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P13

  ..续本文上一页,应当发愿,像阿弥陀佛,从菩提心发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发菩提心,又发十大愿,观音菩萨发菩提心,再发十二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发菩提心后,亦发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发菩提心后,发度尽众生的大愿。

  愿从觉性发起,菩提心即是觉,菩提心怎么来呢,一定要持戒,持戒清净见佛性,方可发菩提心,乃至若有微细戒不清净,就被染污。所以上文中,谓行住坐卧,昼夜六时,必需持佛的净戒,持戒犹如金刚,一切都不能坏,戒如浮囊,能渡我们出生死大海。草系比丘持戒,宁有戒死,不无戒生,这是持戒的精神。

  持戒清净,方可见佛性,见佛性便是觉,知道自己是未来之佛。

  未来之佛,谁人知道,这个觉知道,所以我们现在未得觉性,未曾知道自己是未来之佛,若觉性现前,就知道自己是未来佛,觉性便是菩提,菩提心能觉未来之佛,亦能觉已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佛,那个晓得,觉性知道,觉性便是菩提心,我们要念念发菩提心,菩提心觉一切法,是以菩萨能修一切行,菩提心觉一切众生,所以菩提心能度一切众生,我们用妄想心度不了众生,菩提心才可以度众生,度尽众生而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真真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不可思议的,以菩提心念佛,以菩提心持戒,以菩提心拜佛,甚至献花供水都不离菩提心,不离菩提心便是佛事,离菩提心是魔事,不离菩提心,焚香扫地是佛事,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百万亿劫生死之罪,也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萨的根本,离菩提心,不是菩萨,所以念念不可以离开菩提心,前念菩提,后念菩提,念念都是菩提,不能起一念二乘之心。

  二乘人只度自己,无大乘心,大乘心是菩提心,大乘经典,称十信菩萨发菩提心,菩提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是初发心的菩萨,要先发菩提心,再发菩提愿,此经教我们发十种大愿,从菩提心发愿,愿力坚固,你看地藏王菩萨,发了菩提心,知道地狱本来空,所以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愿,又知道众生本来无,就发度尽众生,方成佛道的大愿,如果不以菩提心来发愿,以妄想心来发愿,这个愿就靠不住。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

  过去菩萨,都是先发菩提心,后发菩提愿,再修菩提行,所以上来文中,持戒清净,发菩提心,此戒教我们发菩提愿,若发了菩提心,不发菩提愿,就犯了此戒。

  菩提心中兵具有无量的功德,应从菩提心,发与理相应之愿:

  一、“孝顺父母师僧”——发这孝顺之愿,万德以孝为本,百行以孝为先,没有孝顺,一切愿都不成,在家孝顺父母,出家孝顺师长,在家无孝子,出家无高僧,孝顺是至道之法,应发孝顺之愿。

  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

  二、“愿得好师”——修行要拜明师,明师可以指点我们出迷津,又令我们得法,如六祖亲近五祖,五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即得法,所以我们要发愿拜明师。临济老人拜黄檗为师,黄檗打他三棒就悟道;百丈以马祖为师,马祖扭他鼻子痛,亦悟道,古来都是明师出高徒。

  三、“愿得同学善知识”——我们发愿拜明师,还要有好同学,同学是助道之缘,未悟道前,须要同学砌磋,你看雪峰老人,因岩头同学助他悟道,同学是善知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知识,令他一生事办,所以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得遇好师父,及好同学。

  四、“常教我大乘经律”——涅槃经中,雪山童子为求半句偈而舍身,大乘佛法,是诸法的实相,能使一切众生成佛,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是以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遇善知识,教我大乘经律。

  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

  五、“十发趣”——趣如来家,为法王子。

  六、“十长养”——学十波罗蜜,长养菩提苗。

  七、“十金刚”——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功德如金刚。

  八、“十地”——明心如大地,能生一切法,能壮严一切净土,能度一切众生,能出生一切如来。

  九、“使我开解,如法修行”——愿善知识教我开解住、行、向、地,四十法门,此四十法门,是成佛之因,经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初心是住行向地,既有成佛之因,就不怕无成佛之果,是以,愿善知识教我心开意解,解后起修。

  六祖午夜悟道,回来隐修十五年,德山老人因龙潭祖师而开悟,后来住山潜修二十年。

  开悟之后,要如法修行,所谓保养圣胎,最后龙天推出,方可出世为人师。

  十、“坚持佛戒”——不论自利利他,都要坚持佛戒,破了戒,就不能如法修行,不能开解住、行、向、地,四十法门,破了戒,不能孝顺父母师长,又失去同学善知识。

  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

  破了戒,一切都失去,所以“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

  宁舍身命不破戒,则不入生死,持戒得见法身,则入如来性海,亲近诸佛菩萨,是以念念不退持戒之心,念念不退所发之愿。

  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一切菩萨都要发上来十大愿:1、孝顺父母师僧,2、愿得好师,3、同学善知识,4、常教我大乘经律,5、十发趣,6、十长养,7、十金刚,8、十地,9、使我开解,如法修行,10、坚持佛戒。若不如是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此乃发誓助愿之文,凡有誓辞在心,念念不忘,遇境逢缘,誓辞现前,助汝持戒,所以说,“无誓则愿不坚”。

  若佛子,发是十大愿已,持佛禁戒。

  上来发十大愿后,必要持佛禁戒,使心清净,清净心能满十大之愿,心不清净,一愿难满,何况十愿。

  作是誓言。

  自己至心在佛像前发愿,或在菩萨像前发愿,或在善知识前发愿皆可。誓是愿之猛烈者,誓即愿也。

  宁以此身,投炽燃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自作誓言:宁以此身投大火聚,受焦灼苦,又投大坑刀山,受粉身碎骨之苦,而能忍受,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未破戒,有戒,可以见法身,若作不净行,毁犯三世诸佛经中之律,犯了淫戒,梵行不净,堕三恶道,所以宁受猛火刀山之苦,终不与女人作不净行。

  猛火刀山,但伤一期身命,与女人淫染,堕地狱中受无量苦,伤法身慧命于万劫,是故宁可忍受猛火及刀山之苦,也不愿破净戒。

  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又自作誓言,宁以热铁的罗网,千重周匝缠身,令身体皮焦肉烂,毁坏全躯,这种痛苦,都能忍受,虽受此苦,但没破戒,有戒可见佛法身,亲近诸佛,因此热铁等苦,亦能忍受,独不能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信心檀越一切衣服,是供养有戒之身。

  信心檀越一切衣服,不是供养破戒之身。

  信心檀越供养有戒之身,得福无量。

  信心檀越供养破戒之身,得不到丝毫之福。

  既然信心檀越以衣服供养破戒之身,得不到福,我宁愿忍受热铁罗网,千匝缠身之苦,终不忍以破戒之身,受檀越供养,以至他们得不到福。

  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

  百千劫中,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受焦肠烂肺等苦,亦能忍受,虽受是苦,但没破戒,有戒能见佛法身,有戒能生净土,但不能忍受以破戒之口,食于檀越百味饮食。

  信心檀越百味饮食,是供养持戒之人,不是供养破戒之人,供养破戒人之口,得不到福,供养有戒人之口,得福无量,所以宁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而不愿以破戒之口,受信心檀越,百味饮食。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

  复自作誓,宁卧猛火热铁罗网,而不以破戒之身,受檀越百种床座。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

  一劫二劫受三百矛刺身,又百千劫以身投热铁镬,虽受此苦,而未尝破戒,有戒在,能见佛法身,亦能见自己法身,见法身能了生死,见法身能度众生,所以上来种种苦,皆能忍能受,独不能忍以破戒之身,受檀越百味医药、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

  上来种种誓言,乃誓不破戒,非誓不受供。

  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颈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

  此乃色身真空之文,色身已空,教阿谁来持戒,色身碎如微尘,就教色身不犯戒,色身有碎如微尘的勇气,所以色身能持戒,色身受种种苦而不破戒,即名持戒,色身不犯戒,色不染污,色即是空,是法身,法身清净名为戒,有戒能见佛法身,亦能见自己法身,能生净土,有戒故,种种苦能忍能受,碎身如微尘而不犯戒,则身有戒,堪受人恭敬礼拜。

  若不空色身,爱惜色身,犯如来戒,以破戒之身,怎可以受信心檀越,恭敬礼拜。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视他好色。

  大乘佛法,身心持戒,心持戒,心清净,心清净则一切清净,在清净心中,上可求佛道,下可化众生,清净心能庄严净土,能修六度万行,能不作生死之业。

  大乘佛法著重心持戒,菩萨宁愿挑其两目,也不起破戒之心,视他好色。凡夫的过失,失去根的自制而视他好色,起惑作业,自入生死,所以宁愿挑其两目,无目,即无破戒之心,亦不视他好色。

  若无破戒之心,亦即无目,亦不视他好色。

  若不视他好色,亦即无目,亦无破戒之心。

  所以三法一体,如恶叉聚,离一无三,…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