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28讲▪P2

  ..续本文上一页那还要大,使所有的相貌成为相貌,有这种能的作用,能相的作用,有界定的作用,所以藏文常常翻成能相。它这个相不是笼统的已经成相了,它是能使相成相,有这样的意思。能引发行相差别,各种各样。

  它在这地方解释新起熏习,什么叫新起熏习?新起熏习,就是世亲讲,“谓彼最先所起熏习”。以前我不大注意这个,近来才注意这个,就是这个新,为什么叫它新起?新起的这个熏习,为什么叫最先所起的熏习?为什么这么说?本来无始以来,,所有的熏习很多了,发生的问题很多了,能够熏习的现行也很多了,那么为什么叫新起?为什么叫最先起来的?过去我看这地方不大注意,哪儿有说新起的东西?按说都是种子生起的,哪儿有新的问题呀?无始以来就有的,为什么还有新的问题?最先?是无始怎么还有最先呢?

  过去我们也谈过这问题,就是必然跟偶然,过去必然的,都是由现行生种子,由种子生现行,好象是必然的,是个基业,无所谓偶然,无所谓新起,以前我们怎么解释呢?以前我们解释就是这个,即便你必然的东西,有自性的种子,有名言种子,也有业种子,即便条件已经具备了,但是呢,你还得依靠一种临时的助缘、增上缘,没这增上缘,你出不来,尽管有所依待,所以增上缘很重要,到你快种子生现行的时候,所以不是个机械的东西。你象我们互相之间就有一个互相增上的关系,你别看这是增上的关系,要没有它,你还是不成,因缘不具备不成,以前我们谈这,就是偶然跟必然、必然跟偶然,所以不是一个机械化的问题。

  那么现在问题又有了,什么叫新起呢?第一次的就是最先的,有没有?我们先不解答这问题,先看底下世亲跟无性的解释,严重到这步,“若此能引阿赖耶识差别无者”,要没有能引这阿赖耶识差别,要没有这个能,没有这个的话,“诸行生灭熏习成识”,这个诸行生灭,生灭的诸行,刹那刹那生灭的诸行,熏习成识,就是指的无明缘行,行缘识,他认为假设没有引发差别的话,诸行的生灭,就是生灭的诸行,能熏习成识,这就不可能。

  还有一种,也是“由取摄受生有现前,此所作有应不得成”,这取,能够摄受这个生跟有,取缘有缘生,这个环节这个阶段,假设要是没有引发差别,这两个阶段都不应该有。要取对这生跟有,以至行对识这个支的问题,我们应该把这行不只看作行,还有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说行的时候,已经包括行,无明缘行,所以取,对生有的问题,实际上也应该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行里头也有无明,那识实际上相当于生跟有,那个行,相当于取,那行实际上也包含了无明,是这么个情况。“此所作有应不得成”。这个行作的识,这个取所作的有,都不能成立。

  所以底下世亲这两句话很重要,“能有后生,故名为有”,后生,就是再生的意思,能有后生,所以这个有,生有到底是什么意思?有,应该翻作能有,可以有的意思,所以这个有字,不是跟一般的有、有没有的有完全一样。

  大家记住他这句话,就是“能有后生,故名为有”,这个定义是很确切的。什么叫有?就是能有后生,能使得后生起来,就叫作有。就象现在可能的有,有的可能,这可能还不是一种,有点儿决定性的,一定能生起的。条件比较具备了,能有后生,叫作有。这话都很重要。

  这地方我们转而再看无性的,为什么把他们的文字要特别注意?一会儿大家知道,看无性的这个,大家有这书的回去好好看一看,“此中引发等言引发差别”,就是他讲引发差别,“谓新起熏习者”,他解释什么叫新起,“谓最初名言所生起熏习”,“是名引发差别”,就是最初名言所生起的熏习,他指最初的名言熏习,他又来个最初,这名言熏习不是以后的名言熏习,而是最早的(录音结束)

  什么叫“此若无者行为缘识,取为缘有,应不得成”?他解释“即此阿赖耶识待诸烦恼随眠力,”烦恼的随眠力,种子力熏习力,这样的才能生现前诸法,现前生起,……这有的条件是什么?一定要等待,一定有依靠,诸烦恼的随眠力,所谓烦恼的随眠的力量,这样才能生起现行,阿赖耶识才能有,它所谓有,就是阿赖耶识,所谓后生就是阿赖耶识的后生,所以这话多么重要。

  等待,在这地方看,引发的问题,跟随眠力,是不是有很严重的关系?他说诸随眠,这些话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念过去,这地方很容易忽略,不知道他什么意思,实际上跟因果关系很关重要,那就是这样子。

  (录音机有些失常时断时续)这地方你看就指的这个诸烦恼随眠力,所以我们要研究什么是因果规律?这话都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把佛教讲的因果规律弄得清清楚楚,怎么形成的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无性给了很大帮助。

  诸烦恼随眠力,随眠的力量,我们要知道,要没有水的话,种子生不了芽,是不是?我们也知道,烦恼对接生有作用,我们快要生下下一代,就是后有,后有要生起以前,那必须有个润,有滋润,要下雨,没雨不成。这雨从哪儿来的?什么是雨呢?无性有时候他是一个在家人,很有智慧的,所以他的言论有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水呀,引发,到底是什么力量?那么烦恼的力量很大,烦恼不但现行的力量大,它种子里也有力量,所以这地方为什么叫作引发差别呢?跟业的熏习又有什么不同?

  一般我们粗看,差别不大,这引发差别,这引发本来跟业有关系,这地方特别提出来跟烦恼有特别关系。为什么单独的引发差别,四个差别单提的引发差别?那就是烦恼,烦恼通过现行的力量,还是种子的力量。所以为什么无著单独提出引发差别来?从这个业的有支的差别以外,提出引发差别,为什么?这重要性在什么地方?那就是所谓烦恼的力量非常大。

  什么叫烦恼力量?烦恼有新生起的作用,为什么有这新生起的作用?要没有爱取的润泽,不能生起,就是阿赖耶识第二代的阿赖耶识,出不来。所以这有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了。

  所以提到底下的阿赖耶识的问题,这么严重。就拿这个我,任何的烦恼自体、自性、二我、人我,法我,都根本一点儿影子没有,非认为他有不可,这里头就有个新的问题,就有个颠倒的问题,不存在它还存在,所以染污、颠倒都是由这种执著有我,所有烦恼都跟我跟自性有我有关系,本来没有的东西非要认为有,实际上常常能造出新的东西,也就是你所有的条件都有了,但是你还缺少烦恼的作用,那你还不能构成新的东西,你要没有我见这我,有什么新的东西?这我是最新的。最不可靠,还非要出来不可。所以我们这个贪、嗔、痴都跟这个有关系,都是过去有,都是莫须有,所以你拿这莫须有、拿这个爱取这什么东西吧,起惑造业这起惑,所有的惑,它都培养出来,花样翻新的各种各样都有,(休息)

  引发差别特别谈了一下,这里头好象问题不少,为什么建立、安立这个引发差别?这跟烦恼识有密切关系,烦恼跟业的力量都是相当大的,所以阿赖耶识跟烦恼的业都是密切的,我们应该想法把引发的问题来搞清楚,什么叫引发?为什么需要引发?这也是在因果规律里头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所以刚才说新的问题,的确,在咱们生活里头,花样翻新的东西很多很多,离奇古怪,光怪陆离,有时咱们想象不到的东西它能有,这所谓新,实际上就是也不是什么特别新的,就是它这个根本没有的东西它非认为是有,根本是正确的东西它非要给颠倒一下,就是这样的关系,所以什么它都另外组织一套,这一套就是生死轮回,恶性循环。

  所以引发差别,什么叫引发差别?根据两个释的文字来作介绍。引发问题,希望大家以后还要特别注意这问题。值得注意的。这问题主要我们觉得跟我执有关系。

  释中说,“此若无者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应不成”,提到这么严重,就没有种子,为什么没有种子?它没有现行。所有的现行都必须经过这一关,就是要爱取蕴,不但要爱取蕴,实际上,所有的后果,后头生起的东西,都跟烦恼跟我见有关系,离开我见不会有后来的生起。后有诸法,甚至说引发差别要没有的话,又没有种子又没有后果,要绝种了。为什么这么严重?底下看异熟差别。  

  (“此中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异熟差别。此若无者,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应不成。”)

  异熟差别主要就是异熟果,诸趣,五趣或六趣,所以有这诸趣的差别,就因为造业的问题。怎么构成诸趣呢?主要是你自己的造业,就是各种行为,尤其是意业,这意业大家不能忽略,你就是身业语业之中,也存在意业问题。说这要没有的话,就没有因,后有诸法,言论、色根,所有事物的异熟果都不能成立。前头的引发差别特别注意的是烦恼,这个特别注意的就是业。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此若无者,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应不得成。”)

  再讲缘相差别,这个异熟差别比较容易了解。缘相差别,按藏文里头,就是因相差别,因跟缘好象差不多,实际上都是指的所缘缘,就是那个所谓阿赖耶识的见分。

  前头讲过,第七识一定缘第八识的见分为我。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的这个相续存在,跟其它的六识七识都不同,就是它是相似相续的,第七识固然也比较变化少,但是它比阿赖耶识的变化是多的,所以阿赖耶识很容易被人误会为我。

  前头已经谈过,有些人就认为阿赖耶识就是我。要破它,因为阿赖耶识跟我完全不同,他们就把它认为是遍计所执性的问题,所以这也非常可笑。无著根本是根据慈氏的意思,要真把阿赖耶识破了,那这因果怎么建立起来?而且阿赖耶识并不是遍计所执,是反遍计所执的,有遍计所执就没有阿赖耶识,是誓不两立的。

  佛也早就说过,为什么佛不常说这个阿赖耶识?主要是怕人执著认为是我,因为本身,每一个凡夫,每一个异生,都是这样子,就已经拿阿赖耶识作我。…

《摄大乘论 第2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29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