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90讲

  第90讲:第三品(第11页11行-第12页3行)

  (1997年10月19日)  

  今天先讲一点儿大乘怎么看小乘的问题,以至我们现在怎么看学习巴利文的问题,把这问题给大家弄清楚。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个传说,就是世亲回小向大的时候,他要把舌头剪掉,大家听过这个传说没有?(听过。)经过他的兄长劝他,利用舌头还可以做更积极的事情,于是他就转小向大了。所以世亲这个成就是了不起的,他把小乘的东西完全通达了,他并且写了《俱舍论》,《俱舍论》西方都认为是好象可以根据的一个佛学词典似的,因为包括许多象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以至佛所说的很多的术语,他都按照小乘研究的结果写成《俱舍论》。《俱舍论》在西方叫“聪明论”。

  你看象对小乘有这样成就的人,都觉得自个搞小乘是有问题的,就要把舌头剪掉,经过他的兄长无著劝他可以更发挥宣扬大乘的作用,所以他以后就完全是根据兄长的……,在大乘里发挥作用也非常之大。他讲唯了别识所有言论里头,他都对小乘某种教派、某种说法进行批评。所以现在看来,他不但能代表大乘、慈氏学,同时他也代表了小乘。

  你说小乘跟大乘有没有冲突的地方?矛盾的地方?要按世亲来说,那是有矛盾的。在我们看慈氏学经典来讲,它也是常常劝我们不要一下就堕入小乘的……,那就是不要做自了汉。学半天佛陀的教法,不是叫你自个解决自个的问题,最主要的你还是能够成熟众生,来调伏众生一块儿成佛。所以大乘的菩萨最主要的就是要饶益和安乐有情,就是能够想法子一同来成佛。

  对小乘怎么看法?在《庄严经藏颂》里头也谈到了,说小乘必须应该承认大乘,大乘应该成立,要没有大乘的话,根本没有成佛的,那你小乘谁给你讲小乘法?而且大乘主要是要成佛,小乘主要是为要成阿罗汉,所以这两者是不同的,是有矛盾的,所以由世亲要剪掉舌头、以至他以后在讲话里头都是对小乘持批评(态度),所以我们不能因小失大。这个道理不知道讲清楚没有。

  第二,学巴利文的问题,也就是想要把现在巴利文藏来翻译成汉文,可以说在汉文里头,玄奘法师可以说(翻译小乘的经论)比翻译大乘的经论还要有成就,因为咱们现在发现他翻译大乘有时候有些问题,而他翻译小乘的东西——他当然也是从梵文、不是从巴利文翻译——他翻的很多。象我们都知道,《大毗婆沙论》二百卷,这连藏文都没有,据说十三世达赖喇嘛还希望有人能把它翻成藏文,这是二百卷的《大毗婆沙论》。不但这个,玄奘法师也把“六足论”——是藏文里也不全的——也翻了。还翻了《显宗论》跟《顺正理论》,《显宗论》是四十卷,《顺正理论》是八十卷,《俱舍论》是三十卷,《俱舍论》是有真谛翻译的本子,有玄奘翻译的本子,还加上其他的小乘翻译,在汉藏里头,那可以说小乘文献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在我们现在看来,玄奘法师在这方面是很突出的,这个也可能跟他这个唯辨别识的观点也许有关系。因为小乘最主要它承认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承认六内处、六外处,辨别识它也是承认六内处、六外处。而到了了别识看,就不一样了。尤其对所缘是什么,所缘的境界是什么,那我们对三界、以至整个宇宙是不是有一个所缘境,在大乘里头根本就不承认,没有这个东西。而《成唯识论》讲宇宙论的时候,它是讲得很注意三界。

  这个在前头我们已经讲过,在《通解意趣经》,我们翻作《通解意趣经》,就是《解深密经》的慈氏品里头,很清楚地讲这问题,说“三界所缘,唯识所现”,所有的法没有能够说是取其它的法,没有取的问题,所谓三界所缘的,实际上就是指的八识、辨别识的所缘,这个所缘在了别识里头看,把这所缘都变成能缘,变成能,没有所缘,就是能显现,那原话就是“三界所缘,唯识所显”,就是了别识所显。从这里头看,小乘跟这唯辨别识还是挺有关联的,跟唯了别识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要想把巴利藏也翻成汉文,这件事情也很需要,但是现在是不是需要呢?那就有问题了。因为什么?巴利藏里头虽然我没接触过,但它里头象《清净道论》,还有《解脱道论》,这些东西都特别重要,《解脱道论》汉文有翻译。要按小乘的文献来说,在汉文里头确实很注意,很多,而连藏文里都没有,更甭说是巴利文了。要按小乘里头最主要的《大毗婆沙论》,二百卷,再来更主要的就是《俱舍论》了,世亲所作的《俱舍论》西方就认为是“聪明论”,他解释名相大家都承认的。所以现在要是讲巴利文的翻译的话,你要想跟中国小乘文献接轨,那必须看许多东西,那首先必须要看《俱舍论》,《俱舍论》(的解释)在唐朝有光记、宝疏,在藏文里头解释的东西也不少。

  所以这些问题不是讲把小乘藏来搞全了的话,我们到底应该把……有那富裕时间没有?这也必要。但是,是不是完全必要呢?尤其是现在是不是完全必要?而且现在是谁都翻,这问题也很大。翻译是对原来小乘的咱们的文献有一定的理解,才能翻译。你拿日本人已经把梵、藏、汉的《俱舍论》的索引弄得很好,那么要是想我们把巴利文翻过来的话,首先那就把《俱舍论》的索引、所有术语都能够附上巴利文,那你才能翻得好。并且你必须把《俱舍论》的理论能够理解,对名词、对术语都有一定的理解,那才能够翻得好。

  当然巴利藏过去英国人已经翻了许多,我们一直倒是没注意。在中国也有人拿这个……过去佛教协会副会长,一个姓李的,忘了名字了,就是研究南传小乘的。所以邓同志跟赵同志想接下来搞这个,当然是好事,但是我有点怀疑,他们对于《俱舍论》、《大毗婆沙论》接触过没接触过,尤其带领青年来搞这个翻译,是不是能够长期做下去,我也有怀疑。这事情不是简单问题,翻译不是简单问题,尤其跟中国已经有的小乘文献来接轨,那也是不简单的。就拿我过去也看过这《大毗婆沙论》,里头的理论也非常丰富,要按《俱舍论》也是,里头更是,有的一辈子就专门搞《俱舍论》,还搞不清楚,甭说《大毗婆沙论》了。

  所以这个小乘藏的问题,我们将来应该负什么责任,来把小乘更完善,那是长远的问题。而且现在是不是有些人能够负担?我有怀疑。因为现在人的时间都是很紧凑的,都有工作上的、岗位上的需要,你说他能拿出很大的时间来对付这个复杂问题?那是不可能的。尤其青年,在这学习期间,你叫他能够安下心来学巴利文,能够翻译,我看那不如现在先等一等再说,将来是可以做的,但现在人员的问题,条件的问题得具足。所以我们这个课时,几次交涉想让一让,我没有答应,没答应的道理我想跟大家交待一下。

  而且我们要强调,大家都学藏文,把那个学梵文的时间,更甭说学巴利文的时间,都往后挪,现在就是学藏文,为什么?那就是说,慈氏菩萨可以说是代表了三世佛的理论,他总结了现在释迦佛以至所有大乘经典,他可以说在慈氏学里头讲三性是最彻底的,最简洁地给我们介绍一种了不起的法宝、了不起的理论的整体性。我今天也更劝大家赶紧学藏文,这个是刻不容缓的,不要再先要学梵文,先要学巴利文,那都是跟真正的大乘佛教关系不大的。而我们现在正碰到末法时期,碰到藏文里把慈氏学的重要的经论都翻译得很好,我们觉得现在真正学好藏文来开发慈氏学,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条明路。这是你很难碰到的一个机缘,我们从《总摄大乘纲领论》深入地慢慢理解,无著可以说整个把慈氏重要的道理都总摄到了这理论里头来了。而且他说到《大乘阿毗达磨经》的问题,实际上这个论就是慈氏菩萨讲的《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内容,所以我们能够碰到这种整体性的大乘理论,是太不容易了。

  我们并不是忽视其它的文字,其它文字是……我们决不忽略,但是我们最主要的就是一心一意开发慈氏学,这条路任何人都是不容易找到的一个机会,我这不是随便说的,也不是随便要求大家都学藏文的,而对于学梵文、学巴利文更要缓缓,以后再说。今天我就是把这个意思跟大家谈清楚。  

  现在讲上次讲的了别识跟辨别识问题。我希望大家对什么是辨别识、什么是了别识的分别要弄清楚,借着我们学习这个《所知能相分》就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机缘。无著特别注意唯了别识,但是什么叫了别识?了别识就是唯识无义,了别识呢,只有能、没有所,这些东西我们怎么理解?了别识跟辨别识是有不同地方,不同地方在什么地方?就是我刚才说的,三界,心所有法所缘的,就是辨别识所缘的,都是了别识的所显,也就是通过了别识的显现才能所缘。这些问题我们希望大家特别特别注意,这个对我们怎么样由加行位到证见位、证到真如这问题是很关重大的。

  《成唯识论》也讲怎么证真如,还把小乘的东西……可是明摆着慈氏就讲“非真正能遍计有”,可是在里头“于中二取义都无”,这个思想,我感觉慈氏给我们一个怎么样证真如的一个加行位、资粮位很好的方便。所以我要求大家好好学藏文,都学藏文,并且把什么是了别识弄清楚,为什么讲了别识?就是唯识无义,根本没有所缘的东西。我希望大家好好地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将来怎么样能够证真如,有莫大的关系。而我们过去的所有的文献,真正讲证真如的问题可以说是没有,现在有这么宝贵的慈氏学理论,我们要特别努力达到慈氏菩萨对我们的爱护。

  所以在这儿我还是强调,就是大家赶紧把藏文学好,再加上我们已经对慈氏学的纲领、路线已经摸着一点儿边了,大家不要放弃这个良好的机缘,这是万世都难遇到的事情。上次咱们讲到,  

  (“如是于了别识中未由无分别智火触及时、此了别识显现为非真正之遍计所执自性,而真正圆成实自性不显现。于辨别识由无分别智火触及时、此了别识显现为真正圆成实自性,而不显现为邪妄遍计所执自性。由…

《摄大乘论 第9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91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