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93讲▪P2

  ..续本文上一页说习气生起”。这里头说得也很清楚,这个也跟阿赖耶识有关系。阿赖耶识是个被动的东西,主要是前七识它现行,熏它,熏它什么就是什么,它没有什么主张……,可是又离不开它,它有个储藏作用。所以我们阿赖耶识里头包含的净是杂染法的东西,当然也有……,它也不拒绝如理思惟啦,正闻熏习呀也可以熏到里头去,不过这个正闻熏习、如理思惟不属于它的范围,是寄托在它里头想法把它挖墙角,把它搞垮。

  但是它这个还有一定的作用,不象前七识,前七识叫转起识,或转识,也就是辨别识,它本身有些问题,就是它承认所缘,必须要有所缘,这也跟它、跟过去有关系,过去的言说、执着这些东西,熏到阿赖耶识里头,这样就好象有(所取东西)所缘的东西。它熏的时候当然跟这前七识有关系,你不能怨第八识它熏成什么种子。这也提到“依言说习气生起”,也是仗着它相互熏习、相互熏习成种子,然后才生起这个法,正闻熏习的法。

  

  “如作如是说言“即依此等为彼””,说这么一句话,正是表示阿赖耶识跟前七识的关系问题,它们互相非常密切,谁也离不开谁。不是象我们后来玄奘法师把阿赖耶识,它自个能够有所缘缘,能生起所缘缘。它根本所谓的所缘都是前七识的问题,这些现行熏成种子,阿赖耶识它没法拒绝,说我不吸收你这东西。

  这句话也很重要,怎么翻法,“依此等为彼”,咱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解释:依前七识的现行,为彼,就是为阿赖耶识的种子;或者相反出来,说是阿赖耶识的所有种子,为彼,也就是前七识的现行。

  的确,咱们看《总摄大乘纲领论》讲所知依问题的时候,说得很清楚,阿赖耶识,《瑜伽师地论》也说得很清楚,这阿赖耶识跟前七识的关系,一个现行,一个种子。他这句话虽然说是简单,怎么翻译更正确,也是问题。“即依此等为彼”,这就是总起来讲种子跟现行的问题。象每天我们所以有现行,离不开种子,所有种子也离不开现行,所有现行也离不开种子,刹那刹那,我们每天阿赖耶识都在起作用,可是,它也实际上,每时每刻,也在储藏,就是在吸收种子。

  所以讲真正的缘起的时候,那必须你讲阿赖耶识,为什么?阿赖耶识虽然是比较长期的、不断的,但是它绝不是常一不变的。所以在佛教里,有常一不变的东西,认为这个是根本没有,是颠倒的,虚妄的,没有那么回事。你要讲因果的话,必须打破常一不变,常一不变的东西怎么能作因,也不能作果。你要讲因果的话,必须要讲相似相续,非一非异,就是必须讲依他起性。那么阿赖耶识正是表示了这个东西,它是非一非异的,它要常一不变,世俗说找那种绝对的、常一不变的作原因,你也找不到,同时找到了也不能起作用,根本找不到。所以讲因果必须讲到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这现行跟种子密不可分,你说谁能离开谁?

  而又象阿赖耶识又是相似相续,又是比较长期不变的,长期相似相续,它跟色法不同,就是色法,我们一般认为它是常一不变的,前刹那跟后刹那不变的。所以唯识无义这个义,并不是说是有个外境,就是根本就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根本没有这东西,你不论内、不论外,它没有这个东西啊。而玄奘法师净是提到没有外境,没有这……特别注意外,它也是内……不管它内外,它常一不变的根本没有,不是我们要否定它,它不存在呀。

  所以三性、三能相,就是,这遍计所执性就是这东西。可是象我们凡愚就把我、常执着得非常厉害,就是自性,跟常一不变,在我们脑子里头没旁的,俱生我执,俱生法执还有,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要学佛教要大义灭亲了,要灭这个义,灭这个小义,灭这个根本没有的义。底下就谈这问题了,说有无不二,这问题谈得非常彻底,也非常难理解,也非常难修习。

  

  “由异熟与转识等更互为缘而得生起故”,前头说就是这些个,也就是那个,这种好象是说是很不通,实际上这是事实。由异熟跟这个转识,转识我们有时候翻成转起识。因为现在翻译,有时候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比较容易理解,在现在更通行一点。“由异熟与转识等更互为缘而得生起故”,我们现在学佛法、佛陀法,也是熏到阿赖耶识里头,这里一定是正闻熏习,所谓正闻熏习就是不颠倒的熏习,你听了有颠倒的东西,跟世间法没有分别的东西,那就是所谓哲学,那种东西,它都离不开自性、跟常一不变。

  我最近看“俱生我见”,还一个可以说“俱生法见”,我们每心一动,就跟着来了,就认为有我,没有我哪成呀?你说我们学佛法,那谁学呀?没有我成吗?这个都有点,好象没我,没依靠了。其实这佛教,最主要的就是相似相续。我们这个有一个人身哪,有自他,也是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你说咱们里头,有什么常一不变的东西?不但咱们……就是色法里头有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有没有说离开其它的东西、互相依存,而自己单独独立的东西,你说有没有?我看是找不着。

  所以佛陀所说的法,跟我们所谓哲学、宗教、科学所谈的东西,有时候完全不一样。楞要把佛陀所说的法,当成知识,当成现在我们讲的学问,那就危险了。可是一般人都逃不出这个范围之外,很少能,我碰到这个人很少。这个我说得挺清楚,到做事情的时候、生活的时候就不是那样子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下大功夫来学习佛陀所说的法,就是这个,我们离开,好象很近,实际上非常远,还拿,我碰到许多人讲佛教问题……(休息)

  这更互为缘的问题,实际上所有事情都是这样子。因为我们之间,尤其要能生起大菩提心的话,更是自他的关系,自益利跟他益利,自相续跟他相续的关系,非常密切,就是我过去说的互教互学,是长期互教互学,要真正是能够按着佛陀所说的法,我们能够走向解脱之路,解脱真正痛苦。生死太痛苦了,因为常常变,这个行苦,你越觉得好吃的东西,越有时候越求之不得,或者是容易丧失,种种的问题,尤其这行苦。

  所以佛陀所说的法,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象我们生死里头,谁能保证我将来不受这地狱之苦,我能将来不变成其它的动物,……因为你自个本身就有我见,这无始以来积累的东西太多了,都是跟我有关系,我见、常见、种种法见,没有的东西非要认为是有不可,谁也保不齐将来怎么样,就是现在咱们还是人趣,虽然也有痛苦,但是还是比较好,还是比较容易理解佛所说的法,谁能说一抻腿以后怎么样,不变成其它动物?不落入恶趣?谁也不能保险。就不但这些,就一个人一生里头,你说是碰到祸那都很难说,那危机感是很充分的,不是你想象安安然然地一辈子。心里头不平静,乱七八糟,心里烦恼非常乱。

  我们当今我觉得只有一条路,就是按着慈氏所说的道理修习,修习,这是唯一的光明道路,这是保险的。前头已经无著就提到,你要正闻熏习的种子,不但熏习到阿赖耶识里头,慢慢把阿赖耶识改变,还可以使你过去造的恶比较能够轻缓,从轻发落。的确我们真正懂得真实的道理以后,那是其乐无穷,是保证一切的,可你得真正理解什么叫真实。

  异熟跟转识,前七识互相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能够在一块讨论慈氏学,这问题也是不得了的事情。这不定,要按佛教所说的,这不定多少个大劫才有这个可能性。所以我们真正碰到的时候,正巧我们能够拿无著菩萨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作为学习的对象,这件事情是不得了的,能碰到这件事情。因为无著他直接听到慈氏讲《瑜伽师地论》,可能也是直接听到五个颂子,他直接曾经解释《无上相续颂》。所以恐怕第四世纪跟第五世纪这个时候,在印度是发生很大的事件,那就是慈氏学流行到人间,这件事情应该大书特书。

  在《大唐西域记》里头有这种反映,就是所有的人有点觉悟,都想得到慈氏的印证,慈氏的承认。有许多大乘经我们中国不知道是怎么传下来的,而幸亏《瑜伽师地论》跟五个颂子,大家都很清楚的是慈氏所作的,慈氏这个未来佛,也是过去跟释迦关系也很密切,这是相似相续,不是这个……,它也是■■法性里面的,法性、法身跟自性身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能够碰到慈氏学,又碰到把《总摄大乘纲领论》能够想法子理解一下,那就是敲开了慈氏学大门,无著正是真正能把慈氏学传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个菩萨,所以我们有幸不但我们国家翻译了四次,汉文,另外藏文里也翻了次数不少,而且藏文的翻译特别细致、确切。我们要离开了藏文的解释,好象没法子能理解无著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没法子理解慈氏理论的整体性。我们看华化佛教里,连玄奘法师都是,他翻译的东西都是枝枝节节,他不能糅在一起,对慈氏学的整体性很差,当然他也有他的长处,但是在出世间法来说,他是问题不小的。

  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碰到有藏文的《总摄大乘纲领论》,藏文的《杂集论》,藏文的《瑜伽师地论》跟五个颂子,还有大批解释,尤其无著跟世亲,世亲不但对大乘,对小乘也是非常通达的,而且在藏文里头保存了很多的他的注解。所以我们现在要把藏文真正学好,把慈氏学的重要理论真正能够无颠倒地理解,那是幸福太大了。现在有几个,你就拿藏族对藏文很熟悉,比我们熟悉得多,但是他对慈氏五个颂,以至我们现在讲的《总摄大乘纲领论》,谁能有一点儿了解,恐怕有问题。就是刚才我们说的,他根本没有理解到什么是缘起法,什么是叫缘起法的能相,缘起法跟遍计所执性的法有什么分别,我看很少有人,不是我们目空一切,实际上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fù),想都想不出来的。

  所以只有我们自己来闯这一条路,幸亏是有藏文的大批翻译,那时候也许是印度学者到西藏方便,同时也理解藏族情况,而藏族学者呢,也对印度也了解一点儿,所以他们这互相合作,就造成了一个对我们最有利的一个佛教典籍。因为我们认识…

《摄大乘论 第9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94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