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名俱解脫,先由慧力,解脫惑障,又得滅定,解脫定障,故名爲俱。”就是說得了滅盡定的阿羅漢,叫俱解脫。爲什麼叫俱解脫呢?開始先由智慧的力量,把煩惱斷完了,那麼惑的障,就是煩惱障斷掉了。還有一個障叫定障,這個定障就是于定不得自在,幷不是說一個定也沒有得到,定是得到一點。不得定怎麼見道呢,怎麼修道呢?當然要得定了。但是這個定呢,得了這個定,還有那個定,各式各樣的障礙還有,沒有去掉,得了滅盡定之後,把定的障礙全部解脫了。
前面不是講一個滅盡定嗎?“二無心定”,一個無想定固然是外道的,滅盡定卻是聖者的,他滅盡定,也不單單是一個,單是休息一下,他可以解脫定障,因爲這個定很難進去,這個定進去過之後,一切定障礙都除掉了。所以說解脫定障。這個惑障(煩惱障)、定障,都解脫了,叫“俱”。那麼慧解脫呢,未得滅定,滅盡定沒有修,祗是由智慧的力量把煩惱障除掉了,得解脫了,但定障還沒有除。那就是叁明六通的阿羅漢要得定障除掉。那麼慧解脫的阿羅漢呢,叁明六通就不一定有了,他的定裏邊的功能就沒有全部發揮出來,所以不叫俱解脫。
這是阿羅漢有兩種,俱解脫的就是厲害一點,慧解脫的固然煩惱斷掉了,叁界是不來了,一樣解脫了,但是功德要小一點,就是定的功德要少一點。
前面說結集《大毗婆沙》的時候,不是召請那些高德大僧都來了?來的人各式各人多得很。把凡夫的退下,聖者留下,還是多得很;初果退下,二果以上留下,還是多得很;最後到阿羅漢果的留下,還是多得很;把叁明六通的留下,其余的阿羅漢退的就是慧解脫,沒有得叁明六通的,定障沒有除掉,那些也除掉,那些也回去。那麼留下的叁明六通的就是四百九十九,這個是在序裏邊都講過的。
B3 明諸道差別
C1 明四證淨
證淨有四種,謂佛法僧戒,見叁得法戒,見道兼佛僧
法謂叁谛全,菩薩獨覺道,信戒二爲體,四皆唯無漏
下邊,有一個“四證淨”,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在這個賢聖品裏邊,就是把這個作一個最後的。四證淨,什麼叫四證淨?我們對佛法僧,我們是皈依叁寶的,都相信叁寶。爲什麼相信?叁寶好嘛。到底叁寶功德怎麼樣?你明白了沒有?依稀恍惚地知道一點,叁寶的功德:佛有怎麼怎麼偉大;法是怎麼怎麼殊勝,是宇宙的真理等等;僧是依了這個法來修行的人,了不得。這是從我們見聞裏邊得到一些知識,真正是看到沒有?沒有看到,最多是看了一個照片,這個本人是沒有看到的。那麼四證淨呢,就是真正證到了,叁寶的功德證到了,那是再也不會退了,所以說真正的叁寶,我們說不退,在什麼時候?見道以後,見道之前都會退,因爲你沒有證到這個功德,祗是聽來的,或者看得來的,那是浮在面上的。
經常海公上師打一個比喻就是水瓢上寫帳,你做帳房的會計呢,你帳要寫在紙頭上,這個紙還好牢一點,不會破的。他寫在這舀水的銅瓢上,寫一個帳,你個一瓢水一舀,帳就沒有了,這個就沒有用的。這個就是單是聞思力量很小的,是經不起一些波折的。那麼水瓢上記帳麼,一舀就沒有了。我們還看到很多人,打電話,電話號碼記,我抄一抄,抄在手心上,出了汗了,等到去看,看不清楚了,白白抄了,那就是靠不住的,這些。那麼我們說這個證淨以後,他的功德得到了,那是靠得住了,所以不會退了。
“證淨有四種,謂佛法僧戒”,不但是叁寶,還有個戒。“見叁得法戒”,這個四谛,見叁個谛的時候,就是苦集滅的時候,得“法證淨”跟“戒證淨”。見道呢,就是這個不是見道而修道的道了,這個是見道谛,就是四……苦谛,我們見這個苦集滅道四個谛。見道谛的時候呢,“兼佛僧”,“佛證淨”、“法證淨”也得到了。法,什麼叫法?“叁谛全”。即苦、集、滅叁個谛全的,再加上道谛裏邊的“菩薩獨覺道”,這是法。那麼“信戒二爲體”,這個四證淨,以信、以戒爲體。“四皆唯無漏”,這四個東西都是無漏的,這個是頌。
那麼下邊這個表,我們是把它分析了。什麼叫四證淨?四證淨就是下邊的“法證淨”、“戒證淨”、“佛證淨”、“僧證淨”。這是因爲講的時候,次第這樣子說。一般地說,佛證淨、法證淨、僧正淨,再一個戒證淨。因爲我們講呢,一個表這樣子排列,看起來整齊一些。
那麼在見道的時候,得四證淨。見道的時候,怎麼得四證淨的呢?見苦谛的時候,見集谛的時候,見滅谛的時候,于每一個谛都得到“法證淨”、“戒證淨”。因爲是苦集滅呢,都是法了,這是屬于法裏邊的,最高的法在滅谛,是擇滅的涅槃,那麼苦集也是法,當你得法的時候呢,決定有一個無漏道要生起。當你見道的時候,有個無漏道。無漏道這個是叫什麼?叫道共戒,無漏的道共戒生起之後,自然有這個力量,防止你,不做壞事,這個無漏。所以說不管你見谛,見哪一個谛的時候,都有個無漏道生起的,這個無漏道是叫道共戒,無漏的戒。所以說,你見苦集滅叁谛的時候,每一個谛都有法證淨,因爲這個叁個谛是法,“緣彼起信”,對苦谛,真正苦。這個我們不是在這個《遺教經》有的嗎?阿耨樓馱,他問“你有沒有懷疑了?”他說“一點懷疑也沒有,苦實在是苦,集正是集,滅就是滅,一點也沒有懷疑。”他起了絕對的信心,親自證到了,再不會懷疑了。
我們是沒有證到,今天給你說世間是苦,什麼東西,一切都是苦,聽聽滿對的,明天叫你看電影去了,看什麼去了,又蠻快樂的,我們把苦不曉得忘到哪裏去了,這個不行的,沒有證到。那麼這個親自證到呢,你再怎麼好的東西,擺他面前,這好不好?苦。那個好不好?還是苦。這個他們藏地有一個公案的,它是表的是這個。有一個孩子,他家裏窮,母親養這孩子也很辛苦,但是家裏窮,他們祗是一種蔓青,蔓青是一種菜了,是一個跟山芋一樣的,她總是祗有種這個菜了,祗有這個東西給他吃。今天吃蔓青,明天吃蔓青,這個孩子實在吃得蔓青不想吃了,他說“我不想吃,我想另外調一個味道吃吃。”她母親想了半天“我這個蔓青,祗有這個東西,錢買不起其他的。”她想個辦法,把油炸蔓青,不要,還是蔓青,不要吃,這個孩子不要吃。她明天做一個把蔓青做成一個糊烤烤的一樣的,芯子一樣的,軟趴趴的,這麼做了一碗蒸起來給他吃,一吃,蔓青,也不要吃。各式各樣花樣想完了,樣子都好看,顔色煮得很好看,給孩子一聞,蔓青,不要吃。那就是說,什麼意思呢?這個世間上的東西,你如果跟蔓青一樣,說它是蔓青,你變得再好看,再怎麼樣子,苦,調個樣子來,苦,這樣你苦才認得到。否則的話,變頭換相就說不苦了。今天這個倒了黴了,苦,世間苦得很,要自殺了。明天,人家叫你做官去了,就有什麼洋房、汽車的,洋樓、汽車交給你來用了,又不苦了,不要自殺了。那就不對了,這個苦還沒有認到。這個事情他就是苦真正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什麼滅呢?一切苦都熄滅了,一切障礙都沒有了,確實證到了,起信,這是對法了……
(24B)“佛證淨”,佛寶是什麼?我們講過的,皈依叁寶,佛寶就是成佛的無學法,就是佛的那個盡智無生智,怎麼會成佛的那些法你得到了,佛就成功了。沒有那個法,佛在哪裏找呢?所以說成佛的無學法,就是在道谛裏邊了。你當你見道的時候,成佛的無學法你證到之後,這個叫“佛證淨”。對佛成佛的那個無學法起了絕對的信心,沒有懷疑了,這是親自證到了,這就是成佛的法。那麼“成聲聞僧”的那些學無學法,這是“僧證淨”,那個就是賢聖僧了。有學無學那些法證到了,對成聲聞僧的學無學法起絕對的信心,這是“僧證淨”。
道谛裏邊,還有“菩薩獨覺道”,“聖所愛戒”,那是“戒證淨”。菩薩獨覺道,爲什麼不是僧證淨?我們說僧要四人以上,或者五個人以上,那麼菩薩跟獨覺,都是一個人行道的,他不屬于僧,也不能屬于佛,因爲佛證淨呢佛的無學法了,他行菩薩道還沒有到佛的高度,那麼辟支佛也沒有到佛的高度。那它什麼證淨呢?屬于法證淨,也屬于法。成佛、這菩薩、獨覺道的法也是法,因爲佛的無學法有特殊,把它叫佛證淨,成聲聞的學無學法也有特殊性,叫僧證淨。叁寶就都全了。但是裏邊還有道谛裏邊一個“聖所愛戒”,就是聖人所歡喜的戒就是無漏戒了。我們說世間上一些戒,一些苦行的那些戒禁取,僧不愛的,這是不能得解脫的,他不愛的。聖所愛的戒,那是無漏的,真正是跟道同時生起的,那就是戒證淨。
所以說在見道的時候,産生四個證淨: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戒證淨,這麼四個證淨。它的體呢,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都是以信爲體,對這些法起了絕對的信心。這個戒證淨,是無漏戒了,這是戒爲體,那麼都是無漏的。那麼四證淨是什麼?就是叁寶、戒。那麼它的體呢,對叁寶的是信爲體,對那個無漏戒是戒爲體,這個就是四證淨。
“證四谛理,故名爲證,正信叁寶及妙屍羅,故名爲淨。離不信垢,信名爲淨。”這是講爲什麼叫四證淨呢。我們說證到四谛的道理,見道的時候,這個叫證。就四證淨,第一個證,什麼叫證?就是說證到四谛的道理之後,這個就叫證。什麼叫淨?證淨,“正信叁寶”,對這個叁寶的信心真正起來了,不是假的了,親自證到,證到的,這個是真正的信心。就是我們講,信心所的純淨爲性,等于清水珠一樣,這個東西擺進去,一切不信的那個垢都沈下去了,疑,那些東西都沈下去了,真正的相信起來了。“及妙屍羅”,無漏的戒,這個叫清淨。正信是信的清淨。妙屍羅是戒的清淨,都叫淨。信怎麼叫淨呢?“離不信垢”,不信的那些垢,就是水裏邊的渣子,用這個信珠把它沈下去了,排掉了,不信的垢除掉,這個信就清淨了。“離破戒垢”,戒裏邊什麼垢呢?破戒是垢。破戒的垢,無漏道戒起來就不會破的,所以破…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