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识变之作用,并非单纯之现象,实经过种子识、眼识、意识、及诸心所,变化之复杂历史,东西洋之外道与小乘。不明斯义,宜其惊为宇宙之谜也夫﹗
见色
色之义蕴,既如上明。云何为见,如何见色,以何见色,种种伏难,亦吾人智识欲上要求之答案也。
见有二义﹕一者,推度名见。即法界一分第六识相应之八种慧是。何等为八﹖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以及有漏善之正见,有学所发之无漏正见,无学所发之无漏正见也,譬如夜分昼分,有云无云,睹众色像,明昧有异,是故名见。
二者,观照名见。虽不能审虑决度,如意识相应之见。然吾人之眼,分明锐利,观照诸色,故亦名见。
眼对色时,如何是见。若言舒光,以至于境,灯与日月,亦应名见﹔若言影现,水镜映像,亦应名见﹔若言体清妙故,耳等四眼,应亦名见。
俱舍师言﹕眼之见色,不舒光至境,不同灯日,亦非影现,又异水镜,虽五色根,体皆清净,起用各别,谓眼见色,耳乃闻声,鼻则嗅香,舌唯尝味,身仅觉触。故眼之于色,非如钳之取物,但起观照,于色有用,故异耳等,独得见名。
虽然,外如胡桃,内似玻璃,黑白相间,闪烁有光,此浮尘相,实眼之色。大种所成,非见有对,为识所依,近名神经,此净色体,乃眼之根。既非外境,亦非内色,依根而发,而无质碍,此了别相,名眼之识,法界帝网,重重无尽,相应互助,乃能成事。内外亲疏,有眼因缘,仅曰眼见,犹嫌儱侗。若色若根,若识若缘,四皆属眼,究以谁见,诸有智者,应细寻思。
色见说 大种造色,外道朋中,首出两家,一、迦毗罗唱偏造义,谓声成于空,空大成耳,耳能闻声。香成于地,地大成鼻,鼻能闻香。味成于水,水大成舌,舌能知味。触成于风,风大成身,身能觉触。其于眼也,则色成于火,火大成眼,眼能见色。二、优楼迦创遍造说,谓耳根多空大,声是空求那,故耳闻声,鼻根多地大。香是地求那,故鼻闻香,舌根多水大,味是水求那,故舌知味。身根多风大,触是风求那,故身觉触。其于眼也,以眼根多火大,色是火求那,故眼见色。是以二家所谈,虽有偏造遍造之别,而以火大成眼,则为其共同之点。色也者,乃火之德,或火本生。故以眼见色,无异以色见色。
彼遍造者,计以火因,故眼见色,色疏于火,尚成为见。何不直接,见色之火,眼唯火成,而无水空。何以其中,究有泪腺,眼既火造,色又生火,火火益烈,何不烧眼﹖能见之眼,所见之色,仅间以火,而无二致。何眼色见,色色不见。彼遍造者,计火大多,故眼能见。耳鼻舌身,少分有火,应少分见,所造之眼,多火能见,少有地水,亦应嗅尝。火大之眼,何以能见,而不能变﹖色既火德,何以眼见,而火不见﹖故两外道,都无实义。
根见说 破婆沙论,有四大师,尊者世友,主根见者,五事等论。广能识见,及慧和合,而立根义。杂心论云﹕自分眼见色,非彼识能见,非慧非和合,不见障色故。识等能见,必不被障,以无方所,及无对故。根为色法,有变碍义,于被障色,无见功能。但非一切眼皆能见,谓同分眼,与识合位,能见非余。
若根见者,耳鼻舌身,内有净色,外被扶尘,同是五根,亦应同见。眼若境合,可同身根,不取障色,眼根既能,取不至境,如何不能,见彼障色。既以被障,成根见义,玻璃云母,岂非障物,云何得见。异品遍有,能立不成,根既色法,应有来去,色不见来。根不见去,中隔以空,如何能见。又眼能见,眼是见者,谁为见用﹖然经论说,眼能见者,是见所依,故说能见。又如经说,梵志当知,以根为门,唯见色故,不应即言,门是见者。
识见说 尊者法救,倡识见说。根为所依,识为能依,识虽根发,见实在识。若于是处,光明无隔,于被障色,识亦能生。若于是处,光明有隔,于被障色,眼识不生,生则能见,不生不见。见与不见,都成识义。识名了别,以即见色,名了色故。譬如慧心,既名能见,又能简择。毗婆沙中,亦有是说,若眼所得,眼识所受,说名所见。生色界者,无香味境,即无二识,非无二根。可知此识,非仅能见,在鼻舌身,亦嗅味觉。故世间人,同许眼中,发识之时,名曰见色。
若许识见,应无障色,变碍有对,是色非识,识与所依,一境转故,可言于彼,眼识不生。许识见者,何缘不生,若识能见,又复了别,见与了别,二用何异﹖眼是见依,说眼能见,眼是识依,应说能识,欲界自性,识必成就,初托胎时,与生盲人,根虽不具,非无于识,何以不见﹖知识见说,亦非究竟。
因缘说
见用本无,如何浪执,或说色见,或倡根见,或唱识见,犹如共聚,囗制虚空。又若群盲,竞谈象体,智者说为,可怜愍者,眼色等缘,生于眼识。此等于见,谁为能所,色无觉故,非色能见。根不动故,非根能见。识无对故,非识能见。在尔所时,眼根不破,色在见处,意若欲见,情尘意合,有眼识生。眼识起时,同时意识。广能分别,内因外缘,相引而起。绝无作用,亦非实在,相续道中。及缘成立,遍计所执,名曰见色,世俗名想,不应固求。
为顺凡情,假兴言说。或宏圣教,随缘施设。眼名能见,识名能了。实则见法,无此简单。色有色种,见有见种,从一自证,变见相分,是曰亲因。外色无见,非执受故。色法变坏,剎那生灭,一类相续,必有所藏,是根本缘,西哲难通,迷赖耶故。六根六识,本可互用,一遭幽囚,如辕下驹。是染净依,见不超色,我非我故。根尘和合,现量境界,名相妄想,已属比量。是分别缘,境不觉像,无意识故,应生心种。未起惊起,已起之心,引令趣境,是作意缘。视而不见,不作意故。耳遇成声,而不成声,而不成色。眼遇成色,而不成声,是为境缘。禅定无见,谢六尘故。浮尘扶根,净色发识。居尘识间,烦兴大用,是为根缘。盲人不见,根损坏故。曰日曰月,及以灯光,照了物态,纤毫无遗,是为明缘。夜间不见,时黑暗故。非色非心,太虚辽阔,诸相于中,不拒发挥,是为空缘。眼药不见,缺空缘故。如是九缘,成一见法。纔生即灭,如影如电,凡我有情,应善观察。
眼之器官
如上所述,无论色见根见,识见因缘见,皆不离眼。是眼与见,有密切之关系也。佛学对于眼之器官,外可见者,指为浮尘根。内不可见而类似科学所谓神经细胞者,名曰净色根。语焉不详,无从细究。西人之解剖术等,利用显微镜,分析入于毫末。故物理学生理学诸科,皆注重组织之说明。盖东方重视精神之修养,其所表诠者,以形上为急务。欧人注目物质之观察,其所致力者,以现象为范围。兼收并蓄,亦研究见色者之一助也。
眼之构造,巧夺化工,其作用仿佛同于照相机,全体为球状,周围联系数筋,由其伸缩,可以上下左右回转,如第一图﹕
[图略]
图为眼球之纵断面,F为白色不透光物质,曰白睛。A为透光之一小部,曰黑睛。透光部之内侧,有不透光之膜C。光线由其中央之一小孔而入,是即瞳子。此膜由光线之强弱,而伸缩自由,光强则瞳孔缩小,光弱则瞳孔放大,可适宜调整光量。膜之背部有M凸灵视,谓之水晶体。其前部满以水样透光液体B,后部满以蛋白透光液体N。此N液体被包于D薄膜,薄膜之次有H网膜,是为起光之刺击处,S视神经自背部入,而分布于此膜上,更于水晶体前面之周围,有透光筋,由其伸缩,可增减前面之弯曲。见物体时,由水晶体之作用,倒映其像于背部之网膜上,经视神经,而传光之刺击于脑髓,遂可辨识物体之形状焉。
物体映于吾人之网膜上,依照相之实验,与物理的定律,其像恒倒。而吾人以之为正者,其理由最难解释,大底物之映于网膜上成倒立者,属于物质上之作用。由网膜之视神经,传达于脑,而有感觉。得辨物之形状为正立者,属于精
神上之惯习也。
眼之数
此一问题,大小乘论,皆有表示,俱舍颂云﹕然为令端严,眼等各生二。
长行二释﹕其一、谓眼根若一,而无二目。相则丑陋,为令所依,身相端严,故眼目鼻,各生二孔。其二、谓前说非是,吾人向来,若唯一眼,安知非美。且猫囗等亦有二眼,有何艳丽﹖故知眼识,对境明了,须要两目。端严之言,对识非根,盖论主为识见家,而前说则根见家也。
杂集为朋俱舍而成,故内有云,为常依一,一眼故眼识得生,为亦依二。答,亦得依二,明了取故。所以者何,若俱开二,取色明了,非如开一。譬如一室,俱然二灯,同发一光,照极明了。如是一光,依二灯转。
以是理由,俱舍论中,复有半偈。如下﹕
或二眼俱时,见色分明故。
其时论师,略分两派﹕一、二眼互见,即犊子部,及上座是。彼谓二眼于境,前后起用,见则分明。或复一眼,有闭坏时,一眼虽开,无相替代。彼所生识,唯一门转,故不明了,故两眼见,交互非俱,处隔越故,速疾转故,似为俱时。
一、二眼同见,即毗婆沙,与正理师。彼谓一眼见,非二眼者,身根两擘,确不俱触,况二眼互代。一眼常空,其见色者,恒惟一眼。两眼与一,有何分别。见色明味,应无差殊,故两眼相去,虽有距离,何妨俱时,生一眼识。颂中言或,显不定也。二眼俱时,表异犊子,盖两眼同观一月,以手触一,名触一眼。一眼不被触者,名开一眼。此被触眼,便于现前,见二月等。以被触眼,与不触眼,同观一月,非见二月。但被触眼,所引意识,妄谓见二,非触眼见,此证两眼,同见一月,俱发一识。若不尔者,如闭一眼,但触一见,即不见彼二月等事。故知同见一月,以此明知,非但两眼互见,亦或有时,二眼俱见。非所依别,能依之识,分成二分,无色之法,住无方所,不同碍眼。根虽两处,依性一故。眼色设千,百 [昆虫类之复眼或数百数千] 尚生一识,况唯有二。此佛学对于此问题之大概也。
科学家之言曰﹕由正面对一物体,左眼视之,则见左宽。右眼视之,则见右宽。因网膜之映像各不同也。若光线成一角度时,则物生同一之像。如第二图与第三图。
[图略]
第二图,系英国人佛维得顿所发明。盖实体之眼镜改良也,以一垂直板,分箱内为左右两部。于上部各嵌凸灵视之半截A、B,置景色相同之二图画于底部,两眼自A、B视之,则如第三图之同一点A、B。若相重叠,而恰在C点者然。因两眼之光线,集合一点,而成一角度也。
今以一眼,欲朗视物体之一点,则瞳子之中心,与物体之一点,成为直线,名曰视线。又两眼欲精密见物体之一部,则两眼之视缘,不可不注向其欲视之部,同时他部,以各眼不能注视,遂不能精密一致。若移两眼欲朗视其物体之他部,则不可不转其视线之方向。依此理由,凡见一物体时,恒于不觉时,以最速旋转视线于其物体之各部,由其筋肉作用,遂认各部之远近,且可知非平面而为立方体焉。
此其论也,两眼各有一像,不过角度相等,重叠若一。与犊子部两眼异识相似,其展转观物之论亦同,唯彼眼各异时,此则俱时耳。今日欧人所夸之新发明,已为二千余年,佛法小乘之唾余。此亦谈东西文化者所宜留意也。
眼之量
又眼之根,为于自境,唯取等量,速疾转故。如旋火轮,见大山等。为于自境,通取等量,不等量耶。俱舍颂曰﹕应知鼻等三,唯取等量境。
颂言鼻等,不及眼耳、鼻三至境,唯取等量,眼耳不至,可知未定。盖眼于色,有时取小,如见毛端。有时取大,如暂开目,见大山等。有时取等,如见葡萄,随其所应,大小等量,意无质碍,不可计其形量差别。
科学对于眼与物体大小之问题,亦有说明。谓物之光线,射于眼中,所成之角,名曰视角。视角若同,则生于网膜上之像亦同。而物体之大小,即因此像之大小,及筋肉之作用,而认识之
眼于对境,大小之量,已如前述。尚有远近之量,佛学未及,而为物理学所乐道者,试述于左﹕
灵视所生物体之像,由物体之远近,而异其位置,故见物时,应其远近,不可不为眼之整理,是由透光筋之伸缩。水晶体之前面,或成扁平,或益弯曲,不使物体之像,映于网膜上。若其物体在相宜之位置时,则不俟透光筋之伸缩,水晶体持自然之弯曲,尚可明视其物体。此距离名曰明视距离,身体健康之人,其距离平均约八寸三分。
明视距离,人人各异。其距离小时,水晶体之弯曲为大﹔苟视远方之物体时,其物像生于网膜之前方,不能明了辨识其物体,谓之近视眼。反之距离过大时,水晶体为扁平,视近傍之物体,其物像生于网膜之后方,亦不能明了辨识其
物体,谓之远视眼,即老眼也。
嗟乎﹗见色之问题,与吾人有最切最要之关系。合五大洲之人才,费数千年之思想,所得之成绩,约略如上。过而存之,或亦一切智人之细流土壤也欤。
《见色之研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