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73

  ..續本文上一頁?這也不可能的。但是阿羅漢把煩惱都斷完了,煩惱斷完了之後馬上就出叁界,這個業雖然存在,沒有煩惱去潤它,不會感果的。所以說這個呢,我們也可以聯系到帶業往生的問題了,有說帶業往生不能帶業的,你如果沒有煩惱去潤它的話,娑婆世界的投生可以止住的。

  

  A2 明惑體

  B1 明根本惑

  那麼下邊我們說煩惱,它的體性是什麼。那麼我們煩惱有幾種了,一種是根本煩惱,一種是小的煩惱。先講根本煩惱,根本的煩惱,在這個《俱舍》裏邊,隨眠就是根本煩惱。

  

  

  我們這裏邊再看一看,大家翻到大本的上邊,大本的上邊裏邊第九頁,隨眠品,第九頁大家看一看,這個大的一本,這個就是我們先看一看煩惱的體。煩惱體在當時幾個部派之中,各個派的看法。這個一切有部系的,裏邊有有部,有部裏邊正統派,法救是立一個支部,那麼經部也是從一切有部分出來的,成實論師,有的人也算經部,也是從有部裏分出來的。那麼這個裏邊,有部的正統派,就是指這個婆沙,《大毗婆沙》那一派,這個煩惱的體是心相應行,那就心所法了,而法救論師,他的看法,是屬于心不相應行的,這是他的觀點不同。那麼經部來說,非相應行非不相應行,那就是經部的說法,隨眠是種子,種子是既不是相應行,又不是不相應行。那麼成實論師跟正統的有部一樣是屬于相應行,心所法。

  犢子部是在部派裏面很特出的一部,那就是說有承認有“我”的那一個部派。所有的佛教裏邊都不承認有個“我”的,而犢子部卻特出地認爲有個不可思議的“我”。這個部派他的看法,這個煩惱是屬于既是相應行又是心不相應行,這個就是兩個都是的。前面經部呢,兩個都不是的。

  分別系、大衆系,在這裏認爲是心不相應行。那麼這就是說對于隨眠的體有各式各樣的看法,我們現在講的是有部,所以是講的相應行,屬于心所法。

  那麼心所法,有部正統派的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一個見。那麼貪瞋慢疑它屬于不定地法,這個我們已經講過的。癡是大煩惱地法,“癡逸怠不信”,那是大煩惱地法。見呢,大地法,什麼心都有這個見,但是這個見不是好的見,是惡的見,但是它體還是屬于大地法。好,這個我們看過了。

  

  C1 明六隨眠

  隨眠諸有本,此差別有六,謂貪瞋亦慢,無明見及疑

  下邊就看這個,煩惱的體,頌曰:“隨眠諸有本,此差別有六,謂貪瞋亦慢,無明見及疑”。隨眠是一切叁有的根本,前面講過了,我們的叁有是業所感的,但是業是由煩惱長出來的,而且雖然造了業,沒有煩惱的滋潤,這個叁有也不會感果的,所以說真正說叁個根本呢,是煩惱、隨眠。

  根本的煩惱差別有六種。哪六種呢?“貪、瞋、慢、無明、見、疑”這六個。中間它有一個,就是貪瞋裏邊,貪是一個;瞋呢,貪瞋,貪慢,貪無明,貪見,貪疑,它什麼意思呢?貪是根本的,瞋也是從貪來的,貪東西,你追求,追求不到,或者是碰到一些違緣,心裏起瞋心,這個疑、慢,這個東西都是從貪出發的,所以貪是最根本的,這是一個,根本的煩惱六個。

  也有說七個煩惱的,“六由貪異七”,這個六個煩惱,因爲這個貪可以分兩種,由貪的不同可以分七個。什麼叫貪不同呢?就是把一個貪,欲界的貪跟色界無色界的貪把它分一分,因爲它兩個性質有點不同,“有貪上二界”,“有貪”就是說色界無色界的貪。它爲什麼要分出來呢?“于內門轉故”,欲界的貪追求五欲的外境,向外發展的;而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是追求這個,是向內轉的,我們說定中了,內門轉的。那麼另外還有一個原因,一些外道,認爲這個色界無色界就解脫了,那麼我們佛就特別強調,這個屬于有貪,並不是解脫。“爲遮解脫想”。這個我們可以看一看書,(書上281面)“六由貪異七,有貪上二界”,前面六個隨眠,由貪的不同分成七個,一個是欲貪,一個是有貪,這是叫貪不同。謂欲界的貪叫欲貪,追求欲界的五欲,那麼上二界的貪,叫有貪。爲什麼把它分出來?“于內門轉故”,上二界的貪大部分都是內門轉,不緣外境的。爲什麼大部分呢?初禅也有眼耳鼻身,舌頭,香是沒有了。其他的四個還有,它是可以朝外門轉,這是極少數,大部分說都是內門轉,故叫有貪,內門是定。“貪緣定起,以內爲門,名內門轉,謂上二界,多起定貪故也”,就是上二界主要是貪的是定,“少分緣外門轉者,謂彼亦緣色聲味觸”,就是初禅。爲什麼要說是另外個原因呢?“又由外道于上二界起解脫想”,外道得了上二界定之後,以爲就解脫。所以說“佛爲遮彼,立有貪名,顯彼所緣非真解脫”,他還是屬于叁有的,屬于貪的。

  所以說這個有幾個意思,一個是欲界的貪,跟上界的貪不一樣,欲界是緣外邊的五欲境,上二界緣定境,屬于內的。另外一個,把它分開來的原因,是因爲外道以爲得了上面的禅定是解脫,佛給他指出他,這僅不過是貪定中的味道,並不是真正解脫。所以說從這個原因來說兩個,把它分開來。那麼就是七個隨眠。

  下邊有個表,根本惑,第一個是六隨眠,貪、瞋、慢、無明、見、疑。七隨眠把貪分兩個,欲貪、有貪,然後後面一樣的,瞋、慢、無明、見、疑,六個變七個。七個又化十個,“六由見異十,異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C2 明四倒

  四顛倒自體,謂從于叁見,唯倒推增故,想心隨見力

  (18A)如果說一個很好吃,平常愛吃的——我到水頭去,溫州平陽請我講經,那麼問侍者師我歡喜吃什麼,他說我歡喜紅燒山芋,他就今天是很多山芋,明天也很多山芋,很多天都是山芋,山芋,山芋多得後來都吃得不想吃了。山芋好吃,多了也不想吃。如果你非吃不可,那就是一個極大的痛苦。這個不想吃了,一定要硬吃吃下去,那就是比吃什麼東西都難過。所以這個樂是假的。

  我們再說一個,還有一個,就是最好的比喻,就是說我們的這個所謂的這個世間上一些快樂,就是等于是生了個大的毒瘡,這個毒瘡就像那個悟達國師的人面瘡那樣厲害,他痛得一天到晚痛得來嚎叫不停的,這個要打滾了這麼痛的。那你有的時候弄點涼藥,把它一敷,那個人面瘡就那一塊肉,把它一蓋,它就稍微停一下,總算還安息一下,不要打滾了,不要叫了。那麼你這個一點點舒服呢,就是我們所謂的世間的快樂,沒什麼意思的。這個瘡還在,瘡並沒有除掉,僅不過痛苦減少一點點,痛還是痛,不像那麼打滾的痛。那麼如來說這個是不是快樂,是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呢?這個經部就很直接了當地說,你真正要追求的把這個瘡治好,並不是說瘡上安一塊肉或者貼一點清涼劑,把它暫時停一下,就算是快樂了,這個不是真正的快樂,僅不過是痛苦稍微減少一點,我們一比較就産生快樂了,樂跟苦本來是比較來的。那麼你這個極大的痛苦把它減少一點點,就認爲是快樂了。走得很辛苦,擔子擔得很重,你把它左肩換到右肩,好象是輕松了,實際上一樣重,這個擔子兩百斤還是兩百斤,你自己稍微變化一下,感到是很舒服,所以這都是假相,真正的樂,在這個出離才是真的樂。

  所以說叁界裏邊本來沒有苦,我們就是總想到一個樂,拼命追求,追求不到,就鬥爭,乃至個人的鬥爭,發展到一個族的鬥爭,那就是武鬥了,再發展到國家與國家的戰爭,這些都是從追求樂而來的。

  不淨執淨,本來是不幹淨的,我們就是很幹淨。那就是說人了,一張皮一包,總是好得不得了,爲了它可以犧牲生命,或者是犧牲什麼都情願,這個也是不淨執淨,這是顛倒。

  非我執我,本來沒有個我,認爲有個我,根本還在我。這前面的常、樂、淨,都是從“我”出發的,如果沒有“我”的享受,也不要去追求常,也不要追求樂,也不要追求它那個淨不淨,正因爲有個“我”在裏頭呢,才追求前面的。

  這個四個顛倒,是世間上的普遍每一個人都有,凡夫都有。那麼凡夫都有呢,學到佛教的知道這個是不對的,僅僅乎知道,要真正證到不對的,那要見道以上。所以我們學一點佛教呢,至少眼界要開一開,知道我們是這個四個顛倒裏邊打滾,這是錯誤的,要慢慢地走向這個正確的道路。而凡夫,一般的不是信佛的,認爲這個很對,很有味道,打滾打得很有趣。

  我們就是有一個公案,它是這樣子的,一個國家裏邊它裏邊有個水源是有毒的,大家吃了之後,都會發神經病的,衣服也不穿了,亂跳亂舞的,唱歌,街上亂搞,大喊大鬧的,吵得不亦樂乎。這個國王自己他有一個井,他吃那個的水,沒有吃那個毒的水,沒有迷掉。就看那些國家的人民、大臣都在這裏發狂一樣的,他就勸他,“你們不對呀,你們錯了,你們不該這樣做,你該怎麼做,怎麼做。”人家說:“你這個國王才是神經病,我們做得很對,你一個人,你看我們大家一樣的,你這個神經病,你看你穿衣服穿得端端正正的幹啥呢,拉下來,不要穿。”什麼東西,說了一大堆。國王這個勸也勸不進,那個勸也勸不進,弄到後來,不好受,幹脆自己吃一口毒藥,跟他們一起亂七八糟。

  這個就是世間的人,所謂世間就是這麼回事情。你一個人清醒的,反而跟人家合不攏。你跟社會上人去合嗎?你感到這個也不對頭,那個也合不上,很孤單,你要麼幹脆跟他一樣喝這個毒水,跟他們一起混了。一混好不好?就神經病了,那你受苦去了。我們甯可跟他們合不攏,不要跟他們一起糊塗。

  這四個顛倒,在煩惱裏邊屬于哪一類的呢?“非常執常”是邊見的,常見裏邊部分。邊見本來是執常、執斷。我們不是常的執爲常的,是邊見的一部分,常見。執苦爲樂,不淨爲淨,這是見取。下劣的認爲殊勝的,本來是苦的認爲是樂的,本來是不淨的認爲是淨的,是見取,見取的行相,執劣爲勝。這個幾個名字最好你們還是寫一下,因爲書上去查呢,要麻煩一些,我們表上寫下來。

  這個…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