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80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它都可以总挂在一起,一切它都可以计度、打算、调查研究。意识最广阔。现在所谓人生观、世界观的这个观。

  这样一个意识,它不但是利用种种的名言,种种的花样,佛教里头说是戏论,可以说知识越来越多,知识的海洋,就是信息的海洋,波澜壮阔,你说第六意识,“上穷碧落下黄泉”,你说它哪儿能够不叫它来巡游呢?所以佛教里有个趣,恶趣、善趣。你看咱们现在一个有知识的人,知识分子,他那个心里海阔天空,不管怎么样,就是一个会利用名言,会搞些个符号、逻辑。

  所以要分析这个知识的海洋,实际上脱不出一个能诠所诠,尤其脱不出来你名言确切有所指的、有所对的一个东西。不论你海阔天空,这个范围多大、多广,时间多么长,你都出不了名言,没有名言,你所有的义海,你所有面对的东西,你确切所指的东西都没有。离开名言,没那么回事情。

  就是我们每天所碰的好象生活这个内核,总觉得自己生活有一个所对的东西,冲向的东西,这个问题怎么来的?就因为有名字。尤其你父母给你起名字,你就觉得自个确切有一个存在,要没那名字,是不是确切有个存在呢?

  《摄大乘论》提出名前,我们每个人都不想名前,只想名后,取名以后,不但取名以后怎么样,还就认为能诠所诠是一个东西,所诠里头也是一个东西,三种东西分不开。所以我们说佛教把增益的东西特别提出来,而增益的东西,不但是你第七识、第六识它执有我,执有个单独存在的东西。还有我们这个无始无明以来就是用名言来诠表一切事物,认为有名言确切有所指的东西。

  名言本来,不管它是信息社会什么……都是一个颜色,一个声音,不管怎么样,或者驯兽的时候那个电棒,它都是一个依他起性的一个事物,它本身也不是常一不变的。所以真正佛陀学必须要把这些东西弄清楚,才能够有所谓修持,有对治的问题,否则你把佛也当成一个普通的真主啊、上帝啊那种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东西,那就错了,那根本这种义呢,是一点儿没有的,都是人增益上去的。你拿这增益上去的东西当成真实,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所以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什么是根本没有的东西你当成有?这问题在佛教里头是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你所谓无明跟觉悟,就在这上头表示出来,你生死轮回跟大彻大悟来解脱,就在这上边,要离开这问题,这问题要弄不清的话,你没法讲解脱的路,那你就生死轮回去吧,你把佛教也当成一个普通的(宗教)。(休息)

  这名字确切有所指,佛教呢特别指出是假有所指,假安立,不是真正有一个名字真正有所指,叫假安立、假施设。那就是这安立、施设根本没有一个它所对的一个真实的对向。所以我们生下来以后,认为有一个主观世界,有一个客观世界,有一个自己的身体,每天都有一个所对的东西,这个所对的东西,实际上,后边就有一个名字、有一个信息做它的后台,要没有这个后台的话,它就没有这个所对的东西,实际上你所对的东西就是名言。

  你看这么发展,这么多,无始以来你创造的,真正没法计算的,只有在佛教说是戏论,真是戏论。有你种种的名言符号,种种的信息,尤其现在你可以证实,这是信息,这是能量,不变,但是信息所对的东西,有没有?对的是什么?这是大问题。其实有一点儿的东西,都是依他起性,都是那相似相续,离开由阿赖耶识种种显现的东西以外,并没有任何东西。

  这任何东西就是你名言所指的,其实根本不存在。它离不开那个依他起性的东西,一方面是起那个名,那也是依他起,那个名假有所指的那个东西,那也是依他起,也是离不开熏习、离不开种子,每时每刻要离开种子,你就没法有生起的东西,也就是每时每刻你必须有熏习,没熏习你就断了,这点道理是一般人都不愿承认的,因为他总觉得有一个上帝,有一个我,是贯穿一切的东西,能起大作用,否则起不了大作用。

  可是认为有这种东西,实际上还是因为有名字,起名,上帝,真主,这是不是名字?普通拿佛也当成这么一种东西,这是根本没有的一回事情,这叫人的增益,你有这个根本没有的东西增益的时候,一定有损减,说增益跟损减这两边,是离不开的。

  我们发给大家的资料《五纲十修》,希望大家每天都要在这里头想法子分析、实验,因为这个是真正的一个修持,真正有所对治,我们的无明就是需要对治,黑暗就是想法要用光明来破,否则你这黑暗是无穷无尽的。而一般人,都以为磕磕头、烧个香就算是修行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你修什么?你那还是在修无明,不是修觉悟,是增益无明、增加无明,不是损减无明。所以佛陀是什么?就是觉悟的意思,就是觉醒的意思,觉醒对的就是无明。所以我们用这个明慧,能对治的智慧,才能破除黑暗,没有智慧你怎么破黑暗?这觉悟跟无明是相反的,而最相反的就是当下,到底是颠倒、错乱?还是你能够把没有的东西你不增益?这是最主要的。你一有增益,一定有损减。

  前头我们也说过,在使用名言的时候,一定要把名言的结构,怎么构成的名言,弄得一清二楚。那就是名言……(没录好)在慈氏学里头特别……虚妄、轮回、反复,你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这儿反反复复,小轮回。实际上在这儿非常痛苦,我们一期生死就是我们过去起惑造业、无明的结果。要想法脱离这个痛苦的生涯,这反反复复的生涯,只有对治十种散动,散动就是无明,散动也就是所谓一切定心对治的东西,三摩地就是等持的意思,等持就是不散动的意思,所以说什么千言万语,总是一个对治散动的问题,散动就是一个生死轮回的根本,你一个人能把心完全不散动了,那就不得了。

  所以最近我说,法喜、法乐那是了不起的,任何世间的那些喜怒哀乐这些个,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喜受、忧受,最主要的就是法乐的感受,那是无穷的。所以说你在生死轮回享受不到什么,生死轮回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个反反复复的问题,你没法子躲开的,痛苦得很。佛教就是要对治你这种种的烦恼,所知障、烦恼障,也就是对治所有的无明,转所有的错误的、颠倒的依,变成觉悟的依。佛教的问题就是个解脱,就是个对治,就是个修持问题。就是时时刻刻对治无明的问题,把黑暗去掉。

  什么是黑暗?这儿现在指出的很清楚,增益、损减是大黑暗,你利用名言、被名言所骗,认为它真正有所指的东西、有所对的东西,那你就没有把这名言的作用看清楚,把名言的结构看清楚,把我们整个的生活、思想跟内含的东西没有看清楚,你必须把这云雾拨开,才能看到真实。所以我们怎么样能觉悟?只有根据佛说的法,慈氏说的法来解决问题。

  在末世的时候,邪说充斥,尤其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变成华化佛教、起信论那一套,完全是反佛教。所以我们前头屡次提这个问题,我们并不是说是一定是否定哪些东西,但是我们一个最起码的态度,就是把慈氏学的法宝能够弄得一清二楚,没有旁的办法。

  尤其现在这个人主义是风行一时,金钱万能,物质第一,物欲是最重要的东西,好像人离开这物欲就不成人了,把人跟其它禽兽、其它动物等量齐观,把它一时觉得快活的东西,就认为是第一义的,他哪儿知道佛陀圆满享用身,我们现在把圆满受用身翻成圆满享用身,这个圆满享用身,就是佛陀跟菩萨,跟我们所有的想解脱的人的那种享受都连在一起,圆满享用,不是享受,是享用。那我们享用的那个丰富,没法说那个法喜,没法言喻。所以佛这个圆满享用身,跟我们初步感觉到的法喜、法乐都千丝万缕,融为一体。

  所以我们在破除黑暗的问题上,光明将来是无穷的。虽然由于我们过去积累的关系,不能一下子把这些障碍、束缚完全取消,但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开端。开端是什么?也就是刚才说的五纲十修,十修就对治散动,对治散动怎么办法?那就是你对名言的作用要弄清楚。

  就是刚才第二种,你起个名字,就确切有所指,这名字越多呢,那所指、所对的东西越多,这所对的东西互相就有一个抵触。就象刚才说的,你给起个名字,你韩镜清有个所指的东西,慧清也有个所指的东西,韩澄也有个所指的东西,那你这些所指的东西互相就要打架了。根本实际上没有确切所指的东西。

  这是第二种,众多的体性就相违反了。这个我们现在不觉得,现在用种种名言来传达消息,(并认为)确切有所对的东西,那里头都有许多莫须有的东西,根本没有的你认为有。所以现在越是信息社会,名言越来越多,花样越来越翻新,但是它是不是真正有所对的一个东西呢?那就大有问题了。体有众多,也就是义有众多,也就是认为有自性的东西越来越多,体有众多,自性有众多,那就互相违反了,互相抵触了。  

  第三种呢,“由名无确定体可混杂互相抵触故。”你说这名言有它确切有所指的体,那个体是不是能互相抵触?我们是认为它是有确切面对的东西,没有确定的体,它可以混杂,根本就是增益的东西,它有什么体性能混杂?要是体性就不能混杂,能混杂的话它就没有确定的体性。

  所以这些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们感觉不到。这里头都是无处不表示我们的无明,到处都形成了黑暗,到处都形成了不讲理,没有理性,是不是这样?没有确切所指的东西,没有确切所对的东西,却认为是这这么回事,有这么回事情,又互相有抵触,互相有抵触的话就不能确定,混杂了,分不清楚,你怎么确定呢?

  所以这些矛盾、不合理、非理性的存在,在我们来说是不理会的,认为是当然的,所以也不问它个所以然。这样子无理性的、无明的世界,我们现在的自然界,就是我们这样子一个无明的世界转起、转换成的,我们的整个生活、整个自然界都是过去这样的无明的结果,过去是个无明的结构,现在也是无明的结构,过去是因,现在是果,现在果中又增加因,就是这样一个无明的结构,也就是这样一个名言、戏论的结构。到处都是障碍物,到处都是束缚物,我们不感觉到,到处都是颠倒、错乱、不如理,我们认为是当然的,没问题。

  现在对于这个名言的结构,对于我们生活的结构、痛苦的结构慢慢能够有所透视,这个黑暗有希望把它揭开,把它明亮起来。

  “由名无确定体可混杂互相抵触故。”这个问题还在认为名言有它确切所指的义。名言的结构就是如此。在前头我们讲,还有定性、定量、定差别,这种作用,要没有它呢,这些个东西就感觉不到,有了它,才有这些东西。而且我们有了它,感觉这些东西,还大大地发展、大大地膨胀,成了我们现在的信息世界,成了个联网的世界,本来这里头是造成无明的一个原因,造成黑暗的一个原因,而现在呢,更是膨胀起来了。

  问题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名言是不是确切有所指的一个义?是不是由于有名言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有自性、有数量、有差别?一般都是从立名言以后来看世界,没有说是没有名言以前,我们怎么看这问题?就是没这名言,这些东西根本就不存在,那这些东西怎么存在?就是有名言。

  不但有名言,咱们这第八识里头就是由名言熏习成种子,才有因缘的问题,第八识本身就是无始以来我们就喜欢戏论,搞种种戏论,熏习成的。我们这个世界倒是花样儿很多,是不是都是光明呢?是不是都是善的呢?那就有问题了。所以没有的东西你认为它有,这是增益,而真正实在的东西你否定,这就造成我们的颠倒、错乱、痛苦、轮回,就在这个地方表现出来。这无明缘行,行缘识……。现在的问题就是把名言的结构弄透彻,就因为有名言,所以我们看不清真实。我们利用名言,不了解名言的真正结构,被名言所蒙蔽造成的这个生死轮回,很深的痛苦,而不自觉。  

  底下这个颂子就是总结前头的:“立名前、觉不起故,名众多、无确定故”,名越多,越不确定,  

  “成彼自体、体众多”,用了名言就成为自体的话,体就众多了。这我们都不在乎,都觉得我们用名言就是(这样),要没了名言也没了真实了,谁问它体多体少呢?有个名子,就有它确切所指的,体多也没什么关系。  

  “多体杂成互牾故”,体性很多,自性很多,互相就抵触了。可我们用名言是不管这套。  

  “诸法既无、而可得”,既无就指的所诠的义,遍计所执既然没有,确切所指、所面对的东西是没有的,“而可得”,而又恍若有对,好像有个对的东西。因为名言所诠的东西没有,就把真正有的依他起性也有点起了怀疑作用,这东西是不是存在?那就是很容易我们把这两种东西合在一起来看,既然没有,好像又有可得。  

  “无有杂染、而清净”,没有杂染,本身就是清净。  

  “幻化等如同无有”,把这个义跟依他起性很容易混为一谈,那个义不存在了,于是乎这个也好像又存在,又不存在,没那个东西,还是实际上有东西,实际那个有东西都是依他而起,不是依自而起的,因为这个依自而起不存在,于是把这个依他而起的东西也好像不存在了似的。

  可见,没有那个义,还有一个依他起性的问题,虽然没有遍计所执性,但是这里头你还是有一个染污跟清净的问题,还有个对治烦恼、对治散动的问题。

  

《摄大乘论 第80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81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