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大藏經、專著、論文、期刊)
北涼昙無谶譯,《大方廣聖叁戒經》。新修大正藏,卷十一。
唐菩提流支譯,《大寶積經‧優波離會》(優波離請問經),新修大正藏,卷十一。
姚秦佛陀耶舍譯,《虛空藏菩薩經》。新修大正藏,卷十叁。
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波羅蜜品>。新修大正藏,卷叁十。
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釋》。新修大正藏,卷叁十。
北涼昙無忏譯,《菩薩地持經》。新修大正藏,卷叁十。
劉宋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新修大正藏,卷叁十。
宗喀巴造,仁千曲劄譯,《叁主要道》。臺北:經續法林,1997年。
宗喀巴造,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臺北:福智之聲,1995年。
宗喀巴著,《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善顯炬論》。臺北:方廣,1995年。
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譯,《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聖道叁要‧緣起贊五十八頌
合刊》。臺北:福智之聲,1994年。
昂旺朗吉堪布講述,《菩提道次第略論釋》。臺北:方廣,1992年。
宗喀巴造,法尊譯,《密宗道次第廣論》。臺北:文殊,1989年。
宗喀巴造,湯芗銘譯,《菩提正道菩薩戒論》。臺北:佛教書局,1989年。
月稱造論,宗喀巴疏,釋法尊譯,《入中論釋》。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89年。
法尊法師譯,《菩薩戒品釋》。收錄在《大藏經補篇總目》第八冊。臺北:華宇,1986年。
大勇法師譯,《菩提道次第略論》。臺北:新文豐,1985年。
釋法尊譯,《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84年。
班班多傑著,《宗喀巴評傳》。北京:京華出版社,1995年。
法尊法師譯,《宗喀巴大師傳(略傳)》。臺北:福智之聲,1995年。
法王周加巷著,郭和卿譯,《至尊宗喀巴大師傳》。臺北:福智之聲,1993年。
王堯、褚俊傑著,《宗喀巴評傳》。臺北:東初,1992年。
釋修慧編,《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臺北:佛教出版社,1988年。
許明銀,《宗喀巴的修學過程》。臺北:文化大學蒙藏學術研究,1988年。
宗喀巴大師等造,陳益倫、黃奕彥譯,《兜率上師瑜伽等修誦法集編》。臺北:臺北市宗
喀巴佛學會,1995年。
溫薩巴傳,郭和卿等原譯,黃奕彥補譯,《賢士頸項莊嚴論─菩提道次第六加行》。臺北
:社團法人臺北市宗喀巴佛學會,1996年。
王森著,《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科院,1997年。
恰白次旦平措等著,陳慶英等譯,《西藏通史─松石寶串》。拉薩:古籍出版社,1996年。
聖嚴法師著,《菩薩戒指要》。臺北:東初,1996年。
聖嚴法師著,《律製生活》。臺北:東初,1995年。
唐玄奘譯,續明法師講義,《瑜伽菩薩戒本講義》。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5年。
弘一大師等著,《戒律學要略》。臺北:世界佛教出版社,1995年。
能海上師集著,《戒學-律海十門、菩提宗道菩薩戒集頌》。臺北:方廣,1995年。
舍爾巴茨基著,《大乘佛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釋會性講,釋慧敏記、釋智嚴整理,《菩薩戒本經講記》。臺中:青蓮出版社,1994年。
松巴堪欽‧益西班覺著,蒲文成、才讓譯,《如意寶樹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1994年。
劉立千譯,《土觀宗派源流》。香港:佛教慈慧,1993年。
弘一大師遺著,《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臺北:1993年。
釋太虛講,《瑜伽菩薩戒本講錄》。高雄:慧光文庫,1993年。
陳玉蛟著,《入菩薩行導論》。臺北:藏海,1992年。
弘贊律師注,《菩薩戒本略疏》。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2年。
慧幢,《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門‧大乘菩提心法合刊》。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2年。
陳玉蛟,《阿底峽與菩提道燈釋》。臺北:東初,1991年。
陳玉蛟,《現觀莊嚴論初探》。臺北:東初,1991年。
世界,1991年。
釋聖嚴著,《戒律學綱要》。臺北:東初,1990年版。
法尊法師,《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
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在--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1990年。
佐佐木教悟等著,楊曾文、姚長壽譯,《印度佛教史概說》。上海:複旦大學,1989年。
釋演培注,《梵網經菩薩戒本講記》。引自《谛觀全集》,臺北:天華出版社,1989年。
多羅那他著,張建木譯,《印度佛教史》。成都:四川民族,1988年。
布頓大師著,郭和卿譯,《佛教史大寶藏論》。北京:民族,1986年。
郭和卿譯,《青史》(中譯本)。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輔仁編著,《西藏佛教史略》。西甯:青海人民,1982年版。
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一~四輯》。上海:知識出版社,1982年。
唐釋遁倫撰,《菩薩戒本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法尊法師譯,《阿底峽尊者傳》。臺北:佛教出版社,1977年。
釋續明,《瑜伽菩薩戒本講義》。臺南:開元寺,1967年。
黃奕彥撰,《「入菩薩行論靜慮品‧土登卻劄注疏」譯注》。政大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
賴姿蓉撰,《菩薩戒義疏之研究》。中華佛教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張福成撰,《論阿底峽及其菩提道燈對藏傳佛教的影響》。政大民族所碩士論文,1992年。
格梅茲撰,鄭振煌譯,<談戒與持戒>。《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1993年。
傅偉勳撰,<大小兼受戒、單受菩薩戒與無戒之戒─中日佛教戒律觀的評較考察>。《中
華佛學學報》第六期,1993年。
塵界撰,<菩薩戒疑義>。《菩提樹》40卷11~12期,1992年11~12月。
賴隆彥撰,<集學論‧空品之菩薩戒思想初探─以十八根本罪爲中心>。《谛觀雜志》
66期,1991年7月。
李世傑,<戒律的思想>。《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9冊,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10月。
貳.藏文(德格版西藏大藏經、宗喀巴專著、其他專書)
Õd-f
o-i
-|"p|-o|Ð"k-mw!-f#-c. 龍樹造,《發菩提心儀軌》。〔中〕〔阿底〕No.3966
Õd-f
o-zp-Ò!-ë#l-p. 阿底峽造,《菩提道炬論》。〔中〕〔阿底〕No.3947
Õd-f
o-zp-Ò!-ë#l-pw!-oaw-wò"z. 阿底峽造,《菩提道炬論難語釋》。〔中〕No.3948
Õd-f
o-|p"|-kmw!-Å#p-m-h!-{
-m. 旃陀羅閣彌造,《二十菩薩律儀》。〔唯〕No.4081
Õd-f
o-|p"|-kmw!-Å#p-m-h!-{
-mw!-oaw-wò"z. 菩提妙賢造,《二十菩薩律儀難語釋》。〔唯〕No.4083
Õd-f
o-|p"|-kmw!-Å#p-m-ov$d-ow!-f#-c. 生無畏隱造,《受持菩薩律儀儀軌》。〔中〕No.3970
Õd-f
o-|p"|-kmw!-Å#p-mw!-f#-c. 菩提妙賢造,《菩薩律儀儀軌》。〔中〕No.3967
Õd-f
o-|p"|-kmw!-Í#k-m-z-wg$c-m. 寂天造,《入行論》。〔中〕No.3871
Õd-f
o-|p"|-kmw!-r
z-ñ!p|-Ð!-z"w$-o{k-m. 德光造,《菩薩戒品疏》。〔唯〕No.4045
Õd-f
o-|p"|-kmw!-r
z-ñ!p|-Ð!-z"w$-N-f"y-wò"z-m. 最勝子造,《菩薩戒品廣疏》。〔唯〕No.4046
Õd-f
o-|p"|-kmw!-|w!-wò"z-m. 德光造,《菩薩地注》。〔唯〕No.4044
o_o-m-a
l-z|-oi
|-m. 寂天,《學集頌》。〔中〕No.3939
o_o-m-a
l-z|-oi
|-mw!-r¡c-z"w$y-Õ|-m. 寂天,《學集論》。〔中〕No.3940
zp-y!p-f"l-p#-ou
c|-|#. 宗喀巴造,《菩提道次第廣論》。西甯:青海民族,1985年。
Õd-$f
o-cu
d-zp. 宗喀巴造,《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集a函)
kk-mw!-wv$c-d#c|. 克主傑,《起信津梁-宗喀巴大師密傳》(《宗喀巴小傳》)。西甯:青海
…
《宗喀巴對于大、小乘戒相融之思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