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識變之作用,並非單純之現象,實經過種子識、眼識、意識、及諸心所,變化之複雜曆史,東西洋之外道與小乘。不明斯義,宜其驚爲宇宙之謎也夫﹗
見色
色之義蘊,既如上明。雲何爲見,如何見色,以何見色,種種伏難,亦吾人智識欲上要求之答案也。
見有二義﹕一者,推度名見。即法界一分第六識相應之八種慧是。何等爲八﹖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以及有漏善之正見,有學所發之無漏正見,無學所發之無漏正見也,譬如夜分晝分,有雲無雲,睹衆色像,明昧有異,是故名見。
二者,觀照名見。雖不能審慮決度,如意識相應之見。然吾人之眼,分明銳利,觀照諸色,故亦名見。
眼對色時,如何是見。若言舒光,以至于境,燈與日月,亦應名見﹔若言影現,水鏡映像,亦應名見﹔若言體清妙故,耳等四眼,應亦名見。
俱舍師言﹕眼之見色,不舒光至境,不同燈日,亦非影現,又異水鏡,雖五色根,體皆清淨,起用各別,謂眼見色,耳乃聞聲,鼻則嗅香,舌唯嘗味,身僅覺觸。故眼之于色,非如鉗之取物,但起觀照,于色有用,故異耳等,獨得見名。
雖然,外如胡桃,內似玻璃,黑白相間,閃爍有光,此浮塵相,實眼之色。大種所成,非見有對,爲識所依,近名神經,此淨色體,乃眼之根。既非外境,亦非內色,依根而發,而無質礙,此了別相,名眼之識,法界帝網,重重無盡,相應互助,乃能成事。內外親疏,有眼因緣,僅曰眼見,猶嫌儱侗。若色若根,若識若緣,四皆屬眼,究以誰見,諸有智者,應細尋思。
色見說 大種造色,外道朋中,首出兩家,一、迦毗羅唱偏造義,謂聲成于空,空大成耳,耳能聞聲。香成于地,地大成鼻,鼻能聞香。味成于水,水大成舌,舌能知味。觸成于風,風大成身,身能覺觸。其于眼也,則色成于火,火大成眼,眼能見色。二、優樓迦創遍造說,謂耳根多空大,聲是空求那,故耳聞聲,鼻根多地大。香是地求那,故鼻聞香,舌根多水大,味是水求那,故舌知味。身根多風大,觸是風求那,故身覺觸。其于眼也,以眼根多火大,色是火求那,故眼見色。是以二家所談,雖有偏造遍造之別,而以火大成眼,則爲其共同之點。色也者,乃火之德,或火本生。故以眼見色,無異以色見色。
彼遍造者,計以火因,故眼見色,色疏于火,尚成爲見。何不直接,見色之火,眼唯火成,而無水空。何以其中,究有淚腺,眼既火造,色又生火,火火益烈,何不燒眼﹖能見之眼,所見之色,僅間以火,而無二致。何眼色見,色色不見。彼遍造者,計火大多,故眼能見。耳鼻舌身,少分有火,應少分見,所造之眼,多火能見,少有地水,亦應嗅嘗。火大之眼,何以能見,而不能變﹖色既火德,何以眼見,而火不見﹖故兩外道,都無實義。
根見說 破婆沙論,有四大師,尊者世友,主根見者,五事等論。廣能識見,及慧和合,而立根義。雜心論雲﹕自分眼見色,非彼識能見,非慧非和合,不見障色故。識等能見,必不被障,以無方所,及無對故。根爲色法,有變礙義,于被障色,無見功能。但非一切眼皆能見,謂同分眼,與識合位,能見非余。
若根見者,耳鼻舌身,內有淨色,外被扶塵,同是五根,亦應同見。眼若境合,可同身根,不取障色,眼根既能,取不至境,如何不能,見彼障色。既以被障,成根見義,玻璃雲母,豈非障物,雲何得見。異品遍有,能立不成,根既色法,應有來去,色不見來。根不見去,中隔以空,如何能見。又眼能見,眼是見者,誰爲見用﹖然經論說,眼能見者,是見所依,故說能見。又如經說,梵志當知,以根爲門,唯見色故,不應即言,門是見者。
識見說 尊者法救,倡識見說。根爲所依,識爲能依,識雖根發,見實在識。若于是處,光明無隔,于被障色,識亦能生。若于是處,光明有隔,于被障色,眼識不生,生則能見,不生不見。見與不見,都成識義。識名了別,以即見色,名了色故。譬如慧心,既名能見,又能簡擇。毗婆沙中,亦有是說,若眼所得,眼識所受,說名所見。生色界者,無香味境,即無二識,非無二根。可知此識,非僅能見,在鼻舌身,亦嗅味覺。故世間人,同許眼中,發識之時,名曰見色。
若許識見,應無障色,變礙有對,是色非識,識與所依,一境轉故,可言于彼,眼識不生。許識見者,何緣不生,若識能見,又複了別,見與了別,二用何異﹖眼是見依,說眼能見,眼是識依,應說能識,欲界自性,識必成就,初托胎時,與生盲人,根雖不具,非無于識,何以不見﹖知識見說,亦非究竟。
因緣說
見用本無,如何浪執,或說色見,或倡根見,或唱識見,猶如共聚,囗製虛空。又若群盲,競談象體,智者說爲,可憐愍者,眼色等緣,生于眼識。此等于見,誰爲能所,色無覺故,非色能見。根不動故,非根能見。識無對故,非識能見。在爾所時,眼根不破,色在見處,意若欲見,情塵意合,有眼識生。眼識起時,同時意識。廣能分別,內因外緣,相引而起。絕無作用,亦非實在,相續道中。及緣成立,遍計所執,名曰見色,世俗名想,不應固求。
爲順凡情,假興言說。或宏聖教,隨緣施設。眼名能見,識名能了。實則見法,無此簡單。色有色種,見有見種,從一自證,變見相分,是曰親因。外色無見,非執受故。色法變壞,剎那生滅,一類相續,必有所藏,是根本緣,西哲難通,迷賴耶故。六根六識,本可互用,一遭幽囚,如轅下駒。是染淨依,見不超色,我非我故。根塵和合,現量境界,名相妄想,已屬比量。是分別緣,境不覺像,無意識故,應生心種。未起驚起,已起之心,引令趣境,是作意緣。視而不見,不作意故。耳遇成聲,而不成聲,而不成色。眼遇成色,而不成聲,是爲境緣。禅定無見,謝六塵故。浮塵扶根,淨色發識。居塵識間,煩興大用,是爲根緣。盲人不見,根損壞故。曰日曰月,及以燈光,照了物態,纖毫無遺,是爲明緣。夜間不見,時黑暗故。非色非心,太虛遼闊,諸相于中,不拒發揮,是爲空緣。眼藥不見,缺空緣故。如是九緣,成一見法。纔生即滅,如影如電,凡我有情,應善觀察。
眼之器官
如上所述,無論色見根見,識見因緣見,皆不離眼。是眼與見,有密切之關系也。佛學對于眼之器官,外可見者,指爲浮塵根。內不可見而類似科學所謂神經細胞者,名曰淨色根。語焉不詳,無從細究。西人之解剖術等,利用顯微鏡,分析入于毫末。故物理學生理學諸科,皆注重組織之說明。蓋東方重視精神之修養,其所表诠者,以形上爲急務。歐人注目物質之觀察,其所致力者,以現象爲範圍。兼收並蓄,亦研究見色者之一助也。
眼之構造,巧奪化工,其作用仿佛同于照相機,全體爲球狀,周圍聯系數筋,由其伸縮,可以上下左右回轉,如第一圖﹕
[圖略]
圖爲眼球之縱斷面,F爲白色不透光物質,曰白睛。A爲透光之一小部,曰黑睛。透光部之內側,有不透光之膜C。光線由其中央之一小孔而入,是即瞳子。此膜由光線之強弱,而伸縮自由,光強則瞳孔縮小,光弱則瞳孔放大,可適宜調整光量。膜之背部有M凸靈視,謂之水晶體。其前部滿以水樣透光液體B,後部滿以蛋白透光液體N。此N液體被包于D薄膜,薄膜之次有H網膜,是爲起光之刺擊處,S視神經自背部入,而分布于此膜上,更于水晶體前面之周圍,有透光筋,由其伸縮,可增減前面之彎曲。見物體時,由水晶體之作用,倒映其像于背部之網膜上,經視神經,而傳光之刺擊于腦髓,遂可辨識物體之形狀焉。
物體映于吾人之網膜上,依照相之實驗,與物理的定律,其像恒倒。而吾人以之爲正者,其理由最難解釋,大底物之映于網膜上成倒立者,屬于物質上之作用。由網膜之視神經,傳達于腦,而有感覺。得辨物之形狀爲正立者,屬于精
神上之慣習也。
眼之數
此一問題,大小乘論,皆有表示,俱舍頌雲﹕然爲令端嚴,眼等各生二。
長行二釋﹕其一、謂眼根若一,而無二目。相則醜陋,爲令所依,身相端嚴,故眼目鼻,各生二孔。其二、謂前說非是,吾人向來,若唯一眼,安知非美。且貓囗等亦有二眼,有何豔麗﹖故知眼識,對境明了,須要兩目。端嚴之言,對識非根,蓋論主爲識見家,而前說則根見家也。
雜集爲朋俱舍而成,故內有雲,爲常依一,一眼故眼識得生,爲亦依二。答,亦得依二,明了取故。所以者何,若俱開二,取色明了,非如開一。譬如一室,俱然二燈,同發一光,照極明了。如是一光,依二燈轉。
以是理由,俱舍論中,複有半偈。如下﹕
或二眼俱時,見色分明故。
其時論師,略分兩派﹕一、二眼互見,即犢子部,及上座是。彼謂二眼于境,前後起用,見則分明。或複一眼,有閉壞時,一眼雖開,無相替代。彼所生識,唯一門轉,故不明了,故兩眼見,交互非俱,處隔越故,速疾轉故,似爲俱時。
一、二眼同見,即毗婆沙,與正理師。彼謂一眼見,非二眼者,身根兩擘,確不俱觸,況二眼互代。一眼常空,其見色者,恒惟一眼。兩眼與一,有何分別。見色明味,應無差殊,故兩眼相去,雖有距離,何妨俱時,生一眼識。頌中言或,顯不定也。二眼俱時,表異犢子,蓋兩眼同觀一月,以手觸一,名觸一眼。一眼不被觸者,名開一眼。此被觸眼,便于現前,見二月等。以被觸眼,與不觸眼,同觀一月,非見二月。但被觸眼,所引意識,妄謂見二,非觸眼見,此證兩眼,同見一月,俱發一識。若不爾者,如閉一眼,但觸一見,即不見彼二月等事。故知同見一月,以此明知,非但兩眼互見,亦或有時,二眼俱見。非所依別,能依之識,分成二分,無色之法,住無方所,不同礙眼。根雖兩處,依性一故。眼色設千,百 [昆蟲類之複眼或數百數千] 尚生一識,況唯有二。此佛學對于此問題之大概也。
科學家之言曰﹕由正面對一物體,左眼視之,則見左寬。右眼視之,則見右寬。因網膜之映像各不同也。若光線成一角度時,則物生同一之像。如第二圖與第叁圖。
[圖略]
第二圖,系英國人佛維得頓所發明。蓋實體之眼鏡改良也,以一垂直板,分箱內爲左右兩部。于上部各嵌凸靈視之半截A、B,置景色相同之二圖畫于底部,兩眼自A、B視之,則如第叁圖之同一點A、B。若相重疊,而恰在C點者然。因兩眼之光線,集合一點,而成一角度也。
今以一眼,欲朗視物體之一點,則瞳子之中心,與物體之一點,成爲直線,名曰視線。又兩眼欲精密見物體之一部,則兩眼之視緣,不可不注向其欲視之部,同時他部,以各眼不能注視,遂不能精密一致。若移兩眼欲朗視其物體之他部,則不可不轉其視線之方向。依此理由,凡見一物體時,恒于不覺時,以最速旋轉視線于其物體之各部,由其筋肉作用,遂認各部之遠近,且可知非平面而爲立方體焉。
此其論也,兩眼各有一像,不過角度相等,重疊若一。與犢子部兩眼異識相似,其展轉觀物之論亦同,唯彼眼各異時,此則俱時耳。今日歐人所誇之新發明,已爲二千余年,佛法小乘之唾余。此亦談東西文化者所宜留意也。
眼之量
又眼之根,爲于自境,唯取等量,速疾轉故。如旋火輪,見大山等。爲于自境,通取等量,不等量耶。俱舍頌曰﹕應知鼻等叁,唯取等量境。
頌言鼻等,不及眼耳、鼻叁至境,唯取等量,眼耳不至,可知未定。蓋眼于色,有時取小,如見毛端。有時取大,如暫開目,見大山等。有時取等,如見葡萄,隨其所應,大小等量,意無質礙,不可計其形量差別。
科學對于眼與物體大小之問題,亦有說明。謂物之光線,射于眼中,所成之角,名曰視角。視角若同,則生于網膜上之像亦同。而物體之大小,即因此像之大小,及筋肉之作用,而認識之
眼于對境,大小之量,已如前述。尚有遠近之量,佛學未及,而爲物理學所樂道者,試述于左﹕
靈視所生物體之像,由物體之遠近,而異其位置,故見物時,應其遠近,不可不爲眼之整理,是由透光筋之伸縮。水晶體之前面,或成扁平,或益彎曲,不使物體之像,映于網膜上。若其物體在相宜之位置時,則不俟透光筋之伸縮,水晶體持自然之彎曲,尚可明視其物體。此距離名曰明視距離,身體健康之人,其距離平均約八寸叁分。
明視距離,人人各異。其距離小時,水晶體之彎曲爲大﹔苟視遠方之物體時,其物像生于網膜之前方,不能明了辨識其物體,謂之近視眼。反之距離過大時,水晶體爲扁平,視近傍之物體,其物像生于網膜之後方,亦不能明了辨識其
物體,謂之遠視眼,即老眼也。
嗟乎﹗見色之問題,與吾人有最切最要之關系。合五大洲之人才,費數千年之思想,所得之成績,約略如上。過而存之,或亦一切智人之細流土壤也欤。
《見色之研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