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大有小,它的因素很多,這個我們把幾個頌子錄下來了,因爲解釋也很簡單,我們就沒有解釋。那我們現這裏就給大家把頌呢,你們看了書最好了,對照一下,(274面)。
我們先把第一個頌念一下,“明施果差別”。這個我們說布施感福報,那麼這個福報的大小到底哪些因素來決定?第一個頌“由主財田異,故施果差別”,這個布施,這個福報的大小差別,它的因素有好幾種,主要地說叁個。一個“主”,就是能布施的人,他是有功德的,或者是沒有功德的,或者發什麼心的,好發菩提心的,跟發單爲自己一個人利害的,那麼這個差別很大。第二個“財”,你布施的東西,布施得少,布施得多,布施得好,布施得不好,這個感的果報就又不同。第叁個是對方,布施的人是佛,那你功德當然大,或者是師長、或者就是你教你的師父,或者是叁寶,僧寶這一類的,或者是父母,這個福報很大。但是你布施的一個對象是一個普通的人,或者說是一個破戒的人,有不有功德?也有,但是小。如果你布施個螞蟻,也有功德,不過也不大,那麼你看多少了,布施很多的螞蟻,功德也很大。那麼這裏是原則性地說一個,布施的功德差別,它的條件很多,要看“主、財、田”的不同,才決定它報的果有多少的大小差別。
D1 明主異
主異由信等,行敬重等施,得尊重廣愛,應時難奪果
那麼下邊就分析了。“主異”。主,就是布施的人,他不一樣呢,他感的果也就不一樣。那麼這裏我們說,大家有書的就看書,“主異由信等,行敬重等施,得尊重廣愛,應時難奪果”,這個懂也很好懂,我們念過去就是。
主不同的,這個施主,假使他有七聖財的,哪七聖財,那下邊就有,信,堅定地深深地信叁寶的,這個是很重要,第一個要緊,“信爲道源功德母”,一切功德的根源從信根上生,沒有信根的話,再大的好事做了,力量不大的。所以說對叁寶的信心是一個最極大的一個根源,這是“深信”,不是一般的信。另外他“持戒”的,我們也強調過,信了叁寶之後,最重要的一個標准,持戒。那麼下邊是“多聞”,能夠經多聞的,那麼另外有“智慧”的,有“舍施”的,就是有布施心的。那麼這兩個是,一個“慚”,一個“愧”,一切善心都離不開的,這兩個心。如果有這個七聖財的人,他布施的功德有大。如果沒有的,功德就小,如果有一個、兩個、叁個的,功德就中等。那就看你有多少了,你全部有的,而且是非常大的,那麼你功德就極大,一個也沒有,你雖然做了好事,人家說做點好事將來能感福報,這輩子可以免苦,他也去做一點好事,這個當然功德就小。所以我們,這個同樣的布施,我們聽過戒的,學過《俱舍》的什麼的,功德就會大起來,這個天然的,多聞嘛。如果我們什麼都不知道的,戒也沒有受的,那麼智慧也小的,那麼慚愧心不大的,那麼功德自然就小。那麼你要功德大,很簡單,這個七個好好做起來,尤其是信心最重要的。這個做得越多,功德就越大,這是第一個因素。
第二呢,布施的時候還有不同的方式,他就是說“自手施”,親自布施,自己有錢,“拿點去”,叫人家,人家拿點就去了。這個功德不大,心是恭恭敬敬,使我們受益。那麼“應時施”,該要什麼時候布施的,送些什麼。夏天布施的東西跟冬天的不一樣。如果這個人很餓,你給他糧食當然是最應時的,如果你,很餓給他一把扇子,(師笑)他冬天也沒有用,肚子餓,一點解決不了問題,這把扇子它很名貴,是古董,這個作用就不大了。還有應時施。那麼“無損施”,無損施的時候就是你給他時候恭恭敬敬,不傷害他的,不是傷害了人家來達到你的目的的。我們最怕這個,做一個好事,跟人家搞了很大的鬥爭,把這邊的東西取過來了,這邊做好事,看看我這邊好事做成了,法會搞得很大,那邊氣得不得了。乃至于小到家庭裏邊鬧了糾紛,假使父母兩個一個不同意的,你大罵一頓,大吵一場把錢拿過來布施了,這個就不是那個無損施了。 (17A)得到人家尊重,你要人家尊重麼,你要尊重人家。這個很客觀的、現實的,你尊重人家,人家決定尊重你。你自己不尊重人家,叫人家一定要尊重你,那是非常難,因爲因果不合,不合因果。
那麼你另外呢,“自手施”,自己親自布施得“廣大財”,這個財富極大,愛樂受用,可以受用的時候非常之自在、快樂。
“應時施,感應時財,所須應時故”。你人家正需要什麼,你布施什麼,那麼你也同樣地感到你正缺什麼的時候,什麼東西就來了。假使你要學佛法,缺少一本書,這本書很巧地人家會送到你手裏。你缺少什麼,或者是你修行缺少什麼資源,假使道糧不夠,自然而然人家就給你錢送來了,道糧就幫你解決了,這是“應時施”。那麼你不需要的東西你多了也沒有用。
假使“無損施”,得“難奪財”,你的東西拿到了以後,人家偷也偷不了,搶也搶不了,火也燒不了,水也漂不掉。這個我們不是講過一個老太太,她這個手鑽很值價,她說“我是不會掉東西的”,因爲她自己有因果的信心有很重,她從來不是悭貪,她布施也是做到那個無損施,所以你故意把她的東西丟了河裏邊,結果河裏邊的魚吃掉之後又把它買回來,結果還是戴她手裏。這是“難奪施”,這是經上有的,這是經上指的一個公案。那麼我們說要得到布施的好呢,那就是要根據自己了,自己的要求高呢,布施的效果自然就好,這個是對自分方面的。
D2 明財異
財異由色等,得妙色好名,衆愛柔軟身,有隨時樂觸
第二個是對于財的,你布施的東西好不好,感的果報也就不一樣。“財異由色等”,色香味觸,“得妙色好名,衆愛柔軟身,有隨時樂觸”。你假使布施的東西顔色好,那你感的果報就是妙色,感到自己長得好。假使你布施的東西聲音好聽,那麼你感到的果報,自己好名,很好的名聲。如果你布施東西是非常香的,那你感的果報,自己也就是感到……,非常香的感好名。假使你布施的東西味道很好的,就感的果報大家對你愛護、愛戴,因爲好的東西大家愛吃了,你供養好的東西,就感到大家對你有好的心。假使你布施東西碰上去很柔軟的,那麼感到自己將來感的身體不是粗硬的,柔軟身,而且夏天感到很涼,冬天又不冷,就會得感到這個好的果報。那就是看你布施的東西的好壞,感得的果報也不同,這是第二個因素。
D3 明田異
田異由趣苦,恩德有差別
E1 田異
第叁個因素,對象,布施的田,就是我們要下種子,下在什麼田裏邊?鹽堿田你下下去,再大的、好的種子,優品的種子,你再下得大功夫,施肥、澆水,果報一點點。那麼你假使良田呢,當然你種子下去就收獲就大了。那麼什麼良田、鹽堿田呢?那就是看,這個我們看書上,“田異由趣苦、恩德有差別”,趣有差別,苦有差別,恩有差別,功德有差別,那麼感的果也有差別。
E2 趣異
那麼“趣”有差別,假使是旁生,布施不是施人,不是施天,布施的是旁生,受百倍的果,也不小了。我們布施畜生,感一百倍的果,一塊錢,就是利息是一百塊,這也不算小了。我們現在的銀行利息哪有那麼高,高利貸也不見得有那麼高了。那麼所以說真正的我們說存款,存在哪裏呢?存在布施,存施的銀行裏最好,你布施進去,哪怕你布施個畜生都一百倍,你說銀行裏哪有一百倍的高利貸的,沒有的。那麼假使布施一個犯戒的人,人倒是人趣了,提高了,但這是人犯破戒了,有不有福報?人家說,布施破戒的人,你造罪,我們絕對不要布施他,反倒要造罪的,結果這裏多少?千倍的果,一千倍。因爲你心是好心,你如果說他破了戒了,“你做得好,我幫助你,以後再破戒”,幫了很多錢,那當然糟糕了,你跟他下地獄去了。你布施的錢是還是供養他修行的,雖然他破了戒了,你還叫他修行,那麼布施他的,供養他一點,這個果報有的,一千倍,這個利息更高,一千倍的利息,一塊錢,到期收的時候一千塊,那麼這是趣異。記得《四十二章經》校量福德,《金剛經》校量福德也很多,這裏也是校量福德了。
E3 苦異
“由苦別者,謂七有依福,濟他苦故”。人家受苦,受苦的人,你布施他的話,救他的苦,感的福報就極大。一種是“行路人”,路上過去不像現在,飛機、火車,過去走路是靠兩個腿,或者最高級的也靠一條馬、一個騾子,那是很辛苦,這樣苦的人他沒有吃的,沒有休息的,你給他地方休息,給他吃一點,那個福報就極大。“施羁旅客”,旅行的人,孤單單的,到處沒有依靠的,這個人你布施他、幫助他,功德也極大。那麼“施病者”,有病的人他是身體四大不調,苦惱,那麼這樣的人你布施他,功德也極大。那麼不但是病人布施他大,就是照顧病人的人你布施他,同樣福德大,所以“施看病人”的功德也很大。那麼這一個,還有一個是“施寺園林”,叁寶的地方,布施這些寺廟、園林,這些功德當然更大。第六“施常食”,那麼這是印度的風俗。“西國信士”,“西國”就是印度的那些信佛的人了,“于遠絕處”,沒人煙的很荒涼的地方,在這個路上沒有人煙的,“恐行侶饑餓”,恐怕走路的人饑餓,他造了房舍,就是驿站口,造一個房子,裏邊擺點東西給大家吃,飲料、食物,“施一切”,不管你哪個人經過那個路,他沒有吃的,沒有休息的,都給他休息,給他吃喝。或者“但標供出家者”,他財力不夠,祗供養出家的。“常施食故”,這功德也極大,“名施常食”,這個經常施,沒有時間性的,那麼這是我們說跟煩惱一樣的,習慣性的煩惱,就很經常起的煩惱,這是經常做的好事,功德就極大。第七“隨時施者”,冷天施寒衣,熱天施涼風,涼的東西,飲料或者什麼東西,這樣子,感的福報就大了。這是由“苦”,各式各樣受苦的人你解他的苦惱,這個功德就很大。…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