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之上還引有一部經典。
又問:“何爲新種子和舊種子
”
答:“士夫有兩類,以前沒有發心而發心者稱爲新種子,以前曾發心者稱爲舊種子。”
問:“何爲敏捷和緩慢神通
”
答:“有句名言說,何緣行相心中起,依神力必得正果。此乃爲行相定和神力,無有定神通不會生起,依止大部分定神通來的緩慢,只有依止大部分雙運才會來的敏捷。”
問:“發願和入願如何區分
”
答:“法主認爲有願心、發願心和殊勝願心等叁道衆生,有入心、發入心和殊勝入心等叁道衆生,總計有六道。詳細述之,發願所需的時間爲一晝夜的叁分之一比較合適。入願所需的時間與發願所需的時間相同或者稍長一點,總之時間的長短一定要定排正確。詳細說的話,一晝夜皆由自己定排。不供奉叁寶爲罪孽;—晝夜一次也不供奉叁寶即生罪孽。供奉時間將來會知曉的。”
問:“對菩薩嗔恨之說爲非偈陀矣。此菩薩量度有多高
嗔恨之程度如何
非偈陀之標准是什麼
”
答:“初心始業菩薩做發心之儀軌,現有或沒有律儀皆合適,不計生死存亡,一旦了解自己之戒條即生罪過。嗔恨之程度有不合宜或忌妒等煩惱,從等起始在戲谑或隨诤等方面根本不生。在非偈陀方面要生四類虧損。所謂醜陋和狹見方面根本不生即會犯戒。”
問:“喀如哇認爲皈依有時間,博多哇認爲沒有,實際有或沒有時間
”
答:“共通者未有時間,殊勝者計有時間。”
問:“除此二者外,在皈依方面還有什麼區分
”
答:“法主認爲有四種,即世間和出世間兩大類。世間分爲聖行和殊勝二種;出世間分爲共通和特殊二種。一般人皆皈依世間道,又分世間單獨皈依及世間之殊勝皈依,唯從欲願所歸依。出世間之共通道亦有此二者,但有信仰單獨皈依、殊勝皈依、信仰及欲想皈依等叁類,但俱屬悲心單獨所皈依。”
問:“大乘人對皈依叁寶是否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
答:“有!有以菩提薩埵佛爲主要的皈依叁寶;獨覺乘以教法爲主要的皈依叁寶;聲聞乘以僧伽爲主要的皈依叁寶。此叁類僧伽引述一種經典,以求到達彼岸。”
問:“此叁種皈依是噶當派的主要教法,傳說以前噶當派僧人在名義上也要皈依,我也要如此做嗎
對此如何思修
”
答:“一般皆修行所有大乘之教法,完全執持菩提心。雖正行無有對境,但此後要回向利他之事。尤其是皈依佛,觀修一切有形物皆無自性;皈依法,觀修一切物皆無形;皈依僧,觀修諸物從一開始或早期即無自性。”
問:“我唯一信服念經,念經和善行二者何爲殊勝
”
答:“未獲得自在,還是念經殊勝。”
問:“在誦經方面,彙集和現觀二者哪個福德大
”
答:“菩薩之心識有何殊勝
所有這些經典連詞語亦有殊勝福澤。要進一切心識精通論典,此乃爲最大的福德。”
問:“像彙集誦讀方面以珍寶和墨汁書寫之經典的福澤有何區別
”
答:“書寫的原料有區別,誦讀之詞有區別,修行之教義有區別。盡最大努力使所讀之詞正確無誤,即算大福德。經典並無差別,但是用珍寶書寫經典,猶如腰帶和衣服漂亮大方即會得到大的尊敬和愛護,相反則會得到小的尊敬和愛護。如此雙方之福德或大或小必將獲得。”
問:“一切彙集誦讀,如心中沒有記住即按書本朗誦。菩薩法施于心,下面一些經文記于心中即可默念。如此一邊朗誦,一邊默念,此兩種法行相混雜有何罪孽
”
答:“不會有罪孽,十法行[78]每種法行之十地相同,故相混雜亦可以。”
問:“那麼朗誦和默念二者之福德有何區別
”
答:“一切十法行和六度等俱爲依止前者而生後者,因其有高下之分、詳略之分、粗細之分,故此等應依次教示。一切行爲是依止前者而後者生,最先低下,最後優越,故默念殊勝,講法者亦爲默念殊勝。比默念殊勝是增上思維,比增上思維殊勝是增上修習。默念之上,在十法行中除思維和修習外再無更殊勝者。你信服和所要做的只有默念爲殊勝,福德亦最大。”
問:“那麼對文殊菩薩之信奉有何福澤差別
”
答:“此無差別,各自盡量信奉爲最大的福澤。”
問:“在淨治罪孽方面唯有現行對治力爲殊勝嗎
”
答:“正是如此,一般所有教法都以現行對治力淨治罪孽,尤其是淨治一切罪孽必須依止此現行對治力。淨治所謂教法有何大福德之罪孽亦用現行對治力,你要盡力信奉四現行對治力。”
問:“此四力中何者重要
”
答:“消除罪孽必須具足此四力,也能止息今後不做罪惡之事,故至關重要。”還對此重要性進行了許多解說。
又問:“何爲教法弟兄、金剛弟兄和親近弟兄
”
答:“從皈依至獲得持金剛地之間,俱受佛教攝護,故稱之爲教法弟兄;由不同上師在不同壇城中爲不同弟子灌頂,稱之爲金剛兄弟;由同一上師在同一壇城中爲不同弟子灌頂稱之爲親近兄弟。”
問:“《五十上師論》此部著作,諸噶當巴似乎也有觀察和引用。此部著作依止何續部而寫
”
答:“此書說“十四根本墮罪之第一墮罪”,總之是由持金剛所寫的五十首四句偈陀之注疏。”
問:“所謂人停止呼吸叁天意識仍處于昏迷狀態,即可回憶起前世之經過,是否如此
”
答:“半天處于昏迷狀態,兩天半回想前世之經過,叁天半才真正去世。”
問:“在中陰界是否有七天時間之長
”
答:“體驗時間以晝夜計,如不積善業,在中陰界就時間長久,如積善業,一念頃亦不存在,所謂七晝夜是對多數人而言。”
問:“對中陰界之衆生,是否都是如5歲孩童之身量
”
答:“這也是對多數人而言,並不一定。”
又問:“中陰界之衆生無有土、石、山岩等一切障礙嗎
”
答:“除母胎和金剛座二者外貫通無阻。在此二者中有障礙,其它無有任何障礙。”
問:“此乃爲何因
”
答:“此非修行之神通,乃依業力幻化可在頃刻間周遊叁千世界,由業力所導致,無有障礙。”
問:“在叁中陰界中何處衆生最多
”
答:“生死輪回中衆生最多。”
問:“何故
”
答:“因至須彌山之中數日後肉身即可變爲蟲類。”
問:“生命之業在陰間是成熟還是非成熟
”
答:“對此有多種說法,成熟之源和非成熟之源二者皆有,屬于增上緣範圍即爲成熟,屬于因緣範圍即爲不成熟,二者不相矛盾。”
問:“凡夫之法相和言詞是什麼
”
答:“一切凡夫皆不能親見法性,而且根據各自不同的緣分所生各自之業,即所謂之凡夫。”
問:“聖者之法相和盲言詞是什麼
”
答:“能親見法性,遠離業及煩惱,故名聖者。”
問:“何爲叁昧耶之真言
”
答:“正確叁昧耶之真言是難于違反之誓言,若違反即會焦焚,故應善爲守護。”
問:“一般業與異熟二者是屬同類因
同類因吝啬果報富裕者,同類因不貪著果報貧窮者,此乃像什麼
如何得到
”
答:“此二者很可能同屬一類。如一個人之業,我對我之王瑪格說,你前生對財物俱吝啬,晚年臨終之前,考慮信奉一菩薩,遂獻上一純潔禮物。此禮物如同我應供喇嘛一樣,亦像有豐富之財物。你前生習慣悭吝,故現在還不能去除此習。此乃如從彼混雜之例相同。”
問:“釋迦牟尼幻化之大毗盧遮那和五佛[79]之毗盧遮那是同一個人嗎
”
答:“是同一個人。五佛之記號即所謂的二障清淨。在二障清淨中清淨未能增上即不增上,一旦可增上五佛即可自然增上。此佛之身名爲毗盧遮那;語名爲無邊量光;意名爲金剛勇識;功德名爲寶生;事業名爲不空成就。每一種佛皆具有大小不同之五種調伏面,不具有此五種調伏面即不是佛陀。毗盧遮那佛大如大海,息靜像如意樹那樣明淨,像如意寶那樣不可思議,世間解脫衆生層出不窮。此乃爲由遠離戲論幻化之果,曾出現十地諸菩薩之明見。”
問:“若見釋迦牟尼之化身即需要一資糧道。那麼若要見佛,佛住世時需要資糧道還是佛圓寂後需要資糧道
”
答:“此可分爲依他力所見和依自力所見二種。所謂依他力所見,例如我求見我王,王來到衛藏後,則不需要任何苦行即可見,一睜眼即可看見他。如果佛陀住世的話,見佛陀不需要資糧道。若平庸以下諸人想見,即所謂依自力所見。若往下走去,欲想見國王實在遙遠。需行極大苦行後,當去到下方時才可見國王之面。如是,佛陀圓寂後,只可見佛之化身。但需要資糧道。”
問:“獲資糧道亦有生惡趣,而惡具力者應生于惡趣,善具力者則應得到資糧。資糧道者得到資糧道之時,他心識中有無自己亦生于惡道之因、業以及此因之情形
然而他越變越低下後,是否生于惡道之因、業才會積聚
”
答:“一般來說,大部分資糧道者不會生于惡道之中,他主要是積聚福德資糧。此生有心識中調伏惡業,未調伏幹淨稍有一點余因,故以此爲基礎從而積聚生于惡趣之因、業,此乃是本來生。單獨前世之因是不可能生有,無有因緣亦不會積惡業,二者必須聚合。”
問:“那麼聲聞和獨覺乘舍棄大乘爲何不生于惡趣
”
答:“舍棄大乘生于惡趣,是因爲開初懂得大乘教法,然後一些煩惱者全部執持,被惡師攝受後頓生邪見,舍棄一切,故生于惡道。聲聞和獨覺者爲使自己之教法穩固和堅定不移,破斥大乘教法…
《八思巴生平、事業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