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名俱解脱,先由慧力,解脱惑障,又得灭定,解脱定障,故名为俱。”就是说得了灭尽定的阿罗汉,叫俱解脱。为什么叫俱解脱呢?开始先由智慧的力量,把烦恼断完了,那么惑的障,就是烦恼障断掉了。还有一个障叫定障,这个定障就是于定不得自在,幷不是说一个定也没有得到,定是得到一点。不得定怎么见道呢,怎么修道呢?当然要得定了。但是这个定呢,得了这个定,还有那个定,各式各样的障碍还有,没有去掉,得了灭尽定之后,把定的障碍全部解脱了。
前面不是讲一个灭尽定吗?“二无心定”,一个无想定固然是外道的,灭尽定却是圣者的,他灭尽定,也不单单是一个,单是休息一下,他可以解脱定障,因为这个定很难进去,这个定进去过之后,一切定障碍都除掉了。所以说解脱定障。这个惑障(烦恼障)、定障,都解脱了,叫“俱”。那么慧解脱呢,未得灭定,灭尽定没有修,祗是由智慧的力量把烦恼障除掉了,得解脱了,但定障还没有除。那就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要得定障除掉。那么慧解脱的阿罗汉呢,三明六通就不一定有了,他的定里边的功能就没有全部发挥出来,所以不叫俱解脱。
这是阿罗汉有两种,俱解脱的就是厉害一点,慧解脱的固然烦恼断掉了,三界是不来了,一样解脱了,但是功德要小一点,就是定的功德要少一点。
前面说结集《大毗婆沙》的时候,不是召请那些高德大僧都来了?来的人各式各人多得很。把凡夫的退下,圣者留下,还是多得很;初果退下,二果以上留下,还是多得很;最后到阿罗汉果的留下,还是多得很;把三明六通的留下,其余的阿罗汉退的就是慧解脱,没有得三明六通的,定障没有除掉,那些也除掉,那些也回去。那么留下的三明六通的就是四百九十九,这个是在序里边都讲过的。
B3 明诸道差别
C1 明四证净
证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见三得法戒,见道兼佛僧
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信戒二为体,四皆唯无漏
下边,有一个“四证净”,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这个贤圣品里边,就是把这个作一个最后的。四证净,什么叫四证净?我们对佛法僧,我们是皈依三宝的,都相信三宝。为什么相信?三宝好嘛。到底三宝功德怎么样?你明白了没有?依稀恍惚地知道一点,三宝的功德:佛有怎么怎么伟大;法是怎么怎么殊胜,是宇宙的真理等等;僧是依了这个法来修行的人,了不得。这是从我们见闻里边得到一些知识,真正是看到没有?没有看到,最多是看了一个照片,这个本人是没有看到的。那么四证净呢,就是真正证到了,三宝的功德证到了,那是再也不会退了,所以说真正的三宝,我们说不退,在什么时候?见道以后,见道之前都会退,因为你没有证到这个功德,祗是听来的,或者看得来的,那是浮在面上的。
经常海公上师打一个比喻就是水瓢上写帐,你做帐房的会计呢,你帐要写在纸头上,这个纸还好牢一点,不会破的。他写在这舀水的铜瓢上,写一个帐,你个一瓢水一舀,帐就没有了,这个就没有用的。这个就是单是闻思力量很小的,是经不起一些波折的。那么水瓢上记帐么,一舀就没有了。我们还看到很多人,打电话,电话号码记,我抄一抄,抄在手心上,出了汗了,等到去看,看不清楚了,白白抄了,那就是靠不住的,这些。那么我们说这个证净以后,他的功德得到了,那是靠得住了,所以不会退了。
“证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不但是三宝,还有个戒。“见三得法戒”,这个四谛,见三个谛的时候,就是苦集灭的时候,得“法证净”跟“戒证净”。见道呢,就是这个不是见道而修道的道了,这个是见道谛,就是四……苦谛,我们见这个苦集灭道四个谛。见道谛的时候呢,“兼佛僧”,“佛证净”、“法证净”也得到了。法,什么叫法?“三谛全”。即苦、集、灭三个谛全的,再加上道谛里边的“菩萨独觉道”,这是法。那么“信戒二为体”,这个四证净,以信、以戒为体。“四皆唯无漏”,这四个东西都是无漏的,这个是颂。
那么下边这个表,我们是把它分析了。什么叫四证净?四证净就是下边的“法证净”、“戒证净”、“佛证净”、“僧证净”。这是因为讲的时候,次第这样子说。一般地说,佛证净、法证净、僧正净,再一个戒证净。因为我们讲呢,一个表这样子排列,看起来整齐一些。
那么在见道的时候,得四证净。见道的时候,怎么得四证净的呢?见苦谛的时候,见集谛的时候,见灭谛的时候,于每一个谛都得到“法证净”、“戒证净”。因为是苦集灭呢,都是法了,这是属于法里边的,最高的法在灭谛,是择灭的涅槃,那么苦集也是法,当你得法的时候呢,决定有一个无漏道要生起。当你见道的时候,有个无漏道。无漏道这个是叫什么?叫道共戒,无漏的道共戒生起之后,自然有这个力量,防止你,不做坏事,这个无漏。所以说不管你见谛,见哪一个谛的时候,都有个无漏道生起的,这个无漏道是叫道共戒,无漏的戒。所以说,你见苦集灭三谛的时候,每一个谛都有法证净,因为这个三个谛是法,“缘彼起信”,对苦谛,真正苦。这个我们不是在这个《遗教经》有的吗?阿耨楼驮,他问“你有没有怀疑了?”他说“一点怀疑也没有,苦实在是苦,集正是集,灭就是灭,一点也没有怀疑。”他起了绝对的信心,亲自证到了,再不会怀疑了。
我们是没有证到,今天给你说世间是苦,什么东西,一切都是苦,听听满对的,明天叫你看电影去了,看什么去了,又蛮快乐的,我们把苦不晓得忘到哪里去了,这个不行的,没有证到。那么这个亲自证到呢,你再怎么好的东西,摆他面前,这好不好?苦。那个好不好?还是苦。这个他们藏地有一个公案的,它是表的是这个。有一个孩子,他家里穷,母亲养这孩子也很辛苦,但是家里穷,他们祗是一种蔓青,蔓青是一种菜了,是一个跟山芋一样的,她总是祗有种这个菜了,祗有这个东西给他吃。今天吃蔓青,明天吃蔓青,这个孩子实在吃得蔓青不想吃了,他说“我不想吃,我想另外调一个味道吃吃。”她母亲想了半天“我这个蔓青,祗有这个东西,钱买不起其他的。”她想个办法,把油炸蔓青,不要,还是蔓青,不要吃,这个孩子不要吃。她明天做一个把蔓青做成一个糊烤烤的一样的,芯子一样的,软趴趴的,这么做了一碗蒸起来给他吃,一吃,蔓青,也不要吃。各式各样花样想完了,样子都好看,颜色煮得很好看,给孩子一闻,蔓青,不要吃。那就是说,什么意思呢?这个世间上的东西,你如果跟蔓青一样,说它是蔓青,你变得再好看,再怎么样子,苦,调个样子来,苦,这样你苦才认得到。否则的话,变头换相就说不苦了。今天这个倒了霉了,苦,世间苦得很,要自杀了。明天,人家叫你做官去了,就有什么洋房、汽车的,洋楼、汽车交给你来用了,又不苦了,不要自杀了。那就不对了,这个苦还没有认到。这个事情他就是苦真正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什么灭呢?一切苦都熄灭了,一切障碍都没有了,确实证到了,起信,这是对法了……
(24B)“佛证净”,佛宝是什么?我们讲过的,皈依三宝,佛宝就是成佛的无学法,就是佛的那个尽智无生智,怎么会成佛的那些法你得到了,佛就成功了。没有那个法,佛在哪里找呢?所以说成佛的无学法,就是在道谛里边了。你当你见道的时候,成佛的无学法你证到之后,这个叫“佛证净”。对佛成佛的那个无学法起了绝对的信心,没有怀疑了,这是亲自证到了,这就是成佛的法。那么“成声闻僧”的那些学无学法,这是“僧证净”,那个就是贤圣僧了。有学无学那些法证到了,对成声闻僧的学无学法起绝对的信心,这是“僧证净”。
道谛里边,还有“菩萨独觉道”,“圣所爱戒”,那是“戒证净”。菩萨独觉道,为什么不是僧证净?我们说僧要四人以上,或者五个人以上,那么菩萨跟独觉,都是一个人行道的,他不属于僧,也不能属于佛,因为佛证净呢佛的无学法了,他行菩萨道还没有到佛的高度,那么辟支佛也没有到佛的高度。那它什么证净呢?属于法证净,也属于法。成佛、这菩萨、独觉道的法也是法,因为佛的无学法有特殊,把它叫佛证净,成声闻的学无学法也有特殊性,叫僧证净。三宝就都全了。但是里边还有道谛里边一个“圣所爱戒”,就是圣人所欢喜的戒就是无漏戒了。我们说世间上一些戒,一些苦行的那些戒禁取,僧不爱的,这是不能得解脱的,他不爱的。圣所爱的戒,那是无漏的,真正是跟道同时生起的,那就是戒证净。
所以说在见道的时候,产生四个证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戒证净,这么四个证净。它的体呢,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都是以信为体,对这些法起了绝对的信心。这个戒证净,是无漏戒了,这是戒为体,那么都是无漏的。那么四证净是什么?就是三宝、戒。那么它的体呢,对三宝的是信为体,对那个无漏戒是戒为体,这个就是四证净。
“证四谛理,故名为证,正信三宝及妙尸罗,故名为净。离不信垢,信名为净。”这是讲为什么叫四证净呢。我们说证到四谛的道理,见道的时候,这个叫证。就四证净,第一个证,什么叫证?就是说证到四谛的道理之后,这个就叫证。什么叫净?证净,“正信三宝”,对这个三宝的信心真正起来了,不是假的了,亲自证到,证到的,这个是真正的信心。就是我们讲,信心所的纯净为性,等于清水珠一样,这个东西摆进去,一切不信的那个垢都沉下去了,疑,那些东西都沉下去了,真正的相信起来了。“及妙尸罗”,无漏的戒,这个叫清净。正信是信的清净。妙尸罗是戒的清净,都叫净。信怎么叫净呢?“离不信垢”,不信的那些垢,就是水里边的渣子,用这个信珠把它沉下去了,排掉了,不信的垢除掉,这个信就清净了。“离破戒垢”,戒里边什么垢呢?破戒是垢。破戒的垢,无漏道戒起来就不会破的,所以破…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