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们说:“噫!龙树宗义,有药亦有毒,难胜无着宗,诸众生甘露。”这个是因为写这部佛教史的人是唯识宗,他是唯识见的人,实际上这次辩论月称论师胜的,是中观胜的。但是在七年当中旁听的人就评价,怎么说呢?他说,好象赞叹的话——“噫”,龙树的宗义,“有药也有毒”。龙树菩萨因为讲的中观,虽然是药,可以治众生病,但是弄得不好会堕入空,这个偏于空一方面去;而“无着难胜”,弥勒菩萨的那个宗派,就是瑜伽行派,它就是讲的是中道好象是明确一点,诸众生的甘露——大家好象是甘露水一样地得益。那么这是他(写书人)的评价,我们不去管它。
我们先把月官论师的情况介绍一下。月官是一个唯识家,当时跟法称论师同时的——差不多时间的,他是东方一个王族,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的孩子,他皈依一个大乘的阿阇黎,学了五明;安慧菩萨面前学了很多经,他的聪明,一听就懂;又在学密法的阿阇黎里边学了很多的密法,所以他是一个集大成就的人。他着的书很多,他曾经广解说声明。但是那个时候,国王大概对他不满意么怎么,把他装在一个箱子里边,投了、丢到恒河里边去。这个箱子——因为他的福报了,这个箱子没有沉下去,一直浮到恒河对面与海相交的一个小洲上,他这个地方被人家救出来,他后来就住在那个地方。后来他到现在的斯里兰卡去,造了一个大寺庙,在那里弘法。反正他的学问很好。
后来就是在那烂陀寺地方,他依、根据瑜伽行派,无着、世亲的唯识的道理,他去辩论。当时的主讲是月称论师,他们辩论辩了七年,在辩论的时候,有无量无数的那些人参与他们的辩论场,当地周围的村里边,那些小孩子以上的男女都能够——七年听下来都懂了一些,他们就得出个结论:无着世亲的宗派比较可靠,就是好象甘露;龙树菩萨的虽然非常高深,但是有一点,弄得不好要中毒。那么这是因为他(写书人)本身是唯识宗,那么这个颂,也可能以前是有这么人的做了那个颂,因为做历史的,做佛教史的,也不能凭空自己编起来。他因为是唯识宗,感到这个颂对唯识宗有好处,他就把它写上去了。
总的说来,当时在瑜伽行派里边有两位大论师,一个是法称论师,一个是月官论师,他们是弘扬了瑜伽行派的学说,月官论师据说对瑜伽行派是有所发展的,也造了很多的一些新的道理,补充以前的说法。那么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十七讲
辩论、学法、放下五欲
昨天我们讲的法称论师,他发展了陈那的因明,把这个“量”,就是正确的认识,这个“量”,扩大到佛的正确认识方面去,因此把整个的因明、整个佛教都包进去了,这是以前没有的,在因明的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这是发展得最高了。法称论师以下,以后再发展的,后来就没有人了,就是最高峰,就是在法称论师的那个时代,就是他。
昨天我们也讲了法称论师对佛教的贡献,他一生就是用辩论的方式,摧伏了很多的外道,最有名的、什么外道的辩论之王之类的,全部给他辩倒。甚至于最倔强的、也是最厉害的商羯罗阿阇黎——外道的自在天成就者,经过三世的转世,最后也是皈依,做佛教的优婆塞。从他的辩论之中,摧伏外道,就恢复了很多道场,也收了很多有钱的婆罗门来建立道场,这个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从这一点看,我们感到,过去的印度的,或者西藏的,尤其是印度当时辩论,不管哪一方面都是讲道德的,就是你输了,要么你自杀,要么是投降,没有说用其他的手腕——暴力或者神通来害对方,没有。所以说真正的佛教他能不能取胜于对方,主要靠的是辩论,是讲道理,以理服人。
我们说“以理服人”,中国孟子也讲过,拿理来服人,人家心服的;拿力量来服人、以暴力强力来服人,人家是不服的,表面上是服了,心里是不服的,那是不究竟的。所以说在当时辩论的讲道的地方,就是说,他输了之后,不用一种世间的暴力手腕,或者借政治力量,或者借群众力量,或者借世间的一些其他力量,来中伤对方的胜利者。
当然,我们说在印度历史上也有,就是提婆——提婆论师、提婆尊者,他辩论,摧伏很多外道,最后晚年退休了,著书的时候,在林间被外道刺杀,这个外道是很卑鄙的,当时都看不起,因为你不用辩论的方式把对方驳倒,而用这些手腕来消灭对方,这是在辩论的不道德的一种行为。那么也不用政治力量,也不用神通力量,所以说我们感到古代的,不管哪一方,道德品质都高。
现在的人呢,就差了,对道理并不重视,而却是对神通是感到很迷惑,只要哪个有通的,管你真的假的,一股风都去学去了。有些气功师确实有点鬼神通,有些气功师装模作样地,但是信徒也不少,这个东西就可见得现在的人,等而下之,跟以前不能比了。
这里,我还要再讲一下,就是关于我们学法,我听到很多人跟我反映,就是说他学法好象是不能深入,智慧不够,要求一个什么开智慧的法。这个你不要求了!(笑)我们这里天天念的这个文殊菩萨,就是开大智慧的一个法,天天在念。但是你不念,这个怪哪个呢?这个法现成地教给你了,也叫你每天上殿好好念,但是你不念,坐在那里——不来又不好,来了就坐在那里,闷在那里,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情,或者么什么,这个你智慧是开不了了。
那么我们说你念经,第一个——我们说要学法,第一要得加持。我们是末法时代的老凡夫,靠我们这样的智慧要接受这么样的无比的甚深的妙法,当然是很困难,很困难。但是佛菩萨的慈悲也是无量无边,只要我们肯求,总是会有加持,或多或少的,一定会有,那就是看你求得怎么样,诚诚恳恳求的,一心求的——那么怎么求啊?并不是磕头,点个香,供点供品——这样子好象是世间上的行贿式的求,那个是不行的;那是要依佛的教言,如法的行持——这样子再来求。我们说我们在念《五字真言》也好,《上师供》也好,“杂——”,要请本尊的时候,为什么举杵?杵就是戒,你没有如法的清净的戒,你怎么本尊来加持你呢?
所以说我们开始,慧学没有讲之前,先讲的是一个安居的戒,很多人听了很枯燥,甚至于跑掉了,背也不想背,听也不想听——有人跟我反映,好象是叫我们背这些东西,好象好难为情那个样子,什么难为情呢?你出了家,剃了头了,你沙弥戒都没有受,沙弥戒都不想背了,你出家人干什么的呢?你不但是背沙弥律,将来受了比丘戒,还有比丘戒,还有菩萨戒,还有密乘三昧耶戒,都是戒,都要背,那你这个什么都不背,你怎么行呢?所以说退了——退了的最好。现在,我们说现在的这一批,至少说比以前的清净得多,在我们这一段时间里边,都是清清净净的,安安静静的,没有吵什么其他的知见、搞一些小集会的情况、打主意、什么搞宗派性的那些活动——没有,这个就是好的表现。
但是得加持——我们感到其中有一些人,他就是加持力不够,那你自己考察自己持戒的力量够不够。我们说你心要求法,就不能求五欲,你五欲里边放不下,法那边就提不起,所以说禅宗里边要“放下”,放下,然后提得起来。你这边不放下的话,你那边肯定提不起,那么你同样费了很多气力,得到的效果不大,所以说这个呢,自己害自己了。我们再三地劝告,有机会呢——就是说你们一定要真正想得法上的好处呢,一定要把这一边彻底放下,你说现在烦恼重,放不完的话,你就是不去管它,把头转过来,从法上去求,这边求的力量来了,法味来了,那边就会松下去;如果你这边求不到味道,那边的味道也减不下去,永远在这个烦恼的泥巴里滚,那个将来的果报就是三恶道,所以说这个很危险,那么尤其是出了家的。
我今天又要说这个话了:“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有人反对,圣严法师反对,“这个话不对”。但是我们看了《僧护经》,这个话就是对,你出了家之后,受人家供养了,你如果不修行,如果再戒律不清净的话,你的去所不是地狱是哪里呢?自己想想看,这个很危险很危险,也是很严重的事情。我们出了家,我们想想看:自己父母不管了,什么家庭不管了,什么东西丢了,你不好好修行,怎么对得起人家呢?人家把你养大了,放你出家了,你自己还是跟在家人一样,那个是不但对不起现世的父母,也对不起历代的父母,更对不起佛、三宝。所以这一点自己要下个决心。我们说这也不难,我们的里边有几位就是感到法上的味道尝到了,晚上都不想睡觉了,那个时候,我说还是凡夫,晚上还是要适当的时候,还是要睡,不睡觉毕竟第二天是要差一点劲的,但是法味生起之后,世间的味道就是会减下去。我记得哪一个法师——“世味何如法味长”,有这么一句诗,那么这个味道就是他的经验之谈,你法上尝到味道了,世间五欲的味道就可以放下,不足为奇。
那么我们说以前一个海外的、欧洲的——不晓得哪一位,他就是看了佛教的书之后,他就提出个问题,他说佛教徒——就是出家的,是怎么过这个男女这关的,他是不可理解。因为他们认为男女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中国儒家也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有生以来就是没有离开过的,那么怎样子可以把他男女这个问题就能放下呢?你凭空放下是困难的,但是我们说我们转依嘛,把那个兴趣扩到法上去,法上的兴趣起来之后,就能放下;如果你再去持戒修定的话,定的味道出来之后,那就是,不但是放下,甚至于看也不要看了,因为定中的乐——离生喜乐,定生喜乐,这些乐比男女的乐不晓得超过几百万倍,如果这个乐不高的话,色界就没有人去了,正因为这个乐是非常的殊胜,非常的微妙,才可以把这个放下,所以说我们真正要学法的,希望大家下个狠心,这个东西绝对的一刀两断,不要去留恋。
我们要打一个比喻,就是海公上师经常说的:一个苍蝇喜欢吃糖,那人就是要抓苍蝇,就把胶的纸上摆些糖,这个纸是摆了胶水的…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