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讲之规,授其徒贡松巴大乐法祥(gon-gsum-pa-hde-chos-kyi-dpal),法祥传宗喀巴大师,迄今霞炉派与格鲁派均依布敦大师及克珠大师之大疏而为讲传。他如灌顶与六加行之导引传授,即萨嘉、格鲁、觉朗、霞炉等诸派,均能继承宣扬,法脉绝也。
八、六加行
此法由迦译师及俞摩不动金刚(yu-mo-mi-bskyod-rdo-rje)师次授受,至布敦大师与广慧笃智幢(dol-po-pa-shes-rab-rgyal-mtshan觉朗派大德)而大宏之。
余如金刚亥母传大成就师邬京巴宝祥之《净事三金刚》、《能净三支分》、《净果现证三身》等本尊亲传教敕,由喀穹瓦(mkhar-chung-ba)与月狮子(zla-seng)等遽传而宏也。(上统见《集续目录》175、176、177、178、179页)
第十章 显密教法之理趣
第一节 显乘
何谓显乘?显者显露,乘者载运义、道义,即显然可知之道也。此又云波罗乘,谓以波若波罗密多为道也。
西藏佛法,虽为大乘,然大乘显密之中,多尚密乘,故无单独显教之宗派,如内地之有台、贤、禅、净等分。
其许显教波罗乘为因,密教金刚乘为果,波罗乘遍学一切菩萨道,积集广大二种资粮(1),修六度万行,经三大阿僧胝劫(2)方能成佛。金刚密乘,依不共甚深方便,能速满二种资粮,即生成佛。如《密宗道次第》云:“令了知仅以波罗密多道,虽能至十地,然成正觉,决定须入无上密道,若不入此,定不能成佛故。”(见法尊译本第一卷7页)虽然若纯舍显道,亦不能净治相续(3),即非堪入密乘法器。且
显乘三乘(4)所共,乃趣入佛果之栋梁,故纯舍显就密,不能圆满道体,是学道之一分,不能急速成就,亦不是处。是故藏中各宗各派修法之教授,无不显密交融,以显教为道之加行,密教为道之正行。前宏之时,纯逗上根,专重密法,显教之中,但择于道有关之重要支分,为修道前导,观旧派诸导仪,其共不共(5)前行,若三皈三学(6)、出离心与菩提心(7)、正见(8)之决择等,莫不将显密教授,交相融贯。盖纯以大乘利根为对象,而组织其修道之次第也。迨阿底峡入藏,判别众生根器,为上中下三士,故建立道体,亦悉以三士为对象,其后各宗均受此
影响,于修道正行外,名组织有前行导引,如萨嘉之《三显论》,噶举之《庄严解脱道论》等皆是。及宗喀巴出,祖述阿底峡之学说,著广、略《菩提道次第论》教授,不但教相圆满,三根普被,且将佛一代言说——即一藏大教,亦赅摄无余。惟亦认此论为菩萨之共道次第,而非不共之正行,如原论后分云:“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趋入密咒。”(见原书第三卷78页)由是观之,藏土教法,是以显道为辅,密道为正,为无可否认之事实也。
其显教修行,最为完整者,莫如宗喀巴大师之《菩提道次第论》。论中首重亲近善知识,依止上师为道之根本。次思八暇十圆(9),人身难得,发起求学正道之心。又次乃将道体,分为上中下在类化导。初
为希求自利求流转乐者。令念生死无常,及死后流转恶趣苦恼。由此生其怖畏,诚信三宝,复于业果引生定解,勤修十善,灭十不善,是为下士所共学道,亦为人天道。次为厌患轮回,欲求出离,乃仍局于自利者,令思生死过患,及观四谛十二因缘,深明烦恼及业为系缚生死之因,发真实乐断之欲,便于戒、定、慧三这总道,引生定解,勤护解脱律仪,是为中士所共学道,亦为小乘道。后为因自脱苦,复誓欲遍断一切有情之苦,担荷利他重担,发大菩提心,勤学学处,稳定愿心。次学菩萨广大之行,约以六度四摄。学习六度,成熟自身。学习四摄(10),成熟有情。坚住律仪。六度之中,其后二度,由静虑度,引发正定,由智慧度,引无性解,善离断常及二种无我,方能脱离生死根
本,契证空性,而得解脱。此中尤以菩提心摄持,自利利他,乃成大乘菩萨之性,是为上士所共学道,亦为大乘道了。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乘。密乘之中,又有成熟、解脱二道,先入曼陀罗(11)受灌顶,及三昧耶戒,是为成熟道。次修生起圆满二种次第,是为解脱道。二种次第交修,是为圆满道体,即生急速便得成就。关于密教理趣纲要,均详次章。
总其显乘所修,不外三点: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空性见。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苦恼,业果之理,悉是引发出离心之方便支分,皆非解脱正因,要不过鼓舞热情,令能常恒发动希求解脱之相续心耳。即宗门之所谓痛念无常,生死心切。其菩提心,亦是入大乘不共之
因,然亦仅由胜解引起世俗菩提心,不能即证胜义。且但以此亦不能超出生死,其超生死轮回之方便,乃在能证空性正见。盖生死轮回之根本,即“执诸法实有,其性不空”之烦恼无明,能对治此执无明者,即是空性之正见。要证此空性见后,方能由轮回中解脱也。虽然在凡夫地时,能以教理,抉择无谬正见,亦仅能依于譬喻起比量智,而不能于离言法性亲证实义,即有所证,亦须多历辛勤,尤以圆满一切种智,成就三身,证究竟佛果,须积极积集智慧、福德二种广大资粮,方能成办。然此中不共善巧方便,又非独依于显教所能为事也。
若初业行人,不谙教理,如何即各行证?故非先明教理,广辨性相,方可抉择正见,且其身语诸行,一切粗重,皆未能断,何堪直趣无上法门?故凡戒、定、慧三学所摄一切大乘显教法门,又非先事修学,以资薰陶而不为功。总之吾人知显教所行,乃大乘之加行,密教所行,乃大乘之正行,显密双重而交修之,即庶乎其不失焉。
注释:
(1)即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二种。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资助其身,欲得三乘证果者,亦宜以智慧及福德二种善根功德之粮,资助其身也。
(2)译言三无数长时,菩萨成佛之年,区别为三期无数长时也。
(3)即指心。不间杂余念,心无间断而相续也。
(4)声闻、独觉、菩萨三乘。
(5)此间共者指显道,不共者指密道。
(6)三皈,皈依佛、法、僧。三学,即戒、定、慧。
(7)(8)出离心,超出轮回之心。菩提心,即度众生之大慈大悲之心。正见,指悟法无自性空性之见。
(9)八暇,离八暇即是八暇,八暇者即有八种暇豫,堪修佛法之身也。八无暇者即:一、执邪见。二、旁生。三、饿鬼。四、地狱。五、无佛教。六、生边地。七、根不全。八、生长寿天等。十圆者即具足十种圆满,此分自具五圆满:一、变人。二、生中地。三、诸根具足。四、业未颠倒。五、信依处。依他五圆满者:一、佛降世。二、说正法。三、法住世。四、随顺法转。五、受他悲悯。总为十种,此广知《菩提道次第广论》2卷65页所释。
(10)四种摄授众生为道之法,乃大乘菩萨所修也。1、布施摄,以财法施,令生亲爱心,依我受道。2、爱语摄,以善言喻慰令生亲爱心,附我受道。3、蒙利行摄,以善行益众生使受道。4、同事摄,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占利益由是受道也。
(11)即坛城,佛子圣从集会处也
第二节 密乘
第一目 事续
何为密乘?密者谓其行径幽深,不为凡小所能了解。且于非其根器者,应当隐秘之谓也。乘者载运义、道义、法义,即隐秘之道或法也。密乘又称“密咒”梵语“门特罗”(man-tra),“门”是能救护义,“特罗”是心意义,谓能救护由诸根境为缘所生执相之妄心妄意。又称“明咒”,能伏贪瞋诸烦恼,遮遣无明,彻见本性。又名“陀罗尼”,谓能总持诸功德。又名“金刚乘”,“金刚”不坏义,即指佛身、语、意三密果德。又名“果乘”,谓随顺佛果时所成四种德相,依之为道而作行持,即以果为道而修证之谓也。
密乘之旨为何?谓较诸下劣乘道,特为超越,方便殊胜,不舍因位,以为行道。若为利他,不历艰辛,即可急成无上菩提。
密乘与显教之差别,占那室利论师云:“密乘较波罗乘之中观,其胜有十一:一、缘起其深本续。二、修生起道。三、发光明智慧。四、勤恒清净誓句。五、能令造无间罪有情(1)而得解脱。六、依供养本尊天(2)之安乐及意念,能引发四空慧(3),加持烦恼。七、亲蒙佛佛子摄授。八、即生或中阴间(4)便能成就大菩提果。九、以善巧方便而断烦恼。十、为利有情,缘想三金刚瑜伽(5),能通达诸法如幻。十一、以方便摄持,虽行诸欲事,而可为急速证果之助,是为加行无上。哲毗多迦摩论师(tri-ta-ka-ma)所造《三相灯论》有云:“显密所求悟之见,所取证之果,及发动菩提心三者固属无别。然密宗较显道共胜有四:一、密教能不迷谬于所悟之见。若波罗乘,在凡夫地,对于诸法实相,仅能依譬喻理,抉择离法性,要不过得其共义相,不能如
实亲证。密乘取重事相密咒,修三摩地,得甚深扼要,起灌顶智慧,如第三灌所生之四喜(6)确能生起比喻智,仗此智慧,可以急速引生实事智。二、能悟之方便最多,如咒道之修求释地方便,二次第瑜伽,三大胜行(7)等,皆非波罗乘之所有也。三、不历辛勤,而成菩提,在波罗乘要经三大阿僧祗劫,且必广行道之支分,如布施、忍辱等行,经诸难能,始成佛道。密咒修行,则取其易为,不历时日,便可急成菩提。四、逗利根上器之机,在波罗乘,虽是利根,最速亦须圆满三祗劫,方得成佛,此即或即生,或中阴,或七世,或十六世便可成就。
密乘之经,称为本续,续为恒常之义,谓此真常不二光明心相,无覆无障,虽处因位,或修道证果,一切时中常相系属,而无断绝。其真体上,方便胜慧,圆融常住,故名为续也。本续有为佛所说,或蒙佛所加持者说。其续部经教,有…
《印藏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