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他來了之後,把法相名詞都一個一個弄得很肯定地定下來了,那麼用這個名詞來解釋佛經、解釋法相非常之明白,容易懂。所以他以後的翻譯,叫新譯,以前的叫舊譯。舊譯就是很多地方不統一,新譯之後基本上統一了。他的譯場有幾百個人,都是有學問的人,一起翻譯的。那麼大概時間也到了,大概玄奘法師的曆史呢,我們是介紹了一下。

  

  第叁講

  

  大要,我們是上一次講到這個作者的小史,作者跟翻譯的玄奘法師講過了。那麼現在呢,開始講這個《俱舍論》了。那就得要重複了,我們這個在密集班,很多已經講過了,現在大要呢,因爲人數不一樣,那麼還是要重複一下。那麼就看這個講義,《俱舍論》總科的講義,第一頁。

  

  A6 俱舍總科

  我們看一看,《俱舍》總科。整個一部《俱舍論》,一共是二十九卷,那麼論是叁十卷,頌是二十九卷。一般說,俱舍頌,世親菩薩造的俱舍頌,祗有是六百頌,那就是二十九卷。第叁十卷,破我品,沒有頌,一般說是後人加進去的,可能也是世親菩薩原來的作品,但是不附在《俱舍論》裏邊的,那麼後人因爲看他的意思 ,跟《俱舍論》有連貫性,就把它附在後頭。那總的來說,《俱舍論》就是叁十卷。從頌來說就是二十九卷,是八品。我們先把這個總科看一下。

  界品是二卷,第一品是界品,它說一切法的體,宇宙萬法,它的體是什麼?界品裏邊講的。那麼第二個呢,根品,五卷,講的是宇宙萬法的作用,它的用。一個體,一個用,相對的。這個兩品是總講宇宙一切萬法,包括有漏的無漏的都在裏頭,它是總的。下邊的六品是分開講,有漏的叁品,無漏的叁品。那麼有漏叁品裏邊呢,世間品,就是我們這個現實的世間,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東西。當然,我們說地獄看不到,餓鬼看不到,天也看不到,人、畜牲是看到的,那麼這個比較是現實的,所以擺在第一個講,大家可以容易知道的,這是有漏的果。

  那麼有漏果是從哪裏來的,一般人就以爲,這個一般宗教也好,哲學也好,都想了很多的原因。那麼宗教裏邊,比較最粗的最簡單的就是說上帝造的,或者大自在天造的,這個世間是這麼來的。人的好壞呢,也是給你造一個好的、優等的就是好人,造一個劣等的就是壞人。以這樣子的方式解釋這個。這個我們說是錯誤的,這是因爲智慧不夠,他不能夠洞察宇宙的一切的真理,就自己杜撰了這麼一個假設。那麼這個可以欺騙一般愚昧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呢,他就感到不滿意這樣的解答。那麼在我們這裏,佛教裏邊講,這個世間的果是從業來的,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這是真正的原因。那麼業又是從哪裏來的呢?煩惱推動造的,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了,所以造業的動力就是煩惱。所以說這整個世間是煩惱推動造的業,而感到我們這個世間。從這個因來講,是不好的,所以這個世間也是不好的,髒的,痛苦充滿的,這是有漏的因,有漏的緣,感這個有漏的果。

  那麼就是說,從宇宙萬法裏邊,先把有漏的因果關系講清楚。然後我們說有漏的果既然那麼苦,有漏的因又是那麼煩惱,那麼不好,我們要求把這個解脫。那麼要解脫這個有漏的因果,是不是有辦法?那麼佛就是說有辦法的,我們把這個有漏果滅掉是可能的。滅掉的時候,得到的是什麼?得到的是清淨涅槃,證清淨涅槃的人,有哪一些?就是賢聖品的四卷,這個無漏的果。這些賢聖都能夠證到涅槃的,或者一部分證到,或是全部證到,那麼他的高矮的不同,也就是《金剛經》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都是證到無爲法的涅槃,但是有的是分證,證一部分,有的是全部圓滿地證到,就是佛。那麼總的來說都是聖者,那些是無漏果。

  那麼無漏的果,我們要達到這麼高的境界,靠什麼的因呢?怎麼樣子達到呢?要智慧。所以我們強調佛教裏邊要有智慧,有智慧才會達到無漏的果,那麼這是無漏的因,智慧。單是智慧還不夠,還要定,因爲智慧是力量不集中的話,不能破這個煩惱,等于我們說太陽光,如果你照下來,祗有這樣子照呢,火是燃不起的,但是用焦聚鏡,把它集中了一點的話,火柴就能燃起來,這個所以說要定的力量,把智的功能就更強地發揮出來。所以有智有定就可以感到無漏的果,這是無漏的一套因果。

  那麼整個《俱舍論》呢,就是說開始講一切宇宙萬法有漏無漏的體跟用,然後分別講無漏的因果跟有漏的因果,兩個,有漏的因果是我們要厭離的,無漏的因果是我們要欣求的。那麼這個裏邊,有漏的因果也就是說就我們娑婆世界,無漏的因果呢也就是說極樂世界,這個都可以套得上去的。那麼《俱舍論》裏邊又加了一個破我品,因爲《俱舍》在這個世間品裏邊就講的有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是說流轉生死的就是那些十二個因、緣,中間沒有一個我,就是把我破掉了。這個裏邊已經破掉我了。那麼後來一個破我品呢,更詳細地講這個破我的道理,沒有我的道理,那麼他們也把它附在後頭,有這麼一卷。那麼總的來說,《俱舍頌》是八品,二十九卷,再加上破我一品的話,一共是叁十卷。那麼這是《俱舍論》的總的一個結構。

  下邊我們要說,《俱舍論》六百個頌裏邊,有叁個頌是序分,六百個頌是正宗分,還有四個頌是流通分。一般的經論都是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個分,那麼這個《俱舍論》也同樣如此。世親菩薩造《俱舍論》的時候,正宗分是六百個頌,前面加了叁個頌是序分,再加後邊的四個頌,是流通分,一共是六百零七個頌。那麼我們先看一看總的這個序分。

  

  二 序分

  

  

  

  A1 正明序分(卷一)

  

  諸一切種諸冥滅 拔衆生出生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 對法藏論我當說

  序分裏邊,有書的,我們就看看書,就是這一個頌,它不集中的,我們把它書看一看,就是“諸一切種諸冥滅,拔衆生出生死泥”。這一個下邊連下去叁個頌都是序分。那麼序分裏邊,“正明序分”,就是那個直接地講序。第二個是“隨難別解”,解釋那些問難的。那麼正明序分裏邊,有“歸敬序”,“發起序”。歸敬序就是皈敬叁寶,歸敬佛。發起序就是自己要發心造這個《俱舍論》。

  

  B1 皈敬序

  C1 明佛叁德

  諸一切種諸冥滅

  那麼歸敬序的這個裏邊呢,我們就看第六頁的那個講義,歸敬序,它的是第一句,後頭還有幾句沒有印出來,先把第一句講了。“諸一切種諸冥滅”,它是第一句,明佛的叁德。我們看序分的表,它歸敬序,我們歸敬哪個?歸敬那些有叁個功德的人,這叁種功德的人,真正有這叁種功德的呢,一定是佛,除了佛之外,沒有其他的人能有這叁個功德,那麼我們就歸敬這叁個功德,也就是說歸敬佛。爲什麼不直接說佛,而要說叁個功德呢?就因爲外道也說他自己的教主是佛,也說他的外道是至高無上的,我們假使直接說釋迦牟尼佛是最高無上的,那麼他們就說你們跟我們一樣,你們還是有偏見,說自己的好,一般說起來王婆賣瓜自吹……。這就是說自己好呢,人家不信服,那麼我們現在說呢,不直接說釋迦牟尼佛,就是有這麼叁種功德的人是我們歸敬的,而實際上祗有釋迦牟尼佛才有這叁個功德,一切外道的教主,甚至哲學家、科學家都不能具備這叁種功德。所以說歸敬叁德也等于是皈敬佛。那麼這個歸敬叁德的話,就是有兩句,“諸一切種諸冥滅,拔衆生出生死泥”,這是我們書上的最開始的一個頌。在哪一頁呢,你們自己翻了,我這個書跟你們不一樣。十二頁,十二頁那個頌,大家看一看。這是序分的叁頌裏邊第一個頌,“諸一切種諸冥滅”。

  

  D1 德所依人

  我們先看第六頁的講義,“諸”是一個代名詞,是多數,不是一位,是有好幾位的,那就佛不是單是釋迦牟尼佛,東方有藥師佛、不動佛,西方有阿彌陀佛。

  那麼我們念《阿彌陀經》,就有十方都有佛了,上方有梵音佛……等等,下方有什麼達摩佛、名聞佛、名光佛4,那佛不是一尊的,那麼就諸來代替。諸,這樣子的人,那麼不是一個。那麼這個諸呢就是有什麼功德的?一切種冥滅掉的,諸冥滅掉的,還有拔衆生出生死泥的,這是有叁種功德的人,我們歸敬。那麼這個諸呢,不直接說諸佛,就是說有叁種功德的那些人,是我們歸敬的。有這叁個功德就是佛了,其他人沒有這叁個功德。

  

  D2 人所依德

  E1 自利德

  F1 智德

  那麼我們看“一切種冥滅”、“諸冥滅”。什麼叫“一切種冥”?一切種冥,我們說得簡單一些就是習氣,諸冥呢就是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無明,染汙的,就是不幹淨的。而這個“一切種冥”呢,他就是對一切法不能夠完全了解,煩惱是沒有的,不是煩惱,所以它不是不幹淨的,叫不染無知,無知就是不懂,它也是不懂,對一切法不懂的。假使科學的道理不懂,這個造原子能的道理不懂,太空的一些知識不懂,這些不是屬于煩惱的,那麼這個叫不染無知,也叫習氣。對一切法不能夠理解的,一切種冥,這個一切種冥滅掉的呢,就得一切智,一切智慧都圓滿,什麼東西都能知道,那就是佛的智德,智慧的功德圓滿的,一切種冥滅。

  

  F2 斷德

  那麼“諸冥滅”呢,煩惱都斷完的,這個煩惱就是見道所斷的,有八十八種,修道所斷的有十種,一共九十八,再加十個纏,一百零八。所以我們的念珠,爲什麼有一百零八顆?有道理的。一百零八個大小的煩惱,都是我們要滅掉的,修行的時候就針對要滅這一百零八個煩惱,所以念珠是一百零八顆。那麼這一百零八的數字呢,我們的表上有的,這裏還沒有印出來,那麼後邊再過幾張紙,就會出現這個表。見道的斷的呢八十八種,修道斷的呢十種,九十八了,再加小的煩惱,十個,一共是一百零八,這就是一百零八的來由。那麼這是消極的呢,是斷一百零八煩惱,積極的呢,修一百零八個叁昧。所以念珠是兩層意思:要功…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