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已爲各派共同之教理。但大種之組成,亦必有其出發點,以形成其單位,然後大地山河,不至等于兔角龜毛。故以假想作分析證明法,謂四大疊分疊細,至于眇少之地位,科學經驗,不能覺知,物理手續,不能分割,是曰極微。
極微雖爲物質之元素,而成色法之策源地,然僅意識上的所緣,而非眼識上的境界。吾人目前分明顯現之色,與微極對較,果有若幹之距離,亦學說上應有之問題也。
俱舍論師謂七極微爲一微量,積微至七,爲一金塵。積七金塵,爲水塵量。水塵積至七,爲一兔毛塵。積七兔毛塵,爲一羊毛塵。積七羊毛塵,爲一牛毛塵。積七牛毛塵,無爲一隙遊塵量,此隙遊塵飛散空中,即眼所見之極小色塵也。其逐次增加之數如左表﹕
極 微========一個微極
微========七個極微
金 塵========四十九個極微
水 塵========叁百四十叁個極微
兔毛塵========二千四百○一個極微
羊毛塵========一萬六千八百○七個極微
牛毛塵========十一萬七千六百四十九個極微
隙遊塵========八十二萬叁千五百四十叁個極微
以上八十二萬叁千五百四十叁個極微,成一隙遊塵,則極微之渺小,亦可驚矣。雖然,比極微者,有若何之性質,經過若何之程序,始由不可見之色,而蛻變爲可見之色,又吾人所當研究者。關于此點,頗多聚訟。提其綱要,略表于左﹕
┌(1)外道……續嗣論……………………優樓迦
│ ┌(1) 經量部
極微說┤ ┌(1)和合論┤
│ │ └(2) 薩婆多
└(2)小乘┤
└(2)和集論…………………正理師
勝論師言,極微體實,圓而常住,能造粗色,地之極微,具有色香味觸之四性,能形有情之驅斡,及無情之土石。水之極微,具色香味之叁質,能成有情之舌根,及河海等液體。火之極微,具色觸之二塵,能造有情之眼根,及物類之彩色。風之極微,僅具觸性,能爲有情之皮根,及世界之氣體物。是以若香若味若觸之廣義的色,則各別發生于地水風之極微,而形顯狹義的色,則以火大爲陀羅骠也。
各個散處之極微,由父母而子孫,常以幾何級數增加。例如兩兩極微合生一子微,子微之量,等于父母,如是合並,成立叁微,此叁微與他叁微合生一子微,第七其子,等于六本微量,是七微複與余七微合生一子微,第十五子微,其量等于本生父母十四微量,如是展轉而成叁千大千世界所現之色。
勝論所明,雖集外道之大成,然其罅漏之點甚多,唯識論破之極詳。蓋其所執之極微,尚屬虛擬,縱遷就其說,定爲實體,其由不可見之色,形成可見之色,此中實多伏難。蓋彼極微與所造色,離于眼識故,夫眼根能發眼識,眼識生
時,決不能自緣其眼根。良由眼等五識,僅依根爲發識之機,不能據根爲反緣之地,以五識無五根相故。生識之五根,五識上絕無其相,尚不能緣,況離識之極微與所造色,未蔔憑何理由,竟成眼識上能現之色也。
避此問難,而成佛法上小乘初步之教理者,和合論是也。彼意各個之極微,雖非眼識之所能緣,但極微不僅遊離散處而已,固常營其造色之功能,而形成和合之地位,以映入吾人之眼簾者。此論又二﹕
經部師計,極微實有,同于勝論。以非識境,不許能緣。其能緣者,阿拿色等,乃屬假相,和合成故。衆多極微,隨彼彼處,總成一物,此雖是假,依實微立。五識之上,有和合相,故許眼識,似彼現色。
雖然和合等相,只有虛名,而無實義,對于眼識,縱許其爲所緣,亦絕對不能引生能緣。以假無體故,和合之相,既不能異諸極微,有實自體,則已合
時,等于未合。未合之色,既非識所能緣,已合之色,以何資格,由非緣而變爲緣,實吾人百思不得其解者。
薩婆多師之言曰﹕極微和合,所成是假,不能爲緣,發生五識,固矣。但和合時,一一極微,有其粗相,各能生識,是以所緣之色,非極微和合虛假之色,乃和合極微實體之色。假者非眼所緣,實者共現于眼,未始非物理學所許可也。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汝所計色,其在極微,和與未和,同是實體。則此和合,與極微色,已無關系。極微之上,無別和相。雲何和合,異于未和。既和合位,與不和時,此諸極微,若體若相,二俱無異。何以其色,有緣不緣,是以識上,無極微相,即使和合,亦不能緣。
和合之論,既不足說明極微之色,于是新薩婆多派之衆賢論師,乃倡爲和集之說,以補和合之缺。蓋一處相近名和合,不爲一體名和集,經部之和合,無解于五識緣假法之非難,而合集則非假法。蓋色等各有多相,于中一分是現量境,此相相資,各有一和集相,能生似己相識也。舊薩婆多師之和合,雖不免于五識上無彼相之過咎,而和集則五識上有彼相。蓋此諸極微共和集時,展轉相資,各有粗相,如阿拿色也。是實法故,有力生識。以相粗故,識有其相,于是所緣緣之色,其具足實有之理由,乃充分焉。
雖然,尚是一往之談,而非究竟之論,蓋和集位,與未和集時,極微之體,既爲同一,以何因緣,體不相資,而相相資﹖夫地以堅爲性,即以堅爲相,水以濕爲性,即以濕爲相,乃至火暖、風動,亦複如是。今謂極微之相,獨違其體,豈智者所宜出哉﹖況既曰相資,則極微之量等者,緣彼之識,亦應相等。一俱胝極微所成之瓶,與一俱胝極微所成之瓯,數量既齊,形相應一。今瓶是瓶而非瓯,瓯是瓯而非瓶,可知極微相資,爲五識緣之說,等于戲論也。況共和集位,一一極微,行列既別,組織亦殊。應舍根本圓相,而失自體。成唯識雲﹕許有極微,尚致此失,況無識外,真實極微,旨哉斯言。
識變說
勝論外道的極微論,等于西洋之散出說與波動說,純粹傾向于唯物論者也。小乘的和合論與和集論,則爲心物二元,而皆不免于心外有法之計。出此程度而現唯心的色彩,則識變說也。成唯識論等,廣破外執,成立己宗,言之頗詳,不遑枚舉。今當注意者,變者何識,識如何變之兩問題也。
眼識變色,即爲自見,乃至意識變法,即爲自覺。是爲六識各變各緣,此實非理,所以者何﹖能緣所緣,已不能分。見聞嗅觸,待何而有,雖第六識,近此作用,前之五識,不可爲例,所依別故,眼若變色,何不見眼。眼內之藥,尚不能見,必須與色,相間以空。離中取境,如何說爲眼識所變,設許眼變,識無此彼。牆壁屏圍,不應有遮,見遠見近,亦應同一。且能變者,唯一眼識,則所見物,應成一色。青黃赤白,何由各異,既自眼識,所變之色,欲見便見,不應對境。以是因緣,六識各變,不成安定。
以一意識,在耳變聲,複緣于聲,在眼變色。複緣于色,等于在心。變法緣法,如一猕猴,住在室中,而有六窗,跳躍騰囗,隨其處所,而現異狀,是則名爲,遍變遍緣,此亦未合。意念聲時,耳不聞聲,意念色時,眼不見色,世間現見,道理相違。生而聾者,夢不聞聲,生而盲者,夢不見色。心緣心變,尚待五識,況執五識,其所取境,爲意獨變。意若變色,眼識無用,盲者有意,何不見色﹖既一意識,現于五官,如何色異,離鼻舌識。意生于心,超過時空,既能變色,何以身外色可見,身內色不可見﹔現在色可見,過未色不可見,近無障色可見,遠有障色不可見。是以意識,遍變遍緣,亦同謬執。
西洋之唱唯心論者,自柏拉圖以來,亦代有其人,不免旋興旋仆者。緣因雖多,其最要之點,即在不明所唯何心,能變何識。東亞之外道,與佛法之小乘,對于宇宙之本體,與人生之起緣,亦不能切實了解。以致或向外馳求,或徘徊歧路,種種礙難,不得其通,亦無非僅在前六識上討生活,而不知另有根本識在也。根本之識唯何﹖即第八識是﹕
成唯識論,以七經十理,證有此識,原書具在,無待贅述。能變之識,如何展轉,變所緣境。十大論師,互有發明,述略于左﹕
世間一切色心諸法,各具本有始起二類之種子,藏于吾人之第八識田中。此種子之屬性,有六﹕一、剎那滅,謂體纔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故。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故。叁、恒隨轉,謂長時一類相續故。四、性決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故。五、待衆緣,謂此要待自衆緣合,功能勝故。六、引自果,謂于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故。此第八識,有執持諸法種子令不損失之能力,又名一切種識。內因緣力,起現行時,由本識自證分上轉似二分,如一蝸牛,變生二角。一曰見分,能緣者是。一曰相分,即所緣境,是爲色法本質之來源。
眼簾所映之色,並非外來之境界,亦非極微之顯現,實前五識以自己第八識之相分,變似色像,爲所緣緣。見托彼生,帶彼相起,隨量大小,頓現一相。此見所緣之色,雖不如第八識所緣之體,悉符本質。然就其變緣之一剎那項而言,實托賴耶所變相分而爲性境也,是爲色法影像之來源。
眼識緣色之際,純是現量之境,雖有自性分別,並無計度尋求二種之分別。故雖能了色,實不能別色。其間同時意識,托眼識之相分以爲本質,而變起自己之相分。其見分則引起同聚心所,于境取像,施設種種名言,而成色之觀念。是…
《見色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