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之上还引有一部经典。
又问:“何为新种子和旧种子
”
答:“士夫有两类,以前没有发心而发心者称为新种子,以前曾发心者称为旧种子。”
问:“何为敏捷和缓慢神通
”
答:“有句名言说,何缘行相心中起,依神力必得正果。此乃为行相定和神力,无有定神通不会生起,依止大部分定神通来的缓慢,只有依止大部分双运才会来的敏捷。”
问:“发愿和入愿如何区分
”
答:“法主认为有愿心、发愿心和殊胜愿心等三道众生,有入心、发入心和殊胜入心等三道众生,总计有六道。详细述之,发愿所需的时间为一昼夜的三分之一比较合适。入愿所需的时间与发愿所需的时间相同或者稍长一点,总之时间的长短一定要定排正确。详细说的话,一昼夜皆由自己定排。不供奉三宝为罪孽;—昼夜一次也不供奉三宝即生罪孽。供奉时间将来会知晓的。”
问:“对菩萨嗔恨之说为非偈陀矣。此菩萨量度有多高
嗔恨之程度如何
非偈陀之标准是什么
”
答:“初心始业菩萨做发心之仪轨,现有或没有律仪皆合适,不计生死存亡,一旦了解自己之戒条即生罪过。嗔恨之程度有不合宜或忌妒等烦恼,从等起始在戏谑或随诤等方面根本不生。在非偈陀方面要生四类亏损。所谓丑陋和狭见方面根本不生即会犯戒。”
问:“喀如哇认为皈依有时间,博多哇认为没有,实际有或没有时间
”
答:“共通者未有时间,殊胜者计有时间。”
问:“除此二者外,在皈依方面还有什么区分
”
答:“法主认为有四种,即世间和出世间两大类。世间分为圣行和殊胜二种;出世间分为共通和特殊二种。一般人皆皈依世间道,又分世间单独皈依及世间之殊胜皈依,唯从欲愿所归依。出世间之共通道亦有此二者,但有信仰单独皈依、殊胜皈依、信仰及欲想皈依等三类,但俱属悲心单独所皈依。”
问:“大乘人对皈依三宝是否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
答:“有!有以菩提萨埵佛为主要的皈依三宝;独觉乘以教法为主要的皈依三宝;声闻乘以僧伽为主要的皈依三宝。此三类僧伽引述一种经典,以求到达彼岸。”
问:“此三种皈依是噶当派的主要教法,传说以前噶当派僧人在名义上也要皈依,我也要如此做吗
对此如何思修
”
答:“一般皆修行所有大乘之教法,完全执持菩提心。虽正行无有对境,但此后要回向利他之事。尤其是皈依佛,观修一切有形物皆无自性;皈依法,观修一切物皆无形;皈依僧,观修诸物从一开始或早期即无自性。”
问:“我唯一信服念经,念经和善行二者何为殊胜
”
答:“未获得自在,还是念经殊胜。”
问:“在诵经方面,汇集和现观二者哪个福德大
”
答:“菩萨之心识有何殊胜
所有这些经典连词语亦有殊胜福泽。要进一切心识精通论典,此乃为最大的福德。”
问:“像汇集诵读方面以珍宝和墨汁书写之经典的福泽有何区别
”
答:“书写的原料有区别,诵读之词有区别,修行之教义有区别。尽最大努力使所读之词正确无误,即算大福德。经典并无差别,但是用珍宝书写经典,犹如腰带和衣服漂亮大方即会得到大的尊敬和爱护,相反则会得到小的尊敬和爱护。如此双方之福德或大或小必将获得。”
问:“一切汇集诵读,如心中没有记住即按书本朗诵。菩萨法施于心,下面一些经文记于心中即可默念。如此一边朗诵,一边默念,此两种法行相混杂有何罪孽
”
答:“不会有罪孽,十法行[78]每种法行之十地相同,故相混杂亦可以。”
问:“那么朗诵和默念二者之福德有何区别
”
答:“一切十法行和六度等俱为依止前者而生后者,因其有高下之分、详略之分、粗细之分,故此等应依次教示。一切行为是依止前者而后者生,最先低下,最后优越,故默念殊胜,讲法者亦为默念殊胜。比默念殊胜是增上思维,比增上思维殊胜是增上修习。默念之上,在十法行中除思维和修习外再无更殊胜者。你信服和所要做的只有默念为殊胜,福德亦最大。”
问:“那么对文殊菩萨之信奉有何福泽差别
”
答:“此无差别,各自尽量信奉为最大的福泽。”
问:“在净治罪孽方面唯有现行对治力为殊胜吗
”
答:“正是如此,一般所有教法都以现行对治力净治罪孽,尤其是净治一切罪孽必须依止此现行对治力。净治所谓教法有何大福德之罪孽亦用现行对治力,你要尽力信奉四现行对治力。”
问:“此四力中何者重要
”
答:“消除罪孽必须具足此四力,也能止息今后不做罪恶之事,故至关重要。”还对此重要性进行了许多解说。
又问:“何为教法弟兄、金刚弟兄和亲近弟兄
”
答:“从皈依至获得持金刚地之间,俱受佛教摄护,故称之为教法弟兄;由不同上师在不同坛城中为不同弟子灌顶,称之为金刚兄弟;由同一上师在同一坛城中为不同弟子灌顶称之为亲近兄弟。”
问:“《五十上师论》此部著作,诸噶当巴似乎也有观察和引用。此部著作依止何续部而写
”
答:“此书说“十四根本堕罪之第一堕罪”,总之是由持金刚所写的五十首四句偈陀之注疏。”
问:“所谓人停止呼吸三天意识仍处于昏迷状态,即可回忆起前世之经过,是否如此
”
答:“半天处于昏迷状态,两天半回想前世之经过,三天半才真正去世。”
问:“在中阴界是否有七天时间之长
”
答:“体验时间以昼夜计,如不积善业,在中阴界就时间长久,如积善业,一念顷亦不存在,所谓七昼夜是对多数人而言。”
问:“对中阴界之众生,是否都是如5岁孩童之身量
”
答:“这也是对多数人而言,并不一定。”
又问:“中阴界之众生无有土、石、山岩等一切障碍吗
”
答:“除母胎和金刚座二者外贯通无阻。在此二者中有障碍,其它无有任何障碍。”
问:“此乃为何因
”
答:“此非修行之神通,乃依业力幻化可在顷刻间周游三千世界,由业力所导致,无有障碍。”
问:“在三中阴界中何处众生最多
”
答:“生死轮回中众生最多。”
问:“何故
”
答:“因至须弥山之中数日后肉身即可变为虫类。”
问:“生命之业在阴间是成熟还是非成熟
”
答:“对此有多种说法,成熟之源和非成熟之源二者皆有,属于增上缘范围即为成熟,属于因缘范围即为不成熟,二者不相矛盾。”
问:“凡夫之法相和言词是什么
”
答:“一切凡夫皆不能亲见法性,而且根据各自不同的缘分所生各自之业,即所谓之凡夫。”
问:“圣者之法相和盲言词是什么
”
答:“能亲见法性,远离业及烦恼,故名圣者。”
问:“何为三昧耶之真言
”
答:“正确三昧耶之真言是难于违反之誓言,若违反即会焦焚,故应善为守护。”
问:“一般业与异熟二者是属同类因
同类因吝啬果报富裕者,同类因不贪著果报贫穷者,此乃像什么
如何得到
”
答:“此二者很可能同属一类。如一个人之业,我对我之王玛格说,你前生对财物俱吝啬,晚年临终之前,考虑信奉一菩萨,遂献上一纯洁礼物。此礼物如同我应供喇嘛一样,亦像有丰富之财物。你前生习惯悭吝,故现在还不能去除此习。此乃如从彼混杂之例相同。”
问:“释迦牟尼幻化之大毗卢遮那和五佛[79]之毗卢遮那是同一个人吗
”
答:“是同一个人。五佛之记号即所谓的二障清净。在二障清净中清净未能增上即不增上,一旦可增上五佛即可自然增上。此佛之身名为毗卢遮那;语名为无边量光;意名为金刚勇识;功德名为宝生;事业名为不空成就。每一种佛皆具有大小不同之五种调伏面,不具有此五种调伏面即不是佛陀。毗卢遮那佛大如大海,息静像如意树那样明净,像如意宝那样不可思议,世间解脱众生层出不穷。此乃为由远离戏论幻化之果,曾出现十地诸菩萨之明见。”
问:“若见释迦牟尼之化身即需要一资粮道。那么若要见佛,佛住世时需要资粮道还是佛圆寂后需要资粮道
”
答:“此可分为依他力所见和依自力所见二种。所谓依他力所见,例如我求见我王,王来到卫藏后,则不需要任何苦行即可见,一睁眼即可看见他。如果佛陀住世的话,见佛陀不需要资粮道。若平庸以下诸人想见,即所谓依自力所见。若往下走去,欲想见国王实在遥远。需行极大苦行后,当去到下方时才可见国王之面。如是,佛陀圆寂后,只可见佛之化身。但需要资粮道。”
问:“获资粮道亦有生恶趣,而恶具力者应生于恶趣,善具力者则应得到资粮。资粮道者得到资粮道之时,他心识中有无自己亦生于恶道之因、业以及此因之情形
然而他越变越低下后,是否生于恶道之因、业才会积聚
”
答:“一般来说,大部分资粮道者不会生于恶道之中,他主要是积聚福德资粮。此生有心识中调伏恶业,未调伏干净稍有一点余因,故以此为基础从而积聚生于恶趣之因、业,此乃是本来生。单独前世之因是不可能生有,无有因缘亦不会积恶业,二者必须聚合。”
问:“那么声闻和独觉乘舍弃大乘为何不生于恶趣
”
答:“舍弃大乘生于恶趣,是因为开初懂得大乘教法,然后一些烦恼者全部执持,被恶师摄受后顿生邪见,舍弃一切,故生于恶道。声闻和独觉者为使自己之教法稳固和坚定不移,破斥大乘教法…
《八思巴生平、事业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