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色之研究
化声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6册
大乘出版社出版
1978年11月初版
页181-205
六根门头,为吾人迷悟之场所。语云﹕见色闻声,无非佛法,此也。第色字之义,在经论中开合不同,异说时异。而见字之说明,亦与普通大异其趣,比较寻绎,编成系统,亦有兴味之工作也。兹将概要,略表如次﹕
┌(1)色之定义 ┌(1)散出说
┌(1)色┤(2)色之类别┌(1)西洋学说└(2)波动说
│ └(3)色之来源┤ ┌(1)极微说
┌(1)正论│ └(2)东洋学说└(2)识变说
│ │ ┌(1)色 见
│ └(2)见色┤(2)根 见
│ │(3)识 见
见色之研究┤ └(4)因缘见
│ ┌ (1)眼之器官
└(2)余义└(2)眼之数量
色之定义
上表三部,(一)色,(二)见色,(三)眼之器官与数量。今初复分三段,先明色之定义﹕俱舍二说,一者变坏义,二者变碍义,具此二义,方名为色。变坏者何﹖谓一切形形色色,剎那剎那,变迁不停,生彼灭此,终从破坏,故云变坏。变碍者何﹖即物理家一空间不容两物之定律。盖万物各住各位,有条不紊,见色方成,若光影凌乱,色体杂陈,不独目不遐接,亦且彼此莫辨,是为色之定义。
色之类别
色之类别,分合多端,五蕴中有色蕴,十二处有色处,十八界有色界。初者义广,后者稍狭。今兹所明,限于能见,且多详显色之一部分,虽然,若穷色之来源,则又及于不见之色矣。试表如左﹕
┌眼
│耳 ┌青
┌(1)五根┤鼻 │黄
│ │舌 │赤
│ └身 │白
│ │影
│ ┌(1)显色│光
│ ┌色│ │明
│ │声│ │闇
│(2)五尘┤香│ │云
色之类别┤ │味│ │烟
│ └触│ │尘
│ │ └雾
│ │ ┌长
│ │ │短
│ │ │方
│ └(2)形色│圆
│ │高
│ │下
│ │正
│ └不正
│ ┌极 略 色
│ │极 迥 色
└(3)法处所摄色┤受所引色
│遍计所起色
└自在所生色
普通谈色,不及法处与五根,即五尘中,仅说色尘。此尘分二﹕一者显色,谓显现色,即青等是。二者形色,谓对待色,即长等是。俱舍颂云﹕「色二或二十。」长行解云﹕「言色二者,一显二形。显色有四﹕谓青黄赤白,余显是此四差别。形色有八﹕谓长为初,不正为后。」光记释云﹕「显色四,青黄赤白是,余光影明暗云烟尘雾八种,是四差别建立。」形色,即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之八种。形显二合,足成二十种。此等之色,或假或实,皆眼所见,故得名为眼所见色。其他眼所不见者,亦得名为非眼所见色。或唱正色、间色、原色、非原色之名,与上不无少异。我国传说五为正色,谓青黄赤白黑。其余红等,悉名间色。泰西言色,以赤绿紫三为原色,白等乃非原色,谓世间眼见日光是白,以三棱镜分析,则成七色。苦旋七色独乐,则诸色混一,第见白轮。前者名曰色之分析,后者名曰色之混合分合并明,故知白是非原色。印土所谓影色,即光之阴影,光者谓日。明为月等,暗者为黑,此光影明暗,并非离青等正色而实有。俱舍又谓显色是实,形色是虚。婆娑言二俱实有,亦有言形色不在此例。前六可实,后二则虚。吾入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若烈日久曝,骤入室中,则头目昏花,如坠黑暗地狱。闭关静坐,摄心瞑目,一旦豁然,虚室生白。可知见色不限于眼之开合,闭眼所见,亦得谓之见色也。
色之来源
色之来源,异说纷纭,概要言之,不外四种,东西学者,各主其半。兹因辞便,略述于后﹕
散出说
色与光同源。西人谈色,摄于光学,奈端创散出说。以色有一种至微渺之物质,名曰光素,常自发光体之周围散出,弥满大空,恰如芳香体之放射香气于空中然。吾人感受空中光素,由直接之作用,而激发视觉,名为见色。 持此说者,多有不能说明光之一切现象,于是有波动说出,以承其乏。
波动说
据上所说,光素为至微渺之物质,当其不绝散出于发光体时,其质量必有多少之消耗。而受光物体之质量,亦必有多少之增加,乃实际不然。宝珠发光,不见珠损,可为明证。又光之速度,应与物体中密度之大小成正比例,但事实则不然,法人扶可以最速回转平面镜,及凹面镜,并三棱镜等,巧测近距离间光之速度,因更研究种种透明体中光之速度,遂发现水玻璃等之密度,大于空气者,反比空气中光之速度小。由此实验,亦得证明旧说之未善。又凡两光体所发之光,相重叠时,基于物质之原理,其光应有增加之理,然实则反有减少之时,此外光素说不完全之点,尚多不能备述。
夫能力之移动,无不据于物体之运动,而其能力传于隔离之物质间,则有二法。一如槍炮所发射之弹子,通过中间物体,直接传达能力于他物体也。一则恰如音响之传达,两物体间。有运动之媒介物也。光体传达亦有媒介,即爱涅儿是。
断定爱涅儿之存在,而开说明光之现象者,为牛顿时代之丹国人回艮斯。该氏以爱涅儿为完全弹力性,以光为爱涅儿所起之波,盖物之分子震动,而波及于其周围之爱涅儿,则爱涅儿亦震动,而传其运动于他方,遂生波焉。恰与物体 震动反复播动,于其周围之空气,遂起疏密之波。同一理由,此爱涅儿中所发之波,传达于上下四方,充遍虚空,交感于吾人眼中之爱涅儿,刺激于视神经之末梢,遂起光之感觉,而营见色之作用焉。
爱涅儿旧名以太,是最微物体,非眼所能见,有译为爱力者。盖宇宙万有,大致天体之运行,小至微尘之游动,与夫凡百物事之离合化分,皆此爱力为之主持。发光体亦然,其分子常震动不息,虽一一相离,不至骤然解体﹔虽一一相摄,不至突然碰击,皆爱力一摄一拒之功也。震动至某种程度,则能显色。通例以由爱涅儿一秒时震动四百比利恩至八百比利恩,为显色之期限。震动数每秒自四百至四百五十比利恩,则现红色。每秒震动数以次渐增,则逐次变为橙黄。而黄、而绿、而青、而蓝、而紫。紫色之震动数最多,每秒为八百比利恩,若震动数每秒为八百比利恩以上,则非吾人之眼所能见矣。
极微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性相融通之理,非小乘人所知,尤非外道所能梦见。外道不明空义,亦昧色法,小乘虽明人空,未知法空。故空与色之间,不得不画一严密之界线,以为劣慧之立脚地。盖印度学者,对于万物之起原,认为有价值之研究。而地水火风,为造色之四大…
《见色之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