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喀巴对于大、小乘戒相融之思考▪P9

  ..续本文上一页

  【参考书目】

  

  一、中文(大藏经、专着、论文、期刊)

  

  北凉昙无谶译,《大方广圣三戒经》。新修大正藏,卷十一。

  唐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优波离会》(优波离请问经),新修大正藏,卷十一。

  姚秦佛陀耶舍译,《虚空藏菩萨经》。新修大正藏,卷十三。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波罗蜜品>。新修大正藏,卷三十。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释》。新修大正藏,卷三十。

  北凉昙无忏译,《菩萨地持经》。新修大正藏,卷三十。

  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新修大正藏,卷三十。

  宗喀巴造,仁千曲札译,《三主要道》。台北:经续法林,1997年。

  宗喀巴造,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台北:福智之声,1995年。

  宗喀巴着,《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善显炬论》。台北:方广,1995年。

  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译,《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圣道三要‧缘起赞五十八颂

  合刊》。台北:福智之声,1994年。

  昂旺朗吉堪布讲述,《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台北:方广,1992年。

  宗喀巴造,法尊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台北:文殊,1989年。

  宗喀巴造,汤芗铭译,《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台北:佛教书局,1989年。

  月称造论,宗喀巴疏,释法尊译,《入中论释》。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89年。

  法尊法师译,《菩萨戒品释》。收录在《大藏经补篇总目》第八册。台北:华宇,1986年。

  大勇法师译,《菩提道次第略论》。台北:新文丰,1985年。

  释法尊译,《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4年。

  班班多杰着,《宗喀巴评传》。北京:京华出版社,1995年。

  法尊法师译,《宗喀巴大师传(略传)》。台北:福智之声,1995年。

  法王周加巷着,郭和卿译,《至尊宗喀巴大师传》。台北:福智之声,1993年。

  王尧、褚俊杰着,《宗喀巴评传》。台北:东初,1992年。

  释修慧编,《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台北:佛教出版社,1988年。

  许明银,《宗喀巴的修学过程》。台北:文化大学蒙藏学术研究,1988年。

  宗喀巴大师等造,陈益伦、黄奕彦译,《兜率上师瑜伽等修诵法集编》。台北:台北市宗

   喀巴佛学会,1995年。

  温萨巴传,郭和卿等原译,黄奕彦补译,《贤士颈项庄严论─菩提道次第六加行》。台北

  :社团法人台北市宗喀巴佛学会,1996年。

  王森着,《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科院,1997年。

  恰白次旦平措等着,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松石宝串》。拉萨:古籍出版社,1996年。

  圣严法师着,《菩萨戒指要》。台北:东初,1996年。

  圣严法师着,《律制生活》。台北:东初,1995年。

  唐玄奘译,续明法师讲义,《瑜伽菩萨戒本讲义》。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5年。

  弘一大师等着,《戒律学要略》。台北:世界佛教出版社,1995年。

  能海上师集着,《戒学-律海十门、菩提宗道菩萨戒集颂》。台北:方广,1995年。

  舍尔巴茨基着,《大乘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释会性讲,释慧敏记、释智严整理,《菩萨戒本经讲记》。台中:青莲出版社,1994年。

  松巴堪钦‧益西班觉着,蒲文成、才让译,《如意宝树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4年。

  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香港:佛教慈慧,1993年。

  弘一大师遗着,《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台北:1993年。

  释太虚讲,《瑜伽菩萨戒本讲录》。高雄:慧光文库,1993年。

  陈玉蛟着,《入菩萨行导论》。台北:藏海,1992年。

  弘赞律师注,《菩萨戒本略疏》。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2年。

  慧幢,《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门‧大乘菩提心法合刊》。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2年。

  陈玉蛟,《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台北:东初,1991年。

  陈玉蛟,《现观庄严论初探》。台北:东初,1991年。

  世界,1991年。

  释圣严着,《戒律学纲要》。台北:东初,1990年版。

  法尊法师,《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

  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在--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1990年。

  佐佐木教悟等着,杨曾文、姚长寿译,《印度佛教史概说》。上海:复旦大学,1989年。

  释演培注,《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引自《谛观全集》,台北:天华出版社,1989年。

  多罗那他着,张建木译,《印度佛教史》。成都:四川民族,1988年。

  布顿大师着,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北京:民族,1986年。

  郭和卿译,《青史》(中译本)。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辅仁编着,《西藏佛教史略》。西宁:青海人民,1982年版。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一~四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2年。

  唐释遁伦撰,《菩萨戒本记》。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7年。

  法尊法师译,《阿底峡尊者传》。台北:佛教出版社,1977年。

  释续明,《瑜伽菩萨戒本讲义》。台南:开元寺,1967年。

  黄奕彦撰,《「入菩萨行论静虑品‧土登却札注疏」译注》。政大民族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3年。

  赖姿蓉撰,《菩萨戒义疏之研究》。中华佛教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年。

  张福成撰,《论阿底峡及其菩提道灯对藏传佛教的影响》。政大民族所硕士论文,1992年。

  格梅兹撰,郑振煌译,<谈戒与持戒>。《中华佛学学报》第六期,1993年。

  傅伟勋撰,<大小兼受戒、单受菩萨戒与无戒之戒─中日佛教戒律观的评较考察>。《中

  华佛学学报》第六期,1993年。

  尘界撰,<菩萨戒疑义>。《菩提树》40卷11~12期,1992年11~12月。

  赖隆彦撰,<集学论‧空品之菩萨戒思想初探─以十八根本罪为中心>。《谛观杂志》

  66期,1991年7月。

  李世杰,<戒律的思想>。《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9册,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10月。

  

  贰.藏文(德格版西藏大藏经、宗喀巴专着、其他专书)

  

  Õd-f

  o-i

  -|"p|-o|Ð"k-mw!-f#-c. 龙树造,《发菩提心仪轨》。〔中〕〔阿底〕No.3966

  Õd-f

  o-zp-Ò!-ë#l-p. 阿底峡造,《菩提道炬论》。〔中〕〔阿底〕No.3947

  Õd-f

  o-zp-Ò!-ë#l-pw!-oaw-wò"z. 阿底峡造,《菩提道炬论难语释》。〔中〕No.3948

  Õd-f

  o-|p"|-kmw!-Å#p-m-h!-{

  -m. 旃陀罗阁弥造,《二十菩萨律仪》。〔唯〕No.4081

  Õd-f

  o-|p"|-kmw!-Å#p-m-h!-{

  -mw!-oaw-wò"z. 菩提妙贤造,《二十菩萨律仪难语释》。〔唯〕No.4083

  Õd-f

  o-|p"|-kmw!-Å#p-m-ov$d-ow!-f#-c. 生无畏隐造,《受持菩萨律仪仪轨》。〔中〕No.3970

  Õd-f

  o-|p"|-kmw!-Å#p-mw!-f#-c. 菩提妙贤造,《菩萨律仪仪轨》。〔中〕No.3967

  Õd-f

  o-|p"|-kmw!-Í#k-m-z-wg$c-m. 寂天造,《入行论》。〔中〕No.3871

  Õd-f

  o-|p"|-kmw!-r

  z-ñ!p|-Ð!-z"w$-o{k-m. 德光造,《菩萨戒品疏》。〔唯〕No.4045

  Õd-f

  o-|p"|-kmw!-r

  z-ñ!p|-Ð!-z"w$-N-f"y-wò"z-m. 最胜子造,《菩萨戒品广疏》。〔唯〕No.4046

  Õd-f

  o-|p"|-kmw!-|w!-wò"z-m. 德光造,《菩萨地注》。〔唯〕No.4044

  o_o-m-a

  l-z|-oi

  |-m. 寂天,《学集颂》。〔中〕No.3939

  o_o-m-a

  l-z|-oi

  |-mw!-r¡c-z"w$y-Õ|-m. 寂天,《学集论》。〔中〕No.3940

  zp-y!p-f"l-p#-ou

  c|-|#. 宗喀巴造,《菩提道次第广论》。西宁:青海民族,1985年。

  Õd-$f

  o-cu

  d-zp. 宗喀巴造,《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集a函)

  kk-mw!-wv$c-d#c|. 克主杰,《起信津梁-宗喀巴大师密传》(《宗喀巴小传》)。西宁:青海

   …

《宗喀巴对于大、小乘戒相融之思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