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28講▪P2

  ..續本文上一頁那還要大,使所有的相貌成爲相貌,有這種能的作用,能相的作用,有界定的作用,所以藏文常常翻成能相。它這個相不是籠統的已經成相了,它是能使相成相,有這樣的意思。能引發行相差別,各種各樣。

  它在這地方解釋新起熏習,什麼叫新起熏習?新起熏習,就是世親講,“謂彼最先所起熏習”。以前我不大注意這個,近來才注意這個,就是這個新,爲什麼叫它新起?新起的這個熏習,爲什麼叫最先所起的熏習?爲什麼這麼說?本來無始以來,,所有的熏習很多了,發生的問題很多了,能夠熏習的現行也很多了,那麼爲什麼叫新起?爲什麼叫最先起來的?過去我看這地方不大注意,哪兒有說新起的東西?按說都是種子生起的,哪兒有新的問題呀?無始以來就有的,爲什麼還有新的問題?最先?是無始怎麼還有最先呢?

  過去我們也談過這問題,就是必然跟偶然,過去必然的,都是由現行生種子,由種子生現行,好象是必然的,是個基業,無所謂偶然,無所謂新起,以前我們怎麼解釋呢?以前我們解釋就是這個,即便你必然的東西,有自性的種子,有名言種子,也有業種子,即便條件已經具備了,但是呢,你還得依靠一種臨時的助緣、增上緣,沒這增上緣,你出不來,盡管有所依待,所以增上緣很重要,到你快種子生現行的時候,所以不是個機械的東西。你象我們互相之間就有一個互相增上的關系,你別看這是增上的關系,要沒有它,你還是不成,因緣不具備不成,以前我們談這,就是偶然跟必然、必然跟偶然,所以不是一個機械化的問題。

  那麼現在問題又有了,什麼叫新起呢?第一次的就是最先的,有沒有?我們先不解答這問題,先看底下世親跟無性的解釋,嚴重到這步,“若此能引阿賴耶識差別無者”,要沒有能引這阿賴耶識差別,要沒有這個能,沒有這個的話,“諸行生滅熏習成識”,這個諸行生滅,生滅的諸行,刹那刹那生滅的諸行,熏習成識,就是指的無明緣行,行緣識,他認爲假設沒有引發差別的話,諸行的生滅,就是生滅的諸行,能熏習成識,這就不可能。

  還有一種,也是“由取攝受生有現前,此所作有應不得成”,這取,能夠攝受這個生跟有,取緣有緣生,這個環節這個階段,假設要是沒有引發差別,這兩個階段都不應該有。要取對這生跟有,以至行對識這個支的問題,我們應該把這行不只看作行,還有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說行的時候,已經包括行,無明緣行,所以取,對生有的問題,實際上也應該說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行裏頭也有無明,那識實際上相當于生跟有,那個行,相當于取,那行實際上也包含了無明,是這麼個情況。“此所作有應不得成”。這個行作的識,這個取所作的有,都不能成立。

  所以底下世親這兩句話很重要,“能有後生,故名爲有”,後生,就是再生的意思,能有後生,所以這個有,生有到底是什麼意思?有,應該翻作能有,可以有的意思,所以這個有字,不是跟一般的有、有沒有的有完全一樣。

  大家記住他這句話,就是“能有後生,故名爲有”,這個定義是很確切的。什麼叫有?就是能有後生,能使得後生起來,就叫作有。就象現在可能的有,有的可能,這可能還不是一種,有點兒決定性的,一定能生起的。條件比較具備了,能有後生,叫作有。這話都很重要。

  這地方我們轉而再看無性的,爲什麼把他們的文字要特別注意?一會兒大家知道,看無性的這個,大家有這書的回去好好看一看,“此中引發等言引發差別”,就是他講引發差別,“謂新起熏習者”,他解釋什麼叫新起,“謂最初名言所生起熏習”,“是名引發差別”,就是最初名言所生起的熏習,他指最初的名言熏習,他又來個最初,這名言熏習不是以後的名言熏習,而是最早的(錄音結束)

  什麼叫“此若無者行爲緣識,取爲緣有,應不得成”?他解釋“即此阿賴耶識待諸煩惱隨眠力,”煩惱的隨眠力,種子力熏習力,這樣的才能生現前諸法,現前生起,……這有的條件是什麼?一定要等待,一定有依靠,諸煩惱的隨眠力,所謂煩惱的隨眠的力量,這樣才能生起現行,阿賴耶識才能有,它所謂有,就是阿賴耶識,所謂後生就是阿賴耶識的後生,所以這話多麼重要。

  等待,在這地方看,引發的問題,跟隨眠力,是不是有很嚴重的關系?他說諸隨眠,這些話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不能隨便念過去,這地方很容易忽略,不知道他什麼意思,實際上跟因果關系很關重要,那就是這樣子。

  (錄音機有些失常時斷時續)這地方你看就指的這個諸煩惱隨眠力,所以我們要研究什麼是因果規律?這話都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要把佛教講的因果規律弄得清清楚楚,怎麼形成的規律性的東西?所以無性給了很大幫助。

  諸煩惱隨眠力,隨眠的力量,我們要知道,要沒有水的話,種子生不了芽,是不是?我們也知道,煩惱對接生有作用,我們快要生下下一代,就是後有,後有要生起以前,那必須有個潤,有滋潤,要下雨,沒雨不成。這雨從哪兒來的?什麼是雨呢?無性有時候他是一個在家人,很有智慧的,所以他的言論有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水呀,引發,到底是什麼力量?那麼煩惱的力量很大,煩惱不但現行的力量大,它種子裏也有力量,所以這地方爲什麼叫作引發差別呢?跟業的熏習又有什麼不同?

  一般我們粗看,差別不大,這引發差別,這引發本來跟業有關系,這地方特別提出來跟煩惱有特別關系。爲什麼單獨的引發差別,四個差別單提的引發差別?那就是煩惱,煩惱通過現行的力量,還是種子的力量。所以爲什麼無著單獨提出引發差別來?從這個業的有支的差別以外,提出引發差別,爲什麼?這重要性在什麼地方?那就是所謂煩惱的力量非常大。

  什麼叫煩惱力量?煩惱有新生起的作用,爲什麼有這新生起的作用?要沒有愛取的潤澤,不能生起,就是阿賴耶識第二代的阿賴耶識,出不來。所以這有一個性命攸關的問題了。

  所以提到底下的阿賴耶識的問題,這麼嚴重。就拿這個我,任何的煩惱自體、自性、二我、人我,法我,都根本一點兒影子沒有,非認爲他有不可,這裏頭就有個新的問題,就有個顛倒的問題,不存在它還存在,所以染汙、顛倒都是由這種執著有我,所有煩惱都跟我跟自性有我有關系,本來沒有的東西非要認爲有,實際上常常能造出新的東西,也就是你所有的條件都有了,但是你還缺少煩惱的作用,那你還不能構成新的東西,你要沒有我見這我,有什麼新的東西?這我是最新的。最不可靠,還非要出來不可。所以我們這個貪、嗔、癡都跟這個有關系,都是過去有,都是莫須有,所以你拿這莫須有、拿這個愛取這什麼東西吧,起惑造業這起惑,所有的惑,它都培養出來,花樣翻新的各種各樣都有,(休息)

  引發差別特別談了一下,這裏頭好象問題不少,爲什麼建立、安立這個引發差別?這跟煩惱識有密切關系,煩惱跟業的力量都是相當大的,所以阿賴耶識跟煩惱的業都是密切的,我們應該想法把引發的問題來搞清楚,什麼叫引發?爲什麼需要引發?這也是在因果規律裏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所以剛才說新的問題,的確,在咱們生活裏頭,花樣翻新的東西很多很多,離奇古怪,光怪陸離,有時咱們想象不到的東西它能有,這所謂新,實際上就是也不是什麼特別新的,就是它這個根本沒有的東西它非認爲是有,根本是正確的東西它非要給顛倒一下,就是這樣的關系,所以什麼它都另外組織一套,這一套就是生死輪回,惡性循環。

  所以引發差別,什麼叫引發差別?根據兩個釋的文字來作介紹。引發問題,希望大家以後還要特別注意這問題。值得注意的。這問題主要我們覺得跟我執有關系。

  釋中說,“此若無者則無種子,後有諸法,生應不成”,提到這麼嚴重,就沒有種子,爲什麼沒有種子?它沒有現行。所有的現行都必須經過這一關,就是要愛取蘊,不但要愛取蘊,實際上,所有的後果,後頭生起的東西,都跟煩惱跟我見有關系,離開我見不會有後來的生起。後有諸法,甚至說引發差別要沒有的話,又沒有種子又沒有後果,要絕種了。爲什麼這麼嚴重?底下看異熟差別。  

  (“此中異熟差別者,謂行有爲緣,于諸趣中異熟差別。此若無者,則無種子,後有諸法,生應不成。”)

  異熟差別主要就是異熟果,諸趣,五趣或六趣,所以有這諸趣的差別,就因爲造業的問題。怎麼構成諸趣呢?主要是你自己的造業,就是各種行爲,尤其是意業,這意業大家不能忽略,你就是身業語業之中,也存在意業問題。說這要沒有的話,就沒有因,後有諸法,言論、色根,所有事物的異熟果都不能成立。前頭的引發差別特別注意的是煩惱,這個特別注意的就是業。  

  (“此中緣相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此若無者,染汙意中我執所緣應不得成。”)

  再講緣相差別,這個異熟差別比較容易了解。緣相差別,按藏文裏頭,就是因相差別,因跟緣好象差不多,實際上都是指的所緣緣,就是那個所謂阿賴耶識的見分。

  前頭講過,第七識一定緣第八識的見分爲我。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的這個相續存在,跟其它的六識七識都不同,就是它是相似相續的,第七識固然也比較變化少,但是它比阿賴耶識的變化是多的,所以阿賴耶識很容易被人誤會爲我。

  前頭已經談過,有些人就認爲阿賴耶識就是我。要破它,因爲阿賴耶識跟我完全不同,他們就把它認爲是遍計所執性的問題,所以這也非常可笑。無著根本是根據慈氏的意思,要真把阿賴耶識破了,那這因果怎麼建立起來?而且阿賴耶識並不是遍計所執,是反遍計所執的,有遍計所執就沒有阿賴耶識,是誓不兩立的。

  佛也早就說過,爲什麼佛不常說這個阿賴耶識?主要是怕人執著認爲是我,因爲本身,每一個凡夫,每一個異生,都是這樣子,就已經拿阿賴耶識作我。…

《攝大乘論 第2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29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