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什麼用呢?碰到這叁個煩惱,等于說巡邏的,看到你了之後,抓住,還是送到欲界的牢獄裏去。“由此叁還生欲界”。因爲這叁個東西,等于巡邏兵一樣的,你即使逃到有頂,他還是把你抓回來,把你關了欲界的牢獄裏去,所以這五個東西不斷的話,欲界是逃不出的。這個最厲害的,欲貪、瞋,是把你鎖在欲界裏,跟牢卒一樣,把你關起來,守著你,不准你跑的。假使你欲貪、瞋,能夠把它壓下去了,總算逃出去了,但是你身見、戒禁取、疑沒有斷的話,那些巡邏兵哪一天碰到你,你哪一天還得下欲界乃至地獄。
我們不是講過一個公案嗎?有個仙人,他修非想非非想定,得了那個定了,就入定很高興,非想非非想,那個舒服得不得了。我們說得了初禅,我們上次講過的,就是得那個喜樂,離開了欲界的煩惱的喜樂就非常殊勝,那麼到最高的定,非想非非想天,那舒服得不能講了,很好。出了定之後,因爲他這個非想非非想天的定很深,時間很長,出了定之後,發現他頭發,這個外道頭發很長,一個老鼠在他頭發裏做窩,把他頭發咬得一塌糊塗,小老鼠,這個什麼東西,髒的,在頭上,他氣得不得了,發一念瞋恨心,就下地獄。所以說,這個,你就是跑到非想非非想天,你這個幾個煩惱沒有斷的話,下地獄還是要下去,沒有用的。所以這五順下分結很厲害,一定要把它斷掉。
那麼上一次,我們說不還果,就是叁果,叁果就非斷這個叁個不可,如果你斷不了的話,你還得下來。不還果,你能夠做到不還,這五個一定要斷完。
這個我們看表。表裏邊,“身見、戒禁取、疑”,這叁個東西,就是你,假使你好不容易超出欲界了,乃至有頂,乃至修定到了有頂了,但是有叁個巡邏兵,把你看到之後,還要生欲界的。而下邊第四欲貪跟瞋,那是最厲害的,不超欲界的,跟守獄的卒一樣,守獄的兵,他看了你,不准你跑出去的。
那麼什麼叫五順下分結?下就是欲界,在叁界裏面最下一層,“此五順益下分界故”,這五個東西是順了這個欲界的,叫順下分。那麼這五個東西,如果我們要想離開欲界,非要把它去除不可。那麼欲貪跟瞋,我們修初禅、二禅、叁禅,乃至有頂的非想非非想禅,可以把它斷,壓下去,但是身見、戒禁取、疑,這叁個東西,非要見道才能斷。那麼你沒有見道,就是凡夫修有漏定,有漏定,你即使把欲貪跟瞋壓下去了,你得到上面的禅定,但是這叁個沒有斷,沒有用,將來還是要下欲界的,所以一定要把這個身見、戒禁取、疑,見了道把它斷了之後,然後再修那個修道,把欲界的貪除掉,把欲界的瞋除掉,那麼你這個生到色界天了,就是不還果,再不來欲界了。如果你這個五個東西沒有斷完的話,你再上邊的八萬四千大劫的有頂天的享受,總一天會得下來,而且很可能是地獄。你修外道,所以邪見這類東西在裏邊,他這一輩子的果報受完了,那些第二輩的果報成熟了,就下來了。所以這五個,叫順下分結,那麼我們如果想不願意在欲界久住,那就是要好好地把這個東西對治,不要給它發展。
F3 明五順上分結
順上分亦五,色無色二貪,掉舉慢無明,令不超上故
下邊是五順上分結。還有一個結叫五順上分結,“順上分亦五”,“下”是欲界,“上”當然可想而知,是色界、無色界。那麼順上分的結也有五個,“色無色二貪”,色、無色的兩個貪,一個是“掉舉慢無明,令不超上故”。這個五個東西,使我們不能超出色界、無色界。那就是說,等到你證了這個不還果之後,還有這五個東西沒有斷完的話,那你出叁界是沒有辦法的,還在色界、無色界裏混。那麼你要把這五個斷完了,那麼證阿羅漢果出叁界。
所以這五順上分結是對凡夫說呢,是不相幹的,等到你證到叁果以後,這個問題、這個矛盾就突出來了。在凡夫時候,突出矛盾是在前頭,五順下分結,這個隱在後頭。這個不但是隱在後頭,它這個五個東西,它的力量幫助五順下分結,使你不超出欲界,等到你把欲界的五順下分結斷掉了,然後這個矛盾突出了,它專門把你抓住,不給你離開色界、無色界。如果要出叁界的,證阿羅漢果,就要把這五個斷掉。這個五個東西是一個“色界貪”,一個“無色界貪”。爲什麼色界、無色界的貪要分開說呢?“以貪過重,兩界別論”。因爲貪的過失特別重,那麼就把它分開說,所以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下邊是合起來了,色界、無色界的“掉舉”,合了一個掉舉,一個,一個結。一個色界、無色界的“慢”,它是一個,合一個結。色界、無色界的無明,也合一個結。那麼一共五個結,“由此五種,能令有情,不超上界”,有這五種結(煩惱)的話,使我們一切有情,不能超越色界、無色界,不能超,不能跳出去了。雖然跳出欲界了,上面兩個界還跳不出。這五個結煩惱,“順益上界”,對上界是有順的,資益它的,就是順了上界的,那麼叫順上分結。
下面我們一段呢,是從《順正理論》裏邊摘下來的,解釋五順上分結跟順下分結的關系。“唯修所斷名順上分”,因爲我們說,五順下分裏邊,叁個是見所斷的,身見、戒禁取、疑,這個見道已經見過了,上邊就不要再見道了,見過道了,不會退的,你見了道了,這個已經斷完了,就不要再斷。那麼這個,所以說見道的煩惱已經斷完了,那就是修的煩惱,所以說貪、慢,這些東西,那個瞋都沒有了,瞋是欲界的,貪、慢、無明,這些東西,那麼掉舉很厲害。“唯修所斷名順上分”。因爲順下分結,這個過程已經過掉了,見所斷的都斷完了,所以說留下的呢,順上分的,都是修所斷的煩惱了。爲什麼叫順上分結?因爲“順益上分”,這五個煩惱是增長、順了色界、無色界的,所以叫順上分結。“要斷見所斷,彼方現行故”,在見道所斷的煩惱沒有斷之前,這是隱在下邊的,這個矛盾是不突出的,把見道所斷的煩惱斷完之後,這個矛盾才突出來。“見所斷惑未永斷時”,就是說見所斷的煩惱還沒有斷掉的時候,“亦能資彼令順下分故”,因爲它那個時候,見道的煩惱沒有斷,它的作用不在上個,在幫助這個見道的煩惱,使有情在欲界裏邊不出來。等到你見道的煩惱斷完了,它才現行,就是說,它自己站出來了,把你在色界、無色界扣住,不給你走。所以說你見道沒有斷之前,他幫助五順下分結,在你欲界不能出去。那麼你見道的話,五順下分結斷完之後,那麼它們就突出它的煩惱、矛盾,它就是扣住你了,不給你超出色、無色界。這個叫順上分結。
那麼就是說,五順下分結沒有斷呢,得不到不還果,第叁果證不到的。要證第叁果,必定要把順下分結斷掉。如果要證阿羅漢果,那這個五順上分結要斷完。那麼這兩個,就是要證不還、證阿羅漢果,非要斷的那個結,所以特別重要,又分兩個:一個五順下分、一個五順上分,這也是兩個結。
那麼就把我們經上所說的結,基本上介紹完了:一個是九結;一個是五順下分結;一個是五順上分結。結有那麼多種。
E2 明縛
縛叁由叁受
下邊是縛,縛的意思我們念過了,“系縛有情”,把有情捆起來叫縛。捆起來幹什麼呢?受苦。縛有叁種,“縛叁由叁受”,縛有叁種,怎麼分的呢?由叁個受來分的。那麼都看表了,一個是貪縛,一個是瞋縛,一個是癡縛。
“謂于樂受,貪縛隨增”,你享受樂的受,“貪縛隨增”,你說你很舒服,結果煩惱增長,貪的煩惱就會增長。你瞋縛呢,“謂于苦受,瞋縛隨增”,當我們受苦的時候,這個瞋的煩惱隨增。癡縛呢,“謂于舍受,癡縛隨增”,你不苦不樂,什麼事也沒有就好了呢?這個癡縛又隨增。所以說我們衆生,一天到晚增長煩惱。你說你享受吧,很舒服,貪縛隨增;你說你受苦吧,很苦惱,瞋縛隨增;你說我什麼都沒有,又不苦又不樂很好了,但是癡縛又隨增。那麼一天到晚增長煩惱,多難受,你要怎麼解脫呢?所以趕快要修行,不修行的話,如果凡夫不修行,煩惱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滾雪球一樣的,越滾越大,滾到後來,沒有辦法了,滾到地下去了,地獄裏去。這個叁個縛也是……,這些都是根本煩惱的變化,在經典裏邊出現的,很多樣的品種,都是根本煩惱。祗有九結裏邊摻入兩個纏。
E3 明隨煩惱
隨煩惱此余,染心所行蘊
那麼下邊,隨煩惱,就是小煩惱。頌曰:“隨煩惱此余,染心所行蘊”。什麼叫隨煩惱?就是“此余”,根本煩惱之外的,“此”是根本煩惱,根本煩惱以外的那些染心所,就是行蘊裏邊的染汙的心所法,這些都叫隨煩惱。“除前所說六隨眠”,“此”就是說根本煩惱,“乃至九十八”,六個也好,七個也好,十個也好,九十八個也好,這些煩惱是根本煩惱,把這些根本煩惱除開以外,其余的“纏垢”等等,那些行蘊裏邊的,染汙的心所法,都叫隨煩惱。爲什麼叫隨煩惱呢?“隨根本煩惱起故”,它跟了它們一起走的,叫隨煩惱,它自己力量沒有那麼大,但是也是個煩惱,是跟了根本煩惱後邊生起來的,隨煩惱。所以這個隨煩惱,實際上就是小煩惱,根本煩惱就是前面的這個十個,或者九十八個。
E4 明纏
纏八無慚愧,嫉悭並悔眠,及掉舉惛沈,或十加忿覆
無慚悭掉舉,皆從貪所生,無愧眠惛沈,從無明所起
嫉忿從瞋起,悔從疑覆诤
隨煩惱裏邊,就是纏,我們前面講過,纏是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品類足論》的比較以前的那些論師,他們根據《品類足論》,分了八個纏;《大毗婆沙》結集以後,那些論師結集了很多的經論,各方面參照,又加了兩個,那麼成了十個纏。
那麼這個纏呢,那些名相我們在講界品的時候,基本上都講過了,我今天就是特意把這個帶來,因爲可能大家背不下來,那麼也可能有些人沒有帶這個東西,我把它帶來就念一道。
第一個是“無慚”。什麼叫無慚?“無慚,謂于功德及有德人”,就對戒定慧的功德,…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