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大有小,它的因素很多,这个我们把几个颂子录下来了,因为解释也很简单,我们就没有解释。那我们现这里就给大家把颂呢,你们看了书最好了,对照一下,(274面)。
我们先把第一个颂念一下,“明施果差别”。这个我们说布施感福报,那么这个福报的大小到底哪些因素来决定?第一个颂“由主财田异,故施果差别”,这个布施,这个福报的大小差别,它的因素有好几种,主要地说三个。一个“主”,就是能布施的人,他是有功德的,或者是没有功德的,或者发什么心的,好发菩提心的,跟发单为自己一个人利害的,那么这个差别很大。第二个“财”,你布施的东西,布施得少,布施得多,布施得好,布施得不好,这个感的果报就又不同。第三个是对方,布施的人是佛,那你功德当然大,或者是师长、或者就是你教你的师父,或者是三宝,僧宝这一类的,或者是父母,这个福报很大。但是你布施的一个对象是一个普通的人,或者说是一个破戒的人,有不有功德?也有,但是小。如果你布施个蚂蚁,也有功德,不过也不大,那么你看多少了,布施很多的蚂蚁,功德也很大。那么这里是原则性地说一个,布施的功德差别,它的条件很多,要看“主、财、田”的不同,才决定它报的果有多少的大小差别。
D1 明主异
主异由信等,行敬重等施,得尊重广爱,应时难夺果
那么下边就分析了。“主异”。主,就是布施的人,他不一样呢,他感的果也就不一样。那么这里我们说,大家有书的就看书,“主异由信等,行敬重等施,得尊重广爱,应时难夺果”,这个懂也很好懂,我们念过去就是。
主不同的,这个施主,假使他有七圣财的,哪七圣财,那下边就有,信,坚定地深深地信三宝的,这个是很重要,第一个要紧,“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功德的根源从信根上生,没有信根的话,再大的好事做了,力量不大的。所以说对三宝的信心是一个最极大的一个根源,这是“深信”,不是一般的信。另外他“持戒”的,我们也强调过,信了三宝之后,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持戒。那么下边是“多闻”,能够经多闻的,那么另外有“智慧”的,有“舍施”的,就是有布施心的。那么这两个是,一个“惭”,一个“愧”,一切善心都离不开的,这两个心。如果有这个七圣财的人,他布施的功德有大。如果没有的,功德就小,如果有一个、两个、三个的,功德就中等。那就看你有多少了,你全部有的,而且是非常大的,那么你功德就极大,一个也没有,你虽然做了好事,人家说做点好事将来能感福报,这辈子可以免苦,他也去做一点好事,这个当然功德就小。所以我们,这个同样的布施,我们听过戒的,学过《俱舍》的什么的,功德就会大起来,这个天然的,多闻嘛。如果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的,戒也没有受的,那么智慧也小的,那么惭愧心不大的,那么功德自然就小。那么你要功德大,很简单,这个七个好好做起来,尤其是信心最重要的。这个做得越多,功德就越大,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呢,布施的时候还有不同的方式,他就是说“自手施”,亲自布施,自己有钱,“拿点去”,叫人家,人家拿点就去了。这个功德不大,心是恭恭敬敬,使我们受益。那么“应时施”,该要什么时候布施的,送些什么。夏天布施的东西跟冬天的不一样。如果这个人很饿,你给他粮食当然是最应时的,如果你,很饿给他一把扇子,(师笑)他冬天也没有用,肚子饿,一点解决不了问题,这把扇子它很名贵,是古董,这个作用就不大了。还有应时施。那么“无损施”,无损施的时候就是你给他时候恭恭敬敬,不伤害他的,不是伤害了人家来达到你的目的的。我们最怕这个,做一个好事,跟人家搞了很大的斗争,把这边的东西取过来了,这边做好事,看看我这边好事做成了,法会搞得很大,那边气得不得了。乃至于小到家庭里边闹了纠纷,假使父母两个一个不同意的,你大骂一顿,大吵一场把钱拿过来布施了,这个就不是那个无损施了。 (17A)得到人家尊重,你要人家尊重么,你要尊重人家。这个很客观的、现实的,你尊重人家,人家决定尊重你。你自己不尊重人家,叫人家一定要尊重你,那是非常难,因为因果不合,不合因果。
那么你另外呢,“自手施”,自己亲自布施得“广大财”,这个财富极大,爱乐受用,可以受用的时候非常之自在、快乐。
“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须应时故”。你人家正需要什么,你布施什么,那么你也同样地感到你正缺什么的时候,什么东西就来了。假使你要学佛法,缺少一本书,这本书很巧地人家会送到你手里。你缺少什么,或者是你修行缺少什么资源,假使道粮不够,自然而然人家就给你钱送来了,道粮就帮你解决了,这是“应时施”。那么你不需要的东西你多了也没有用。
假使“无损施”,得“难夺财”,你的东西拿到了以后,人家偷也偷不了,抢也抢不了,火也烧不了,水也漂不掉。这个我们不是讲过一个老太太,她这个手钻很值价,她说“我是不会掉东西的”,因为她自己有因果的信心有很重,她从来不是悭贪,她布施也是做到那个无损施,所以你故意把她的东西丢了河里边,结果河里边的鱼吃掉之后又把它买回来,结果还是戴她手里。这是“难夺施”,这是经上有的,这是经上指的一个公案。那么我们说要得到布施的好呢,那就是要根据自己了,自己的要求高呢,布施的效果自然就好,这个是对自分方面的。
D2 明财异
财异由色等,得妙色好名,众爱柔软身,有随时乐触
第二个是对于财的,你布施的东西好不好,感的果报也就不一样。“财异由色等”,色香味触,“得妙色好名,众爱柔软身,有随时乐触”。你假使布施的东西颜色好,那你感的果报就是妙色,感到自己长得好。假使你布施的东西声音好听,那么你感到的果报,自己好名,很好的名声。如果你布施东西是非常香的,那你感的果报,自己也就是感到……,非常香的感好名。假使你布施的东西味道很好的,就感的果报大家对你爱护、爱戴,因为好的东西大家爱吃了,你供养好的东西,就感到大家对你有好的心。假使你布施东西碰上去很柔软的,那么感到自己将来感的身体不是粗硬的,柔软身,而且夏天感到很凉,冬天又不冷,就会得感到这个好的果报。那就是看你布施的东西的好坏,感得的果报也不同,这是第二个因素。
D3 明田异
田异由趣苦,恩德有差别
E1 田异
第三个因素,对象,布施的田,就是我们要下种子,下在什么田里边?盐碱田你下下去,再大的、好的种子,优品的种子,你再下得大功夫,施肥、浇水,果报一点点。那么你假使良田呢,当然你种子下去就收获就大了。那么什么良田、盐碱田呢?那就是看,这个我们看书上,“田异由趣苦、恩德有差别”,趣有差别,苦有差别,恩有差别,功德有差别,那么感的果也有差别。
E2 趣异
那么“趣”有差别,假使是旁生,布施不是施人,不是施天,布施的是旁生,受百倍的果,也不小了。我们布施畜生,感一百倍的果,一块钱,就是利息是一百块,这也不算小了。我们现在的银行利息哪有那么高,高利贷也不见得有那么高了。那么所以说真正的我们说存款,存在哪里呢?存在布施,存施的银行里最好,你布施进去,哪怕你布施个畜生都一百倍,你说银行里哪有一百倍的高利贷的,没有的。那么假使布施一个犯戒的人,人倒是人趣了,提高了,但这是人犯破戒了,有不有福报?人家说,布施破戒的人,你造罪,我们绝对不要布施他,反倒要造罪的,结果这里多少?千倍的果,一千倍。因为你心是好心,你如果说他破了戒了,“你做得好,我帮助你,以后再破戒”,帮了很多钱,那当然糟糕了,你跟他下地狱去了。你布施的钱是还是供养他修行的,虽然他破了戒了,你还叫他修行,那么布施他的,供养他一点,这个果报有的,一千倍,这个利息更高,一千倍的利息,一块钱,到期收的时候一千块,那么这是趣异。记得《四十二章经》校量福德,《金刚经》校量福德也很多,这里也是校量福德了。
E3 苦异
“由苦别者,谓七有依福,济他苦故”。人家受苦,受苦的人,你布施他的话,救他的苦,感的福报就极大。一种是“行路人”,路上过去不像现在,飞机、火车,过去走路是靠两个腿,或者最高级的也靠一条马、一个骡子,那是很辛苦,这样苦的人他没有吃的,没有休息的,你给他地方休息,给他吃一点,那个福报就极大。“施羁旅客”,旅行的人,孤单单的,到处没有依靠的,这个人你布施他、帮助他,功德也极大。那么“施病者”,有病的人他是身体四大不调,苦恼,那么这样的人你布施他,功德也极大。那么不但是病人布施他大,就是照顾病人的人你布施他,同样福德大,所以“施看病人”的功德也很大。那么这一个,还有一个是“施寺园林”,三宝的地方,布施这些寺庙、园林,这些功德当然更大。第六“施常食”,那么这是印度的风俗。“西国信士”,“西国”就是印度的那些信佛的人了,“于远绝处”,没人烟的很荒凉的地方,在这个路上没有人烟的,“恐行侣饥饿”,恐怕走路的人饥饿,他造了房舍,就是驿站口,造一个房子,里边摆点东西给大家吃,饮料、食物,“施一切”,不管你哪个人经过那个路,他没有吃的,没有休息的,都给他休息,给他吃喝。或者“但标供出家者”,他财力不够,祗供养出家的。“常施食故”,这功德也极大,“名施常食”,这个经常施,没有时间性的,那么这是我们说跟烦恼一样的,习惯性的烦恼,就很经常起的烦恼,这是经常做的好事,功德就极大。第七“随时施者”,冷天施寒衣,热天施凉风,凉的东西,饮料或者什么东西,这样子,感的福报就大了。这是由“苦”,各式各样受苦的人你解他的苦恼,这个功德就很大。…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