,还在不断地相续加行中。这也就是正显示出来,无漏善那个善法是众生跟菩萨是共同享受的,离不开的,分不开的。(休息)

  

  “八、生差别。由生于如来种姓故。”所有的菩萨都是将来为要成佛的。先要有一个问题就是种姓问题,种姓问题就是菩萨无始以来也可以说很长的时间,几个无数劫以来,他就积累善根,积累资粮,要由顺解脱分、顺抉择分、然后再证见道、修习道、然后究竟道这样来成佛。这个都是跟他以前的种子有关系。种子积累,善根积累,就是造成了种姓问题,就造成如来种姓的问题,大乘种姓的问题。这是很长时间积累的问题。底下又是现行的那个,跟种姓又有关系,而是又是现在的生起的问题。

  

  “九、生出现差别。由遍摄受生出于佛陀轮围眷属中故。”实际上也是生于如来的眷属中,头里已经说到,证到初地,证到极欢喜地,那时候就是已经成为如来眷属中的一员了。现在不但是积累的种姓的善根问题,并且,实际上已经生在如来的很亲近的眷属里头了。当然生于如来非常亲近的眷属里头,这是现实问题,不只是长久的历史问题。菩萨很久以来,就是参加如来的聚会里头,如来什么聚会里头?就是法乐,很大的法乐的圆满享用的这个集团里头,很久参加这个享用法乐,极其圆满的法乐里头。就是在如来很亲近的眷属里头生起了。

  

  “十、果差别。由成就无能量之功德十力、无畏及佛陀不共法等果故。”佛陀还有十八不共法的修习问题,象现在十力、无畏等等,都是十八佛不共法。

  

  (回答上午慈氏学理论培训班讨论时提出的问题:了别识与辨别识的区别?)辨别识、了别识,最主要是见于《总摄大乘纲领论》。它用一个名词叫“身识识”,大家注意到了吧,身识识,眼识识,底下这个识在玄奘法师他就不翻,他就身识识,两个识一样的,眼识识,两个识字儿也一样。这在《摄大乘论》里头都不分,到底这两个识是一个?还是不同的识?在玄奘法师分不清。

  身识识,眼识识,底下这个识是不是就是跟身识一样的识?跟眼识一样的识?还是不同的识?在《摄大乘论》里没有解答,也分不清楚。到现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还有一个“唯识无义”,只有识,没有识所诠的义,所认识的那个义,只是有识,没有义。由这两点来看,所谓身识识,身识是辨别识,身识,它以身根为根,以所触为境,前头五识里头,它都是有根、有境这样的识,有根、有境的识就是叫做辨别识,为什么叫辨别识?它有所辨别的境,有能辨别的根,所以叫辨别识。底下这个身识的“识”,或者眼识的“识”,这个识,就是了别识。所谓了别识,它是只有能分别,没有所分别,就是所有的识体本身就是意识中分别,离开意识中分别并没有另外的东西。所以唯识无义,就是唯有了别识的识,没有识所缘的境。也就是所有的前五识它都是可以归纳成意识中的分别,都只可以当成意识中分别来看。

  可以这么说,一个阿赖耶识的种子,一个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这个现行可以说就是了别识的识,可以说唯识学就是唯了别识学,所有的识,都是离不开意识中的分别。在讲唯识无义的话,根本佛教里头是,任何事物都没有自体,就是都是没有我,没有自性。真正没有自性,正是表现在它本身就是了别识,所谓了别,大家听到这个“了”字,也就跟这辨别识的“辨”不同。辨呢,是色根对色境有所辨别。所有的意识中的分别都是只有能分别,没有所分别。

  它为什么没有所分别呢?前头大家第一个颂子里头特别注意,就是所有的识体它都是假安立的,不是象真有安立的一种补特伽罗我跟法我。所有的识体的都是假安立,所谓假安立就是它根本没有补特伽罗我跟法我,它没有独立存在的这种识体。识体为什么没有独立存在呢?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说得也很清楚。任何的识体都有一个它能看见的一个方面,有的另外有不能看见的一个方面,就是所有的识体都有一个种子方面,跟现行的方面,所谓现行的方面就是意识中的分别,意识中的所有分别。所谓种子方面就是阿赖耶识。可以说,在隐的方面是有阿赖耶识,在明显的方面,就是能看见的方面,那就是意识的方面,可以说拿意识中的分别它可以把所有的,无论是识体,无论是色法,本身都是意识中分别。离开意识中分别并没有另外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那也就是在种子之外,也没有独立存在的,在现行的意识中分别也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就是一隐一现。世界上所有的因果的问题,亲因亲果的问题,只有一隐一现,除了一隐一现之外,并没有真正显现的东西,真正存在的东西,独立存在的东西。

  所以这个“了”,跟这个“辨”,了别就是用咱们原来用的话,唯有四真正如实知,你真正如实知,真正如实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本身就是依他起性的意识中的分别,意识中的分别可以把所有的不明不白的东西都给它分析得很清楚,分别得很清楚。什么叫唯识?就是唯了别识。唯有意识中能分别,只有这个,没有一个所分别的东西。你要认为有个所分别的东西,那就是你承认这识还有一个补特伽罗我、或者法我。问题主要是没有真正安立的补特伽罗我跟法我。所以所有八识跟五十几种心所本身它就不是真正安立的,它是假安立的。所谓假安立的,就是它本身,识体本身,跟心所有法本身,它不是能成为补特伽罗我、或者法我。很清楚就是这个意思。

  尤其在识体方面,你没法子拿它当成个所分别的东西。所有的都是识体,就只有能分别,并没有所分别的那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所以说唯有了别识,没有辨别识,所有的辨别识都可溶化到了别识里头来。所以第一个颂子特别注意,就是所谓识体,就是假安立的,不是……没有真安立的可能性。就没有独立存在这种自体性。这才是真正唯识的意思。唯识无义,就是根本只有能分别,没有所分别的这个体性,没有所分别的自性。

  所以真正讲起来,在阿赖耶识种子能够通过有增上缘的条件以后,它能够生起的时候,生起以后当下就灭了,生是一定有因的,生起必定是有种子,而灭,当下灭,不待因,没有原因,所有的法的灭的时候没有原因可谈。所以这样子可以知道,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的境。唯识就是唯的了别识,唯的种子识,而种子的识跟了别识又互相是不能独立的。种子必须依靠现行,现行必须依靠种子。而种子生起的时候,还要经过增上缘等等的,所以任何的识体都是依他起性的,不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根本没有这东西,你没法子找出遍计所执性有什么根据,你只能把遍计所执性它是离不开意识中分别跟阿赖耶识种子,而只能这么讲。所以叫了别这个“了”,跟辨别这个“辨”,可以表示出来。

  当然这个了别识,还不只是好象依他起性的问题,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特别提出,是诠说的问题。还是意识中诠说,还是普通的这种诠说,普通的诠说就是根据声音,根据符号这个名言,这样名言可以生起独立存在的东西,可以认为有独立存在的东西。就是所谓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谈到意识中诠说,谈到普通的诠说,普通的诠说就是声音的诠说,跟符号的诠说。所以有符号,有声音,这个就可以作为认为有自性、认为有我、认为有常一不变的东西的一个根据,名言有这么大力量,符号有这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在佛教里头特别指出,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他能够认为有,这是很奇怪的事情。而这正是声音、符号,用现在话就是信息,信息就成为有自性的东西、常一不变的东西的护身符,有它就有一种特别的东西存在,打破这个特别东西存在的话,就要讲意识中诠说。这里头特别是《总摄大乘纲领论》无著菩萨谈的这个问题比较彻底。

  所以《三十论》的第一个颂子识体到底是真安立呀?还是假安立?所谓假安立那就只有识体是了别识,这识体不是辨别识。唯识就是唯了别识,不是唯辨别识。今天暂且这么答复,看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魏德东(中国佛学院教师):韩老,请教一下,唯了别识这个“了别”,与第三能变的了别境识的“了别”是个什么关系?

  韩老:另外有个了别,它好象前五识里头它了别色法,还有第八识里也有利用“了别”两个字儿,它没有清楚地了别。这种了别,跟了别识的了别相似而不是一个东西。前五识的这种了别,了别色、了别声,它把声色,就是眼识跟耳识本身就主持了,它就专管色法,专管声法,好象有专管的意思。跟真正了别识的了别,还是有不同的地方。虽然是在藏文里头,还是都是“那木巴仁巴”,但是真正“那木巴仁巴”还是唯识无义,只有分别,没有所分别,还是这么个意思。

  吕新国:是不是可以说“了别于自境界识”这六识的了别是个动词?唯了别识的了别是个名词?能不能这么理解?

  韩老:其实都可以当名词、都可以当动词理解。(动名词?)前六识里头讲色声香味触它的了别,它了别好象特别它能够管到这个问题,特别能管到色,特别能管到声,也有点独霸一方的意思。可是真正了别识,跟辨别识对立的时候,那就不同了。辨别识它总是受色根、色境的影响。叶少勇(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可以不可以理解“了别于自境界识”是有根和境的对立的这种模式,而唯了别识的了别是没有这种能所对立的模式?

  韩老:对,根本没有义,唯识无义。

  蒋劲松(清华大学教师):了别、辨别跟八识的分别有什么关系?比如说辨别识前五识是有,后面这三个识有没有辨别识?是不是后面三个识只有了别识?

  韩老:第七、第八这两个识有它特点。第八识它行相不很分明,第七识它也是跟第八识密切,执第八识为我,它的行相也就是四种,执有我。都有特点。(吕:从颂子看,是辨别识没有问题?)对。阿赖耶识是很特别的一个识,而末那识也跟阿赖耶识分不开的,也是很重要的识。在咱们凡夫的世界里头。它执有我,可以说我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个自性,尤其以色法作例子,好象它能独立存在,能常一不变,其实它本身就是执有我的问题。所谓色法根本就是执我的问题,要没有执我的话,这色法根本不存在。色法,时时刻刻都有变化的话,时时刻刻都是种子生起的话,那它根本就不成为色法了。色法最主要的它就是好象能代表我的意思,代表补特伽罗我跟法我。所谓物质不灭也有这种意思。所谓物质不灭就是我不灭。其实骨子里就是讲的我,讲的自性,除了自性之外并没有色法。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

  要没有种子,也好象谈不到色法。种子它有能生的力量,咱们普通说物质不灭,都好象它里头有一个能生发的作用,不断能生发。可是他不知道不断能生发是什么东西。是不是就认为这就是物质不灭。

  大乘佛法最主要的是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二无我才能显现出真实的情况,真如的情况,法界清净的情况。最主要的是对治的就是二我,可以这么说。所谓唯识学,唯了别识学,对治的就是二我,根本没有我。我这个问题是个麻烦问题,只有将《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讲到遍计所执性,前头咱们说,三种逻辑,一种是形式逻辑,一种是辩证逻辑,再一种就是无自性逻辑。所谓形式逻辑,它是相顺相成;辩证逻辑是相反相成;我们这无自性逻辑,也就是空性逻辑,也就是法界性逻辑,这个是空性圆成,圆成实性。可以这么说,分着三个逻辑。

  前头咱们已经分了,三种乐,一种欲乐,一种是道乐,象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道。道家也有这个乐道说法。道乐。再来,法乐,这法乐是很特别的。

  前头咱们还分着三个阶段,就是个体体、集体体、无体体。

  所以中国的哲学,恐怕要真正弄清楚的话,儒家、道家的哲学,还得需要大乘佛教里头的阿赖耶识跟现行七转识这种分析,才能讲得更清楚。

  希望大家彻底地把唯识学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唯识学,唯识学的纲领是什么?我觉得最主要是既没有补特伽罗我,也没有法我。所谓真正唯识学就是表现二无我。下下礼拜再见。希望大家彻底地把唯识学的问题弄明白,什么是唯识?为什么唯识?我觉得离不开二无我。

  

《摄大乘论 第134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