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呢,这是最后一部,没有作注解。后来有十家,十个论师,解释这部书,玄奘法师到印度学了之后,把这个书的十大论师的注解揉了一起,做一部解释,就是《成唯识论》,这是我们唯识宗的一部最高峰的理论性的书。
那么这样子呢,就是世亲菩萨,他本身就是从有部出家,开始有部就是一个很坚定的学者,后来就经过经部思想的熏陶,就造了这个《俱舍论》,成了一个进步的有部学者,最后又进入唯识,大乘的唯识,这是世亲菩萨一生的事迹。那么他跟外道辩论,建立的寺院很多很多,《印度佛教史》里边是讲的很多,当然我们不能全部讲出来,但是最后还要提一提的呢,在一般的佛教史里边,就说到这些功绩就完了,但一个藏地达拉那他的《印度佛教史》里边,有谈到这个世亲菩萨不但是显教学得很好,密法也是成就的。他是学的是一个《尊胜陀罗尼》,修这个法。 《尊胜陀罗尼经》,就我们尊胜幢,我们显教也有的,很多,很长一个咒。他临终的时候,因为一般的,这个成就呢,祗有临终现一现的,平时不现的,平时一般世亲菩萨祗以为他是一个普通的大学问的论师就完了,在临终的时候,他就现他的功德了,他把尊胜陀罗尼咒,这个咒很长,从最后一个字背到第一个字,不是顺着背的,倒背的,一个字不差,背了就走了。那就是说他这个法修得非常之纯熟了,可以倒起背都背得下来,那这样子现这一个功德给大家看一看,那就是说他修密法有大成就的,不是一般的。那么这些呢,就是介绍一下世亲菩萨的一些历史。那么下边我们就是作者的一些历史介绍完了,我们就要进入界品了。
界品,我们现在就要讨论这个问题了,我们在听讲的人,密集班跟大要的班,到底人数是不是差不多的?我们想呢,就是说如果人数差不多的,不重复了,密集班讲过的,大要班就不讲了,大要班讲过的,密集班就略掉了,这样子呢时间可节约一点,可以把两个月呢多讲一些。如果说密集班跟大要班的人数是不一样的,很多人不一样的,他如果你两边合起讲的话,他很多听不到了,那么也祗好大要班的就讲大要,还是重复一下,这个你们集中一下,告诉我。
A5 玄奘法师小释
(……)他的哥哥是一个出家人,是有名的法师。他跟了他的哥哥学呢,从小就学了很多经教。那个时候,唐朝,出家要考试的,那么有一次要度僧了,就是考试了,那个考官来了,就是这个皇帝派下来的,考官到他这个地方,他是河南人,到那地方去考试了。那么大家去考呢,他那个时候几岁?十三岁,要度僧呢,一般就是二十岁以上可以剃度、受戒,十三岁是不能考,年龄不合格。那么考试里边在考,玄奘法师十三岁,不准他进考场,他心里难过得很,这个回去又不想回去,进又进不去,就在考场门口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尽在那里走。那么这个考官,这个时候那个考试的主考官呢,姓郑,郑善果,这是很有学问,也是很能发掘人才的。他就看到这个玄奘法师,一个小孩子,十三岁的孩子,在门口跑来跑去的,他就问他了,他说:“你在这里干啥?”他说:“我想出家,就是年龄不到,他们不给我进去考试。”这个考官就问他了:“那你出家干什么呢?”玄奘法师说了一句话,就把他感动了,他怎么一句话呢?他说:“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远的我要接如来的那个法,光,就是发扬现在佛的教。这个话一说呢,这个考官感动了,哎呀,这个小孩子志气很大,不是一般的,就破格把他考试录取了。十三岁考试录取出家的,唐朝就他这么一个人。
那么这样子,他出家之后,他就学了很多经教,到处参访,把那些一般的我们这经教都学会了,但是他感到里边有矛盾,就是我们上次说的性宗相宗里边,很多地方有合不拢的,就是《俱舍》以前真谛法师翻的那一部,他也学了,里边还有讲不通的。那么他呢,就是怎么办呢?他就是说到处参访,各讲各的,性宗讲性宗的,相宗讲相宗的,总是合不牢一个统一的见地。那么他就想了,要真正解决问题,祗有到印度去,因为佛教印度传来的,他就立定志向要到印度去。但是去的时候,就是有一个胡人,就是一个少数民族,是西域的那个人,他一个青年,他就很同情他,他就说,他说:“你那么大的志向而去,我陪你去,我送你去。”因为他是西域的人,这个路比较熟悉一些。那么第二天,他去买马,买马的一个老的,还是一个西域人,一个少数民族,跟他说,你不要买年轻的马,要买老马,他说我给你挑,他就挑了一匹红色的老马,这个马,他说,这条路走过三次,你骑了它走,不会迷路。
那么他这样子就出发了,一个少数民族,一个老马,一个玄奘法师,三个,到印度去了。那个时候交通之不便、路之难走是不可说了,像现在飞机一下儿就到了,那时不行。路上走呢,走到一个沙漠地带,那个就是飞沙走石了,好象是什么千军万马一样的,就是妖魔鬼怪的军队,啪……,冲过来了,玄奘法师就赶快坐在地上念心经,念了之后,风息下来了,什么也不见了。这是一个险难。那还多得很。另外呢,再走了好几天呢,又没有吃的,水也很困难,这个路上呢,都是看到人骨头、马骨头,都是饿死的骨头。
那么有一天晚上呢,玄奘法师晚上休息了,他是晚上坐的,他坐在那里之后,那个跟他一起跑的少数民族呢,动脑筋了,他还有妻子儿女,他说“我跟他一路走,要是饿死在路上了,这个家里怎么办呢?我把他杀掉他,我回去了。”他就拿一把刀……(3B)他是没有睡,晚上是坐在那里,在月亮光下边坐在那里,这个样子很威仪。一看之后,感到是不忍心。那么玄奘法师听到后头有声音了,就问他:“你干什么?”他也老实跟他说了,他说“我家还有妻子儿女,还有老的,小的,要养的,我不能在这里冒生命危险,我想回去了。”玄奘法师:“你回去,你要回去就回去好了,没有关系。”他说:“你一个人怎么走?”他说:“我早就发了愿的,我就是死在路上,还是要走的。”
那么他就是少数民族走了,他就是跟了一匹老马,这样子走。那是没有一定的毅力是走不成的,那到处荒无人烟的,到处是骨头,到处是风沙,那个走,走到那个高昌国的地方呢,他看到一条河流,一条溪水,他渴得很了,马上下来要去喝水。水还没有喝到口,手舀了一口水,还没有喝,一个箭就飞过来了,差一点射在他头上,再回头一看,第二支箭又来了,已经发觉了,守门的人看,发觉了。因为他到印度去是偷走的,没有通过皇帝的,偷走的,所以没有那个书,护照没有的,没有护照的呢,到处为难的。跑那里边,他是偷渡的呢,那个国家把他抓进去了,抓进去一看,他护照没有,什么,但是这国王信佛的,看到这个玄奘法师长得非常庄严,学问也很好,他就说你不要到印度去了,就在我这里教化好了。结果玄奘法师,他说“我要去”,他说“我情愿是死在路上,不能退一步”,他说祗有死的往前进,不能活的往后退,他是这样子的,不能退的,也不能停下来的。再怎么劝,劝不住,后来国王一定不肯给他走。他祗有什么?绝食,三天不吃饭。三天不吃饭呢,国王感动了,总算呢让他走。那么他好象是,他的太后就把他收他为养子,他跟国王结拜兄弟等于说,就是这样子的关系,他才走,这是一个方便,如果不这样子做的话,走不了的。那么他这样子走,走了,经过路上的危险很多,上一次讲过的,碰到海盗,差一点要送命。
到印度之后,就是学了很多的法,学了很多的法,那个时候在印度,有一个正量部的,他是立了个量,到处的印度的僧人就是都不敢跟他辩论,很厉害。结果玄奘法师呢,他去了,他去一辩呢,胜了。这个印度人是对他恭敬得不得了,说他是大乘天,说他是天了,大乘的天,因为那个正量部是小乘,他把小乘那个最厉害的驳倒了,就送他一个名号,叫大乘天。
, 那么另外呢,大乘里边也有辩论,中观跟唯识,玄奘法师学的是唯识宗,当时有一个论师,他是讲中观的,他们都在那烂陀寺,玄奘法师的师父是戒贤论师,那烂陀寺的讲唯识的主讲,另外一个讲中观的,他才讲了中观,结果玄奘法师去了之后,他又讲他的唯识。那么那个讲中观论师就不服了,跟他辩论,辩论之后,玄奘法师就写了一部书,叫《会中论》,这部论是跟中观辩论的。那么这部论就是可惜没有翻过来。
中观,那个讲中观论师呢,他是一切法空了,而这个唯识呢,是讲这个三性,遍计所执的性是空的、假的,依他起、圆成实是有的。那么这个两个,一个有,一个空,就辩论。后来玄奘法师就写了这部论,他说你们中观所讲的空,单是指遍计所执的那一方面说的,至于说圆成实跟这个依他起,你们还没有见到,所以你们以为一切法都是空的。那么这一部论就是把中观、唯识的矛盾,把它会中起来,调和的一个说法。这部论把那个中观论师辩输了,那么这个很有名,但是就是没有翻过来,这部论现在没有了。那么那个论师辩了,辩输之后,他非常之不服气,他自己没有办法辩,他还有个同学,也是学中观的,他就写信给他,他说我现在输掉了,这口气很难出,他说你学得很好,希望你来,再跟玄奘法师辩论,结果那个论师来了,来了之后,看玄奘法师那个样子,看了他不敢辩,回去了(师笑)。因为玄奘法师在讲经,讲得头头是道,他的那个威风也很大了,反正他看了之后,心里就怕起来了,就不敢辩,就是直接地回去了。那个请他来的论师气得不得了,他说“我叫你出口气的,你竟然来了之后,连话都没说一句就跑掉了。”这个就是说呢,玄奘法师在印度的声誉之高是可想而知。
那么他回来之后就翻了很多的论,翻了二十多年,我们这个《大般若经》六百卷,《阿毗达磨》那么多,《发智》 、 《六足》,《俱舍论》,还有各式各样的,翻得很多。而且还有个特征,他以前翻译的,法相名词不肯定,就是意思不能够很明确地知道,…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