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22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如所缘”?很难理解,再看真谛的翻译,“真如境界作缘得生”,比较一下更容易明白。

  再比较一下“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再把这几个字作比较,那就更容易明白了,所以我们怎么能正闻熏习,不颠倒的理解这个原典,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刚才找了这么几段文字互相比较一下,更能对所谓正闻熏习的意思,更能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是必要的。我们要能取得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一个这种认识要是熏习起来,那就是颠扑不破的。

  从这段文看,后头还讲:“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他说,出世间法从什么地方生起?从真如所缘缘的种子生,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不是阿赖耶识里头的习气积集,其它许多习气积集起来的习气所生,不是这样。

  这都是很重要的文字,“非彼习气”,不象阿赖耶识里头其它的习气积集,那种习气积集的种子所生,那个习气种子都是由执著二取那种熏习,那就是他执著二我、执著遍计所执性、执著补特伽罗(人)我、法我,这种二我、二种自性,执著这个生起的种子是积集种子。

  这阿赖耶识堆积起来的意思,有毒的种子,是遍行粗重的,这种种子跟那种种子不一样,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好好地研究,阿赖耶识里不是一种熏习,不是一种种子,这另外的一种熏习,是什么性质?这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一般的认为,阿赖耶识只有一种,只有生死轮回、无明的缘起,所以还有一种种子从哪儿来的,而又寄托在什么地方?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世间哲学、世间所有的学问里头,只有一种种子,它所以不容有两种,真如非受熏不可。

  我们现在说阿赖耶识里头有两种种子,一种有毒的一种没毒的,一种清净的一种染污的,你比较起来世间这种哲学里所讲的跟我们这种所讲的,有多大距离,而为什么产生这种情况?耐人寻思,所以这出世间很难那。你想出去还拉回来,所有的对佛教的理解,也是这样的,他不正确的理解,就是不是正闻熏习,是邪闻熏习。那邪闻熏习它有什么作用?那它都是阿赖耶识里头一路种子,没有两路,所以大家要细细的比较,这两种熏习,两种来源,两种结果,而后者,就这正闻熏习,要吞噬、要改变、要消灭前一种熏习。

  《瑜珈师地论》底下,大家回去自己看。刚才把《瑜珈师地论》跟咱们这个《摄大乘论》两段文字比较了一下,就把这所谓真如所缘缘,可以有个比较合适的理解了。所以《摄大乘论》里头的“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这个更全面。从最清净法界等流,就是证真如以后根据正智来安立教法,根据教法正确地理解熏习种子,这个种子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任何宝贵的东西都没有这个好!所以三宝,我们这都是法宝,这法宝都是证真如等流出来的。

  所以世间的学问不是证真如的,它跟这个正相反,无明等流出来的,正闻熏习的正闻,大伙要特别注意,这出世间法从哪儿生起呢?这问题可以解决,证真如还要建立教法,建立教法以后我们还有一个听闻的问题,听闻怎么听闻法儿?所以现在来说正法是有的,原典都不少,但是我们怎么能正确理解?这是很关重要的。  

  底下他讲了“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前面也谈了,真如所缘缘,这个是正闻熏习种子所生。这个正见,在藏文里头翻译的是如实见,可以翻成“正”,也可以翻成“如实”,正见就是如实见。这种熏习是阿赖耶识的自性?还是不是阿赖耶识的自性?虽然寄存在阿赖耶识里头,但它是跟阿赖耶识一样的性质?还是不是一样的性质?  

  “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要是跟阿赖耶识的自性完全一样,怎么能够对治,使它转成智,对治这阿赖耶识?

  “若非阿赖耶识自性”,要不是阿赖耶识自性呢,  

  “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乃至证得诸佛菩提?”要不是阿赖耶识种子,不是它的一样的性质,“此闻熏习种子所依”,它不是这个阿赖耶识的自性,可是阿赖耶识所闻熏习的所依寄托在那里,“云何可见”,怎么能说得通?“乃至证得诸佛菩提”,寄存在阿赖耶识里头,以至能够将来证得菩提?  

  “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尤如水乳,然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这种正闻熏习,也寄托在阿赖耶识里头,它不是跟阿赖耶识一样的性质,“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也就储存在里头。

  所以阿赖耶识的性质也很特别,上次也谈到这点,阿赖耶识是个隐性的东西,我们所有的现行都是显性的。很特别,所有的一切一切的现行的东西,显性的东西必须通过这隐性的过程,这个也很有意思。阿赖耶识本来,它的所缘的形象,都不清楚,比较隐蔽的,用现在的话说,是混沌、模糊,是这样子。用中国话说就是无声无臭、喜怒未发,用这些词儿来形容阿赖耶识,恍兮惚兮啊,其中有物啊等等。阿赖耶识特别,可是世界上显现的东西,必须要通过这么一个隐性的东西,非得通过这么一个过程不可,这玩意儿有意思!

  前头我们谈过,你要讲物质不灭,有一种东西可以贯穿一切,不灭,这好解决,就相信就完了,何必费这么大事!你一拿上帝出来什么都解决了,是不是?或者科学拿出什么东西来,也解决了,最后粒子!

  必须有这个现行、有种子、有熏习,必须有两种,中国讲阴阳,好象是,中国特别是有阴间有阳间,特别讲,不过不管它怎么讲,内容都是世俗的。但就真理上来讲,你要解释没有贯穿一切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到底怎么讲因果,这问题又来了。相似相续、流转的东西,刹那刹那生灭,怎么流转?里头啊,凡是相续的东西,不是贯穿一切的东西,都里头必须包含这种阳性跟阴性,隐性跟显性的东西,必须有。

  前头我们也讲过,一个现行,一个种子,一是明的、一是暗的,这必须有这两个不同,还在一块儿,非不同不可,非在一块不可,这很奇怪,还造成熏习。所以我希望大家研究,这个熏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这是很关重要的问题。

  隐到这种程度,不但它这种子里头有善、恶,同时它寄托在阿赖耶识里的种子还有出世间的,无漏种子。当然它不是真正的出世间种子,是世间种子,但是,是要出世。这个本来不属于阿赖耶识的范围,是它要转识成智是要解决阿赖耶识,不是顺着阿赖耶识,是逆着阿赖耶识,那么它也寄托在阿赖耶识里头,你说它这个隐,隐到什么程度?

  所以这个相似相续的问题,生灭法,前后有关系,这个因果怎么能够知道,怎么能够实现?这是个问题,刚才说它必须是一个阳性一个阴性,这阳性阴性必须不同,但又同时存在。还有这个阿赖耶识本身的性质,不但有能生的一面,还有能隐的力量,本身是异熟识,异熟性质,是由业力引生的,又有能引的又有能生的力量,都在。我们过去屡次提到的,它的这个一种显、隐的问题。

  还有就是种子生种子,过去咱们也讲,就种子生种子,必须异时,跟现行的种子完全不同。现行的种子非同时不可,同时同处,而种子生种子必须不同时,必须不同时。就有一个隐的问题,不完全是生的问题,种子跟种子也是有生的问题,但它还是隐的力量大。阿赖耶识本身也是被业力所引。

  所以我们对唯识学,就是因果论,因果规律应该怎么分析?怎么认识?这都是很大的问题,假设我们都承认物质不灭的东西,有贯穿一切不变的东西,那好办,那顺流而下,很容易解决。问题就是我们逆流而上,怎么能真正认识因果关系,因果规律,那就问题大了。最重要的以前我们也提过,一般的因果规律,就必须要承认有常的东西,而我们讲因果,必须讲无常。你讲因果必须依他而起,不能依自而起,所以这个因果规律,应该怎么建立法儿?怎么安立法儿?

  所以希望大家对什么是熏习?怎么熏习?就是跟阿赖耶识有关系,有这个所知依,建立这个因果关系,必须有这么一个储藏的地方,有这么一个东西,信息输入,又是一个比较隐性的,所以这种因果规律希望大家特别注意。

  说发明这阿赖耶识,这问题是不在小乘,一直佛教在小乘大乘,后来安立了阿赖耶识,人类要能够认识阿赖耶识,这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问题。人认识阿赖耶识很容易把阿赖耶识当成一个本体论的东西,它是事物的原因,也是事物的本体,很容易走这个路。

  佛教里阿赖耶识里头不是一种熏习,另外还有一种信息、或者熏习,藏在它里头要破坏它消灭它,这个非常特别。它这个隐藏不但隐藏善恶无记不同的种子,还隐藏了破坏它消灭它的这个熏习。

  所以大家将来研究,章太炎研究中国《庄子》用佛教的唯识,将来《易经》也可以用唯识,否则弄不清楚。  

  (录音空过一段)它这个就如同水乳一样,水跟奶和在一起,“是彼对治种子性”,正是阿赖耶识的对头儿,不是冤家不对头,正是冤家聚会,所以这也是非常特别的,也表明阿赖耶识这个隐性隐到什么程度。

  你说要没有这阿赖耶识,你说世界怎么形成?有杂染世界有清净世界,要靠这个某种不平等因,那好解决。你不靠这东西,靠依他起性的东西,靠生灭解决生灭的问题,不靠非生灭来解决生灭问题,那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这个能对治跟所对治的问题,也只有佛教里有,因为它这两种不同的东西非要解决不可,互相是对头的嘛!

  世间的一切知识,它都只讲一头,没有两头,没有这个能对治,当然有的时候好象有,它莫名其妙这个能对治从哪儿来的?混而为一,所以世间的东西它一定是混而为一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所以真如受熏是很典型的问题。它不受熏世间法不好解决,必须要它受熏,我常说,必须要让真如下崽儿,所以一明一暗,还有不是冤家不对头,不会在一起。

  这问题在阿赖耶识本身有好些特点,这个对治种子,能对治所对治,分了两方面,这也就是所对治是什么?能对治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比较难,你一定要找出人生一定是有些个不正确的东西,那才是所对治。必须以无明缘行、行而识,就四谛里头的苦集,另外就是能对治:灭道。

  所以世间法都是一头沉,就是都是一方面的,一条线。没有能对治的问题,也好象有善恶的分别,但是真正能对治不存在,只有佛教有能对治,它就认为人生是一种不正确的,必须要正确化,这个问题就不简单了。并且阿赖耶识里头这个出世间种子,能对治方面的种子:

  

  “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这种正闻熏习的种子的特点很多,刚才咱们也谈到,一般的种子,跟这个正闻熏习不同,前边谈了一些,普通种子叫遍行粗重,而且它是一种积集,在阿赖耶识里头堆积起来的东西。这个正闻熏习的种子有所不同,这个熏习,下品熏习成中品,依中品熏习成上品,所以正闻熏习的种子力量很大。跟那种遍计自性、虚妄的熏习很不同,它有根源,这个根源很厉害。不象那个无自性的,没有根源,它是一种根本没有的东西非认为是有,是执著性的东西,虚妄执著,跟这不同。所以这种熏习很有特色,它下品可以转成中品,中品可以转成上品,有这样一种天天熏习、时时刻刻熏习,正闻熏习,这个扩张很大,由小变大。

  

  “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这就是我们由闻,就是我们的听、看原典得到一种正确认识,这是闻;思,然后就是如理思维,解释一切东西;修,就是一次一次地修,多次的,多分就是多次,不是一次,作为修都不是一次,这重复很要紧,所谓温故而知新。温故,因为过去都是重复来的,必须要重复回去。多分修作得相应,闻思修三种智、慧。在我们来说,就是正确认识以后来解释一切事物,然后一次一次的重复,这个就是将来我们可以证真如的一条道路、一个次序。也就是可以得到正见,就是如实见,可以证真如。  

  “又此正闻熏习,下中上品,应知亦是法身种子。”这地方就是法身,法身就是我们到成佛所有的功德都集积在一起,叫法身。也就是从下品、中品、上品这样的,又是法身种子,也是特点。虽然是这样一个正闻熏习,是一个下品,下品不要紧,可以转为中品、上品,以至于证真如、以至于成佛,都是由下品来的,这是一种,也是因果规律。

  法身种子,前头我们也提到,真如所缘缘种子,或者法界,或者最清净法界,都是佛的种姓,也就是成佛的种子。从根源上讲,就是从证真如起,也就是证法界起,这是一种原因。

  再来我们正闻熏习,本来是证真如的结果,是佛证真如以后说法,我们能正闻熏习,这好象在说法的方面是个结果。但是在我们自己将来成佛,就是个原因,是法身的种子,“应知亦是法身种子”。

  所以法界本来是我们的一切能够觉悟的种子,一种种姓,但是种姓的建立,是要排除所有烦恼障所知障。所以我们在一个人觉悟的路上就是能排障,能除障,就是你证真如成佛越接近一些,主要是排障问题,断障问题。这断障就跟我们正闻熏习,闻、思、修有关系。闻思修就是能对治,对治我们这个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对治的越多,我们越能成为种子功德,作为法身种子,功德实际上都是跟能对治有关系。

  

《摄大乘论 第22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23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