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02

  ..續本文上一頁戒的垢永遠除掉了,這戒叫淨。這個淨呢,是由證了四谛而得來的,叫證淨。爲什麼叫證?證了四谛。爲什麼叫淨?這是叁寶的正信,離開不信的垢,叫信淨。那個殊勝的無漏戒,離開了破戒的垢,這個戒叫淨,所以叫證淨。

  那麼這個證淨。它的次第怎麼來的?“此四次第者,信佛如良醫,信法如良藥,信僧如看病者。”這個我們經常打比喻的,皈依叁寶的時候,都給他們講清,我們叁寶是不能少一個,一是佛寶,就是跟良醫一樣,沒有大醫生,你的病看不准,你藥也開不來,你好不了。那麼你病,大醫生請來之後,把你病看准了,藥方開了,你不去買藥,你病也好不了的。那這個藥哪裏去買?就是要好的店裏去買,要法了,法是良藥,單是佛來了,“求求你啊,保佑保佑啊!”不去照法辦,能不能行呢?不行的。我們佛教不講迷信的,其他的宗教就是“你保佑我,我相信你,我供養你。”“好了,可以得救,生天去了。”“我不信你,我反對你。”“你下地獄去了。”這個就是其他宗教了,我們佛教不是這樣感情的,你去求佛了好了,你把頭磕破,你不照他的法去辦,你脫不了苦。你信佛了,真正要信佛,依佛。我們說普賢行願品不是說的嗎?最大的供養如法修行供養,這是真正對佛的供養,你嘴裏說的供養,你錢多,買了很多水果,供起來了,你心裏不照他的做,沒有用,你還是不是真的供養。那麼所以說你真正供養呢,就是要如法供養了,如法修行了。所以說你,佛,大醫生來了,你還得要買這個藥吃,聽了佛的藥,你要吃下去了,你不吃不行的。

  那麼吃藥的時候,有的藥要打針的,有的藥要挂鹽水,要給你接氧氣怎麼辦呢?你自己躺在床上不能動,那就靠護士了,護士就是僧,“看病者”,他照顧你,什麼時候給你吃藥,什麼時候給你吃飯,什麼時候飯要吃軟的,有些東西不能吃的,一定要吃哪些的,什麼時候給你接氧氣了,什麼時候給你挂鹽水了,那就是要他來。沒有他的話,你藥擺在旁邊,醫生給你藥方子也開好了,擺在旁邊,你還會死。爲什麼?沒有人給你幹了,我們不是聽說,有個懶孩子,懶得不得了。他父親要出遠門去了,就怕他懶得不肯做飯,就把他的做了很多的餅,一串,把它挂在頸項上,你餓了就咬好了,這個咬過了,你翻過來,咬那一個,這一圈的餅吃完了,父親也回來了,你總餓不死了。哪知這孩子懶得很,父親走了之後,餓了就咬,嘴裏咬咬餅,把嘴沿的餅咬完了,手去翻一翻都不肯翻,結果交親來還是餓死了。一圈餅,吃了兩個,就挂在頸上,這麼懶的人,那就沒有用。

  這個就是佛是良醫,法是良藥。看病人是這個僧了。“由信心淨,故發聖戒,是故屍羅,說爲第四。”這個信心清淨之後,才發戒的。所以說,戒擺了第四。這個醫生當第一,法是第二,看病人第叁,因爲有這個信心,才能起這個無漏戒,那麼戒當然第四了。所以這個四證淨,我們的次第是這麼排了。

  那麼到這裏呢,我們是賢聖品講完了。下邊智品、定品叁節課,笃定有余。我們就補充一點材料了。在這個,我們在賢聖品裏邊,找一點資料,給大家補充一下。重要的呢,是講完了,其他的我們看看有不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看一下。

  

  C2 補充

  D1 明雜修靜慮

  先雜修第四,成由一念雜。爲受生現樂,及遮煩惱退

  雜修靜慮,然後生五淨居天,叁百五十的最後一行。“先雜修第四,成由一念雜。爲受生現樂,及遮煩惱退。”什麼叫雜修靜慮?雜修靜慮知道之後,才說五淨居天了。五淨居最高的就色究竟天,有人提色究竟天的資料,這裏《俱舍》現成的有一點。那麼更詳細的,當然其他書還有,我們先有的就念一下,頌曰,“先雜修第四,成由一念雜,爲受生現樂,及遮煩惱退。”怎麼叫雜修靜慮?

  下邊,“先雜修第四者”,要雜修第四靜慮呢,“夫欲雜修四靜慮”,四個靜慮,要修雜修的話,先要從第四靜慮開始,第四靜慮高了,堪能性大,下邊叁個靜慮,力量小一些,所以說雜修靜慮是很困難的,四個靜慮的雜修都要從第四靜慮(第四禅)開始修,成佛也是第四禅了。這是第四靜慮的堪能性最大了。

  怎麼樣子成就雜修呢?“成由一念雜”,“雜修定成,由一念雜,謂由一念雜。謂阿羅漢,或是不還”,他要修雜修靜慮的時候,“必先入第四靜慮”,先入第四靜慮。入了第四靜慮之後,“多念無漏,相續現前”,到了第四靜慮呢,修無漏道。那麼這個力量,就是有習慣,有慣的這個……,我們叫慣性了,那些無漏道一起呢,無漏念就是一連串的無漏念。“從此引生多念有漏”,你把無漏念把它要改成有漏,這麼一下子改不過來了,等于汽車一樣的,一刹車,他要滾一段時間了。那麼無漏的,把它刹住,起有漏的,有漏一起之後,它又刹不住了,要一連串的有漏念,然後要馬上有漏刹住,再起無漏的,翻來翻去地跳。“從此引生多念有漏”,再把有漏刹住。“後複多念無漏現前”,這樣子的練習、練習、練習,把這個刹車的力量加強,不給它沖出去。最後減到,兩念無漏連著兩念有漏。無漏呢,第二念起之後,馬上就可以刹住,可以有漏,有漏的第二念起了,馬上刹住,再起無漏,這是兩念兩念。無漏之後呢,兩念,有漏之後呢,又是兩念無漏,這個叫雜修靜慮的“加行成滿”,加行滿了,祗有兩個念頭。最後真正圓滿呢,一念無漏引一念有漏,一念有漏之後馬上就會引一念無漏,這個刹車呢,說停就停,這個力量很大了,非要第四禅不可。一般的人,這個念頭要沖一段時間了。那麼他個中間麼有漏,前後兩個無漏夾起,這個叫雜修。“此一念雜,名根本成”,根本的修成功了,前面二念是“加行成滿”,這根本的,雜修,是到一念雜一念雜才成功。

  第四禅的修好之後,根據這個勢力,能夠修下邊的初、二、叁禅。因爲初、二、叁禅力量小了,要刹那個車刹不住的,要第四靜慮刹住之後,那麼力量有了,再修下邊的雜修可以修了,所以說從第四靜慮下手。雜修靜慮,爲什麼要修呢?叁個緣,一是“受生”,可以生到淨居天去。二是“現樂”,受現法樂住,當下是法樂。第叁,“爲遮止起煩惱退”,恐怕煩惱起來要退,你修雜修靜慮,不會退。這是不還果,有前面叁個緣,可以修雜修靜慮。阿羅漢說呢,“除受生”,阿羅漢不再受生了,也可以得到現樂,現法樂住,也可以遮止煩惱起,但是阿羅漢,五淨居天他不去了,這一輩他涅槃,再也不來了。那麼雜修靜慮怎樣修的就講好了。

  那麼修之後,成果了,就是淨居天了。“何緣淨居處,唯有五”。他爲什麼淨居天,我們不是在世間品的時候,一張表了,淨居天有五個天,爲什麼祗有五個天呢?因爲雜修靜慮有五品,所以生在淨居天,也祗有五個,五層了。“由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故”,所以淨居天也有五層天。哪個五品呢?“下品、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

  “初品有叁,謂叁心也”,初起一念無漏,次起一念有漏,之後起後再起一個無漏。“第二品六”,六個心,“更叁心”,就是這個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再一個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再一個一念無漏,可以連續起叁次,叁個心,這個是下品。第二品呢,再起叁個心,加上了六個心。第叁品呢,九個心,再加叁個心。就是無漏、有漏、無漏,再一個無漏、有漏,無漏,再一個有漏、無漏,叁次,叁叁九。那麼就是說,開始呢無漏、有漏、無漏叁個心可以連著起來了,中間兩個心不會,不會夾兩個心起,一念之後,馬上就第二心。那麼這是下品成就。能夠連續起兩次,中品成就。連續叁次,上品成就。那麼第四品呢,是“十二”,再起叁個心,再能連下去,成了十二個心。第五品呢,“十五”個心,就是再起叁個心,再無漏,有漏,無漏,五次反複,這個是最高的品。“幷前十二,故成(十五)”,再加叁個,前面十二,加,十五了。這個五品,“如其次第,感五淨居”。五淨居天最高的那一層就是色究竟天,就色究竟天,就是這個。這個我們補充一個問題了。

  

  D2 明沙門果異名

  所說沙門性,亦名婆羅門,亦名爲梵輪,真梵所轉故

  于中唯見道,說名爲*輪,由速等似輪,或具輻等故

  下邊還要一個比較重要的,大家翻一翻。就是這個後頭,“所說沙門性”,我們看一看,叁百五十六頁,下邊,我們補充一些資料。“從此第四”,叁百五十六,下半節,“從此第四,明沙門果異名”。什麼叫沙門性?我們說沙門是出家人,叫沙門。那麼沙門的性是什麼呢?他的體是什麼呢?這個沙門性,又怎麼……,其它經裏邊還有什麼其他的名字呢?“頌曰:所說沙門性,亦名婆羅門,亦名爲梵輪”,這個婆羅門,我們說不好的,外道,怎麼沙門性又叫婆羅門?這個裏邊,我們有道理的。婆羅門不一定是外道了,外道是套一個婆羅門的名字了。我們說婆羅門本身幷不是個壞東西,外道也稱佛了。我們就看到一本書,有一本,我在寶光寺的時候,四川,來了兩個洋人,一個是紐西蘭的,一個是法國人,他也要討教一些佛教的道理,他就去拿了一本書,瑜伽的,印度瑜伽的,他們學瑜伽的,他們看到佛教道理,也想探討一下。那麼他就是拿來,他送了我兩本書,裏邊一張照片,什麼什麼薄伽梵,外道,他稱薄伽梵。(師笑)這個佛的名詞,外道也稱的。那麼這個婆羅門,也不一定是外道稱,就是壞東西了,那麼佛外道稱了,我們就不稱佛了,我們還是要修,稱佛道了,還是一樣的,不因爲外道用了。

  再這裏牽涉到一些問題。有的人,對密教有看法,好象婆羅門,有些形式像婆羅門一樣的。我們就講的,這個樣子,有些形式上跟婆羅門相近的,還有點相似之處,不能就說這個就是婆羅門道,就是外道,發覺這個密教就是學了婆羅門來的,采取婆羅門的。這很多的一個,現在研究學問的人就是這麼說的,密教裏邊很多采取婆羅門,濕婆,什麼東西,這…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