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道,說法要……,這裏是沒有,另外有一節,說法不能亂說,說法要如法地說。你如果亂說了,這個法師他自己的罪很大,那麼你供養他功德也就不大了,那如法的,依佛的法如法的,沒有改變的,真正爲了度衆生苦,不爲名聞利養的,這樣的法師,這是供養他功德極大。這個《俱舍論》裏邊爲什麼說法師供養他,極大功德,它有這麼一句話。因爲法師爲世間的大善知識、大善友,我們的最大的善友就是法師了,他教我們很多的佛的話,一般的善友教我們是做生意,教我們搞一些技術,搞這些經驗,固然對我們有好處,但是修行的成佛的那些事情那些道理卻是一定要法師才跟你們講。所以我們現在是對佛的道理一點不知道,等于瞎子一樣,無明把我們眼睛遮掉了,而這個法師可以布施我們慧眼,開這個慧眼。這個世間上、出世間的,怎麼樣子達到安樂,怎麼避免危險的事情,都可以告訴我們,甚至于告訴我們生起無漏法身,法身慧命。所以說,如果我們擴大一點地說話,法師做的事情就是代佛宣化,屬佛的事情他已經負擔起來了,那麼供養這樣的人,當然是功德大了。
那麼最後就是一種最後身菩薩,他是行菩薩道的。那麼這個我們就要注意,發了菩提心的人,不要說像佛一樣,這個最後一生要成佛的,就是他發了菩提心的人你對他造一個罪或者培一個福,果報極大。因爲他的心是無量無邊,一切衆生都在他心裏,都要度的,那麼你對他身上起的罪,也同樣的無量無邊。所以我們現在都是凡夫肉眼,看不到哪個人發了菩提心了,所以我們情願克製一下,對任何人都是謙虛、謹慎、恭敬,不要自己好象我慢貢高,對某人刻薄,瞋心大,或者是捉弄人家,或者是譏笑誹謗人家,他假使是一個菩薩的話,那你糟糕了,這個罪就是造得很大很大,還也還不清那個債。所以我們情願是仔細一點,對方是什麼人我們還不知道的,我們畢竟是肉眼,他是不是發了菩提心哪個知道,他又不挂個標簽,我是發菩提心的,他貼在臉上倒好了,這個人我要恭敬的。沒有,都沒有告訴你的。那麼這個所以說最後身菩薩,這一輩子要成佛的那個菩薩,即使他沒有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道場去之前,沒有證,沒有證果,那麼這樣子的人你恭敬他,福報無量,同樣無量。
這一科就是補充前面的,即使是凡夫,有這五種人,你供養他的話,果報跟這個聖者同樣是無量,這個是我們要自己……,這是改造命運的……,自己改造命運也好,教人家改造命運也好,怎麼培福也好,這些原則性我們都講完了。
B4 明戒修
C1 明戒
離犯戒及遮,名戒各有二,非犯戒因壞,依治滅淨等
下邊還要講一些,他說經裏邊是叁種,一種是布施,一種是持戒,一種是修,修麼是禅定。“施戒修”叁種。那麼“施”講了很多,下邊說“戒”跟“修”兩個。“離犯戒及遮,名戒各有二,非犯戒因壞,依治滅淨等”,這是說持戒的。(278頁)持戒的這個頌,裏邊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說什麼叫犯戒,什麼叫遮。“身叁口四,諸不善色”,就是身叁口四的殺、盜、淫、妄語、惡口、绮(語)、(二)舌,這是性戒,這個性罪。性罪,什麼叫性罪呢?你不管你佛製也好,不製也好,跟你說也好,不跟你說也好,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你犯了這個,客觀的規律,將來必定感惡道去的,重的是地獄,最輕的是旁生,那麼這是性戒,你不要人製的。那你說你“我不信佛的,我造這個,不會去”,不行的。你信也好,不信也好,你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你殺了人,下地獄是決定的,這是客觀的,等于說你拿東西擺了火裏去燒,決定要燒掉的,沒有話說的。你說我不相信,你不相信去燒,一樣燒掉,你相信,也是燒掉,你不用你不信的。你說一個火坑跳下去燒不死的,你跳吧,你不相信,你說燒不死,你跳下,一樣死,這個沒啥話說,這是性戒。“離犯戒”,就是離開犯性戒這個身叁口四。
“及遮”,遮就是說遮戒。爲了要護持這個性戒,佛就慈悲,給我們安立了很多的事情,教不要做,這個不做,就可以防止性戒犯罪。現在我們很簡單地說,不要跟女人太接近,或者是握手、擁抱之類的,這個不是性戒,我們性戒是犯淫戒,這個還不屬于淫戒,但是你這個事情做了,就會引起你犯根本罪,所以說你不要做。我們這個出家人就是那些女人是不看最好。一般說大家《法華經》安樂品、行品裏邊有的,在女人面前,自己眼睛不要隨便去看她,說話時候,笑的時候牙齒要注意不要露出來,那都是對女人面前一個界限,防止生起貪婪的心。這樣子做,對自己是保護自己,並不是說搞得不自由了,是保護自己不會那些犯性罪,“遮”就起這個作用的。那麼晚上不吃飯,他說“非時食等”也是遮罪,也是防止我們犯性罪的,因爲晚上吃得飽飽的……
(17B)不好了,所以這樣給你製了,你就不會犯性罪了。“離犯戒及遮”就是說性戒也持得好,遮罪也不犯的,這是戒清淨了。持戒清淨的人,那麼他有什麼功德呢?下邊說有功德。“明戒四德。一非犯戒壞”,這個前面的沒有犯性罪、沒有犯遮罪,這是第一個,沒有犯戒壞。“二不爲犯戒因壞”,這是第二個,因壞了,犯戒的因是什麼?煩惱心,沒有因爲起煩惱。你雖然這個事情沒有做,但是一天到晚心裏煩惱重得很,都想做,這個也是不好,這個戒也不清淨。那麼這個四個東西是戒清淨了,清淨才有功德,戒不清淨沒有功德。第一個是沒有做,性罪也沒有犯,遮罪也沒有犯,這是第一個。第二個,犯戒的因,煩惱也沒有很厲害地起來,不爲煩惱因壞,沒有起極大的煩惱心。第叁個“依治”,“謂四念住等,治前犯戒及彼因故”,經常修四念住來對治犯戒,對治犯罪的因——煩惱,這樣子就保險它不會犯。因爲你不對治的話,它有的時候忍不住了會做,那麼你經常對治,它就不發,克製下去了,把它壓下去了,他不容易犯。這是不但是沒有做,沒有起煩惱,而且要修對治法。再麼“依滅”,最後是回向涅槃,不是回向這個世間福報的。那這樣子的人,就是持戒清淨的。
再我們重複一遍,什麼叫持戒清淨的:一個是沒有做,性罪也沒有做,遮罪也沒有做;第二個,雖然身口沒有做,心裏也還是幹淨的,沒有起、動煩惱;再一個不但不動煩惱,而且在修對治法把煩惱對治下去;再一個我修的戒的功德回向是將來解脫涅槃的,不是爲人天福報的。如這樣的人叫持戒清淨。我們經常說要親近善知識的第一個條件——持戒清淨,這個就是一個標准。什麼叫持戒清淨,就是這樣子,四個標准,四條:一個是戒律沒有犯,一個是心裏煩惱都沒有動,一個是不但沒有動還要對治它,因爲這個凡夫,他有根子沒有斷了,聖人斷掉了,對治道就不要了,你沒有斷的話,你還要對治它,對治它就是警察經常在旁邊看的,你如果警察不在了,他靠不住又做壞事了,那麼這個警察經常要旁邊監督他。再一個,就是持戒的目的——求解脫。那麼這樣子的人,就是持戒清淨。那麼我們大概就說到這裏了,這是戒清淨是一個。
C2 明修
等引善名修,極能熏心故
那麼下邊,什麼叫定。最後持戒得清淨的、修定的人有感什麼果報,我們也說一下。“等引善名修,極能熏心故”,這個我們前面講過了,聞慧、思慧、修慧,定中的得到的,從定裏來的這個智慧叫修慧。那爲什麼修慧呢,這個定叫修呢?因爲最容易改變我們的心,淨化我們的心,力量最大的是定,沒有定,單是靠聞、靠思力量不夠的。
什麼叫定?“等引”叫定。什麼叫“等引”?“離沈掉”叫“等”,我們心裏邊沒有沈、昏沈,又沒有掉舉,平等持心,這個是“等”。這個等就引生功德,把心能夠定下來之後,功德就能夠生出來,就靠定能生很多功德,叫“等引”。那麼“等引”裏邊,就是定,定的異名,這個“等引”裏邊的善法,那是叫“修”。如果沒有得到定的善法,這不能叫修。所以嚴格的修行要得了定之後,在這個定裏邊修善法才叫修行,那麼我們現在沒有得定的,那麼我們不是修行了,幹什麼了,在玩?也不是。聞思,聞思就是得修的、得定的前階段,從戒慢慢到入定。這是也是爲了目的得定、得慧的,那麼朝這個路上走的,廣泛地說,也包進去。這個修呢,在聞思階段、持戒的階段也叫修,這是泛義的修,這個嚴格的修呢,得了定以後,這是法相的界線。我們修行人,修行人,真正修行人說話得定以後的。那麼我們朝這個方向走的人也叫修行人,這是泛泛地說。等于說真正的僧寶是賢聖僧,證果證道的,但是凡夫僧,廣泛地說也是賢聖僧的因,沒有凡夫僧賢聖僧哪裏來呢?所以說也把他包進去,也屬于僧寶。修行真正地能夠轉化我們的身心裏的是定。
它爲什麼叫修呢?“極能熏心故”,一切功德就靠定的力量把它培養起來,如果沒有定的培養,這個功德是不牢固的。我們經常不是講的話嗎,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這個泥坯子的菩薩,雖然看起來是菩薩樣子,很像,但是不能經水漂的,一經水的話那都化了泥巴了。那麼什麼樣子不會化呢?要陶裏燒一下,成了陶器、瓷器了,那些你泡了水裏邊,泡在裏邊,它不會化,爲什麼?定火燒過了,這個陶就是定火裏燒了,這個定火一燒,它化不掉了,所以定很要緊。
我們經常說年輕的人都希望他們多修習不淨觀,不淨觀盡管書看得很多,白骨的照片看得很多,乃至你死人的面前去看,腐爛的樣子去看,看了都惡心,想嘔吐,但是你時間久了,看到好看的,又忘掉了。這個就是沒有得到定了。如果得了定之後,那就效果很厲害了,你祗要是作意心的觀一觀起,觀想起來了,那麼嘔吐的現象都現出來了,再漂亮,裏邊這麼一模一樣的都是尿、大糞、痰、鼻涕、膿、血,那些東西看到都要嘔的,這個氣味極難聞。人是最難聞的,人的氣味我們說包了一層皮就看不到,如果解剖開來,裏邊的髒腑裏的氣味是很不好聞的。如果你真正…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