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思巴生平、事业简介▪P12

  ..续本文上一页,开始了不可分离的兄弟关系。唐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附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进封宾王。藏族史籍称其与赤松德赞和赤祖德赞为祖孙三王。

   [17]赤松德赞,唐书译为乞黎苏笼腊赞。公元755—797年在位。当时吐蕃王朝达到鼎盛时期,占领安西四镇、河西陇右,并一度攻入长安、成都。8世纪中,他遣使印度迎请菩提萨埵和白马桑菩瓦等学者来藏。建桑鸢寺,试命藏人出家成立僧团,翻译佛经,大兴佛教。

   [18]赤热巴巾,亦称赤祖德赞,唐书译为可黎可足。公元815—836年在位。他在位时唐蕃和盟,于823年在拉萨大昭寺前立唐蕃会盟碑,永志汉藏团结友好。其后,他集中印藏译师,校订旧译佛教;命令吐蕃七户养一僧,以僧人任王朝高官主持朝政。最后他被反佛大臣暗杀。不久,吐蕃王朝即陷于崩溃瓦解。

   [19]米拉日巴,西藏佛教噶举派祖师之一,生于阿里拉堆页塘的加阿杂地方,年轻时,为报仇用咒术杀人。1078年,闻玛尔巴译师之名,前往洛札学习佛法,以刻苦修炼而著名。他著有《道歌集》,在藏族中影响很大。

   [20]蔡巴,西藏佛教噶举派四大支之一。该派的创始人是向蔡巴1123—1194年,蔡巴噶举的宗教活动地以蔡巴寺和贡塘寺为主。元代,忽必烈派人到西藏分封十三万户时,蔡巴受封为一个万户,万户长即是桑杰额朱。桑杰额朱的儿子仁钦坚赞继任万户长后,曾亲自到北京向元朝朝贡,忽必烈封赐给他土地,并赐给金印、诰命,于是蔡巴就成了在前藏一带实力最强大的三十万户之一(另外两个是帕竹和止贡),而蔡巴噶举教派已经成为蔡巴万户的附属物。

   [21]据本书记载,八思巴的伯祖父扎巴坚赞任萨迦教主时,他的一个弟子觉本当了西夏的国师,向萨迦献了许多银器珍宝及这一个大伞盖。

   [22]元朝在卫藏地区划分的十三万户为:1.南拉堆万户,2,250户;2.北拉堆万户,2,250户;3.曲弥万户,3,003户;4古摩万户,750户;5.夏鲁万户,3892户;6.襄万户,1,400户;7.嘉玛万户,5,950户;8.帕主万户,2,438产;9.止贡万户,3,630户;10.蔡巴万户,3,700户:11.嘉域万户,5,950户;12.羊卓万户,750户;13.雅桑万户,3,000户。上述十三万户,实有户数共38,963户。

   [23]拉德,指受佛教寺院所管辖的属民。

   [24]米德,指受世俗封建主管辖,但向寺院承担一定义务的属民。

   [25]上部阿里三围,古代藏文典籍中分康青藏地方为上中下三区。上区阿里,中区前后藏,下区青康。阿里一带,自南到北,今为三围。南围阿里,在今普兰县至昂仁县一带;中围阿里,在今札达县一带;北围阿里,在今新疆交界西端与克什米尔接壤一带。

   [26]此处所说的吐蕃三区,似指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三个宣慰使司即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宣慰使司、吐蕃等处宣慰使司、吐蕃等路宣慰使司的辖区。

   [27]克,亦称藏斗,西藏计量单位,一克约合二十八市斤。

   [28]堆穷,意为小户,即没有差地的农奴,其经济地位低于有地差民。

   [29]堆钦,意为大户。

   [30]达果,意为马头。

   [31]阔端(1206—1251年),他是成吉思汗之孙,窝阔台之子.贵由汗之弟。公元1239年,阔端从凉州(甘肃武威)派大将多达纳波率领军队进入西藏,驻防拉萨以北的热振寺一带。多达纳波了解到西藏各地方势力与各喇嘛教派的关系后,写信给阔端,建议迎请萨班到凉州去,以便通过萨班的势力进一步控制西藏。阔端采纳了多达纳波的建议,写信邀请萨班到凉州晤面。此后,萨班接受了阔端的邀请,携同他的两个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杰到达凉州。会见后,萨班代表西藏地方势力和蒙古王室建立了政治上的联系。

   [32]按本书及其他史籍的记载,八思巴受封帝师是在公元1270年,故此处应为八思巴成为忽必烈的上师之后。

   [33]噶玛拔希.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实际上是从他开始的,但是在西藏佛教史籍上把噶玛噶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算作是黑帽系的第一世活佛,而把噶玛拔希算作黑帽系的第二世活佛。噶玛拔希本名却吉喇嘛(意为法师),在西藏佛教的传说中他是一个仅次于莲花生大师的有“神通”的人物,往往把他称为“祝钦”(意为大成就者)。对于噶玛拔希第一次赴蒙古地区的时间记载不同,《嘉木样谢贝多杰年表》记为1254年。而《松巴堪布年表》则记为1255年。他在蒙古地区时曾任蒙哥汗之上师。1256年,蒙哥汗赐给他一顶金边黑色僧帽及一颗金印。这就是黑帽系名称的来源。据《贤者喜宴》说,噶玛拔希是蒙古最早供奉的上师,先于八思巴。

   [34]此处应为阴水牛年(1253年)年底,阴木虎年(1254年)新年时。见后面所录的优礼僧人诏书。

   [35]达鲁花赤,蒙古管理军民事务的高级行政官员。

   [36]此鼠年为藏历第四饶迥阳木鼠年,公元1264年,是年八月,忽必烈改燕京为中都,改年号为至元。而八思巴也在接受这份诏书后于是年夏离中都启程回萨迦。

   [37]圣者,此处系指八思巴。

   [38]三宝,即指佛(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亦泛指一切佛)、法(佛教教义)、僧(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

   [39]法主,此处所说的法主,系指萨迦班智达。

   [40]这一段赞颂诗每四行一首,分别赞颂蒙古皇室的成吉思汗、窝阔台、拖雷和蒙哥,这大约是因为这份诏书颁发于蒙哥汗在位时期的缘故,所以没有提到贵由汗。

   [41]此阴水牛年为公元1253年。

   [42]此虎年为藏历第四饶迥阳木虎年,公元1254年。

   [43]莲花生,亦称“乌金大师”。8世纪印度佛教密宗大师,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人。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迎请入藏,据说他曾降伏“魔怪”,使佛教在吐蕃立脚,并兴建西藏第一座正规的佛教寺院桑耶寺,因而他被西藏佛教宁玛派尊为祖师,也受其他教派的尊崇,在藏族民间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佛法大师。

   [44]噶哇贝孜,他是赤松德赞时藏人中著名的译师之一。他同贾惹鲁意坚赞对吐蕃历代赞普从唐朝、天竺和泥婆罗等国翻译的大量经典之译本作了修订,统一了译经体例,并对藏文规范化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编写了第一部藏梵词典,对发展吐蕃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5]仲巴,指后藏仲曲河流域,萨迦也包括在内,萨迦寺前的小河即为仲曲河上流。

   [46]Ljang亦写作Viang,吐蕃王朝时即以此词指南诏,忽必烈征云南大理是公元1253年,故此处所说的次年,非指颁发优礼僧人诏之次年(1255年),而是公元1251年八思巴与忽必烈首次在六盘山相见后的次年。

   [47]关于八思巴受比丘戒一事,《汉藏史集》记载,八思巴21岁的阴木兔年五月十一日,于汉地河州附近,由恰巴却吉僧格等四人为堪布,羌塘巴、觉屯索南坚赞等二人为轨范师,雅隆巴喇嘛绛曲坚赞为教授师,另有喇嘛叶巴等二十一名比丘,在上述诸人集会中八思巴受比丘戒。嗣后,前往大部。《雅隆觉卧佛教史》记载,由于凉州王子蒙哥都刺(即蒙哥都)想念萨迦巴(八思巴),后即担任薛禅汗之上师。八思巴21岁受比丘戒是在汉蒙交界的托刺地区。

   [48]洛追坚赞贝桑波,此名为八思巴受沙弥戒时起的法名,亦是八思巴后来一直使用的名字。

   [49]此处似有缺文,据《萨迦五祖全集》中八思巴当时写给卫藏地区高僧大德的信记载,此次八思巴派遣入藏的为格西多吉周和格西松布二人。

   [50]马王,佛经故事中说,观世音菩萨曾化身为马王搭救沦落在魔女岛上的商人,八思巴在此处借用了这一著名典故。

   [51]此处原文为残缺。

   [52]此阳水鼠年为公元1252年。

   [53]堪布法主,系指扎西僧格。

   [54]《汉戴史集》下册17页载,八思巴受比丘戒是在阴木兔年五月十一日,即乙卯年,公元1255年。

   [55]《萨迦五祖全集》所收入八思巴在五台山所写的几篇诗文的题记中说八思巴去五台山是在公元1257年,与此处所记八思巴23岁去五台山相符。从八思巴起,元代藏族僧人去五台山朝拜及居留者甚多,第四任帝师亦摄思连真即逝于五台中。

   [56]关于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的时间,《元史释老传》说:“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命制蒙古新字,字成上之。……至元六年,诏颁行于天下。”并未指出何时受命创制,何时制成进呈。八思巴行状则说:“年三十一,时至元七年,诏制大元国字,师独运摹画,作成称旨,即颁行天下。”按《萨迦世系》的这段记载,可能还在忽必烈即位之前,八思巴已开始了创制蒙古新字的工作。

   [57]八思巴参加的这次佛道两教订正《老子化胡经》真伪大辩论发生在蒙哥汗去世的前一年即公元1258年。对这次辩论的详细经过,元代僧人祥迈撰写的《至元辨伪录》卷四中记载:“时今上皇帝,建城上都,为国东藩(蒙哥)。皇帝圣旨,倚副起来,令大集九流名士,再加考论,俾僧道两路邪正分明。今上皇帝承前圣旨事意,昔召释道两宗,少林长老为头,众和尚每,张真人为头,众先生每,就上都宫中大阁之下座前对论。内众即有那摩国师、拔合斯八国师、西蕃国师、河西…

《八思巴生平、事业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莲师刹土云游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