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已为各派共同之教理。但大种之组成,亦必有其出发点,以形成其单位,然后大地山河,不至等于兔角龟毛。故以假想作分析证明法,谓四大迭分迭细,至于眇少之地位,科学经验,不能觉知,物理手续,不能分割,是曰极微。
极微虽为物质之元素,而成色法之策源地,然仅意识上的所缘,而非眼识上的境界。吾人目前分明显现之色,与微极对较,果有若干之距离,亦学说上应有之问题也。
俱舍论师谓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积七金尘,为水尘量。水尘积至七,为一兔毛尘。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积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积七牛毛尘,无为一隙游尘量,此隙游尘飞散空中,即眼所见之极小色尘也。其逐次增加之数如左表﹕
极 微========一个微极
微========七个极微
金 尘========四十九个极微
水 尘========三百四十三个极微
兔毛尘========二千四百○一个极微
羊毛尘========一万六千八百○七个极微
牛毛尘========十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九个极微
隙游尘========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
以上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成一隙游尘,则极微之渺小,亦可惊矣。虽然,比极微者,有若何之性质,经过若何之程序,始由不可见之色,而蜕变为可见之色,又吾人所当研究者。关于此点,颇多聚讼。提其纲要,略表于左﹕
┌(1)外道……续嗣论……………………优楼迦
│ ┌(1) 经量部
极微说┤ ┌(1)和合论┤
│ │ └(2) 萨婆多
└(2)小乘┤
└(2)和集论…………………正理师
胜论师言,极微体实,圆而常住,能造粗色,地之极微,具有色香味触之四性,能形有情之驱斡,及无情之土石。水之极微,具色香味之三质,能成有情之舌根,及河海等液体。火之极微,具色触之二尘,能造有情之眼根,及物类之彩色。风之极微,仅具触性,能为有情之皮根,及世界之气体物。是以若香若味若触之广义的色,则各别发生于地水风之极微,而形显狭义的色,则以火大为陀罗骠也。
各个散处之极微,由父母而子孙,常以几何级数增加。例如两两极微合生一子微,子微之量,等于父母,如是合并,成立三微,此三微与他三微合生一子微,第七其子,等于六本微量,是七微复与余七微合生一子微,第十五子微,其量等于本生父母十四微量,如是展转而成三千大千世界所现之色。
胜论所明,虽集外道之大成,然其罅漏之点甚多,唯识论破之极详。盖其所执之极微,尚属虚拟,纵迁就其说,定为实体,其由不可见之色,形成可见之色,此中实多伏难。盖彼极微与所造色,离于眼识故,夫眼根能发眼识,眼识生
时,决不能自缘其眼根。良由眼等五识,仅依根为发识之机,不能据根为反缘之地,以五识无五根相故。生识之五根,五识上绝无其相,尚不能缘,况离识之极微与所造色,未卜凭何理由,竟成眼识上能现之色也。
避此问难,而成佛法上小乘初步之教理者,和合论是也。彼意各个之极微,虽非眼识之所能缘,但极微不仅游离散处而已,固常营其造色之功能,而形成和合之地位,以映入吾人之眼帘者。此论又二﹕
经部师计,极微实有,同于胜论。以非识境,不许能缘。其能缘者,阿拿色等,乃属假相,和合成故。众多极微,随彼彼处,总成一物,此虽是假,依实微立。五识之上,有和合相,故许眼识,似彼现色。
虽然和合等相,只有虚名,而无实义,对于眼识,纵许其为所缘,亦绝对不能引生能缘。以假无体故,和合之相,既不能异诸极微,有实自体,则已合
时,等于未合。未合之色,既非识所能缘,已合之色,以何资格,由非缘而变为缘,实吾人百思不得其解者。
萨婆多师之言曰﹕极微和合,所成是假,不能为缘,发生五识,固矣。但和合时,一一极微,有其粗相,各能生识,是以所缘之色,非极微和合虚假之色,乃和合极微实体之色。假者非眼所缘,实者共现于眼,未始非物理学所许可也。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汝所计色,其在极微,和与未和,同是实体。则此和合,与极微色,已无关系。极微之上,无别和相。云何和合,异于未和。既和合位,与不和时,此诸极微,若体若相,二俱无异。何以其色,有缘不缘,是以识上,无极微相,即使和合,亦不能缘。
和合之论,既不足说明极微之色,于是新萨婆多派之众贤论师,乃倡为和集之说,以补和合之缺。盖一处相近名和合,不为一体名和集,经部之和合,无解于五识缘假法之非难,而合集则非假法。盖色等各有多相,于中一分是现量境,此相相资,各有一和集相,能生似己相识也。旧萨婆多师之和合,虽不免于五识上无彼相之过咎,而和集则五识上有彼相。盖此诸极微共和集时,展转相资,各有粗相,如阿拿色也。是实法故,有力生识。以相粗故,识有其相,于是所缘缘之色,其具足实有之理由,乃充分焉。
虽然,尚是一往之谈,而非究竟之论,盖和集位,与未和集时,极微之体,既为同一,以何因缘,体不相资,而相相资﹖夫地以坚为性,即以坚为相,水以湿为性,即以湿为相,乃至火暖、风动,亦复如是。今谓极微之相,独违其体,岂智者所宜出哉﹖况既曰相资,则极微之量等者,缘彼之识,亦应相等。一俱胝极微所成之瓶,与一俱胝极微所成之瓯,数量既齐,形相应一。今瓶是瓶而非瓯,瓯是瓯而非瓶,可知极微相资,为五识缘之说,等于戏论也。况共和集位,一一极微,行列既别,组织亦殊。应舍根本圆相,而失自体。成唯识云﹕许有极微,尚致此失,况无识外,真实极微,旨哉斯言。
识变说
胜论外道的极微论,等于西洋之散出说与波动说,纯粹倾向于唯物论者也。小乘的和合论与和集论,则为心物二元,而皆不免于心外有法之计。出此程度而现唯心的色彩,则识变说也。成唯识论等,广破外执,成立己宗,言之颇详,不遑枚举。今当注意者,变者何识,识如何变之两问题也。
眼识变色,即为自见,乃至意识变法,即为自觉。是为六识各变各缘,此实非理,所以者何﹖能缘所缘,已不能分。见闻嗅触,待何而有,虽第六识,近此作用,前之五识,不可为例,所依别故,眼若变色,何不见眼。眼内之药,尚不能见,必须与色,相间以空。离中取境,如何说为眼识所变,设许眼变,识无此彼。墙壁屏围,不应有遮,见远见近,亦应同一。且能变者,唯一眼识,则所见物,应成一色。青黄赤白,何由各异,既自眼识,所变之色,欲见便见,不应对境。以是因缘,六识各变,不成安定。
以一意识,在耳变声,复缘于声,在眼变色。复缘于色,等于在心。变法缘法,如一猕猴,住在室中,而有六窗,跳跃腾囗,随其处所,而现异状,是则名为,遍变遍缘,此亦未合。意念声时,耳不闻声,意念色时,眼不见色,世间现见,道理相违。生而聋者,梦不闻声,生而盲者,梦不见色。心缘心变,尚待五识,况执五识,其所取境,为意独变。意若变色,眼识无用,盲者有意,何不见色﹖既一意识,现于五官,如何色异,离鼻舌识。意生于心,超过时空,既能变色,何以身外色可见,身内色不可见﹔现在色可见,过未色不可见,近无障色可见,远有障色不可见。是以意识,遍变遍缘,亦同谬执。
西洋之唱唯心论者,自柏拉图以来,亦代有其人,不免旋兴旋仆者。缘因虽多,其最要之点,即在不明所唯何心,能变何识。东亚之外道,与佛法之小乘,对于宇宙之本体,与人生之起缘,亦不能切实了解。以致或向外驰求,或徘徊歧路,种种碍难,不得其通,亦无非仅在前六识上讨生活,而不知另有根本识在也。根本之识唯何﹖即第八识是﹕
成唯识论,以七经十理,证有此识,原书具在,无待赘述。能变之识,如何展转,变所缘境。十大论师,互有发明,述略于左﹕
世间一切色心诸法,各具本有始起二类之种子,藏于吾人之第八识田中。此种子之属性,有六﹕一、剎那灭,谓体纔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故。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故。三、恒随转,谓长时一类相续故。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故。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胜故。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故。此第八识,有执持诸法种子令不损失之能力,又名一切种识。内因缘力,起现行时,由本识自证分上转似二分,如一蜗牛,变生二角。一曰见分,能缘者是。一曰相分,即所缘境,是为色法本质之来源。
眼帘所映之色,并非外来之境界,亦非极微之显现,实前五识以自己第八识之相分,变似色像,为所缘缘。见托彼生,带彼相起,随量大小,顿现一相。此见所缘之色,虽不如第八识所缘之体,悉符本质。然就其变缘之一剎那项而言,实托赖耶所变相分而为性境也,是为色法影像之来源。
眼识缘色之际,纯是现量之境,虽有自性分别,并无计度寻求二种之分别。故虽能了色,实不能别色。其间同时意识,托眼识之相分以为本质,而变起自己之相分。其见分则引起同聚心所,于境取像,施设种种名言,而成色之观念。是…
《见色之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