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 恩異
“恩”,父母恩,這是很大,對父母恩前面的供養布施,“萬億倍”,這個便宜了,我們這個要是做生意也沒有那麼,一本萬利麼沒有萬億倍,所以說我們在父母面前做好事這是最大的生意,大家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在父母面前好好孝順的話,萬億倍的福報,而且現報,現世受。“施持戒人,得億倍果”,持戒的人呢,一億倍的果報。“乃至施佛,得無量果”。當然佛是最高功德的人,持戒的人有一億倍,那佛當然是無量不可數的倍。
我們前面講到恩田。恩田就是對我們有恩的,固然我們說對父母面前做報恩是極大的果報,所以我們在家的人,有父母的佛弟子一定要做到在父母面前盡量培福,這樣子你在以後修行得極大的果報,也可以很順利。如果父母面前不培福的話,造業的話,那就是修行障礙很大,自己的福報損失也很大。我們經常在……,你們如果仔細地體會的話,在這輩子,他從小忤逆不孝的,對父母極大損害的,一般是即使他命很好,到後輩子會壞下去,命長的會短命,命富貴的會窮、貧窮,這個現實的你們去體會。我們看得很多了,因爲你們時間可能少一點,你們仔細體會可以發現這個規律性是有的。
另外一個,不但是父母,凡是對我有恩的,這些人也好,乃至畜生也好,這個裏邊果報也極大,這個裏邊我們在講的時候舉兩個公案,都是佛經上的。
有一個砍柴的樵夫,他到山上去砍柴,碰到一次大風雪,這個大風雪把山全都封道了,他在山上又餓又冷,結果就倒在地下動不了了,就快死了。那麼山上呢,一個山洞裏上邊一條熊,這個是很慈悲,所以我們說動物不一定是……,澳洲愛護動物,這個很好,動物不要看了就打,有的動物很有靈性。它看到這個人倒在雪地下快死掉呢,它就跑出山洞,把那個人背到它洞裏邊去,用自己的身體體溫把他溫暖,再拿東西給他吃,慢慢地使他恢複知覺,還調養了十來天。等到那個天好了,太陽化了,這個人也全部恢複了,就送他回去。它指他路下去,但是它就是告訴他一個話,你碰到打獵的,千萬不要說這個山洞裏邊有一條熊,因爲它長得很大,這個獵人就是要打的。那麼這個人,當然很感謝它,就下山了。下山之後,他就是忘恩負義了。碰到打獵的,就問他了,他說,“你看到有不有什麼大的野獸告訴我,我們可以給你多少錢”,什麼東西,結果一貪了財利呢,就是忘恩負義了。他就說那個山洞上邊有好大一個熊,那個比世間上一般熊要大得多,他們獵人就跑上去了,去把那個熊打掉了。那麼當然了,他們很歡喜,這麼慶祝了,那個人也在裏頭,他參加一份。結果後來,先把這個熊殺掉,就烤了吃。吃了之後,當然所有打的獵的以後賣的錢還要分贓了,還要大家分了。正在慶祝來分肉的時候,那個樵夫也分到一塊肉,他兩個手去拿肉的時候,兩個手就斷掉了,馬上感報應,現世就報應,這是一個,這是經上有的。
還有一個,就是有一個人掉了水裏邊,給水快淹死了,有一條鹿,這條鹿是有九個顔色,九色鹿,九個顔色的鹿,兩個角是白顔色,極好看的一個。結果這個鹿它拼了全身的氣力把那個人從水裏邊好容易把他送到岸上,總把他救活了。救活了麼,那個人當然很感謝了,那個鹿也告訴他,因爲它這個鹿長得不尋常,恐怕人家打獵的人要打它,也告訴他,以後你不要說這些事情。那麼這個人回去之後,後來碰到那個國王,下一個令就是要找這個鹿。可能,這個公案很久了,我也記不起了,可能是他的王妃有害什麼病,總是外道說有這麼一個鹿,吃了它的什麼東西會好的,國王就下令就全國去重價地征求這個鹿,哪個能夠發現這個鹿告訴他抓到之後,要犒勞他多少多少,很高的代價。那麼這個人也是忘恩負義了,他貪了那個重的賞,就向國王彙報,在什麼什麼山上有這個東西。那麼國王就派了大批的打獵的去圍剿,把那個鹿抓住了。抓住了,正要去殺的時候,那個人馬上就得癞病,就是麻瘋病這一類的東西,馬上就感病。這個國王就奇怪了,怎麼你一下兒會的害病的呢?就問那個人。那個人自己也感了報了呢,也感到慚愧了,就把這個事情講給國王聽,國王聽到之後,馬上把這個鹿放掉了。
這也是說畜生裏邊對自己有恩的人,也不能忘恩負義,那報應很厲害,現報,還是重報。那麼這是花報,第二輩子的報還是更重。那麼這個畜生道如此,人間一樣,人間對我們有恩的,如果忘恩負義呀,不報,或是恩將仇報了,這個也是果報就極大的。那麼人間對我們有恩的,你好好地報恩,這個果報也極大。這個我們掌握這些原則,就不會做錯事,要改命就是這地方自己會改了,不要去算命了,算命他不一定算得准,這個事情佛說的,決定可靠。
C2 明施福最勝
脫于脫菩薩,第八施最勝
下邊一個頌,“脫于脫菩薩,第八施最勝”。那麼哪一個福報最勝呢?那就是兩方面了,能布施的跟受布施的都是最高級的,“脫于脫”,已經解脫了,那就是無學了,阿羅漢對阿羅漢供養,或者是叁果的,離開了欲界的那些證果的,供養叁果以上的人,那麼這個福報就最大。阿羅漢對阿羅漢,都是無學對無學,那是最高的,佛與佛之間的供養,那就是不可思議的。
第二種,“脫于脫”是第一種,“脫于脫”。那麼“菩薩”,對菩薩供養,菩薩功德大,他修六度萬行,他的惠施是普利樂諸衆生因,因爲菩薩他做的一切不是爲自己,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的,對這樣子的菩薩你去供養他的話,即使他還沒有解脫,功德也極大。因爲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的時候都沒有成阿羅漢果,他就是以太子身的時候還是以凡夫的相,于這樣的人,雖然沒有解脫,布施他,功德極大。
還有一種,“第八施最勝”。印度有八種布施,這八種布施裏邊,最後一種,第八種最勝。哪八種,書上有。第一種“隨至施”,“隨近已至,方能施與”,你跑到我面前來才布施你,這是“隨至施”。“怖畏施”,害怕了,看到這個財要壞掉了,假使說國家快沒收了,或者要怎麼樣子了,趕快布施掉,這一種是“怖畏施”,或者是人家逼了你了,害怕了就布施,這一種當然差一點。“甯施不失”,但是也好,他情願布施,不要把它損壞,損壞了,白白給了,布施畢竟還有功德,總算還是好了。“報恩施”那是好的,報人家的恩我布施。“求報施”,差一點,求報,但是也好,你要求福報,求什麼報,布施也能得到一定的效果。第五種“習先施”,過去他的祖先他們傳下來的這個方式,他也根據以前的那個方式去做,也是好的,也屬于布施之一。“希天施”,希望生到天上去,布施,這也是一種。那麼第七種“要名施”,布施爲了要自己擡高自己的名氣、名譽,這也是一種。這能不能得果報呢,也能得一點果報,但是就不大,不太大的,都是世間福報,要求這個了。那第八種最高的,就是“爲莊嚴心”布施,爲使自己心除掉悭貪,爲得到定位,“爲得瑜伽”就是爲修定,爲得涅槃,把心莊嚴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成了最莊嚴的,除了悭貪的、煩惱的,要得瑜伽,得了定的,或者得最高的涅槃的,這樣子的心,這種布施的,最大。所以這個第八施就是指那個最後一種。
所以說布施功德最大的有叁種:一種是解脫的人對解脫的菩薩,能布施的也是解脫了的,受布施的人也是無學,那當然最大;那麼菩薩雖然沒有解脫,但是他發的菩提心,普利一切衆生的,你布施他,功德也極大;那麼還有一個,第八施,就是說爲自己,不是爲什麼要求,爲莊嚴自己的心,使它離開煩惱、悭貪,以定來莊嚴自己,最後達到涅槃的,這個樣子的,這些人布施他呢,福報最勝,叁種。那麼我們這裏就是說校量福德了,好幾種的方式,哪一種最高,哪一種最高,基本上就是講到這裏。
C3 明施果無量
父母病法師,最後身菩薩,設非證聖者,施果亦無量
下面就是說,布施,就是還是校量功德的話,經裏邊說的,這是第五講了,“從此第五”,我們看下去好了。經裏說布施預流向,得果無量,布施那個預流向,這是見道的,福無量。布施預流果等,果報更大,那是一來、不還、阿羅漢,布施越來越一層一層校量功德。當然這個呢,“頗有施非聖,果亦無量”,這些人都是說聖者,見道以上的,初果、二果、叁果都是聖者,果報就不斷地增長。但是有不有不是聖者,對他布施,但是也能得到無量的果報的,有不有?這是提這個問題。
那麼這裏說也有的,頌曰:“父母病法師,最後身菩薩,設非證聖者,施果亦無量”,對這個五類的人,即使他們沒有證到聖果,你布施他們,果報同樣無量。那麼哪五種呢?一個是父,一個是母,一個是病人,一個是法師,一個是最後身菩薩,就是到釋迦牟尼的太子身,這樣子五種人的話,即使他們還沒有證到聖者,施的果報也無量。
那麼這裏我們已經看到好幾次了,在父母面前的供養布施的福報極大。所以說我盡量地勸在家的佛教徒,一定在家要孝養父母,出家的也不要忘恩負義,既然離開父母了,那要經常給他回向,總是心裏要憶念到父母。七月十五我們做盂蘭盆會,要好好地念,我們是七月十五每一個年都要做盂蘭盆會,目的也是出家人也要孝養父母,就希望這個出家人在這個七天裏面好好念經,不要應付了事,或者是法會又有紅包了,爲了紅包而念,這個都是自己放棄自己的培福的機會。在這七天,盡量地自己以孝順的心來誦經,報父母恩,這個不但是父母能夠得到你的加持,回向功德,得到超度,或者是在生的能夠壽命延長,福智增加。那麼自己也是培福的最好的機會。如果錯過了是很可惜。那麼一個是父,一個是母。
第叁個是病人,病人是苦惱,你解決他的困難,這個是功德無量。父母是長養自己的色身的,那當然是孝養他,功德無量。
最後一個法師,法師是怎麼呢?因長養我們法身的,說法,法師說法,長養法身的。但是我們要…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