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71

  ..续本文上一页知道,说法要……,这里是没有,另外有一节,说法不能乱说,说法要如法地说。你如果乱说了,这个法师他自己的罪很大,那么你供养他功德也就不大了,那如法的,依佛的法如法的,没有改变的,真正为了度众生苦,不为名闻利养的,这样的法师,这是供养他功德极大。这个《俱舍论》里边为什么说法师供养他,极大功德,它有这么一句话。因为法师为世间的大善知识、大善友,我们的最大的善友就是法师了,他教我们很多的佛的话,一般的善友教我们是做生意,教我们搞一些技术,搞这些经验,固然对我们有好处,但是修行的成佛的那些事情那些道理却是一定要法师才跟你们讲。所以我们现在是对佛的道理一点不知道,等于瞎子一样,无明把我们眼睛遮掉了,而这个法师可以布施我们慧眼,开这个慧眼。这个世间上、出世间的,怎么样子达到安乐,怎么避免危险的事情,都可以告诉我们,甚至于告诉我们生起无漏法身,法身慧命。所以说,如果我们扩大一点地说话,法师做的事情就是代佛宣化,属佛的事情他已经负担起来了,那么供养这样的人,当然是功德大了。

  那么最后就是一种最后身菩萨,他是行菩萨道的。那么这个我们就要注意,发了菩提心的人,不要说像佛一样,这个最后一生要成佛的,就是他发了菩提心的人你对他造一个罪或者培一个福,果报极大。因为他的心是无量无边,一切众生都在他心里,都要度的,那么你对他身上起的罪,也同样的无量无边。所以我们现在都是凡夫肉眼,看不到哪个人发了菩提心了,所以我们情愿克制一下,对任何人都是谦虚、谨慎、恭敬,不要自己好象我慢贡高,对某人刻薄,瞋心大,或者是捉弄人家,或者是讥笑诽谤人家,他假使是一个菩萨的话,那你糟糕了,这个罪就是造得很大很大,还也还不清那个债。所以我们情愿是仔细一点,对方是什么人我们还不知道的,我们毕竟是肉眼,他是不是发了菩提心哪个知道,他又不挂个标签,我是发菩提心的,他贴在脸上倒好了,这个人我要恭敬的。没有,都没有告诉你的。那么这个所以说最后身菩萨,这一辈子要成佛的那个菩萨,即使他没有证,释迦牟尼佛在菩提道场去之前,没有证,没有证果,那么这样子的人你恭敬他,福报无量,同样无量。

  这一科就是补充前面的,即使是凡夫,有这五种人,你供养他的话,果报跟这个圣者同样是无量,这个是我们要自己……,这是改造命运的……,自己改造命运也好,教人家改造命运也好,怎么培福也好,这些原则性我们都讲完了。

  

  B4 明戒修

  C1 明戒

  离犯戒及遮,名戒各有二,非犯戒因坏,依治灭净等

  下边还要讲一些,他说经里边是三种,一种是布施,一种是持戒,一种是修,修么是禅定。“施戒修”三种。那么“施”讲了很多,下边说“戒”跟“修”两个。“离犯戒及遮,名戒各有二,非犯戒因坏,依治灭净等”,这是说持戒的。(278页)持戒的这个颂,里边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什么叫犯戒,什么叫遮。“身三口四,诸不善色”,就是身三口四的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二)舌,这是性戒,这个性罪。性罪,什么叫性罪呢?你不管你佛制也好,不制也好,跟你说也好,不跟你说也好,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你犯了这个,客观的规律,将来必定感恶道去的,重的是地狱,最轻的是旁生,那么这是性戒,你不要人制的。那你说你“我不信佛的,我造这个,不会去”,不行的。你信也好,不信也好,你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你杀了人,下地狱是决定的,这是客观的,等于说你拿东西摆了火里去烧,决定要烧掉的,没有话说的。你说我不相信,你不相信去烧,一样烧掉,你相信,也是烧掉,你不用你不信的。你说一个火坑跳下去烧不死的,你跳吧,你不相信,你说烧不死,你跳下,一样死,这个没啥话说,这是性戒。“离犯戒”,就是离开犯性戒这个身三口四。

  “及遮”,遮就是说遮戒。为了要护持这个性戒,佛就慈悲,给我们安立了很多的事情,教不要做,这个不做,就可以防止性戒犯罪。现在我们很简单地说,不要跟女人太接近,或者是握手、拥抱之类的,这个不是性戒,我们性戒是犯淫戒,这个还不属于淫戒,但是你这个事情做了,就会引起你犯根本罪,所以说你不要做。我们这个出家人就是那些女人是不看最好。一般说大家《法华经》安乐品、行品里边有的,在女人面前,自己眼睛不要随便去看她,说话时候,笑的时候牙齿要注意不要露出来,那都是对女人面前一个界限,防止生起贪婪的心。这样子做,对自己是保护自己,并不是说搞得不自由了,是保护自己不会那些犯性罪,“遮”就起这个作用的。那么晚上不吃饭,他说“非时食等”也是遮罪,也是防止我们犯性罪的,因为晚上吃得饱饱的……

  (17B)不好了,所以这样给你制了,你就不会犯性罪了。“离犯戒及遮”就是说性戒也持得好,遮罪也不犯的,这是戒清净了。持戒清净的人,那么他有什么功德呢?下边说有功德。“明戒四德。一非犯戒坏”,这个前面的没有犯性罪、没有犯遮罪,这是第一个,没有犯戒坏。“二不为犯戒因坏”,这是第二个,因坏了,犯戒的因是什么?烦恼心,没有因为起烦恼。你虽然这个事情没有做,但是一天到晚心里烦恼重得很,都想做,这个也是不好,这个戒也不清净。那么这个四个东西是戒清净了,清净才有功德,戒不清净没有功德。第一个是没有做,性罪也没有犯,遮罪也没有犯,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犯戒的因,烦恼也没有很厉害地起来,不为烦恼因坏,没有起极大的烦恼心。第三个“依治”,“谓四念住等,治前犯戒及彼因故”,经常修四念住来对治犯戒,对治犯罪的因——烦恼,这样子就保险它不会犯。因为你不对治的话,它有的时候忍不住了会做,那么你经常对治,它就不发,克制下去了,把它压下去了,他不容易犯。这是不但是没有做,没有起烦恼,而且要修对治法。再么“依灭”,最后是回向涅槃,不是回向这个世间福报的。那这样子的人,就是持戒清净的。

  再我们重复一遍,什么叫持戒清净的:一个是没有做,性罪也没有做,遮罪也没有做;第二个,虽然身口没有做,心里也还是干净的,没有起、动烦恼;再一个不但不动烦恼,而且在修对治法把烦恼对治下去;再一个我修的戒的功德回向是将来解脱涅槃的,不是为人天福报的。如这样的人叫持戒清净。我们经常说要亲近善知识的第一个条件——持戒清净,这个就是一个标准。什么叫持戒清净,就是这样子,四个标准,四条:一个是戒律没有犯,一个是心里烦恼都没有动,一个是不但没有动还要对治它,因为这个凡夫,他有根子没有断了,圣人断掉了,对治道就不要了,你没有断的话,你还要对治它,对治它就是警察经常在旁边看的,你如果警察不在了,他靠不住又做坏事了,那么这个警察经常要旁边监督他。再一个,就是持戒的目的——求解脱。那么这样子的人,就是持戒清净。那么我们大概就说到这里了,这是戒清净是一个。

  

  C2 明修

  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

  那么下边,什么叫定。最后持戒得清净的、修定的人有感什么果报,我们也说一下。“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闻慧、思慧、修慧,定中的得到的,从定里来的这个智慧叫修慧。那为什么修慧呢,这个定叫修呢?因为最容易改变我们的心,净化我们的心,力量最大的是定,没有定,单是靠闻、靠思力量不够的。

  什么叫定?“等引”叫定。什么叫“等引”?“离沉掉”叫“等”,我们心里边没有沉、昏沉,又没有掉举,平等持心,这个是“等”。这个等就引生功德,把心能够定下来之后,功德就能够生出来,就靠定能生很多功德,叫“等引”。那么“等引”里边,就是定,定的异名,这个“等引”里边的善法,那是叫“修”。如果没有得到定的善法,这不能叫修。所以严格的修行要得了定之后,在这个定里边修善法才叫修行,那么我们现在没有得定的,那么我们不是修行了,干什么了,在玩?也不是。闻思,闻思就是得修的、得定的前阶段,从戒慢慢到入定。这是也是为了目的得定、得慧的,那么朝这个路上走的,广泛地说,也包进去。这个修呢,在闻思阶段、持戒的阶段也叫修,这是泛义的修,这个严格的修呢,得了定以后,这是法相的界线。我们修行人,修行人,真正修行人说话得定以后的。那么我们朝这个方向走的人也叫修行人,这是泛泛地说。等于说真正的僧宝是贤圣僧,证果证道的,但是凡夫僧,广泛地说也是贤圣僧的因,没有凡夫僧贤圣僧哪里来呢?所以说也把他包进去,也属于僧宝。修行真正地能够转化我们的身心里的是定。

  它为什么叫修呢?“极能熏心故”,一切功德就靠定的力量把它培养起来,如果没有定的培养,这个功德是不牢固的。我们经常不是讲的话吗,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个泥坯子的菩萨,虽然看起来是菩萨样子,很像,但是不能经水漂的,一经水的话那都化了泥巴了。那么什么样子不会化呢?要陶里烧一下,成了陶器、瓷器了,那些你泡了水里边,泡在里边,它不会化,为什么?定火烧过了,这个陶就是定火里烧了,这个定火一烧,它化不掉了,所以定很要紧。

  我们经常说年轻的人都希望他们多修习不净观,不净观尽管书看得很多,白骨的照片看得很多,乃至你死人的面前去看,腐烂的样子去看,看了都恶心,想呕吐,但是你时间久了,看到好看的,又忘掉了。这个就是没有得到定了。如果得了定之后,那就效果很厉害了,你祗要是作意心的观一观起,观想起来了,那么呕吐的现象都现出来了,再漂亮,里边这么一模一样的都是尿、大粪、痰、鼻涕、脓、血,那些东西看到都要呕的,这个气味极难闻。人是最难闻的,人的气味我们说包了一层皮就看不到,如果解剖开来,里边的脏腑里的气味是很不好闻的。如果你真正…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