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呢,這是最後一部,沒有作注解。後來有十家,十個論師,解釋這部書,玄奘法師到印度學了之後,把這個書的十大論師的注解揉了一起,做一部解釋,就是《成唯識論》,這是我們唯識宗的一部最高峰的理論性的書。
那麼這樣子呢,就是世親菩薩,他本身就是從有部出家,開始有部就是一個很堅定的學者,後來就經過經部思想的熏陶,就造了這個《俱舍論》,成了一個進步的有部學者,最後又進入唯識,大乘的唯識,這是世親菩薩一生的事迹。那麼他跟外道辯論,建立的寺院很多很多,《印度佛教史》裏邊是講的很多,當然我們不能全部講出來,但是最後還要提一提的呢,在一般的佛教史裏邊,就說到這些功績就完了,但一個藏地達拉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裏邊,有談到這個世親菩薩不但是顯教學得很好,密法也是成就的。他是學的是一個《尊勝陀羅尼》,修這個法。 《尊勝陀羅尼經》,就我們尊勝幢,我們顯教也有的,很多,很長一個咒。他臨終的時候,因爲一般的,這個成就呢,祗有臨終現一現的,平時不現的,平時一般世親菩薩祗以爲他是一個普通的大學問的論師就完了,在臨終的時候,他就現他的功德了,他把尊勝陀羅尼咒,這個咒很長,從最後一個字背到第一個字,不是順著背的,倒背的,一個字不差,背了就走了。那就是說他這個法修得非常之純熟了,可以倒起背都背得下來,那這樣子現這一個功德給大家看一看,那就是說他修密法有大成就的,不是一般的。那麼這些呢,就是介紹一下世親菩薩的一些曆史。那麼下邊我們就是作者的一些曆史介紹完了,我們就要進入界品了。
界品,我們現在就要討論這個問題了,我們在聽講的人,密集班跟大要的班,到底人數是不是差不多的?我們想呢,就是說如果人數差不多的,不重複了,密集班講過的,大要班就不講了,大要班講過的,密集班就略掉了,這樣子呢時間可節約一點,可以把兩個月呢多講一些。如果說密集班跟大要班的人數是不一樣的,很多人不一樣的,他如果你兩邊合起講的話,他很多聽不到了,那麼也祗好大要班的就講大要,還是重複一下,這個你們集中一下,告訴我。
A5 玄奘法師小釋
(……)他的哥哥是一個出家人,是有名的法師。他跟了他的哥哥學呢,從小就學了很多經教。那個時候,唐朝,出家要考試的,那麼有一次要度僧了,就是考試了,那個考官來了,就是這個皇帝派下來的,考官到他這個地方,他是河南人,到那地方去考試了。那麼大家去考呢,他那個時候幾歲?十叁歲,要度僧呢,一般就是二十歲以上可以剃度、受戒,十叁歲是不能考,年齡不合格。那麼考試裏邊在考,玄奘法師十叁歲,不准他進考場,他心裏難過得很,這個回去又不想回去,進又進不去,就在考場門口走來走去,走來走去,盡在那裏走。那麼這個考官,這個時候那個考試的主考官呢,姓鄭,鄭善果,這是很有學問,也是很能發掘人才的。他就看到這個玄奘法師,一個小孩子,十叁歲的孩子,在門口跑來跑去的,他就問他了,他說:“你在這裏幹啥?”他說:“我想出家,就是年齡不到,他們不給我進去考試。”這個考官就問他了:“那你出家幹什麼呢?”玄奘法師說了一句話,就把他感動了,他怎麼一句話呢?他說:“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遠的我要接如來的那個法,光,就是發揚現在佛的教。這個話一說呢,這個考官感動了,哎呀,這個小孩子志氣很大,不是一般的,就破格把他考試錄取了。十叁歲考試錄取出家的,唐朝就他這麼一個人。
那麼這樣子,他出家之後,他就學了很多經教,到處參訪,把那些一般的我們這經教都學會了,但是他感到裏邊有矛盾,就是我們上次說的性宗相宗裏邊,很多地方有合不攏的,就是《俱舍》以前真谛法師翻的那一部,他也學了,裏邊還有講不通的。那麼他呢,就是怎麼辦呢?他就是說到處參訪,各講各的,性宗講性宗的,相宗講相宗的,總是合不牢一個統一的見地。那麼他就想了,要真正解決問題,祗有到印度去,因爲佛教印度傳來的,他就立定志向要到印度去。但是去的時候,就是有一個胡人,就是一個少數民族,是西域的那個人,他一個青年,他就很同情他,他就說,他說:“你那麼大的志向而去,我陪你去,我送你去。”因爲他是西域的人,這個路比較熟悉一些。那麼第二天,他去買馬,買馬的一個老的,還是一個西域人,一個少數民族,跟他說,你不要買年輕的馬,要買老馬,他說我給你挑,他就挑了一匹紅色的老馬,這個馬,他說,這條路走過叁次,你騎了它走,不會迷路。
那麼他這樣子就出發了,一個少數民族,一個老馬,一個玄奘法師,叁個,到印度去了。那個時候交通之不便、路之難走是不可說了,像現在飛機一下兒就到了,那時不行。路上走呢,走到一個沙漠地帶,那個就是飛沙走石了,好象是什麼千軍萬馬一樣的,就是妖魔鬼怪的軍隊,啪……,沖過來了,玄奘法師就趕快坐在地上念心經,念了之後,風息下來了,什麼也不見了。這是一個險難。那還多得很。另外呢,再走了好幾天呢,又沒有吃的,水也很困難,這個路上呢,都是看到人骨頭、馬骨頭,都是餓死的骨頭。
那麼有一天晚上呢,玄奘法師晚上休息了,他是晚上坐的,他坐在那裏之後,那個跟他一起跑的少數民族呢,動腦筋了,他還有妻子兒女,他說“我跟他一路走,要是餓死在路上了,這個家裏怎麼辦呢?我把他殺掉他,我回去了。”他就拿一把刀……(3B)他是沒有睡,晚上是坐在那裏,在月亮光下邊坐在那裏,這個樣子很威儀。一看之後,感到是不忍心。那麼玄奘法師聽到後頭有聲音了,就問他:“你幹什麼?”他也老實跟他說了,他說“我家還有妻子兒女,還有老的,小的,要養的,我不能在這裏冒生命危險,我想回去了。”玄奘法師:“你回去,你要回去就回去好了,沒有關系。”他說:“你一個人怎麼走?”他說:“我早就發了願的,我就是死在路上,還是要走的。”
那麼他就是少數民族走了,他就是跟了一匹老馬,這樣子走。那是沒有一定的毅力是走不成的,那到處荒無人煙的,到處是骨頭,到處是風沙,那個走,走到那個高昌國的地方呢,他看到一條河流,一條溪水,他渴得很了,馬上下來要去喝水。水還沒有喝到口,手舀了一口水,還沒有喝,一個箭就飛過來了,差一點射在他頭上,再回頭一看,第二支箭又來了,已經發覺了,守門的人看,發覺了。因爲他到印度去是偷走的,沒有通過皇帝的,偷走的,所以沒有那個書,護照沒有的,沒有護照的呢,到處爲難的。跑那裏邊,他是偷渡的呢,那個國家把他抓進去了,抓進去一看,他護照沒有,什麼,但是這國王信佛的,看到這個玄奘法師長得非常莊嚴,學問也很好,他就說你不要到印度去了,就在我這裏教化好了。結果玄奘法師,他說“我要去”,他說“我情願是死在路上,不能退一步”,他說祗有死的往前進,不能活的往後退,他是這樣子的,不能退的,也不能停下來的。再怎麼勸,勸不住,後來國王一定不肯給他走。他祗有什麼?絕食,叁天不吃飯。叁天不吃飯呢,國王感動了,總算呢讓他走。那麼他好象是,他的太後就把他收他爲養子,他跟國王結拜兄弟等于說,就是這樣子的關系,他才走,這是一個方便,如果不這樣子做的話,走不了的。那麼他這樣子走,走了,經過路上的危險很多,上一次講過的,碰到海盜,差一點要送命。
到印度之後,就是學了很多的法,學了很多的法,那個時候在印度,有一個正量部的,他是立了個量,到處的印度的僧人就是都不敢跟他辯論,很厲害。結果玄奘法師呢,他去了,他去一辯呢,勝了。這個印度人是對他恭敬得不得了,說他是大乘天,說他是天了,大乘的天,因爲那個正量部是小乘,他把小乘那個最厲害的駁倒了,就送他一個名號,叫大乘天。
, 那麼另外呢,大乘裏邊也有辯論,中觀跟唯識,玄奘法師學的是唯識宗,當時有一個論師,他是講中觀的,他們都在那爛陀寺,玄奘法師的師父是戒賢論師,那爛陀寺的講唯識的主講,另外一個講中觀的,他才講了中觀,結果玄奘法師去了之後,他又講他的唯識。那麼那個講中觀論師就不服了,跟他辯論,辯論之後,玄奘法師就寫了一部書,叫《會中論》,這部論是跟中觀辯論的。那麼這部論就是可惜沒有翻過來。
中觀,那個講中觀論師呢,他是一切法空了,而這個唯識呢,是講這個叁性,遍計所執的性是空的、假的,依他起、圓成實是有的。那麼這個兩個,一個有,一個空,就辯論。後來玄奘法師就寫了這部論,他說你們中觀所講的空,單是指遍計所執的那一方面說的,至于說圓成實跟這個依他起,你們還沒有見到,所以你們以爲一切法都是空的。那麼這一部論就是把中觀、唯識的矛盾,把它會中起來,調和的一個說法。這部論把那個中觀論師辯輸了,那麼這個很有名,但是就是沒有翻過來,這部論現在沒有了。那麼那個論師辯了,辯輸之後,他非常之不服氣,他自己沒有辦法辯,他還有個同學,也是學中觀的,他就寫信給他,他說我現在輸掉了,這口氣很難出,他說你學得很好,希望你來,再跟玄奘法師辯論,結果那個論師來了,來了之後,看玄奘法師那個樣子,看了他不敢辯,回去了(師笑)。因爲玄奘法師在講經,講得頭頭是道,他的那個威風也很大了,反正他看了之後,心裏就怕起來了,就不敢辯,就是直接地回去了。那個請他來的論師氣得不得了,他說“我叫你出口氣的,你竟然來了之後,連話都沒說一句就跑掉了。”這個就是說呢,玄奘法師在印度的聲譽之高是可想而知。
那麼他回來之後就翻了很多的論,翻了二十多年,我們這個《大般若經》六百卷,《阿毗達磨》那麼多,《發智》 、 《六足》,《俱舍論》,還有各式各樣的,翻得很多。而且還有個特征,他以前翻譯的,法相名詞不肯定,就是意思不能夠很明確地知道,…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