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72

  ..續本文上一頁觀想得成就了,得了定之後,那馬上見效了。我們不是講的嗎?一個比丘,那個女人安心要勾引他,給他笑笑,牙齒露出來,好象很漂亮,他一看,白骨,再一觀整個是白骨,可怕,一修那個阿羅漢果都證到了,不但沒有受害,還幫助他證阿羅漢果了。所以說我們利根的人呢,他不在乎了。我們不是像阿羅漢,兩種,一種是時解脫,一種不時解脫。不時解脫的人,他是不在乎的,哪裏都不害怕的,什麼因緣都可以引起他證果的。那麼時解脫就不行了,沒有好的飲食,肚子餓得慌了,證不到;生活不好,也不好;住的環境太吵鬧了,也不行;沒有善友善知識給他開導也不行,那就是要等好的機會才能證道。所以利根鈍根的差別了。

  那麼利根鈍根是不是天生的,一切法都沒有自性,都是自己生活習慣那些習氣造成的,能不能改變?能改變,練根,我們講過了,鈍的可以練利的,這個都有辦法的。那麼還有一個,我們測量自己鈍根還是利根,你自己信佛還是聽了人家說好了,信的,還是感到佛教道理非常好才信的,那就是自己看自己,利根鈍根。看出來之後,如果鈍根的,趕快想辦法練根,朝向利根方面去,那是多學教了。利根的呢,不要退下去,因爲我們還是凡夫,會退的,那麼要趕緊地好好修行把它鞏固起來。好,這個我們把功德講完了。

  

  C3 明戒修果

  戒修勝如次,感生天解脫

  那麼最後講的什麼叫持戒,什麼叫修行都講了,修是定。什麼叫修呢?“等引善”,定中所修的善法叫修,最能改變我們的心。那麼它有什麼果報呢?“戒修勝如次,感生天解脫”,“戒修”,“戒”跟“修”,它的果報,從殊勝的方面說,一個是感生天,一個是感解脫,但是從一般的說,都會有。這個“戒感生天,就勝爲言”。從特殊的,就力量最大的來說,持戒感的果報生天,“理實布施,亦感生天,不如戒也”,但是照實際說,布施也可以生天,但是這個力量沒有持戒力量大。布施感的是大富,持戒感的是尊貴,尊貴麼,天是比人更尊貴了,所以持戒能生天。

  那麼“修”呢,定中的修善法,得到的果報,從殊勝的說,得解脫、涅槃。但是依實際的這個來說持戒也能得解脫的,但是力量不如修大。我們說持戒不是能證解脫嗎,我們以前不是說過嗎?那個叫有財釋,戒也叫解脫,爲什麼戒可以叫解脫?戒能得到解脫的果,所以戒也叫解脫,但是戒要得到解脫的果,中間要兩個東西不能少,一個是定,一個是慧。那麼沒有定慧的話,單是靠個戒那就得不到解脫。但是不能說它不能得解脫,有戒的基礎,加上前面的兩個條件,就能得解脫。所以戒也可以叫解脫,但是力量不如修大。修就是說定中的慧,從定裏邊出的修慧。我們以前說過的,修慧就會引生無漏智慧,無漏智慧是定中的,沒有定絕對不會生無漏的智慧。那麼無漏智慧一生,那才是斷煩惱,才能感解脫的果。所以真正的解脫,要就是從定中來的,沒有定的話,解脫是得不到的,但是從泛泛地講,戒也是能夠感到解脫果的一個因素之一,不能說它不能感解脫果,但是它的力量沒有定那麼厲害。戒要通過定的階段才能開生無漏慧,那麼它不是不是一個因素,祗是力量不如定大。定跟慧的關系最近,那麼戒跟慧的關系是差一點。

  所以說我們有一個話,一般是不知道,我們說持戒的人固然清淨了,你要求解脫呢,還得要智慧。這個戒定有智慧,這個你們曉得,其他的我們就不說了。就是我們持戒不能離開智慧。那麼將來我們講隨眠品的時候要講到戒禁取。外道的那些不如法的那些戒條,條條框框固然是戒禁取,佛教裏邊如果你固執持戒就夠了,不要修其他的方法了,這也屬于戒禁取。因爲這個持戒固然能得到解脫,但是你單是持戒,後頭的定慧什麼東西不修了,也不行的。你說得嚴格,這也是戒禁取了,所以戒禁取的範圍內道、外道都包在裏頭。但是我們這個不要執著這一點,持戒是戒禁取,好了,我不要持戒了,那更糟糕了,那成佛的基礎都給你挖掉了,那你這個成佛就沒有希望了。戒是要,但是單是戒是不夠的,這個話要知道,單是憑一個戒是不夠的。那麼戒的範圍也很多,這個戒就是別解脫戒,我們別解脫戒上邊我們也知道有道共戒、定共戒。道共戒這個東西是跟道同時的,如果依道共戒的這個高度來說,成佛就是靠這個東西,哪怕成佛都離不開道共戒的。這是因爲道共戒是智慧的含在裏頭了,那麼單是別解脫戒,就是不要執著,所以說不要死在戒下,這個話我們經常說的。

  有人把整個戒的一個整體的概念丟掉了,就執著一個小的,死得不得了,死在這個裏頭,那麼那就是戒禁取了。所以說要看戒是爲什麼要設戒的,戒的目的叫你生定,定的目的就是叫你開智慧,這個道理你通了這個戒就順著這個走,不會錯。你如果執死了之後,把後頭的事情忘掉了,那就自誤,鑽牛角尖或者走死胡同了,那就是成了戒禁取了。這個我們學法,學法不要學死了,也是這個意思。

  現在還有點時間提問,隨眠品就是明天開始。我們今天備而不用,就怕今天講得快了,隨眠品要來了。那麼這樣子正好,今天這個段落,明天可以講隨眠品。

  

  第十一講

  

  伍 分別隨眠品

  

  A1 釋隨眠品名

  B1 釋品名

  有很多的表在前面有了,所以說最好把前面的都帶來,尤其是那一張什麼八十八使的那一張表,經常要用的。那麼那個是分叁個,叁張裏面,那一般大的裏邊還是有一些要用的,等到用的時候再說。

  現在我們先看隨眠品。隨眠品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講了世間品是一切世間的現象,包括這個有情世間跟那個器世間。然後就是說這個有情世間、器世間是怎麼來的,並不是外道所說的是上帝造的,或者是大自在天造的,是根據我們造的什麼業而感得來的。那麼這個業到底于怎麼樣子才能夠生出來的呢?那就是說它的後頭還有一個煩惱在推動,沒有煩惱也不會造業,即使有了業,沒有煩惱的話也不會感果。那就是說打一個比喻,假使是種子,沒有水土的話,沒有水來潤的話,那這個種子也不會生芽的,所以說縱使我們造了業,沒有煩惱去潤它的話,它也不會感我們這個世間的苦惱的果。所以說這個煩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

  我們在講十二因緣,不是另外講了個方式嗎?有什麼能引因,所引的果,能生的因,還有所生的果,這個兩對。中間能生的因就是煩惱,就是現在的煩惱,這個煩惱如果沒有的話,以前的所引的那個果,將來要感的果也不會生出來。假使有這個能生因,一切都會生出來了,所以這個很重要。

  那麼現在我們說什麼叫隨眠品了,什麼叫隨眠?“貪等煩惱,名曰隨眠”,這是說它的體,貪瞋癡慢疑見,這個主要是這個六個東西。那麼這個爲什麼叫隨,爲什麼叫眠?“隨逐有情”,這是隨的意思,“增昏滯故”,跟了我們有情産生什麼作用呢?使我們昏沈,使我們糊裏糊塗,中的“滯”就是不通,等于這個膠水膠在那個,使粘住,對那些貪的就對貪的地方粘住,瞋的地方就滯住,增加這些昏,增加你的滯,就叫“隨眠”。這是總的。

  下邊還有,“論主自釋”,就是在論裏邊,世親菩薩另外還有解釋。他說什麼叫隨眠呢?“隨眠者,微細義”,很微細,“根本煩惱,行相難知,故名微細,猶如眠也”,根本煩惱它的行相非常之難知,就是這個行相很細微,不容易看出來,那麼叫微細。好比我們隨眠一樣。隨眠這個心理狀態是非常微細的,我們從來沒有人能夠觀察它隨眠到底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們醒的時候跟隨眠時候這個分界線在哪裏,是不知道的,有的時候還會得以爲自己醒在那裏,其實早已經在隨眠之中了,等到你醒過來,一下子,過去了,已經早就睡著了,所以這個很微細。

  

  B2 隨有叁義

  隨眠的“隨”,叁個意思。一是“隨增”,“能隨煩惱,于所緣境,及所相應,增昏滯故”,就是所緣隨增、相應隨增,能夠增加煩惱的,互相隨增的。

  第二個是“隨逐”,煩惱起來之後,有個“得”,這個就跟了有情,“常爲過患”。跟了有情,你這輩子跟到下輩子,都會跟了去的。我們說我們在世間上,不管你多少財富、多大的名聲、多大的家屬,你臨終的時候,一個身體去了,什麼都沒有帶。我們前面講過的,中陰身如果不是色界天的,沒有衣服的,那麼你走的時候連一寸布也帶不走,什麼都沒有帶去,但這個煩惱卻不放你的,你要走的話,它跟你一起走的。所以這個事,而跟了你走有不有好處呢?“常爲過患”,就是對你有害的。那麼反過來我們所以說要著力于培養功德。這個功德我們也可以隨著我們走。這個功德對我們起什麼作用呢?使得我們安樂的。所以說我們要把這個稱量一下,就是要盡量地少或者克製煩惱,多培一些功德。

  第叁是“隨縛”,“不作加行,爲令彼惑生,而數現起”,你沒有去用功,叫這個煩惱生起來,它自己會生出來的,而且不是一次生出來,數數現起,不斷地、不斷地現出來,反過來,“或設劬勞,爲遮彼惑起,而數現起,隨縛有情,故名隨縛”,反過來我們下很多的功夫,想把它遮倒,不要給它起來,而遮也遮不倒,它經常還是要冒出來,冒出來之後,把我們有情捆住,叫隨縛,也叫隨縛。那麼這個煩惱總的說有這麼多的意思。

  論雲,“世間差別,皆由業生”,世間的差別我們說是由業感的。但是業要有煩惱這個隨眠才會增長,所以說離開隨眠之後,這個業沒有感“有能”,這個“有”就是叁有。假使沒有煩惱的話,這個業要感我們世間的這個叁有這個功能是沒有的。那就是說種子沒有愛水去潤它,它是不會發芽的。單是雖然有業,但是沒有愛的話,沒有煩惱的話,沒有貪那些,最厲害就是貪,投生的時候都是貪,欲界投生,男女貪,色、無色界投生,染那個地方的貪,都是貪。那麼假使我們雖然造了業,沒有煩惱的話,就不能再感叁界流轉。所以阿羅漢無始以來我們造的業是不是都消完了…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