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shan-ti-pa)、南门慧生(shes-rab-hbyung-gnas)、西门语自在称(ngag-dbang-grags-pa)、北门那若巴(na-ro-pa)及觉贤(byang-bzang)、中央宝金刚(rin-chen-rdo-rje)及智吉祥友(dsa-nya-na-shri-mi-tra),皆是博晓五明,显密并宏。时外道猖獗,恐危害正法,王遂迎诸智者,以护那兰陀及超岩诸寺。伏诸大智,以破外道,故立护守之名,是谓贤门。
时王又立讲《般若法》八处,讲《集密》道场四处,其余《喜金刚》、《四座》、《摩耶》等各一处,《中观量论》各数处,常时开演《中观理聚》、《般若经》《庄严经论》、《集密》、《喜金刚》、《大威德》、《楞伽》等经续。尤是那若巴善巧深观、广行两派及《菩萨地》,融通显密,权实并生,西藏噶举一派,多绍其法。
宝金刚弟子古耶波惹曼(gu-hya-pra-dsa-nya)博通显密,后修密成就。即来藏之阿杂耶玛波(a-tsar-ya-dmar-po)也。
宝金刚之子摩诃扎那(ma-ha-dsa-na)、摩子萨杂那(sabs-dsa-na),二人于西藏法统,恩德尤大。
智吉祥友,即造泯绝二边独显中见之论,乃阿底峡之恩师。阿底峡博洽三藏,善通龙树、无著二派之学,兼通密乘。尤以显密三藏,闻量最广,继六贤门之后而主超岩寺,又为欧丹富多梨寺座主,时在波罗十二民矣。其来西藏,适当第十三民波罗王即位(宋仁宗时)。
阿底峡任座主不久,即麦哲巴(me-tri-pa)出,继之宏法。麦哲巴绕吉祥山时,辛底巴与六贤门皆已逝世数年,西藏噶举派之玛巴(mar-pa)与穹波(khyun-po)皆绍其法。未久麦哲巴亦逝,时王供养金刚座寺最有声誉之补那阿迦日笈多(pu-nya-a-ka-ra-gub-ta),此时那若巴之弟子,大半俱在,如日日巴(ri-ri-pa)、波若曼饶其达(pra-dsa-nya-rak-si-ta)等,此外又有戈苏日巴(ka-so-ri-pa)、无比海(dpe-med-mtsho)。
日日巴有宿慧,依那若巴仅得《胜乐轮二次第》少分教授,即获成就。
波若曼饶其达,依那若巴十二年,听父续、母续,彼即长于母续,尤以《胜乐轮》最为善巧,善通此法四派注释及其要门。闻其有《胜乐轮》灌顶教授约七十余种,专宏《胜乐》,并造有疏释。
无比海者为一通达诸明及《时轮法》之班哲达。因观演戏,悟诸法如幻,得如幻三摩地。夜半见本尊语云:“真如亦如是”,闻下顿契大手印,为教导弟子等亦造多论。
辛底巴后又有阿底峡之五大弟子,继续宏化。时在波罗十五六世(宋英宗至徽宗间),外又有曼那室利母扎(dsa-na-shri-mi-tra)等传法大师三十七人及迦湿弥罗菩提贤(byang-chub-bzang-po)、尼婆罗庞廷弟兄(pham-thing-pa)、智金刚(ye-shes-rdo-rje)、甲噶卡那(rgya-gar-phyag-na)等,及倡《集密》布绘曼陀罗之罗罗友(sgra-gcan-vdzin-bshes-gnyeng),造卢伊巴派灌顶仪轨之那若巴弟子多日迦马巴(da-ri-ka-pa),与在超岩寺大讲波若之绷荼松巴(vbum-phrag-gsum-pa)等,均是此时之人。其余班哲达尚多,不胜枚举。总之此三世中,杰人辈出,法缘亦众,堪与以前数代媲美矣。
迨十七民罗摩波罗王(ra-ma-pa-la)时,又迎请阿巴耶迦惹笈多(a-bha-ya-kar-gup-ta)为金刚寺座主。后又受超岩寺与那兰陀寺请,为其住持。此师造论甚多,声名颇著,西藏游学者,恒多出其门下。师所留遗教,迄今尚为印人所推崇。论其教证功德,堪与昔日诸
大论师并驾齐驱。惜遭末法时代,佛运已频衰微,自波罗四世后,藩迦罗与恒河北岸,内乱时起,兵祸频仍,外道势力,日渐猖獗。欧提毗舍等处,几转佛教悉成外道。佛法余势,亦奄奄待毙矣。
印度住持佛法,当以此师为殿军,后起诸师,亦莫不奉教为圭臬,至十八世夜叉波罗王(yak-sa-pa-la)在位一年,即为其大臣婆斯那(la-wa-se-na)所篡,于是遂由波罗王朝而转为斯那王朝。此王朝共传四代,约八十年。其间虽有大德继起,然已值佛教晚期,要不过鼓其余勇而已。兹择有关西藏者录之。
西藏《时轮法》,由迦释师(rgwa)所译者,系学自咱米佛称大师(rtsa-mj-sangs-rgyas-grags)。佛称为波罗十七世时人,斯那王朝时为金刚寺座主。此时超岩寺座主为学巴阿迦日笈多(shu-bha-a-ka-ra-gup-ta)。斯那四世时,即有迦湿弥罗释迦室利(sha-kya-shi-ri),尼婆罗佛陀室利(bud-dha-shi-ri)、饶那饶其达(rat-na-rak-si-ta)、佛陀室利母扎(bud-dha-shi-ri-mi-tra)、班杂室利(ba-dsa-ra-shi-ri)等。
释迦室利,为大班哲达,名声最大,住藏亦久,西藏法系,蒙恩最重。
佛陀室利,曾为超岩寺大众部上座,后至尼婆罗广传波若与密咒,不久亦来藏土。
饶那饶其达,其五明与显乘教理,堪比释迦到利,量论即较释迦室利尤为善巧,且以密
法著称。后为超岩寺金刚阿阇黎,大师因知时至,遂早嘱弟子,分逃于迦湿弥罗与尼婆罗,未久回教侵入摩揭陀国,师等遂至北方,入尼婆罗宏法。在藏住亦久。著有《律论释》等。
佛陀室利母扎,梦中从金刚亥母闻法,神通自在,亦善五明,尤以圆满次第证德最高。
班杂室利为十力师(stobs-bcu-ba)之弟子,在南印专宏密法。
先是斯那一世时,摩揭陀外道势力,即已日盛,人民改信波斯(stag-gzig)回教者亦多。欧提毗舍与超岩寺之座主,为仿护外强之侵凌,曾为城堡之守护者,僧众亦尝参加战役,金刚座寺亦不能建立大乘僧伽,其余小寺,多被灭亡。尔后王侯并起,致摩揭陀亦不能保,欧提毗舍寺僧人大半被害,超岩寺等亦毁,此时释迦室利避于欧提毗舍,三年后即入藏
土。饶那饶其达,逃于尼婆罗,诸大小班哲达约百余人,均出亡西南。佛陀室利母扎、班杂室利与诸小班哲达,远走于南。桑迦玛室利(sam-gal-ma-shi-ri-dsa-
a)等大师十六人及小师二百余人,远避于东,或入锡南与缅甸,或入漠土与西藏,摩揭陀遂无佛法。
当斯那二世时,外力侵入大半,斯那王国偏安一隅,然其王尚能竭诚拥护佛法,迎班哲达罗室利波扎(ra-hu-la-shi-ri-bha-dra)为金刚寺座主,惟当时听法者仅七十余人。至四世后,益见不振,佛地遂亡于印度过矣。(上见《多罗那他史》107、108、109、110、112、113、114、115、116、117、118、119页)
注释:
(1)即密宗之大导师与得道祖师。
(2)明母,与前释手印同义。
(3)具云尸陀林,乃弃尸之处。
(4)佛菩萨眷属大聚会。“轮”字状其集会圆满具足,如俗语称“集团”之义。
(5)誓句,又译为三昧耶戒,即密宗之誓戒也。
(6)译曰成就,有胜其二种,共者通世间,即天眼,神足等诸神通;胜者,指出世间,即三密因行相应而成妙果等。
(7)即空有双运之身,亦即法、报、化三身,法身真空,报化二色身属妙有也。依无上瑜伽部即以从最微细之风息,成就真实虹体金刚身,与现证空性胜义光明之心,同时俱传,是为空乐双运身。
(8)具有亲承四种不共教授之上师。
第一节 小乘学说
释尊在印,说法四十九年,总其一代教法,共许不处三乘及转二大*轮,一波罗乘轮,二密咒乘轮。前者又分三种*轮。初四谛*轮,中无相*轮,后善辩*轮。佛圆寂后,诸大弟子,为显扬圣教,普度有情,又随佛经旨,解释意趣,广造众论,咸令得解。于是释佛初轮意趣者即小乘十八部义。随其见行者,是为小乘。释中轮意趣者,即龙树中观之义,随其见行者,是为大乘法性宗。释后轮意趣者,即无著唯识之义,随其见行者,是为大乘法相宗。此三者总为波罗乘轮,属显教摄。其密咒乘轮,即属密教,密教*轮所诠,有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续部,解释密乘意趣即有各种导引、教授及实修仪轨等,此当详于后章,今先述小乘教义,次述大乘中观,最后述在乘唯识。
小乘虽有十八部之分,然非根本各相径庭,要不过大同小异而已。且就见行而分,亦仅有数家教义,方有系统,如有部、大众、犊子、经部等,余即支未繁琐,故从省焉。
“有部”始自迦多衍尼子,迦氏学说之产生,有其二因,一为对抗当时上座部之新说——即大天五事。次为应付当时胜论与数论两外道对佛法之攻击。故极端主张以论藏为本位,以经藏为后据,与大众所说相反。故迦多衍尼子首造《发智论》,此论共《六足论》称为《七部对法》。六足论者,舍利弗之《法蕴》、目犍连之《施充》、天寂之《识身》、富娄那之《界身》、世友之《品类》、大腹之《异门》。迨迦腻色迦王朝时,始细绎《发智论》,参六论,总摄其义,编出《阿毗达摩大毗婆娑论》。及世亲了。更摄其义,造《俱舍颂》及释,有部教义,于是始备。
其教义创三世诸法,各别实有,与法体恒有说。故又称此宗名分别说部,即多元之实在论。其将现象诸法,依《俱舍论》概归为五位七十五法。五位者: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不相应付、五无为。
一、色法(1)十…
《印藏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