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74

  ..續本文上一頁五蘊之外有個我在裏頭,那我所呢,就是說這個眼睛是我的眼睛,這個手是我的手,這是執我、我所。那麼這個第二個爲什麼叫邊見呢?就是這個我、我所,執了它是爲常的,永生的,這個是靈魂,永生的。或者是斷的,一個人一輩子幾十年過了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那麼就這幾十年,就拼命地去享受,有什麼機會享受就趕快地享受,不要說今天享受不到,明天懊悔來不及。這個世間上這一類的論調很多,今日有酒今日醉,這個話聽起來好象很有道理,我們聽聽真是害人不淺,叫人家去作那個墮落的生活。那個是執常、執斷。

  邪見呢,撥無因果。本來是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沒有的,你看他做了那麼多壞事,還不是以後發了大財,這個名氣地位也很高,你老老實實的,你賺不到錢的,你趕快去要做一點狡猾的事情才行,你看他做大官了,他這都是靠什麼手腕來的,你這麼老實,你做什麼官呢?什麼官也做不到的。”這些話都是撥無因果的話,做了,上了當之後,以後這些因果背了身上,都要去受的。

  還有什麼呢?還有就是見取,那本來是不好的,認爲“這個見地最高”,哪個人都說自己的見解高,什麼哲學,什麼宗教,都說自己對,你們不對,我們是佛教,是魔,他們是這個什麼天,什麼東西說了一大套。那麼到底客觀怎樣子呢?客觀的效果他們不管了,他們以後到底感得什麼果,因爲他也沒這個神通去觀察,到底他以後怎麼樣,還不知道,他就這麼以爲,這麼就對了,這個是見取。

  戒禁取,“非因謂因”,世間是哪個創造的,什麼什麼創造的,人是哪裏來的,人是從泥巴做出來的,或者什麼阿米巴什麼細菌慢慢地長出來的,等等各式各樣的話很多,非因謂因,這些都不是因,當了因。

  “非道謂道”,我們要求解脫,要求安樂,“這樣子做就解脫,這樣子做就得安樂,你相信我,將來會生天,你永遠可以保持你永遠安樂,天上永生,你不相信我,你要下地獄了,你要糟糕了”,或者“你要照怎麼怎麼做,修苦行,不要過人的生活,跟牛一樣的”。印度外道,那個時候修苦行是厲害,這個塗灰外道,不穿衣服身上塗灰,爲什麼?他們說衣服是享受,享受之後,就是要將來背因果,什麼都不要去弄了,這個就把灰身上一塗就可以了。那麼還有一些就是說學牛,還有學雞的,學雞的守雞戒的。一天一個腳站在地下,一個腳兜起來,那麼臉麼朝太陽,太陽從東方生起來,就朝東站,到了中午了,在中間了朝天看,到了下午了,朝西方,到了晚上了,朝地看。這樣子一個,作個雞,他說這樣子就解脫了。這樣子呆的,哪裏來的呢?你說他沒有理由吧,他有一點點不成理由的理由,他是外道,修禅定的,他在禅定裏邊觀察一個雞生天了,他以爲跟雞一樣的生活,就會生天的,那麼刻苦地做雞,將來是也是希望生天。但是這個佛弟子就問佛了,他們這樣子辛苦,將來感什麼果呢?佛:“他如果守他的戒一條也不犯,將來就滿他的願,作個雞,如果他犯了他的戒還要下地獄。”你看這個劃不來的,所以說我們這個非道謂道,這個沒有智慧,亂指道路。那麼我們現在也不是沒有,什麼道什麼道都有,很多,他都說他的道最高。這個我們的佛教的眼光看呢,都是非道,非道計道,都屬于戒禁取。

  好了,我們把四個顛倒講完了,四個顛倒裏邊,非我執我就是身見,身見裏邊,它本來執我、我所,就單取它一個我見的那一部分,我所那一部分撇開,這個就是非我執我的這個體,煩惱的體。那麼總的來說就是叁個東西:邊見、見取、身見,這個都是壞的惡見,五個惡見之叁,惡見的叁個。

  這裏說四個顛倒有一個特征,“一向倒故”,這個表上,一向顛倒的,沒有一點點真。我們說戒禁取爲什麼不列在裏邊呢?因爲戒禁取畢竟還有點對的,戒禁取就說你說五戒能解脫,不能說五戒與解脫不相幹,五戒是能達到解脫的方法之一,但是還不夠,戒要加上定,再加上這個無漏的智慧,確實會解脫,五戒也是一個因素。那麼你說戒,完全一向顛倒呢,不是一向顛倒。那麼這裏幾個東西是一向顛倒的,沒有一點點真的在裏頭,所以叫四個顛倒。

  一個是“推度性故”,這個都是從自己的虛妄分別而推度出來的,是事實上沒有這個現成的東西擺在那裏,沒有的,都是自己想出來的。

  再有一個,“妄增益故”,本來沒有那個東西,你把它加上去,“妄增益”。本來不是常的,你把它加上一個常;本來一點樂也沒有,你把它安一個樂上去;本來一點也沒有幹淨,你說幹淨,安上去的;本來一點我也沒有,無我唯諸蘊,他說爲我。這是“妄增益”,是亂加上去的,根本沒有一點依據地加上去的。

  所以這四個倒是叁個特征,一個是“一向倒”,一點真都沒有,一個是“推度性”,是自己推度出來的,一個是“妄增益”,是本來是一點也沒有,完全是自己加上去的,安上去的,所以這個四顛倒。

  

  B2 諸門分別

  C1 明不善根

  不善根欲界,貪瞋不善癡

  這個四顛倒之後,我們就要說煩惱是屬于叁性裏邊屬于哪一門呢?屬于染汙的,要麼是不善的,要麼是有覆無記的,這個。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身見、邊見,跟那個色無色界的那些隨眠都是屬于有覆無記的。那麼不善的,唯在欲,我們前面講過的,不善的煩惱,祗是欲界有。現在我們說,這是不善,是煩惱呢,是從它的根子是什麼——不善根。那麼不善根是欲界的,“貪瞋不善癡”。欲界的煩惱裏邊的貪,欲界煩惱裏的瞋,欲界煩惱裏面這個不善的癡,跟那個身見、邊見相應的那個癡是有覆無記的,這是跟那些不善的那個煩惱相應的癡,這是叫不善癡。那麼這個欲界的這叁個煩惱, ,是一切不善的根子,什麼不善的法都從這個樹根上長出來的,所以這個我們要把它知道一下。所以不善根有叁個,欲界系的貪,欲界系的瞋,欲界系的不善的癡,就是要簡別身見、邊見相應的癡。因爲身見、邊見是有覆無記,屬于無記的,有覆無記,雖然也是染汙,但畢竟是無記。但是這個不善就是反善的,跟善反起來的,也不是,惡的,惡的就是不善了。那麼這個就是惡的癡。那麼這叁個東西就是叫不善的根。

  爲什麼叫根呢?有叁個意思。一個是“唯不善”,這叁個法就是不善,不通無記。第二個,“是煩惱(簡隨煩惱)”,是根本煩惱,不是小煩惱。第叁,“與于一切不善爲根”,一切不善的法都從這個裏邊長出來的,如果這叁個東西沒有了,一切不善的法也生不出來了,所以這叁個最厲害。我們說煩惱在叁性裏邊,我們再說一遍,在叁性裏邊屬于染汙的。這個染汙,當然我們說包兩部分,一個是不善,一個是有覆無記。那麼欲界的裏邊有不善,色無色界的煩惱屬于有覆無記。那麼欲界裏邊,這個身見、邊見,跟那個跟它相應的癡,這也屬于有覆無記。那麼有覆無記的煩惱是比較輕一點,我們就把重的不善的煩惱的根把它指出來,就是貪,欲界的貪,欲界的瞋,跟欲界的不善的癡,就是不是跟身見、邊見相應那個癡,跟其他的煩惱相應的癡,這個不好的癡,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那麼這是不善根,我們把它明確指出來。那是抓賊麼要抓頭,這就是賊的頭,把它指出來,我們可以有方向,要把它們這個滅掉呢,其他的才可以把它伏下來,如果這個頭還在的話,你要把其他的煩惱滅掉是不可能的。

  

  C2 明起惑因

  由未斷隨眠,及隨應境現,非理作意起,說惑具因緣

  那麼下邊再說,“明起惑因”,煩惱到底怎麼起來的?我們佛教講的是緣起法,緣起法那是以什麼因緣産生這個煩惱的,那麼這裏把最重要的叁個因素跟我們講了。那我們就有想辦法了,煩惱的因素知道,如何避免煩惱的方法也可以采取了。那麼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等一歇再講這個問題。

  隨眠品跟賢聖品比較長的,我們計劃是叁節左右。那麼後邊智品、定品很容易,大概一品就是一節課就夠了。所以說我們要留這麼多,但是我們算過了,也夠的,時間是夠的,祗要不耽擱,那是問題不大的。十八講可能是十九講,有十九講的時間,到下個月,下個月初一大概是星期一,元旦一號是星期一,一二叁連了叁天,那大概一共前後是十九講,所以說不是很緊張的。那麼現在我們接下去,就是將才講的,就是煩惱起來的因緣,它的因緣。

  我們說一切法都是緣起,什麼什麼的緣就生什麼什麼的法,那麼這個煩惱要生起來,要什麼緣才生起來。那麼我們就知道這個方法之後,就可以想辦法了,就把這個緣抽掉它,煩惱就不起來,這個,我們知道這個方法,就可以自己克製自己煩惱,就有方法了。

  那麼現在先看“明起惑因”,煩惱生起來,它的因緣是什麼。頌曰:“由未斷隨眠”。第一個,煩惱的這個種子沒有斷掉,就是說無漏道沒有生起來,煩惱還沒有斷掉,這是一個根本的,煩惱的體還在的。那麼再之後它有現行、有不現行,“及隨應境現”,跟煩惱相應的境現了,假使這個貪的煩惱,你這個很可愛的境現出來了,這個貪的煩惱就靠不住,就要長出來了。那麼第叁個,“非理作意起”,不能起正知正念,“說惑具因緣”,這個就是我們說煩惱生出來要具足這些因緣,這些因緣當然是主要的,其他的各式各樣的還有,那麼主要的因緣就是這叁個。

  一個是煩惱根本自己體還沒有斷掉。第二個,跟煩惱相應的那個境現前。假使說怨家現前,你決定會生起極大的瞋恨心。以前在抗日戰爭的時候,中國人聽到Rben兩個字心裏就冒火,爲什麼?它殘殺了很多的漢人。魯迅到Rben 留學,他本來是學醫的,看到一個電影片,裏邊Rben 人殺中國人的頭,在東北。他看了就生氣,他說我這個醫生,本來是救人的,想學醫的,現在感到救人,救國家還要緊急,幹脆要搞革命了,學醫就不學了。這個就冒火冒起來了。我們在小時候就是大家聽到Rben 人就心裏不高興,Rben東西都不買它的,什麼東西,那現在當然是…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