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97

  ..續本文上一頁做到的。到了晚上之後,檢查哪些戒相沒有做到,忏悔。

  忏悔呢,我們說犯了戒之後,一般地如法忏悔,要人前忏悔的。那麼在末法之期,也可以方便,就是佛前忏悔。佛前忏悔的效果呢,你要把佛當作真的佛看,效果極大。如果你把佛當成一個像、一張紙、照片,那麼你等于就自己騙自己了,“我忏悔過了,反正一張紙也不知道我犯了什麼罪。”這個東西就效果就不大了。如果當真正的佛面前,自己要對佛要說自己犯了什麼戒的時候,感到很慚愧,而且很膽小,說都不敢說。那麼這樣子的忏悔,就是有效。那麼就是末法時期,就是開許一個方便,就是實在沒有人前忏悔的時候,佛前好好地至誠忏悔。那麼哪一些做錯的呢,明天決定要下決心,不要再這麼做了。這樣子每天檢查,每天檢查的話,提高。袁了凡的功過格就是這個意思。他是以世間的那個善惡來分,我們以佛教的標准來看,這個比他還高一點。當然五戒的這個戒相是比較略一點,但是我們如果把五戒裏邊的仔細的東西去看一看,五戒也不是很好守的。要五戒持到一點不犯的話,這個標准還是蠻高的。

  所以說,如果我們把五戒的戒相,好好地去每天是思惟一下,早上提一提,幾個戒相如何,晚上檢查一下,到底犯多少。這樣子你就天天向上,一天一天地往高上去。而且我們還有一點,上次講過,業品講過的,我們假使受了戒之後,就是五戒也好,十戒也好,二百五十條戒也好,都是七支的無表色,身叁口四,這個七支無表色。五戒裏邊也有七支,殺、盜、淫是叁支,口裏邊雖然祗指妄語,但是在绮語、惡口……

  (23B)至少五戒是保證不墮叁惡道的,如果加上菩提心,將來成佛的基礎就在這裏,所以這個很可貴,不要看輕五戒。真正的二百五十條戒的中心、核心也就在五戒,但是加在外層的防護,一層層的防護的這個防線就多了,七道防線了有,五篇七聚,七聚戒呢一層防線,一層防線。你們在家人就是堡壘就暴露在敵人面前的。我們出家人堡壘前面一重防線,二重防線,叁種防線……好幾層防線保護這個根本的堡壘,你要攻進來,不容易。你們在家人的,就是直接暴露在敵人面前,那就好好地防護這個都,這個四根本不要給他犯掉,要就是簡單化一些。

  那麼當然,出家的跟在家的是不能比。在家人的有在家的條件,因爲有的人他不能出家。父母不同意的不能出家;家庭事情沒有處理,還不能出家;還有這個現役的軍人,政府不同意的,不能出家;大將,比較有功勞的,國家要用的人,不能出家。反正這些,各式各樣條件很多,再加上一個有病的不能出家,有一百幾十種病的都不能出家,身上有疤的不能出家,不能受戒,條件很多。你不要看在出家人很起碼,出家人是挑了又挑,選了又選出來的一個,所以要求極高的。這人天師,我們不能馬馬虎虎抽一個人出來就算數。但是現在末法時期很可憐,他們說去年我們大陸上J山授戒,瞎子、跛子、聾子多得很,這些照規矩是不能去受戒的。但是在末法時期,也就大開方便之門了,都一下子授起來了。好,今天講到這裏。

  

  第十四講

  

  F4 明阿羅漢向果

  上界修惑中,斷初定一品,至有頂八品,皆阿羅漢向

  第九無間道,名金剛喻定,盡得俱盡智,成無學應果

  講義的賢聖品,昨天講到不還果、不還果向,不還果講完了。有七種不還,還有九種不還果,都講了。那麼現在就是要最後第四果了,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第叁頁,阿羅漢向果。

  “頌曰:上界修惑中,斷初定一品,至有頂八品,皆阿羅漢向。”這個阿羅漢向很多,從初禅的煩惱第一品開始斷了,一直到有頂的煩惱第八品爲止,都是阿羅漢向。第九品一斷就是阿羅漢果了。這個斷到有頂第八品都是阿羅漢向。那麼下邊就是無學道了。第九品呢,無間道,就是有頂的煩惱,第九品,無間道正在斷的時候,叫金剛喻定。到解脫道的時候,“盡得俱盡智”,那個煩惱盡了,這個“得”起來,跟那個盡智一起來之後,就是成了無學,這是阿羅漢果。

  那麼下邊,我們看一個表。阿羅漢向,斷上界的修惑,就是色無色界的煩惱。欲界的煩惱,九品斷完了,得不還果。不還果再往前進,就是阿羅漢向。什麼時候開始叫阿羅漢向?初禅的第一品煩惱開始斷掉時候,一直斷到有頂的八品,那麼中間有八個地,八個地,七九六十叁,再加八,六十叁加八呢,就是七十一品的煩惱,有六十叁、八,七十一品煩惱。這個都是屬于阿羅漢向。那麼把第八品斷掉之後,斷有頂第九品的無間道呢,這個叫金剛喻定,這個時候還是阿羅漢向。到解脫道的時候,就是阿羅漢果了。

  爲什麼叫金剛喻定?“此定能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能摧一切,故名金剛喻定。”這個定,什麼煩惱都能破,所以好象金剛。我們說世間上金剛是最厲害的,金剛能壞一切。我們的《金剛經》、金剛能斷般若,就是金剛能斷一切東西。但是我們這個金剛能斷般若是怎麼呢?就是空性。空性能破一切,而不爲一切所破。哪個把空性破得了的,沒有的,但是空性可以把一切有都破完。在這裏,就是也是這個金剛做比喻,金剛能壞一切,那麼這個金剛喻定,力量最大,它一切煩惱都能破,但是它不需要破那麼多煩惱。他祗要破一品好了,它能力是破叁界的煩惱都能破完,但是金剛喻定生出來的時候,其他煩惱都破完了,祗丟下有頂的最後一品煩惱。這一品煩惱是最微細、最難破的,沒有金剛喻定是破不了的。那麼這一品煩惱能破的定呢,什麼煩惱都能破。雖然它幷不是破那麼多煩惱,祗破一品,但是這一品是非常困難的,祗有金剛喻定能破。

  這個金剛喻定,把煩惱破掉後,“能引盡智全起”,它可以引出盡智,把它生出來。到解脫道的時候,盡智一生,就是阿羅漢果了。所以說阿羅漢果,斷有頂的第九品的惑,無間道是金剛喻定,解脫道,跟“漏盡得”,就是一切煩惱斷完的那個“得”,“最初俱生”的這個智慧叫“盡智”。盡智生了之後,阿羅漢果,再不要學了,無學了。

  那麼我們翻過來,還什麼叫阿羅漢呢?阿羅漢翻漢語呢,是“應”,應當的應。什麼叫應?兩個意思。“一、自利已成,更無應學,唯應作諸利益他事”,自己的自利的事情做完了,再也沒有什麼好學了,祗有做利他的事情了,再過去就是做利他事情了。第二呢,“梵行已立,煩惱已斷,應受人天廣大供養”,不是小供養,廣大供養。但是我們在這裏看到了,梵行建立起來了,煩惱斷了之後了,可以受人天廣大供養。那麼我們現在的凡夫僧,梵行建立了沒有,煩惱斷了沒有?這個受供養的時候,就很提心吊膽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如果不修行的話,披毛戴角還,還是輕的,重的就是地獄還,地獄裏去還了。這裏都是警惕我們修行的人了。什麼叫應受供養呢?就是要這樣子的人才應受供養。那麼我們就是托了這個佛的福,托了一些阿羅漢的福,我們也剃了頭了,也穿了袈裟了,也來受供養。這個供養,不是我們該得的,是佛的跟阿羅漢的那些余下來的一些光,我們沾了一些光。這個是應當自己不要我慢。這個阿羅漢是“應”,兩個道理講完了。

  

  F5 明九無學

  七聲聞二佛,差別由九根

  那麼下邊,無學果的差別。我們說《俱舍》是不是小乘?好象講阿羅漢爲止了,我們這裏下邊引了很多,就是證明《俱舍》不是小乘,叁乘同時都講的。那麼下邊我們看下去就會知道。

  先來說無學的有幾種,無學道的差別。“頌曰:七聲聞二佛,差別有九根”。無學裏邊有很多,聲聞有七種,佛呢兩種。這個他們的差別是怎麼來的呢?根器不同。九根,就是下下根到上上根。那麼我們看下邊一個表。

  這個阿羅漢裏邊有無學,聲聞有七種,那麼哪七種呢?一、“退法”,這是無學裏邊最下根的,“謂遇少緣,使退所得”。祗要碰到一點點緣呢,會退的。但是我們這裏知道,阿羅漢退,這一生沒有命終決定會恢複他的阿羅漢果的,雖然退,是暫時的退。同時,退了之後,即使在退的時候,阿羅漢所不做的事情,他都不會去做,所以退了之後,也不會犯戒。這個阿羅漢犯戒是沒有的事。這是最下的一種根,“退法”。

  第二種“思法”,“下中根,謂懼退失,恒思自害。”他知道退,前面那個,比他高一層了,知道退是不好的,他時時恐怖要退,“恒思自害”,有的時候會想到自己害自己,免得退了,圓寂之後是不退了。當然這一種想法也不對了。

  再高一層的,“護法”,這是“下上根”,“謂于所得,喜自防護”。他所得到的阿羅漢果,他能夠自己防護,不給他退下去,這是高一層了。

  第四種,“安住法”,這是“中下根”。“無勝退緣”,沒有殊勝的使他退的緣,雖然不自己防護,也能不退的,但是沒有殊勝加行呢,也不會增進。什麼叫加行呢?練根了。他是鈍根了,可以練根了。固然說他沒有特別的因緣呢,他雖然不自己防護,也不會退,但是沒有殊勝的加行呢,也不往前進。安住,就是不動,老地方,原地不動。這是第四種。

  

  

  第五種,“堪達法”,“中中根,謂性堪能,好修練根,速達不動。”他這個人,他有能力,也歡喜練根,修練根的那些加行,能夠很快地達到利根的阿羅漢,不動就是利根阿羅漢。

  第六就是“不動”,“中上根”,練根而得到的不退,叫不動。

  下邊“不退法”,“上下根”,本來是利根,原來不是練出來的,不退的。這兩種,“不動”、“不退”都是“不爲煩惱所退動故”。

  前面後頭沒有講,這個前面五種都叫“時解脫”阿羅漢,要等待好的時候,才能入定,才可以斷煩惱,心解脫。這是從我們的這個“信解生”裏邊,就是在見道的時候呢,“隨信行”,修道的時候呢,信解,那麼到阿羅漢的時候呢,時解脫,鈍根。什麼樣的好的因緣才能夠解脫呢?就是有好的衣服,好的飲食,好的臥具,或者好的處所,再加好的人給他說法,或者好…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