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大解脱。
所以修行人要认识自己方能度自己,认识众生方能度众生。自己是众生,众生是三缘和合而成,三缘离,即无众生,三缘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三缘假合,故有众生,离六根,即无六尘六识,离六尘,亦无六识六根,离六识,亦无六根六尘,除去一法,三法都倒了,譬如三脚椅,除去一只脚,整张椅倒下来。
所以我们的六识,全由根尘和合而生,例如眼见色,心(眼识),就生起来,若眼不见色,那有破戒之心,若无色,眼根亦不起作用,是故因六尘而有六根之用,因六根而有六尘之相,根尘如幻,互相由藉,犹如交芦,要以两条芦草交叠一起,才可直立。
试观此根尘相交之性,亦不是空,亦不是有,空、有二俱非,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若六根的知见立知见,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若知见无知见,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则六识不起贪嗔痴,转识成智,即涅槃常乐我净。
修行之过患,患在六根未空,六根不立知见就是涅槃,六根立知见则是无明,因无明而起破戒之心,作种种业,受种种生死苦。
前发愿是身口之戒,此发愿是心戒。
起心动念,不见佛性,染污戒体,即名犯戒。虚云老和尚云:“才动眉毛,便是犯了祖师规矩。”菩萨戒最重要心不破戒,有破戒心才有破戒事,有事有业则有六道生死。
六道由业而来,业由破戒事,破戒事因破戒心,破戒心因眼视他好色,而起贪嗔痴,作破戒之事。
若眼空,破戒之心无从生起,是故宁以热铁矛,挑其两目,眼根空(根空),不能视他好色(尘空),便不起破戒心(识空),既无破戒心,便不作破戒之事,无业无生死,出了生死后,才入生死度众生。
现在很多人说要入世度众生,那你已出世否?已出苦海离生死否?若未出世而入世度众生,恐怕自己被众生度了去。
先要出世,戒定慧坚固,然后入世度众生,莫先开大口。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劖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听好音声。
众生耳根之用甚广,若不千锤万炼,耳根未清净,能作增上之罪缘,听他六尘好音之声,而生起破戒之心,亦能作破戒之事,所以发誓一劫二劫,锻练耳根,务令清净,转而获得法耳、慧耳,方不听他好音,亦不起破戒之心。
昔日五百仙人在空中飞行,经过雪山,听到紧罗那女沐浴唱歌之声,即时失了神通,跌在地上,此不过起破戒之心,未有破戒之事,倘有破戒之事,跌入地狱去了。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嗅诸香。
众生鼻根,敏感甚大,烦恼结使卧者,一闻香味,能令卧者复起,是以修心人应避闻异香,免生结使。
因此发誓,百刃千刀,练鼻根空,鼻根空时,天鼻、法性鼻现前,是故终不起破戒之心,贪嗅诸香。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
众生舌根很利,能食能说,若不节制,便造多罪,所以发誓,宁以百刃千刀,锻练舌根,务使父母所生舌根清净,获得天舌、慧舌、法性舌,不但了味尘空,舌根空,舌识亦空,此时再不贪著百味饮食,而起破戒之心矣。
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著好触。
众生身根,最为敏感,常好触尘,沉迷不返,触觉造业,其罪难量,是以佛子远离诸触,使身根清净,修诸梵行,生诸禅定。
所谓斩破其身者,佛子立誓,愿以般若利剑,助于禅锤,析四大虚假,窥百骸无实,外——皮肉筋骨,内——心肝肺肾,了达色空(六根空),终不起破戒之心(六识空),不贪好触(六尘空),六根六尘六识空时,何处有人?何处有法?观法清净,证得如来法身慧身,方可入俗利生。
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法无上者涅槃是,人无上者佛是,众生最高境界是佛,所谓无等等菩提。
佛子佛前立誓,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菩提,然后修行,心大行大,其果亦大。
但要切实,步步踏实,当相应时,见一切是佛,就是自己作佛之时,若只见自己成道,此是小乘,大乘万法一体,一成一切成,普见众生作佛,自己亦成佛,你看释迦牟尼成佛时,见一切众生是佛,不是独个儿成佛,所以他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有如来德相,人人都是佛。
又如来因地为菩萨时,作礼四众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因地尚见众生是佛,何况果地。
佛子常发一切众生成佛之愿,若不发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已发菩提心,又发菩提愿,更发菩提誓,则可以修行矣,修行必假借色身,所以要保护色身,莫令夭折,故有此戒。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
人身难得,人身是载法之器,可以修道,借色身之假,修法身之真,若未见法身先要珍惜色身,以色身念佛、拜佛,以色身出家受戒,乃至色即是空,悟道也不离色身,六祖云:“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头陀,此云抖擞,抖擞者,提起精神也,用精神克伏尘劳烦恼,又名苦行头陀,有十二法,其中食有五法:常乞食、次第乞食、过午不饮浆、节量食、一坐食;住亦有五法:阿练若、常坐不卧,冢间坐、树下坐、露地坐;衣有二法:但三衣、粪扫衣。
冬寒夏热,游行多妨损,故宜坐禅,坐禅时端身跏趺正坐,身坐心亦坐,识心达本源,解无为法,故号为沙门。
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
佛制比丘,九旬禁足,三月安居办道,从四月十五起,至七月十五止,名安居期,常用杨枝净口,澡豆洁身,三衣蔽形,一钵支命,具开圣地,瓶注法水,锡杖竖贤圣之标,香炉表清净之体,漉囊救物,巾布拂尘,刀用降魔,燧资破暗,镊子拔除烦恼,绳床脱略贡高,经契一心,律规三业,如来表果,菩萨明因,如是十八种物,乃助道之缘。
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两翼。
春秋二时,乃头陀苦行,及游方化物之时,此十八种物要常不离身,然有事有理,取事中之理:口净是杨枝,身净是澡豆,发菩提心就是佛因,修如来万德就是佛果,佛因佛果具足,就是佛像菩萨像不离身,乃至一心是经,持戒是律。莫泥事相,摄事归理,化理成事,事理圆融,方是修行。但是三衣,钵、手巾等应用物,就必定随身。
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
梵语布萨,此云净住,半月半月诵戒,有罪则相向忏悔,忏悔即清净,清净共住,故云净住。
新学菩萨,戒律未谙,道念未坚,识强智弱,易生过失,应勤检点,半月半月诵所受戒,诵戒时,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自诵自听,多人布萨,亦一人诵,一诵多听,尊重戒故,诵者高座,尊重戒故,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乃至结夏安居,亦应如法诵戒。
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诸难处,皆不得入。
若行头陀时,不得入难处,难处者,恶国人民势力下,恶国王势力下,都能危害己身。土地高下不平,此地人心可知,草木深邃,乃埋藏虎狼之地,或疑有骤来水灾、火灾、风灾,或劫贼抄掠区,或路多毒蛇皆莫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亦莫选此难处。
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若自有所恃,违佛言教,强入险处,游行安居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
佛法论戒腊,不论世寿,受戒一年名一岁,受戒十年名十岁,以此定先后。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以戒老少而分次第。又比丘一类分先后,比丘尼一类分先后,国王与国王分先后,王子与王子分先后,乃至黄门奴婢,随类分先后,先受戒在前,后受戒在后,随戒腊老少,次第而坐。
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
外道未悟,不知道体尊贵,故无准则。色身无常,少壮老病,如旋火轮,何有先后,唯佛法小乘有四果之分,大乘有五十菩提之路,见道有大小,证道有浅深,故有定准,不同外道痴人,不见法身妙理,不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但见生年老少,混同兵奴,罔分前后。
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
我佛法中,以戒为体,受戒有先后,持戒有老少,故先者先,后者后。
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普照三昧经云:“阿阇世王请文殊,文殊让迦叶前行,曰:“大迦叶久为沙门,世间所有罗汉,皆从仁后,仁当前行。”迦叶曰:“计于佛法,不以年岁而为尊长,佛法所载,智慧为尊,神智圣达,乃为可尊,博闻才辩,乃为可尊,诸根明彻,乃为可尊。”文殊乃前行。”
文殊始让迦叶,不敢违古佛之恒规,迦叶终逊文殊,所以顺请主之本意,此乃权变合法之文,不犯。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前文识得戒体而…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