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98

  ..續本文上一頁的同學跟他一起修。要這些因緣,才能夠解脫,那麼這是鈍根了。如果緣不具,他不容易證阿羅漢果了。所以說我們說對鈍根的人呢,也要吃得好一點。(師笑)利根的就不在乎了,利根的你吃得差,哪怕吃草根,他一樣證道。鈍根的人不行了,你吃得差一點,營養不夠了,他氣力不夠,他要修行上不了路。晚上睡不好也不行,那個就是要臥具也要好,飲食也好。你環境太吵了也不行,好處所。沒有人給他說法,他就進不上去,要有好的人,能跟他好好地說法,也有好的同學,給他鼓勵他,一起上進。那麼這是時解脫。要等待條件的,沒有好的條件,解脫不了。

  下邊兩種呢,利根的,“不爲煩惱所退”,他不會退的,這兩種,叫不時解脫,不需要等待那些好的飲食、好的衣服、好的臥具,他自己入定,得心解脫。這種,從見道的時候是隨法行,行修道的時候“見至”,無學道的時候,就是“不時解脫”了。

  這個利根、鈍根,我們以前講過了是。每一個道都有兩種,一個是鈍,一個利。怎麼練?他們怎麼這個……,前面都講過,在講同類因的時候。

  下邊就是二個佛。我們說,《俱舍》不但是阿羅漢,還有佛。第一種是辟支佛,獨覺,這是上中根。那麼最後第九種,上上根,大覺,佛。那麼從這裏看,阿羅漢跟佛是根機的不同,解脫是一樣的,都得到解脫了。但是我們說,度衆生的功德,阿羅漢是沒有的,獨覺也沒有的,這個祗有佛才有,所以佛是上上根,不但是解脫裏邊是上上根,還有那些斷了這個一切種冥,聲聞緣覺斷的諸冥,他斷一切種冥,他也是有這個拔衆生出生死泥,這個要把一切衆生都救度出來的,這個功德,聲聞、緣覺是沒有的,祗有佛才有。所以佛是上上的根,最高的。

  

  F6 明佛因相

  G1 明供養佛

  H1 明佛數

  于叁無數劫,各供養七萬,又如次供養,五六七千佛

  那麼我們下邊就是講佛的事情,我們講《俱舍》不單是二乘,還要講佛的事情。二乘從見道、修道、無學道我們都講完了。佛怎麼做?佛的因相,佛怎麼修來的?第一是要供養很多的佛。“頌曰:于叁無數劫,各供養七萬,又如次供養,五六七千佛。”那個表在下邊。供養佛的數字。第一阿僧祗劫,要供養七萬五千,第二阿僧祗劫,要供養了七萬六千,第叁阿僧祗劫,供養了七萬七千的佛,這是單從供養佛的數字來說,就修了那麼多。

  

  H2 明所逢佛

  叁無數劫滿,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

  下邊碰到什麼佛?“頌曰:叁無數劫滿,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叁無數劫滿,最後一個阿僧祗滿的時候,是碰到勝觀佛,這是逆次,就是次第倒的。第二阿僧祗劫滿的時候,碰到燃燈佛,那個時候給他授記了。第一阿僧祗劫滿時候,還沒有授記,碰到就是寶髻佛。那麼這最初發心呢,就釋迦牟尼佛。

  那麼下邊第二個表。所碰到的佛,最初發心碰到釋迦牟尼佛,這個釋迦牟尼佛是老釋迦牟尼佛,不是印度的悉達多太子那個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他前生的時候,他在一個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看到那個,他是陶師的孩子,他家裏他們請這個釋迦牟尼來應供。他看了這個佛,非常殊勝,他就發願,他說我將來也要成佛,跟現在的釋迦牟尼,就是他現在他供養的那個佛一模一樣,名字也一樣,什麼什麼都一樣。那麼這個願呢,後來叁大阿僧祗劫滿了之後就滿願,現在也叫釋迦牟尼佛。他成就的一切功德什麼東西,都跟那個原來的釋迦牟尼佛一樣。

  世上有什麼願,就得什麼果了。我們不要看了,開始發願的時候,好象是說大話,你祗要發了願,認真地修的話,這個果就會來,而且一模一樣的願就成就。但是我們也不要亂開玩笑,亂發願,發不好的願。發不好的願,發不正當的願,將來如果你碰到因緣也會滿那個果,所以願不能亂發。我們在這個修早晚課的時候,在課前發願,最後回向。發願跟回向性質相同的,在前面的叫發願,在後邊的叫回向。這個回向、發願不能亂發,亂發的時候,你將來滿的願,也是那麼一個願。所以說我們勸大家,固然你爲自己爲現身,你發一點願,現在有什麼困難,發點願,是可以的,但是總的,成佛度衆生的願,一定要擺上去,否則的話,那你人天福報,把你所有的功德,修持的功德都成了人天福報去了。所以決定後邊要總的回向衆生及佛道那些願一定要有。就是淨土宗的願一切功德,莊嚴佛淨土,這些願都要擺進去。不要專門發自己個人的願,這個因爲發願了之後,會滿願的。

  那麼第一次的阿僧祗劫滿的時候,碰到的寶髻佛。第二阿僧祗劫滿的時候,碰到燃燈佛。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對燃燈佛起大的恭敬供養心,把自己……,燃燈佛要走一個地方,要走過一段路上,有一個水塘子,他們都其他地方都整理好了,這個水塘子還沒有掃除,而佛已經走過來了。他在因地很著急,趕快把自己伏在地下,把最好的衣服放在這個水塘上,把自己頭發蓋在這個衣服上,讓燃燈佛過去。這樣子的,以這樣子的供養心,得了燃燈佛的授記,他就是再過多少時間要成佛等等。那麼第叁阿僧祗劫滿的時候,就碰到勝觀佛。這是每一個阿僧祗劫滿,碰到的佛,名字有的,前面供養七萬五千、七萬六千、七萬七千,那就名字就不寫了,寫起來就寫不完得多了。那麼這個是佛,他的功德。

  

  G2 明六度圓

  但由悲普施,被折身無忿,贊歎底沙佛,次無上菩提

  下邊是六個波羅蜜多如何圓滿。“頌曰:但由悲普施”,他的布施,不是有所希求的,不是爲了求什麼財富,也不是爲了求什麼升官,也不是爲求家庭平安,祗是爲除衆生的苦惱,以單由這個悲心出發的布施,這個布施波羅蜜多就圓滿了。如果你不爲悲心,爲其他目的的呢,這談不上布施波羅蜜多。那麼下邊,“被折身無忿”,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一點瞋恨心,這是持戒跟忍辱波羅蜜多圓滿。“贊歎底沙佛”,七日翹勤贊歎佛,七天七夜,一個腳踩下去,還沒有踏在地下,一個腳翹起,這個就不斷地贊歎,七天七夜地贊歎,是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次無上菩提”,就在這個金剛喻定的時候,般若跟那個禅定波羅蜜多圓滿。

  六個波羅蜜多,于這個四位,就是“但由悲普施”一個;“被折身無忿”第二位;“贊歎底沙佛”,第叁位;“次無上菩提”,第四位。這個波羅蜜多,在這個四位裏邊,“一二又一二”。第一個“但由悲普施”,成就一個波羅蜜多,布施。“被折身無忿”,成就兩個波羅蜜多,持戒跟忍辱。“贊歎底沙佛”,成就一個精進。“次無上菩提”,金剛喻定成就的是定慧兩個波羅蜜多,禅波羅蜜多跟那個般若波羅蜜多。是“一二又一二”。那麼是“如次修圓滿”,按了次第,修圓滿了。那麼這是講佛,這個六波羅蜜多如何圓滿的。這個我們也有表的。

  

  H1 施位

  布施位,第一是成就他的布施波羅蜜多。現在我們不著急了,我們肯定講得完,所以說慢慢來也不要急,下星期還有叁節課。我們說這個六波羅蜜多如何圓滿的。第一是布施位,“若時”,就是那個時候,“菩薩普施一切”,一切衆生都布施,“乃至眼髓”,乃至眼睛、骨髓都沒有一點點吝惜的心,“但由悲心,非求勝生”,不是爲求勝生,單是由悲心出發,不是求勝生,勝生就是說下一輩子要得到圓滿的身。這個好不好?也好。這是下士道,得了圓滿身可以修行了。但是佛的布施,純粹爲衆生了,衆生的苦要除掉,不爲自己了,這個是最高布施。“齊此布施波羅蜜多”圓滿,到這樣的水平、高度呢,布施波羅蜜多修習圓滿了。

  那麼布施波羅蜜多修習圓滿,一般是有一個具體的事例的,這個我們也可以講一下。但是我有的忘記掉了,可能是不全。這個釋迦牟尼佛,他住因地的時候,是一個太子,這個太子是布施出名的,人家叫他好施太子,就是布施,有求必應,跟觀音菩薩一樣,你什麼東西求他,決定答應你,而且盡量給你做到。那麼這個時候,他們國家很強盛,那麼鄰國對他們國家,也好象……,因爲他們之所以強呢,他們有個最大的國防武器,一個大象,大白象。這個是在古代的武器裏邊,最厲害的,象軍,象的軍隊是最厲害的,沖起來是無摧不破的。那麼他的父親的一個大象是象王,一切象都比它不上,所以他的國家非常強。而他的鄰國,就是對他的國家有妒嫉心,因爲國家裏物産很豐富,什麼什麼都好,但是他們很強,又打不過去。他們心不懷好心了,他們主要顧慮的就是他有大白象了。那麼他的一些他們的國家裏邊人,就在商量了,討論這個事情了。他們有些大臣就建議他們國王,他說:“你對這個國家,他們有個好施太子,你祗要向那個太子去把大白象要過來,布施之後,那這個國家就在你手下了,你放心好了,毫無問題了。”這個國王,他說這個大白象人家的國家唯一的國防武器,怎麼肯給呢?他說:“你,這個好施太子這個人,你去試試看,可能會給的。”

  他們說,國王就派了幾個比較聰明的婆羅門,跑到好施太子那裏。開始是不說明要求,就跑得來贊歎他:“好施太子,不但你們全國聞名,我們鄰國,國際上都知道你名稱,你真是太了不得,我們來看看你這位了不得的太子,這個布施第一的太子。”說了半天,說了半天之後,太子謙虛了,沒有什麼了不得了,什麼。他說:“你好施是好施了,但是你還是總是有一個限度了,有的東西你還舍不得施的。”太子說:“你放心,你祗要提出來,我決定會布施你的。”他說“啊呀,不要提了,你呢等于是布施不了呢,反而不好看,難爲情了,大家不好意思。”他說:“不要緊啊,你說。”說了好幾遍,他說:“你盡管說好了,我保證給你。”他說:“你一定要我說,我就說了,是那個大白象。”這個太子聽了一震,他說:“這個大白象,不是我的,是國王的,這個怎麼好布施呢?”他說:“我知道你沒有辦法了,我早就說了,你不要說好些,你就是布施不了…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