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39讲

  第39讲:第三品(第3页第17行-19行)

  (1995年4月2日)  

  上次讲到错乱因和错乱体这样的问题。中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对色的了别识、物质的了别识的认识,也就是对物质的认识。物质也是识的表现,也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过,色都是相分,不过物质有一种特点,就是它这个所谓“一类坚住、相续不断”。由于这种现象,于是乎就造成我们的误解,造成我们错乱的认识,于是乎认为有一个是物质不灭的东西,认为我们的认识是受一种存在决定,总是认为有一种东西能够支持我们错误的看法,好象我们错误的看法还有理似的。

  这个问题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实际就因为好象前刹那和后刹那比较一致,实际上并不一致,就因为“一类坚住、相续不断”这样一种现象,认为这种现象背后有一种支持。

  上次我们引了许多《成唯识论》的文字来论述这个问题。第一个主要是我们的名言熏习。名言熏习尤其是关于人我法我、能取所取,执着这两种我熏习成种子,我们无始时来就受这种熏习影响,这是最根本的,所以才有这样一种心理。

  再来上次我们也提到过《成唯识论》说,我们前五识直接认识东西不象第六意识那样看,因为现量法并不把所认识的东西当外在的东西,现量认识实际上能缘所缘分不开,了别识上见分相分是分不开的,只有你第六意识受你过去熏习的影响才认为和能认识是两回事情,认为有另外一个东西存在,认为有一个存在能决定意识。

  《成唯识论》是这样子说,按五识现量来说并不认为它(所认识)是外在,分不开能认识,所认识和能认识离不开。但到了第六意识同时生起的时候,它就赋予这“一类坚住、相续不断”的现象一个增加的东西,那就是“我”,外在的我,就是法我。同时它自己还认为“我”认识了外在的东西,有一个能认识的人我。这些问题都出在第六意识身上。

  当然是我们过去所有我见名言熏习支持了色法的情况,但是也由于我们意识过去的熏习积累形成的习惯势力,它就赋予色法一个外在的我。它把能认识和所认识完全给分开了。这样的分开你要质问它,它也有所根据(笑),那就是过去我们我见种子的影响。所以我们日常到这里来听课,听到、看到的总认为有一个内在、外在的我,是我们第六意识自然有这样习惯认识。

  咱们稍微谈点题外的话题,就是佛教里头对色法的看法。过去我们在又周会上或其他场合都谈到过这个问题。

  佛教把色法分成两部分。一种是能造色,叫做大种。不象现在穷究物质的起源、物质的最后。大种称之为色法的根据,不是现在所谓粒子、夸克,也不是单细胞、微生物,它是所有的单细胞、宇宙天体共同的,都有这能造色大种。所造色是什么呢?就是色声香味触。所造色都是建筑在大种上头的。

  我们先谈坚湿暖动。外表上叫做地水火风,实际上就是坚湿暖动。不象中国讲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认为实际是物质,是色法的东西。坚湿暖动是物质的基础。坚,就是触觉上硬的问题,比如我们站在地球上感到硬。湿,象我们喝水。暖,现在到春天了,穿的少了,我们受气候的影响有时添衣、有时减衣、有时烧火,所以这就是暖,暖的感觉是触觉。动,动无所不在,好象我们有时一时感觉不到动,实际上哪儿都在动,要没有动,好象没有能量,成不了能。就拿电子来说,它越动、动得越快,感觉越硬。佛教说“轻而动性”,都属于触觉。动是无所不在,一刻也离不开。

  中医讲血脉的流动是最主要的,是生命的依据,不但我们活的生命是这样,一切事物没有流动就不存在,刚才说电子动得越快就越硬,天气的流动等,所以动实际上是你感觉上、触觉上的问题。

  当然这个动和思心所的发动不同,那是发动、能动的意思,这个动有些被动的意思,象我们看到的天空的云彩,又好象有人指挥它,又好象有盲目性一般。

  而且我们讲的这种动一般指的是点的移动,佛教称之为假法。为什么称之为假法?有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点从A移动到B?当然心的能动归根到底也还是假法。所以佛教总而言之分析物质的内部离不开坚湿暖动。而且用现代物理学讲物质三态,咱们也可以分析一下。气态、液态、固态三种。

  温度摆动使这三种状态如何变化,有时完全是由温度而决定,也就是说坚湿动在某种情况下似乎完全是由暖来决定的。水加热变成气,降温变成冰。南极的冰山很硬,有些大块流动到其他海面,是由于受热的影响,使得全球的海平面升高。现在又有个问题,就是臭氧层受破坏,不能吸收、阻挡一部分紫外线,就使地球变暖、生物起变化。所以热、暖的影响起多大作用。

  太阳是一团火,是流动的东西,它总是很热,温度很高。而地球就是因为后来冷却的关系变成这样的东西,将来还要受风化、受水的影响。坚湿暖动四种就是物质的根本在变化,其中温度在起主要作用。如果太阳冷却下来就会象地球似的,地球不断加热就会变成一团火或者一团气。地球将来会怎么变化?太冷水分会越大,太热就会气化,若风化就成为碎片、粒子。

  最近美国的费米实验室发现了顶夸克,顶夸克是把温度提到很高的时候,中子击破粒子,这时才发现顶夸克。顶夸克很难捕捉到,一下儿就不见了,稍纵即逝。温度不提到一定程度的话,这刹那刹那的显现就捕捉不到。

  看来温度向上向下的摆动是相当大,我们不易体会到,咱们如果靠近太阳连灰也留不下。咱们能体会到的温度变化很有限,地球的形成也是由温度的变化,否则不会形成这样子。

  所以说这坚湿暖动好象在物理学上是物体三态受温度的影响,但实际上坚湿暖动都是互相起作用,表现上看火起的作用非常大,可是水、风的作用影响不见得次于温度,大家可以慢慢观察。

  现在所谓科学都是认为事物是个整体的、独立的东西,就是第六意识已经赋予了一个自性、一个我,就已经是现量之外意识认为如何如何,是怎么个样子。这所说的现量还是普通凡夫的现量,如果是证真如出世间的现量更是要打破这东西,所谓自性、常一不变、根本没有的我。这是你主观赋予上去的东西,不但你现在赋予,过去也曾赋予。

  你说大火球太阳,它有个中心没有?它有个边没有?你说北京市这圈圈儿有个真正的中心没有?有边没有?色法不象我们生物具有意识,你碰到头,尾就有影响。色法你碰它,底下也会有影响(用杯子敲桌子),但这种影响是被动的,不象我们生物是能动的,是主动的、整体的。

  说起整体来就有个“一”的问题,常一不变的一。太阳里头是不是有一?是不是有常?它老在变化,它有中心没有?它有范围没有?你认为有个实实在在的太阳是你认为有。我——在——北京市的中央民族大学,而且还可以细分下去,在民族学院的法华寺幼儿园里……。

  所以佛教、印度哲学中经常讨论极微的问题。极微是由粒子组成的。粒子是怎样粘在一起的?又是怎样分开的?粒子最后还有可分的东西没有?宇宙之外还有东西没有?粒子和大的东西就有个分界的问题,和谁分界?

  过去中国有个说法,“大无外、小无内”,你说宇宙有边没有?你说边外还有边没有?你说有边就是对着边外还有东西才说有边,划野分州是认为有个东西才可以划,要不怎么划?和谁划?

  实际上这大、小、长、短都是相对的,都是虚妄分别的事情,实际上有没有这东西还是问题呢。人的想心所就是划边的问题,这是白、这是青,光说这个不成,还有那个,谈自还要说他,要不你没法划边,你和谁划?你求助于什么?就求助于想心所。想心所的划分只是个能的问题,是依他起的,但并没有一个所对的东西,是不是这样?还可以从旁的角度来看这问题。

  就拿坚湿暖动本身来说,只有在你感觉到有一个硬的时候,那个硬才存在。你在离开你的感觉以外有个能感觉、所感觉吗?假设能离开,离开以后那个硬还存在不存在?坚湿暖动都是这样子。

  遍行心所里有个触,当你触的时候,这个触还是存在的,要是没这一触,这个触还存在不存在?这个触的定义也很特别,它可以把这个根、境、识和合起来,把根和境一触的时候它有个变化,根和境都有种种变化,这变化就是触。它使这三种东西能和合起来,形成一个变化,这里头如果没有见分、没有相分、没有识所执取的所执受的根也不成,所以它起了一个中间作用。要没有这基本的变化,你也形不成受,所以识里头也有个触的遍行心所。所以我们要仔细观察怎么形成触,那还离不开遍行心所。这里头都有这触、受、想,还有作意、思。

  所以说起来唯识学穷究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非要讲八识、五十一心所不可?大家可以仔细体会。怎么才能把八识、五十一心所界定好?这功夫也很大,比那个寻找基本粒子、最后夸克更费劲、功夫更大。因为我们对心没法认识,对物还好认识些。比如心心所法本来是能认识,不是所认识的东西,变成所认识的东西就不是原貌了,是死的东西了。所以检划这些东西不是我们这些凡愚、受无明所盲的盲人所能做到的,需要些功夫,需要自己改变自己的世界观才能认识。

  又比如我们过去谈到对色法的执受,其中对“坚”的执受较之于对“湿暖动”的执受要强。如同住在高楼上,要是把脚下的混凝土抽走,就会扑个空,掉下来,似乎站在坚硬的土地上会感觉踏实些,对其他象多属、石头等东西也类似,好象要比水、气体等等要容易把握住。有句话叫“卖屋打滚,热土难离”,把房子卖了,还要在原来住过的地方滚滚(笑)。

  刚才用种种的方便来看这所谓物质的东西,佛教中谈物质的地方很多,刚才谈的只是能造色大种,所造色色声香味触还大有研究研究的余地。搞清楚这些问题,按佛学的要求来说,第一必须排除我见不可,你不论认识心、认识物,必须要…

《摄大乘论 第3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40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