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72

  ..续本文上一页观想得成就了,得了定之后,那马上见效了。我们不是讲的吗?一个比丘,那个女人安心要勾引他,给他笑笑,牙齿露出来,好象很漂亮,他一看,白骨,再一观整个是白骨,可怕,一修那个阿罗汉果都证到了,不但没有受害,还帮助他证阿罗汉果了。所以说我们利根的人呢,他不在乎了。我们不是像阿罗汉,两种,一种是时解脱,一种不时解脱。不时解脱的人,他是不在乎的,哪里都不害怕的,什么因缘都可以引起他证果的。那么时解脱就不行了,没有好的饮食,肚子饿得慌了,证不到;生活不好,也不好;住的环境太吵闹了,也不行;没有善友善知识给他开导也不行,那就是要等好的机会才能证道。所以利根钝根的差别了。

  那么利根钝根是不是天生的,一切法都没有自性,都是自己生活习惯那些习气造成的,能不能改变?能改变,练根,我们讲过了,钝的可以练利的,这个都有办法的。那么还有一个,我们测量自己钝根还是利根,你自己信佛还是听了人家说好了,信的,还是感到佛教道理非常好才信的,那就是自己看自己,利根钝根。看出来之后,如果钝根的,赶快想办法练根,朝向利根方面去,那是多学教了。利根的呢,不要退下去,因为我们还是凡夫,会退的,那么要赶紧地好好修行把它巩固起来。好,这个我们把功德讲完了。

  

  C3 明戒修果

  戒修胜如次,感生天解脱

  那么最后讲的什么叫持戒,什么叫修行都讲了,修是定。什么叫修呢?“等引善”,定中所修的善法叫修,最能改变我们的心。那么它有什么果报呢?“戒修胜如次,感生天解脱”,“戒修”,“戒”跟“修”,它的果报,从殊胜的方面说,一个是感生天,一个是感解脱,但是从一般的说,都会有。这个“戒感生天,就胜为言”。从特殊的,就力量最大的来说,持戒感的果报生天,“理实布施,亦感生天,不如戒也”,但是照实际说,布施也可以生天,但是这个力量没有持戒力量大。布施感的是大富,持戒感的是尊贵,尊贵么,天是比人更尊贵了,所以持戒能生天。

  那么“修”呢,定中的修善法,得到的果报,从殊胜的说,得解脱、涅槃。但是依实际的这个来说持戒也能得解脱的,但是力量不如修大。我们说持戒不是能证解脱吗,我们以前不是说过吗?那个叫有财释,戒也叫解脱,为什么戒可以叫解脱?戒能得到解脱的果,所以戒也叫解脱,但是戒要得到解脱的果,中间要两个东西不能少,一个是定,一个是慧。那么没有定慧的话,单是靠个戒那就得不到解脱。但是不能说它不能得解脱,有戒的基础,加上前面的两个条件,就能得解脱。所以戒也可以叫解脱,但是力量不如修大。修就是说定中的慧,从定里边出的修慧。我们以前说过的,修慧就会引生无漏智慧,无漏智慧是定中的,没有定绝对不会生无漏的智慧。那么无漏智慧一生,那才是断烦恼,才能感解脱的果。所以真正的解脱,要就是从定中来的,没有定的话,解脱是得不到的,但是从泛泛地讲,戒也是能够感到解脱果的一个因素之一,不能说它不能感解脱果,但是它的力量没有定那么厉害。戒要通过定的阶段才能开生无漏慧,那么它不是不是一个因素,祗是力量不如定大。定跟慧的关系最近,那么戒跟慧的关系是差一点。

  所以说我们有一个话,一般是不知道,我们说持戒的人固然清净了,你要求解脱呢,还得要智慧。这个戒定有智慧,这个你们晓得,其他的我们就不说了。就是我们持戒不能离开智慧。那么将来我们讲随眠品的时候要讲到戒禁取。外道的那些不如法的那些戒条,条条框框固然是戒禁取,佛教里边如果你固执持戒就够了,不要修其他的方法了,这也属于戒禁取。因为这个持戒固然能得到解脱,但是你单是持戒,后头的定慧什么东西不修了,也不行的。你说得严格,这也是戒禁取了,所以戒禁取的范围内道、外道都包在里头。但是我们这个不要执着这一点,持戒是戒禁取,好了,我不要持戒了,那更糟糕了,那成佛的基础都给你挖掉了,那你这个成佛就没有希望了。戒是要,但是单是戒是不够的,这个话要知道,单是凭一个戒是不够的。那么戒的范围也很多,这个戒就是别解脱戒,我们别解脱戒上边我们也知道有道共戒、定共戒。道共戒这个东西是跟道同时的,如果依道共戒的这个高度来说,成佛就是靠这个东西,哪怕成佛都离不开道共戒的。这是因为道共戒是智慧的含在里头了,那么单是别解脱戒,就是不要执着,所以说不要死在戒下,这个话我们经常说的。

  有人把整个戒的一个整体的概念丢掉了,就执着一个小的,死得不得了,死在这个里头,那么那就是戒禁取了。所以说要看戒是为什么要设戒的,戒的目的叫你生定,定的目的就是叫你开智慧,这个道理你通了这个戒就顺着这个走,不会错。你如果执死了之后,把后头的事情忘掉了,那就自误,钻牛角尖或者走死胡同了,那就是成了戒禁取了。这个我们学法,学法不要学死了,也是这个意思。

  现在还有点时间提问,随眠品就是明天开始。我们今天备而不用,就怕今天讲得快了,随眠品要来了。那么这样子正好,今天这个段落,明天可以讲随眠品。

  

  第十一讲

  

  伍 分别随眠品

  

  A1 释随眠品名

  B1 释品名

  有很多的表在前面有了,所以说最好把前面的都带来,尤其是那一张什么八十八使的那一张表,经常要用的。那么那个是分三个,三张里面,那一般大的里边还是有一些要用的,等到用的时候再说。

  现在我们先看随眠品。随眠品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讲了世间品是一切世间的现象,包括这个有情世间跟那个器世间。然后就是说这个有情世间、器世间是怎么来的,并不是外道所说的是上帝造的,或者是大自在天造的,是根据我们造的什么业而感得来的。那么这个业到底于怎么样子才能够生出来的呢?那就是说它的后头还有一个烦恼在推动,没有烦恼也不会造业,即使有了业,没有烦恼的话也不会感果。那就是说打一个比喻,假使是种子,没有水土的话,没有水来润的话,那这个种子也不会生芽的,所以说纵使我们造了业,没有烦恼去润它的话,它也不会感我们这个世间的苦恼的果。所以说这个烦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我们在讲十二因缘,不是另外讲了个方式吗?有什么能引因,所引的果,能生的因,还有所生的果,这个两对。中间能生的因就是烦恼,就是现在的烦恼,这个烦恼如果没有的话,以前的所引的那个果,将来要感的果也不会生出来。假使有这个能生因,一切都会生出来了,所以这个很重要。

  那么现在我们说什么叫随眠品了,什么叫随眠?“贪等烦恼,名曰随眠”,这是说它的体,贪瞋痴慢疑见,这个主要是这个六个东西。那么这个为什么叫随,为什么叫眠?“随逐有情”,这是随的意思,“增昏滞故”,跟了我们有情产生什么作用呢?使我们昏沉,使我们糊里糊涂,中的“滞”就是不通,等于这个胶水胶在那个,使粘住,对那些贪的就对贪的地方粘住,瞋的地方就滞住,增加这些昏,增加你的滞,就叫“随眠”。这是总的。

  下边还有,“论主自释”,就是在论里边,世亲菩萨另外还有解释。他说什么叫随眠呢?“随眠者,微细义”,很微细,“根本烦恼,行相难知,故名微细,犹如眠也”,根本烦恼它的行相非常之难知,就是这个行相很细微,不容易看出来,那么叫微细。好比我们随眠一样。随眠这个心理状态是非常微细的,我们从来没有人能够观察它随眠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醒的时候跟随眠时候这个分界线在哪里,是不知道的,有的时候还会得以为自己醒在那里,其实早已经在随眠之中了,等到你醒过来,一下子,过去了,已经早就睡着了,所以这个很微细。

  

  B2 随有三义

  随眠的“随”,三个意思。一是“随增”,“能随烦恼,于所缘境,及所相应,增昏滞故”,就是所缘随增、相应随增,能够增加烦恼的,互相随增的。

  第二个是“随逐”,烦恼起来之后,有个“得”,这个就跟了有情,“常为过患”。跟了有情,你这辈子跟到下辈子,都会跟了去的。我们说我们在世间上,不管你多少财富、多大的名声、多大的家属,你临终的时候,一个身体去了,什么都没有带。我们前面讲过的,中阴身如果不是色界天的,没有衣服的,那么你走的时候连一寸布也带不走,什么都没有带去,但这个烦恼却不放你的,你要走的话,它跟你一起走的。所以这个事,而跟了你走有不有好处呢?“常为过患”,就是对你有害的。那么反过来我们所以说要着力于培养功德。这个功德我们也可以随着我们走。这个功德对我们起什么作用呢?使得我们安乐的。所以说我们要把这个称量一下,就是要尽量地少或者克制烦恼,多培一些功德。

  第三是“随缚”,“不作加行,为令彼惑生,而数现起”,你没有去用功,叫这个烦恼生起来,它自己会生出来的,而且不是一次生出来,数数现起,不断地、不断地现出来,反过来,“或设劬劳,为遮彼惑起,而数现起,随缚有情,故名随缚”,反过来我们下很多的功夫,想把它遮倒,不要给它起来,而遮也遮不倒,它经常还是要冒出来,冒出来之后,把我们有情捆住,叫随缚,也叫随缚。那么这个烦恼总的说有这么多的意思。

  论云,“世间差别,皆由业生”,世间的差别我们说是由业感的。但是业要有烦恼这个随眠才会增长,所以说离开随眠之后,这个业没有感“有能”,这个“有”就是三有。假使没有烦恼的话,这个业要感我们世间的这个三有这个功能是没有的。那就是说种子没有爱水去润它,它是不会发芽的。单是虽然有业,但是没有爱的话,没有烦恼的话,没有贪那些,最厉害就是贪,投生的时候都是贪,欲界投生,男女贪,色、无色界投生,染那个地方的贪,都是贪。那么假使我们虽然造了业,没有烦恼的话,就不能再感三界流转。所以阿罗汉无始以来我们造的业是不是都消完了…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