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教就靠了翻译,就靠翻译文字,没有翻译文字我们知道什么佛教?但是翻译的好坏,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佛教、正闻熏习是很成问题的。几十年跟着玄奘法师走,当然也有些个成绩,有些认识,但是,可惜我们六十多年的东西,没有真正象我们现在能够觉悟到的东西。
我现在就只希望我们在座的人,年轻人,不要再犹豫了,不要再走我们的老路了,要及早好好学习藏文,好好理解什么是慈氏学,也就是好好能理解《总摄大乘纲领论》所讲的一切,太重要了。我们人虽然是不多,但是真正下决心的话,我想会对人类做出了不起的有意义的事情。就看大家这个决心如何。我现在视力比较差,现在稍微能够工作了,但是想法子,把这慈氏学都开发出来,这个问题还差得很远。
现在我们两个礼拜讲一次,好象时间太长,可是我觉得,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大乘佛教是什么,我看这两个礼拜能够认识不颠倒、不错乱,那简直是了不起的事情。而且我这也一天天地想法子能正确理解,还差得很远。所以就希望大家能合起手来,把一切都丢下来,要牺牲一切,来从事这个事业,就是开发慈氏学。现在有的人,已经有这样的觉悟,不过是很少,我看还应该多一点儿,稍微多一点儿,咱们互相合作,就是互教互学,能够把慈氏学重要的藏文的翻译,都翻成汉文,出版,叫大家能够理解。
这是我每天、每时每刻都心香祷祝的。这个不是关乎我个人的利益、安乐问题,关乎我个人的解脱问题,是现在这末法时期,像法时期,特别需要正是五个颂、《瑜伽师地论》、《总摄大乘纲领论》,这些个书能使我们走向一个光明的道路,能够使我们把无始无明能够想法解脱,把一切障碍能够制胜,所知障、烦恼障,还有很多的障。
要说这个《成唯识论》里头,它对于八识,跟五十几种心所有法,还是搞得还算不错,但是,它对于三性,跟了别识就很有问题。当然我们生活里头离不开七种转识,转起识,也更离不开阿赖耶识,但是,前七识里头,在慈氏讲的《辨别中边颂》里头,他就提出前七识都有义的问题,都有所取问题,也就是所缘问题。说三界唯识,本来就是三界唯了别识,他说得很清楚,不是三界唯前七识,就是不是唯辨别识,因为辨别识里头有过去我们这个我见、常见的东西在那儿作祟。在能遍计跟所遍计,本来两个是一个东西,不能分成为两个,……你要认为有一个另外的……。在能遍计里本来,这所遍计也是依他起性,因为所遍计能够成为一个所缘,那就随顺了前七识,七个转识。这个还是根据根、境的问题,所以前七识离不开根境识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改变它被过去的影响,错误的、颠倒的影响。
所以底下呢,尤其这一品里头,讲了别识讲得很多。我们将来更要把《三十颂》、《二十颂》,以至《二十颂》的世亲解释(重新翻译──整理者加),那都是跟无著的意见没法分开的。所以在《成唯识论》里头,他讲到这两种识混合的时候,就造成很大的错误。到底唯识是什么意思?唯识无义,唯这了别识才无义,唯辨别识不能完全是无义,所以那《二十论》里头说得很清楚。辨别识只能解决补特伽罗无我的问题,讲法我必须讲了别识。
所以当前我们又遇到这么一个问题,必须把所有的慈氏学里头关于讲了别识的问题,要弄得一清二楚。这也就是,好象我们过去,唯识学在汉族里头很发达,当然想理解的人也不多,象玄奘法师就一个忠实的信徒,就是窥基,但是他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人们都知道咱们汉族的佛教,唯识有根源,因为有《成唯识论》,十大论师的著作,旁的地方没有,藏文就是有安慧的解释《三十颂》。可是现在看起来《三十颂》的本文,也是跟我们《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讲这唯了别识息息相关,而且没法离开无著的看法,那就是十大论师也没法子离开无著、世亲的看法,假设要离开了,那就有很大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我们不是不能揭发,就是现在我们对于了别识的问题,还有真正好好地理解,好好地整理一次,所以我们对于开发慈氏学从藏文里头翻译整个慈氏学的问题越来越迫切。不但是我们末世很需要慈氏学,更是把过去历史上有缺陷、不足的地方,我们怎么能纠正过来,这是当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打破自个的小圈子,要彻底能够有牺牲精神,来搞它一辈子。因为我们贪图太多了,因为现在我们重要的东西,都没有很好的接触,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名义上是佛教,名义上是慈氏学,实际上是反慈氏、反佛教,带这个头,你看将来他要受什么惩罚。
所以我们在幸运之余,要想法子,对历史上有所补充,有所更正,对将来有所开拓,把真正的佛陀学,尤其大乘理论,介绍给当今的一些众生。我看现在是,无论是在本国,无论是在世界,都在渴望着(这么一天?),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国旗问题,跟国际正义问题,象联合国,人类也是趋向一种无暴力,地球上所有的人类能够联合在一起,别再战争了,别再捣乱了,这个方向一定是这样子的。而真正能解脱众生的痛苦的,能解决人生所有问题的,我觉得应该把当前最好慈氏学能理解,能介绍给别人,这是我们假设是真正知道佛教里头怎么回事,大乘、小乘跟华化佛教,跟藏传佛教里头的内幕,以至世界上对佛教怎么看,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的。
就象有个大佛吧,大铜佛,表面文章好象还是有的,但是什么叫佛教?什么叫佛陀教?有几个人能理解?有几个人下功夫,真正地?尤其咱们这已经觉察到,藏文里保存的东西,一大批,翻译比较正确,比这汉文的翻译要好得多,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并且懂得什么叫慈氏学,那我们,我觉得,我们在座的人应该豁出去了,把自己一切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扔掉,早点归依到这里头来。这非常重要。这不是我个人说的,你们自个尝一尝,说太重要了,尤其我们利用藏文,还可以在翻译的时候打破这旧的局面,用新的词,用双音节词或者什么的,更合适,更合乎整体性的词,更合乎大家都容易理解的词,是可以这样利用藏文。
所以屡次,我自个慢慢地,由翻译由看藏文的原来的翻译,越来越感觉到这个。佛教,所谓佛的言教,实际上就是真正的翻译问题,你要真正搞好翻译的话,那就是搞好佛教,要搞坏了佛教,也就是翻译的错误,所以我们这翻译,你说你翻译,你翻译没错儿吗?不敢说。但是,我们要真正努力理解了慈氏学的理论整体性,我看文字的问题还比较好解决,这文字问题,虽然很微细,也很很容易出错,但是你要是对理论有保……,有一个彻底的象慈氏学的理论整体性,有这点理解的话,尤其在三性方面,再就是唯识,跟般若,你要有真正的一点理解的话,尤其我们在慈氏五个颂子,想法能理解的话,我看并不是,我觉得并不是很困难的。所以敢和大家一起进行翻译,当然是越没有错越好。
最主要就是我们怎么能够把慈氏学这个理论的整体性,能够掌握,尤其对过去的有些成就,也是对我们的帮助,我们有新的突破,也是对过去的,象玄奘法师,一种真正的帮助。这是一点意思,我反反复复地给大家交待,尤其现在把这个大乘的三种行相,大乘学,无著说得很清楚,不知道人看到这个怎么样,阿赖耶识,有些人不知看过没有,看了明白没有,他也相信慈氏学,但是他反对阿赖耶识,他反对依他起性,反对依他起性,那整个这个佛教就有问题了。
所以别看《总摄大乘纲领论》只有四十几页,四十二三页吧,在藏文里头,这么一个小论,要会藏文的看,有什么了不起,可是这个理论方面,他真懂吗?不是文字能解决的。你象玄奘法师翻译我们也看了,有时翻得好象很顺利,可是要真正跟这藏文比较起来,他有许多缺点,理论整体理论的问题,他谈不到,枝枝节节。所以他《成唯识论》里头引这个《摄大乘论》,也是很有问题。那甭说《三十颂》怎么个解释,那《二十论》就看得很清楚,世亲自个写的颂子,自个注解,很清楚,那也可以看出《三十颂》应该怎么注解,尤其我们要把慈氏学所有的著作都弄清楚以后,那《三十颂》更容易注解了,而且可以看出玄奘法师有许多缺陷。
所以我们只是过去总结了一下,真正读了一下玄奘法师的著作,但是到了92、93年以后,我慢慢地才觉得汉文的翻译,尤其汉文的《摄大乘论》,好象是真谛的翻译还不错,好象玄奘法师翻译的有时候条理方面好象还……,可是细,跟藏文比较起来,那问题可大多了,所以没法子我们不说,藏文的翻译质量要优于汉文。因此,整个慈氏学的著作都需要我们用新的一种眼光,来整理出来,来翻译出来,这件事非常非常重要。
那么也是,同时我们把翻译的风气有所改变,所以我们过去也提出,“净化佛教,活化佛教”,碰到有藏文的,正是我们活化佛教的一个好机会,不受过去的翻译的那种拘束,因为主要是拿这个理论,把慈氏学的理论整体性你能掌握到,能够叫旁人理解,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正碰到藏文的典籍还很多,而且翻译得质量比较好,象智军等这些藏族学者,但也不是完全是藏族学者,跟印度学者有很大的关系。
为什么印度学者跟藏族学者这么合作,作出这么大的贡献,这个在历史上也很奇怪,那也就是,在四五世纪以来,在印度出现的重要大乘典籍,大部分都有藏文的翻译,当然地域上来说离得很近,不象是我们了解玄奘法师出国那么困难,回来时候带那么多经典也困难,可是为什么许多印度学者非要到西藏去,非要把梵文翻成藏文,当然有他弘法的要求,但是为什么大批地,这么多?我也有一点奇怪。所以现在有这好机会,而且我们可以(协藏?),这次咱们讲的,而且大家也可以讨论是不是我讲错了,是不是能够真正得到无著菩萨的意思、意趣、意见,很需要大家来合作,来把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些。因为这件事情,不只是藏文翻译得正确不正确,不只是我们把藏文的东西翻成汉文,不只是这么回事,这问题关涉太大了。这个呢,跟过去几千年有关系,跟未来多少年的关系,都不敢断定。
所以趁这个机会呢,还是跟大家,要求大家同行,放掉一切包袱,走向未来的光明道路。借这机会发表自个一点看法,自个觉得有些兴趣,但是还自个缺陷不少,所以愿意把所有心里的话,掏出来跟大家谈谈,好,咱们下次再谈。
《摄大乘论 第93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