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

  俱舍大要講記

  智敏上師 講

  多寶講寺

  <內部學習 參考資料>

  俱舍大要講記目錄

  一 俱舍大要背景相關 1

  A1 說法緣起 1

  A2 俱舍曆史背景 1

  A3 解題 11

  B1 釋“阿毗達磨” 11

  C1 明勝義對法 14

  D1 自性對法——凈慧 14

  D2 隨行對法——隨行 15

  C2 世俗對法 16

  D1 方便對法——諸慧 16

  D2 資糧對法——諸論 18

  B2 釋“俱舍” 20

  B3 釋“論” 22

  A4 世親菩薩小釋 23

  A5 玄奘法師小釋 27

  A6 俱舍總科 30

  二 序分 31

  A1 正明序分(卷一) 32

  B1 皈敬序 32

  C1 明佛叁德 32

  D1 德所依人 32

  D2 人所依德 33

  E1 自利德 33

  F1 智德 33

  F2 斷德 33

  E2 利他德 35

  C2 指德皈敬 37

  B2 發起序 37

  A2 隨難別解 37

  B1 出對法體 37

  C1 勝義對法 37

  D1 自性對法 38

  D2 隨行對法 38

  C2 世俗對法 38

  D1 方便對法 39

  D2 資糧對法 40

  B2 釋藏名 40

  B3 明說意說人 42

  叁 正宗分 43

  總標綱要 44

  A1 總明有漏無漏法 44

  A2 別明有漏無漏法 44

  B1 明有漏 44

  B2 明無漏 45

  別釋體性 47

  壹 分別界品 47

  A1 標蘊 47

  B1 有爲名體 47

  A2 釋蘊立處界 47

  B1 釋色蘊 47

  C1 五根 48

  C2 五境 49

  D1 色 49

  D2 聲 50

  D3 味 53

  D4 香 53

  D5 觸 53

  C3 無表色 55

  B2 釋受蘊 59

  B3 釋想蘊 60

  B4 釋行蘊 61

  B5 釋識蘊 61

  A3 五位七十五法 62

  A4 七十五法與叁科對照 64

  A5 蘊處界叁科相攝 66

  A6 釋叁科名義 67

  B1 釋叁名 67

  C1 聚 67

  C2 生門 69

  C3 種族 69

  B2 教起因 70

  C1 愚叁 70

  D1 愚色法總執爲我 70

  D2 愚心所總執爲我 72

  D3 愚色心總執爲我 73

  C2 根叁 73

  C3 樂叁 73

  A7 答問法(卷二) 73

  B1 依毗婆沙師說 75

  C1 應一向記 75

  C2 應分別記 75

  C3 應反诘記 75

  C4 應舍置記 76

  C5 《婆沙》問 77

  B2 對法諸師說 77

  C1 一向記者 77

  C2 分別記者 78

  C3 反诘記者 78

  C4 舍置記者 78

  B3 論主依大衆部契經辨問記相 78

  C1 應一向記 79

  C2 應分別記 79

  C3 應反诘記 79

  C4 應舍置記 79

  貳 分別根品 80

  A1 釋品名 80

  A2 明二十二根 80

  B1 釋根義 80

  C1 眼等六根 83

  C2 女男二根 84

  C3 命根 84

  C4 五受根 85

  C5 信等五根 85

  C6 叁無漏根 85

  B2 明根廢立 86

  C1 (前十四根)流轉 87

  C2 (後八根)還滅 87

  A3 明俱生諸法(卷四) 89

  B1 明色法俱生 89

  B2 明心所有法 90

  C1 明五地法 90

  D1 總標名數 90

  D2 別釋名體 90

  E1 大地法 90

  E2 大善地法 92

  E3 大煩惱地法 95

  E4 大不善地法 96

  E5 小煩惱地法 97

  E6 不定地法 100

  B3 明不相應行法 102

  C1 明得非得 102

  D1 明獲 103

  E1 未得今獲 103

  E2 已失今獲 103

  D2 成就 104

  C2 明衆同分(卷五) 104

  C3 明無想果 105

  C4 明二定 105

  D1 明無想定 105

  D2 明滅盡定 105

  C5 命根 106

  C6 明四相 106

  C7 明名身等 106

  A4 明六因四緣(卷六) 107

  B1 明六因 107

  C1 正明因體 107

  D1 能作因 108

  D2 俱有因 108

  D3 同類因 109

  D4 相應因 111

  D5 徧行因 112

  C2 明因得果 113

  D1 總標果體 113

  E1 異熟果 113

  E2 等流果 114

  E3 離系果 114

  E4 士用果 115

  E5 增上果 115

  D2 因果配合 115

  D3 別顯果相 117

  E1 異熟果 117

  E2 等流果 118

  E3 離系果 118

  E4 士用果 119

  E5 增上果 120

  B4 明四緣(卷七) 120

  C1 明四緣體 120

  D1 因緣 122

  D2 等無間緣 122

  D3 所緣緣 123

  D4 增上緣 123

  D5 六因與四緣相攝 124

  E1 因緣 124

  E2 等無間緣 124

  E3 所緣緣 125

  E4 增上緣 125

  D6 總結四緣 126

  C2 明法從緣生 127

  D1 辨緣生法 127

  D2 遮外道宗 128

  E1 次第理 129

  E2 無義利 129

  E3 違世間 130

  E4 總結 130

  叁 分別世間品 132

  A1 明有情世間 132

  B1 明有情生 132

  C1 明叁界 132

  D1 欲界二十 133

  D2 色界十七 134

  D3 無色界四 135

  C2 明五趣 136

  D1 五趣 137

  D2 五趣不攝 137

  C3 明四生 138

  C4 明中有 140

  D1 正明中有 140

  D2 諸門分別 142

  E1 明中有形狀 142

  E2 明眼等九門 142

  E3 明入胎門 143

  C5 十二緣起 144

  D1 正破外道 144

  D2 明緣起(卷九) 148

  E1 總判支位 148

  E2 別顯體性 149

  F1 無明 149

  F2 行 150

  F3 識 150

  F4 名色 150

  F5 六處 151

  F6 觸 151

  F7 受 151

  F8 愛 152

  F9 取 152

  F10 有 152

  F11 生 152

  F12 老死 152

  E3 明說本意 153

  E4 以略攝廣 155

  E5 釋通疑難 157

  E6 十二緣起共二乘 159

  B2 明有情住 162

  C1 段食 162

  C2 觸食 163

  C3 意思食 163

  C4 識食 164

  C5 釋“食” 164

  A2 明器世間 165

  B1 明劫數(卷十二) 165

  C1 壞劫 165

  C2 空劫 166

  C3 成劫 166

  C4 住劫 167

  C5 叁大阿僧祇劫 167

  B2 明劫中人 169

  B3 明劫中災 171

  C1 小叁災 171

  C2 大叁災 172

  D1 內災 172

  D2 七水一火 173

  肆 分別業品(卷十叁) 174

  A1 明業體性 175

  B1 正明業體 175

  C1 明所造業 175

  D1 明二叁業 175

  D2 明五種業 175

  D3 業體 176

  D4 釋“業” 177

  D5 總結 178

  B2 諸門分別 179

  C1 明叁性 179

  D1 善 180

  E1 勝義善 180

  E2 自性善 181

  E3 相應善 181

  E4 等起善 181

  D2 不善 182

  E1 勝義不善 182

  E2 自性不善 183

  E3 相應不善 183

  E4 等起不善 183

  D3 無記 184

  E1 勝義無記 184

  E2 自性無記 184

  D4 界地分別 184

  E1 意業 185

  E2 表業 185

  E3 無表業 185

  D5 無記有二 186

  E1 有覆無記 186

  E2 無覆無記 186

  B3 廣明表無表(卷十四) 187

  C1 明叁無表 187

  D1 律儀(善性) 188

  E1 別解脫律儀 188

  E2 靜慮律儀 189

  E3 無漏律儀 190

  D2 不善律儀 191

  E1 不善律儀之一 191

  E2 不善律儀之二 193

  C2 依叁別解 194

  D1 別解脫律儀 194

  D2 明得戒因緣 195

  E1 明得叁律儀 195

  F1 定生戒 196

  F2 道生戒 197

  F3 別解脫戒 198

  E2 明戒時分齋 199

  E3 明得叁律儀別 199

  F1 明有情支因 199

  G1 有情定 200

  G2 支定 200

  G3 處定 200

  G4 時定 200

  G5 緣定 201

  F2 明得惡處中 201

  G1 得不律儀 201

  G2 明得處中無表 202

  D3 明舍差別 203

  E1 舍別解脫戒 203

  F1 由故舍 204

  F2 由命終 205

  F3 由二形俱生 205

  F4 由斷善根 205

  F5 由夜盡 205

  E2 舍定道戒 206

  F1 舍定共戒 207

  F2 舍道共戒 207

  E3 舍不律儀 208

  E4 舍處中 209

  C3 明叁…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