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P71

  ..續本文上一頁要沒有了。我們這裏現在是像法都沒有了,末法了,這個是跟世親菩薩又差得不曉多少去了。正法的壽命一千年已經過了九百多年了,“漸次淪亡”,慢慢、慢慢地滅亡下去,“如人欲終”,好象人要快死的時候,氣已經到喉嚨眼了,這一口氣一咽就沒有了。這口氣出了之後,氣就不來了。我們說呼吸,出入息的時候,先說入息,再說出息,就是這個意思,入息進來之後,出去了之後,來不來不知道了。這口氣臨終一去不來了,完了,這個人亡了。“須臾便死”,那馬上就死掉了,正法快死了,那個過失就來了,危險了。

  

  那我們該怎麼辦?“于此時中,煩惱增長”,這個時候是五濁惡世,煩惱力量是大的不得了。“諸有智人”,有智慧的人應求解脫,趕快求解脫,“勿令放逸起煩惱也”,不要起放逸心,起煩惱,隨了煩惱跑。那麼不要放逸了!我們這裏大家看看,我們放逸了沒有啊?我們早上念了經,聽了經之後在幹啥?有沒有放逸?自己問問自己,如果放逸的話,應求解脫不放逸,這世親菩薩的教訓好好記住。煩惱增盛,如果你不求解脫的話,以後的苦不曉得是哪一年解脫了,這個輪回裏邊,叁惡道一進去,出來的時候就沒有期了。我們現在好不容易得個人天,又得了比丘身,你不修行,怎麼辦?哪個修行呢?所以說世親菩薩再再地感歎,就是要勸大家好好地修行,煩惱熾盛的時候,不是隨了煩惱跑。“大家都這樣子嘛,沒有關系,他們都叁頓,我吃叁頓沒有關系”,這個你跟了煩惱跑,你糟糕了。就是要逆流而上,煩惱盛的當中,我們要求解脫,這是我們的本色,比丘在五濁惡世裏邊應當這樣做,千萬不要順著流跑。什麼都有,什麼都可以,那就完了。所以說世親菩薩最後的教誡,整部《俱舍論》悲心在這裏都顯出來了。

  

  好,今天我們講到這裏。

  

  

  

  

  

  

  

  唐義淨叁藏詩: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殚。

  

  後賢如未谙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1決斷名智──謂慧于曾見,方能決斷,或所見境意樂止息,加行奢緩,說名爲智。創見名忍──可見性攝,推度性故。 《正理》雲:諸慧正起推度,意樂、加行猛利,故非智攝。 《婆沙》雲:問:諸無漏忍,何故非智?答:于所見境,未重觀故,謂無始來,于四聖谛,未以無漏真實慧見,今雖創見而未重觀,故不名智。 《晖鈔》雲:推度名見,簡擇稱慧,忍許名忍,決斷名智。智、慧、見、忍,同體義別。 《麟記》雲:泛明諸忍略有四種: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叁、谛察法忍(謂慧),四、忍許忍。今此所明是第叁忍。(《俱舍論頌疏注釋》第一五叁頁。)

  

  2《俱舍論頌疏》卷二五:「經言:學位成就八支,無學位中,具成就十(加正解脫及正智支)。」

  

  3《景德傳燈錄》卷五:「西京光宅寺慧忠國師者,越州諸暨人也。......時有西天大耳叁藏,到京雲:得他心慧眼。帝敕令與國師試驗。叁藏才見師,便禮拜立于右邊。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師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狲。師第叁問語亦同前。叁藏良久罔知去處。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叁藏無對。」

  

  4《俱舍論記》卷二六。

  

  5辨:疑「辦」。

  

  6《大毗婆沙論》卷二九:「問:契經所說,複雲何通,如說,如實了知我生已盡,廣說乃至是何行相?答:如實了知我生已盡者,是緣集四行相;梵行已立者,是緣道四行相;所作已辦者,是緣滅四行相;不受後有者,是緣苦二行相,謂苦、非常。」

  

  7《舍利弗阿毗昙論》卷二七:「雲何不系心?若心聖無漏,是名不系心。」

  

  8非故苦常故:據《大正藏》,他本作「非常故、苦故」。

  

  9《俱舍論記》卷二六:「 《婆沙》一百七雲:法智緣下,類智緣上,故不相緣。如有二人同住一處,一人觀地,一人觀空,如是不相見面。」

  

  10《雜阿毗昙心論》卷六:「謂苦法智現在修,未來修苦法智,非忍非余智,如是乃至道法智」。

  

  11《大毗婆沙論》卷叁六:「問:何故此智名現觀邊?答:現觀苦邊集邊滅邊,得此智故名現觀邊。有說此是諸瑜伽師觀聖谛時傍修得故名現觀邊。尊者妙音說曰:此智近現觀故名現觀邊,如近村物名曰村邊。」

  

  12《俱舍論》卷二六。

  

  13《俱舍論記》卷二六。

  

  14《俱舍論記》卷二六:「如契經說,善有爲法應修非余。所以者何?若諸智者爲愛果故,精勤修習令漸增長說名爲修。善有爲法能得愛果,謂得世間可愛異熟增上果故,亦得出世離系果故,諸有智者精勤修習,從下至中從中至上,令速能獲得所求愛果。染、無記法及善無爲,無如是用,故不名修。」

  

  15《俱舍論疏》卷二六。

  

  16《順正理論》卷七五:「若如實知諸有情類喜樂差別無罣礙智,名種種勝解智力。」

  

  17《俱舍論頌疏義鈔》卷叁:「問:佛說法時,衆生不教,應無叁念住,即世尊說法,應失根器。答:世尊說法,欲令人解之,人若不解,即天解之,人不解故,念住有叁,天得解故,無不應根器失。」

  

  18《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一:「盧舍那,翻淨滿,謂諸惡都盡,故淨;衆德悉圓,故滿,自報。亦翻光明遍照,他報。亦名尊特。亦名勝應。 【記】淨滿者,障淨爲先,德滿爲後,如言萬惡鹹消,衆善普會也。梵網經疏言滿淨者,德滿爲先,障淨爲後,所謂富有萬德,蕩無纖塵也。光明徧照指爲他報者,若據慈恩叁藏釋,則言身光智光,內外照故,目于報身,通自他二報佛也。尊特有上中下叁品,今指下品,從丈六身,現起千丈舍那也。勝應,如來應身相好,有勝劣不同。今指勝者。華嚴佛有殊勝相好,對劣名勝也。」

  

  19緣:疑衍。

  

  20《順正理論》卷七六:「義無礙解十六智性,謂若諸法皆名爲義,則十智性;若唯涅槃名爲義者,則六智性,謂俗法類滅盡無生。辯無礙解九智爲性,謂唯除滅,緣說道故。」

  

  21《俱舍論疏》卷二七。

  

  22《俱舍論疏》卷二七。

  

  23《俱舍論釋頌疏義鈔》:此無诤等六,依第四定成爲六際,此六定是流類如一頌四句爲句之流類也。

  

  24《大毗婆沙論》卷一八六:「問:隨依何靜慮發神境通,能至何處?答:依初靜慮發者,能至梵世。乃至依第四靜慮發者,能至廣果或色究竟。聲聞不作意傍極小千世界,作意極中千世界。獨覺不作意極中千世界,作意極大千世界,佛不作意極大千世界,作意能極無邊世界。如神境通,四通亦爾。」

  

  25《俱舍論》卷二七:「即此五通于世界境,作用廣狹諸聖不同。謂大聲聞、麟喻、大覺不極作意,如次能于一、二、叁千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極作意,如次能于二千、叁千、無數世界。」

  

  26《俱舍論》卷二七:「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別勝智,是通眷屬,依聖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與通合立死生智名。」

  

  27《順正理論》卷七六:「又宿住通憶念前際自他苦事,死生智通觀察後際他身苦事,由此厭背生死衆苦,起漏盡通觀涅槃樂,故唯叁種遍立爲明。」

  

  28《俱舍論》卷二七:「又唯此叁,令于佛法,如次歸伏、信受、修行,得示導名。」

  

  29《俱舍論釋頌疏義鈔》卷下:「肉眼見近不見遠,天眼遠近皆見;肉眼有同分、彼同分,天眼唯同分;肉眼見前不見後及不見左右,天眼前後左右皆見;肉眼見障內不見障外,天眼內外皆見;肉眼見粗不見細,天眼二皆見;肉眼見晝不見夜,天眼晝夜皆見;肉眼見明不見暗,天眼明暗皆見;肉眼有翳缺,天眼皆無也。」

  

  30《俱舍論》卷二八:「定靜慮體,總而言之,是善性攝心一境性。」

  

  31泛論定名,總有叁種:梵名叁摩地,此雲等持,謂平等持心,于一境轉,通定散,通叁性,唯屬有心。梵名叁摩缽底,此雲等至,通有心無心,唯定非散,若有心,約離沈掉、平等而至此定故,若無心,約定中大種平等,亦名等至。梵雲叁摩呬多,此雲等引,唯有心,唯定非散,謂能引起此定名引。(《俱舍論頌疏注釋》第一六六頁。)

  

  《大毗婆沙論》卷一六二:「問:等持等至有何差別?答:有說,等持一物爲體,等至五蘊爲體。有說,等持一剎那,等至相續。有說,諸等持即等至,有等至非等持,謂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有說,亦有等持非等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由此應作四句,有等至非等持,謂二無心定;有等持非等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有等至亦等持,謂一切有心定;有非等至亦非等持,謂除前相。」

  

  32《俱舍論頌疏記》卷二八。

  

  33《順正理論》卷七七。

  

  34《俱舍論記》卷二八。

  

  35支四:疑「四支」。

  

  36《順正理論》卷七八:「論曰:且有一類隨相說言,初染中無離生喜樂。非離煩惱而得生故。雖染汙定亦喜相應,非因離生故非支攝。此不唯說離欲生喜,亦說因離自地染生。以契經中先作是說:離諸欲惡不善法已,複作是言,離生喜樂。此中重說離生言者,爲顯亦有喜離自地惑生。爲顯喜支唯是善性,故薄伽梵與樂合說,輕安相應必是善故。由此染定必無喜支,故初染支唯有叁種。」

  

  37《俱舍論疏》卷二八:「問:生上叁定,起下眼、耳二通是何無記?有人雲…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大要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