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P71

  ..续本文上一页要没有了。我们这里现在是像法都没有了,末法了,这个是跟世亲菩萨又差得不晓多少去了。正法的寿命一千年已经过了九百多年了,“渐次沦亡”,慢慢、慢慢地灭亡下去,“如人欲终”,好象人要快死的时候,气已经到喉咙眼了,这一口气一咽就没有了。这口气出了之后,气就不来了。我们说呼吸,出入息的时候,先说入息,再说出息,就是这个意思,入息进来之后,出去了之后,来不来不知道了。这口气临终一去不来了,完了,这个人亡了。“须臾便死”,那马上就死掉了,正法快死了,那个过失就来了,危险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于此时中,烦恼增长”,这个时候是五浊恶世,烦恼力量是大的不得了。“诸有智人”,有智慧的人应求解脱,赶快求解脱,“勿令放逸起烦恼也”,不要起放逸心,起烦恼,随了烦恼跑。那么不要放逸了!我们这里大家看看,我们放逸了没有啊?我们早上念了经,听了经之后在干啥?有没有放逸?自己问问自己,如果放逸的话,应求解脱不放逸,这世亲菩萨的教训好好记住。烦恼增盛,如果你不求解脱的话,以后的苦不晓得是哪一年解脱了,这个轮回里边,三恶道一进去,出来的时候就没有期了。我们现在好不容易得个人天,又得了比丘身,你不修行,怎么办?哪个修行呢?所以说世亲菩萨再再地感叹,就是要劝大家好好地修行,烦恼炽盛的时候,不是随了烦恼跑。“大家都这样子嘛,没有关系,他们都三顿,我吃三顿没有关系”,这个你跟了烦恼跑,你糟糕了。就是要逆流而上,烦恼盛的当中,我们要求解脱,这是我们的本色,比丘在五浊恶世里边应当这样做,千万不要顺着流跑。什么都有,什么都可以,那就完了。所以说世亲菩萨最后的教诫,整部《俱舍论》悲心在这里都显出来了。

  

  好,今天我们讲到这里。

  

  

  

  

  

  

  

  唐义净三藏诗: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1决断名智──谓慧于曾见,方能决断,或所见境意乐止息,加行奢缓,说名为智。创见名忍──可见性摄,推度性故。 《正理》云:诸慧正起推度,意乐、加行猛利,故非智摄。 《婆沙》云:问:诸无漏忍,何故非智?答:于所见境,未重观故,谓无始来,于四圣谛,未以无漏真实慧见,今虽创见而未重观,故不名智。 《晖钞》云:推度名见,简择称慧,忍许名忍,决断名智。智、慧、见、忍,同体义别。 《麟记》云:泛明诸忍略有四种: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谓慧),四、忍许忍。今此所明是第三忍。(《俱舍论颂疏注释》第一五三页。)

  

  2《俱舍论颂疏》卷二五:「经言:学位成就八支,无学位中,具成就十(加正解脱及正智支)。」

  

  3《景德传灯录》卷五:「西京光宅寺慧忠国师者,越州诸暨人也。......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第三问语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处。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三藏无对。」

  

  4《俱舍论记》卷二六。

  

  5辨:疑「办」。

  

  6《大毗婆沙论》卷二九:「问: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如实了知我生已尽,广说乃至是何行相?答:如实了知我生已尽者,是缘集四行相;梵行已立者,是缘道四行相;所作已办者,是缘灭四行相;不受后有者,是缘苦二行相,谓苦、非常。」

  

  7《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七:「云何不系心?若心圣无漏,是名不系心。」

  

  8非故苦常故:据《大正藏》,他本作「非常故、苦故」。

  

  9《俱舍论记》卷二六:「 《婆沙》一百七云:法智缘下,类智缘上,故不相缘。如有二人同住一处,一人观地,一人观空,如是不相见面。」

  

  10《杂阿毗昙心论》卷六:「谓苦法智现在修,未来修苦法智,非忍非余智,如是乃至道法智」。

  

  11《大毗婆沙论》卷三六:「问:何故此智名现观边?答:现观苦边集边灭边,得此智故名现观边。有说此是诸瑜伽师观圣谛时傍修得故名现观边。尊者妙音说曰:此智近现观故名现观边,如近村物名曰村边。」

  

  12《俱舍论》卷二六。

  

  13《俱舍论记》卷二六。

  

  14《俱舍论记》卷二六:「如契经说,善有为法应修非余。所以者何?若诸智者为爱果故,精勤修习令渐增长说名为修。善有为法能得爱果,谓得世间可爱异熟增上果故,亦得出世离系果故,诸有智者精勤修习,从下至中从中至上,令速能获得所求爱果。染、无记法及善无为,无如是用,故不名修。」

  

  15《俱舍论疏》卷二六。

  

  16《顺正理论》卷七五:「若如实知诸有情类喜乐差别无罣碍智,名种种胜解智力。」

  

  17《俱舍论颂疏义钞》卷三:「问:佛说法时,众生不教,应无三念住,即世尊说法,应失根器。答:世尊说法,欲令人解之,人若不解,即天解之,人不解故,念住有三,天得解故,无不应根器失。」

  

  18《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一:「卢舍那,翻净满,谓诸恶都尽,故净;众德悉圆,故满,自报。亦翻光明遍照,他报。亦名尊特。亦名胜应。 【记】净满者,障净为先,德满为后,如言万恶咸消,众善普会也。梵网经疏言满净者,德满为先,障净为后,所谓富有万德,荡无纤尘也。光明徧照指为他报者,若据慈恩三藏释,则言身光智光,内外照故,目于报身,通自他二报佛也。尊特有上中下三品,今指下品,从丈六身,现起千丈舍那也。胜应,如来应身相好,有胜劣不同。今指胜者。华严佛有殊胜相好,对劣名胜也。」

  

  19缘:疑衍。

  

  20《顺正理论》卷七六:「义无碍解十六智性,谓若诸法皆名为义,则十智性;若唯涅槃名为义者,则六智性,谓俗法类灭尽无生。辩无碍解九智为性,谓唯除灭,缘说道故。」

  

  21《俱舍论疏》卷二七。

  

  22《俱舍论疏》卷二七。

  

  23《俱舍论释颂疏义钞》:此无诤等六,依第四定成为六际,此六定是流类如一颂四句为句之流类也。

  

  24《大毗婆沙论》卷一八六:「问:随依何静虑发神境通,能至何处?答:依初静虑发者,能至梵世。乃至依第四静虑发者,能至广果或色究竟。声闻不作意傍极小千世界,作意极中千世界。独觉不作意极中千世界,作意极大千世界,佛不作意极大千世界,作意能极无边世界。如神境通,四通亦尔。」

  

  25《俱舍论》卷二七:「即此五通于世界境,作用广狭诸圣不同。谓大声闻、麟喻、大觉不极作意,如次能于一、二、三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极作意,如次能于二千、三千、无数世界。」

  

  26《俱舍论》卷二七:「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别胜智,是通眷属,依圣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与通合立死生智名。」

  

  27《顺正理论》卷七六:「又宿住通忆念前际自他苦事,死生智通观察后际他身苦事,由此厌背生死众苦,起漏尽通观涅槃乐,故唯三种遍立为明。」

  

  28《俱舍论》卷二七:「又唯此三,令于佛法,如次归伏、信受、修行,得示导名。」

  

  29《俱舍论释颂疏义钞》卷下:「肉眼见近不见远,天眼远近皆见;肉眼有同分、彼同分,天眼唯同分;肉眼见前不见后及不见左右,天眼前后左右皆见;肉眼见障内不见障外,天眼内外皆见;肉眼见粗不见细,天眼二皆见;肉眼见昼不见夜,天眼昼夜皆见;肉眼见明不见暗,天眼明暗皆见;肉眼有翳缺,天眼皆无也。」

  

  30《俱舍论》卷二八:「定静虑体,总而言之,是善性摄心一境性。」

  

  31泛论定名,总有三种:梵名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平等持心,于一境转,通定散,通三性,唯属有心。梵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通有心无心,唯定非散,若有心,约离沉掉、平等而至此定故,若无心,约定中大种平等,亦名等至。梵云三摩呬多,此云等引,唯有心,唯定非散,谓能引起此定名引。(《俱舍论颂疏注释》第一六六页。)

  

  《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问:等持等至有何差别?答:有说,等持一物为体,等至五蕴为体。有说,等持一剎那,等至相续。有说,诸等持即等至,有等至非等持,谓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有说,亦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心相应等持。由此应作四句,有等至非等持,谓二无心定;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心相应等持;有等至亦等持,谓一切有心定;有非等至亦非等持,谓除前相。」

  

  32《俱舍论颂疏记》卷二八。

  

  33《顺正理论》卷七七。

  

  34《俱舍论记》卷二八。

  

  35支四:疑「四支」。

  

  36《顺正理论》卷七八:「论曰:且有一类随相说言,初染中无离生喜乐。非离烦恼而得生故。虽染污定亦喜相应,非因离生故非支摄。此不唯说离欲生喜,亦说因离自地染生。以契经中先作是说:离诸欲恶不善法已,复作是言,离生喜乐。此中重说离生言者,为显亦有喜离自地惑生。为显喜支唯是善性,故薄伽梵与乐合说,轻安相应必是善故。由此染定必无喜支,故初染支唯有三种。」

  

  37《俱舍论疏》卷二八:「问:生上三定,起下眼、耳二通是何无记?有人云…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大要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